《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单 位:
作 者:
联系方式: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清思路,概括大意,理解人生的境界是由低级到高级,且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质疑思辨法,采取探究性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明白做事情时应有精神追求,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境界的人。
设计理念:本文篇幅短小,思路清晰。根据课标目标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结合单元教学目标,从学情出发,我拟定了本堂课的三维目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理解作者观点。 (2)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
设计理念: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是中职语文阶段阅读的一个重要目标. 教学难点:
探究文中蕴含哲理性的语言,如“觉解\"、“超道德价值”、“入世与出世”等等.
设计理念:由于本文是一篇哲学论文,内容比较抽象,且疑点较多,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 学情分析:
有位专家曾经说过:“我们想引领学生到那里去,必须首先知道学生现在到底在哪里。”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要先进行学情分析.
我所授课的对象是中职卫校的学生。这些学生语文学习基础普遍不好,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但他们大多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存有较强的好奇心.由于他们
是医学专业,毕业后将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我一直把本文作为卫校学生的重点授课篇目之一。 教学方法: (一)教法
设计理念:现代教学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贯彻启发式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我设计以下三种教法.
(1)讲授结合法。
设计理念:这是一篇哲学论文,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要想使得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文中的四种境界,就要重视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以“质疑思辨法”为主,结合探究讨论等方法。
设计理念:在本节课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
(3)多媒体辅助教学.
设计理念:充分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二)学法
(1)掌握质疑思辨法。 (2)抓关键词、句的读书法.
(3)学会融会贯通,联系实际,举一反三。
设计理念:对于中职生来讲,学法的指导以及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自主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叶老也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学习指导和能力训练上,我设计了以上三种学法。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4分钟)
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
“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这就是一个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你们认为他的人生有意义吗?(学生自由回答)
这也使我们感到治贫首先要治愚,理念(觉解程度)对于一个人的人生作用是多么重要!那么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人生追求? 决定人生追求的因素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人生的境界》,看一看哲学家对人生有什么看法.(板书课题)
设计理念:好的导语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导语的设置应该由浅入深,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我设置了如下导语:以放羊娃与记者的对话让学生产生兴趣,并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追求,如此便自然而然的将学生引入到本堂课的学习当中。 (二)介绍作者(4分钟)
(学生讲述课前搜集的作者资料,教师补充。)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人.1915年入北大学习,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北大、清华等学校任教.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曾以“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释今古,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纪贞元”总结了一生的学术成就。他继承和阐发了程朱理学的传统,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一代哲学宗师。他的主要论著收入《三松堂全集》。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我在课前就让学生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课上我再根据学生搜集的资料做出补充. (三)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积累字词(10分钟)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散读) (1)觉解:了解和自觉。
(2)天民:明乎天理、适乎天性的贤者。
(3)无明:佛典中指“痴”或“愚昧”,引申为不自觉,没有觉悟。 (4)禅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以静坐默念为主要修行方法.
(5)超道德价值: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6)出世与入世:“出\"“入”就是离去和进来的意思,而“世”则指凡尘俗世。
设计理念:朗读的目的首先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能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是进行阅读理解的关键环节。
2。 整体阅读,理清思路.(7分钟) (1)第1自然段:提出主旨。
(2)第2—6自然段:人生的四种境界。
(3)第7—10自然段:指出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的特点,以及它对未来的哲学
可能有所贡献。
设计理念:这是进行阅读理解最好的方法.要求学生迅速把握文章的基本理念和大体走向,理清行文思路。
3.师生合作,详细讲解。(20分钟)
本环节我对人生四境界进行讲解。采取师生互动,一问一答,引导点拨的方法讲授.我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
(1)作者提出人生有四个境界,是哪四个? 点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2)这四种境界各有什么特点?例举生活实例。
点拨:① 自然境界:被动顺应自然和社会规则,懵懂无知,纯人。 ② 功利境界:主动追求对自己有利的事,俗人。
③ 道德境界:主动做多社会有利的事情,事事讲道德,贤人。 ④ 天地境界:主动适应宇宙自然的法则,与宇宙同一,圣人。
喝水也能喝出境界来。你渴了就喝水,冷了就穿衣,这是什么境界?(自然境界)现在我不但要喝水,还要喝纯净水,矿泉水,因为能治病,起码保健,这是什么境界?(功利境界)现在我要喝水,保重身体,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就能为国家多做贡献.这是什么境界? (道德境界)我现在接着喝水。我已经意识到了人是自然,宇宙的一部分,和其光,同其尘,我喝水是因为渴,因为我必须顺其自然,与自然宇宙一体。这是什么境界?(天地境界)可见,喝水也能喝出境界来呀。大家以后要多喝水,有益健康。
设计理念: 此环节我举了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如就“喝水”这一行为设置四种境界.通过实例融会贯通,既便于学生理解,又能增添兴趣。 (3)区分四种境界的标准是什么?
点拨:
境界 自然境界 觉解程度 为谁的利益 所做事意义 没有意义或少有意义 顺着本能或习顺心而为 惯,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 意识到自己 为自己的利益 有功利意义 有道德意义 了解到是社会的为社会的利益 一部分 天地境界 不仅是社会还是为宇宙的利益 宇宙的一员 有超道德价值 (4)四种境界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点拨:四种境界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就个人来说更不是一个人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境界.不论是个人,还是社会,人的精神境界,都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就是“我之自觉\"的过程。
(5)作者真正的写作理念是否只在于告诉我们人生的四种境界及其关系?
点拨:本文旨在从人生境界的角度去论述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使人觉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成为贤人、圣人。
设计理念: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是递进式的推进,要求学生紧靠文章,以培养学生沉下心来,走入文本的好习惯. 第二课时
4.设问解答,重点研读(25分钟) (自由讨论,引导点拨)
(1)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点拨:后面有句话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
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 (2)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低级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这两等人心都不坏,至多是做事对于他本人没有意义,或者只有功利意义,但是社会上有人道德败坏乃至违法犯罪,他们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释呢?
点拨:文章说,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这句话也意味着还有一类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为 才能真正符合严格得到的意义,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只知道功利意义,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损人利己、损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3)“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请结合自己成长的体验谈谈对此话的理解.
点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所谓“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就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4)“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是对于他们也就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个人都不完全相同。\"请联系生活实际来解读这句话。
点拨:(学生发散思维,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乞丐吃饭只要求吃饱,他们追求自然境界;有些人吃饭比较讲究,少吃多餐,多吃蔬菜,注重养生他们追求功利境界;有的人意识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就能为国家多做贡献,他们追求道德境界;有的人已经意识到了人是自然,宇宙的一部分,和其光,同其尘,吃饭是因为饿,因为必须顺其自然,与自然宇宙一体,他们追求天地境界.
(5)如何理解“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点拨:既入世而又出世,意思就是,既投身到社会里,又能超越人世。这与
宗教不一样,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现实。也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讲究入世而不能超脱人世。中国的圣人如孔子孟子,都置身于社会斗争之中,又以天地境界作为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是“天民”,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正是既入世又出世的表现。
(6)冯友兰先生认为,天地境界的人,“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这样说来,人生境界不同的人,实际上还不是那么一回事,那有什么意义呢?
点拨:人不但有物质生活的要求,而且有精神生活的要求,人有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生活在天地境界的人,精神上达到了最高境界,人生有了最崇高的意义.另一方面,人生境界高,他做事,当然比别人做得好,更有利于社会,更有利于宇宙.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学生自由讨论,教师适时点拨。这几个问题的设置,学生是有话可说的,要求学生联系实际,举一反三,目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文章的认识。 (四)质疑讨论(14分钟)
1.冯友兰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等是否周全?而其中的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是否存在交叉情况?
2。天地境界能不能完全达到?如不能达到,冯先生提出的天地境界不是没有意义了吗?
设计理念:由于本文是一篇哲学论文,内容比较抽象,且疑点较多,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因此,这一环节让学生先把自己预习时遇到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教师也设计几个问题供学生参考质疑,教师参与讨论,找出具有共性的问题在全班交流。 (五)课堂总结(5分钟)
《人生的境界》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四种境界体现在人生不同阶段,需要我们不断体会、不断领悟,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拿这几种境界来对照自己,思考自己周围的人,思考人们的生活目的、行为动机,这样就不难理解何为自然境界,何为功利境界,何为道德境界,何为天地境界。自己的人生境界也就得到质的提升.
设计理念: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深入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明白做事情时应有精神追求,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境界的人。
(六)课后作业(1分钟)
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置了这样一项作业:
以《我要成为怎样的人》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设计理念:重在拓宽学生知识面,渗透人文教育。同时,也加强了中职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七)板书设计
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1) 天地境界 哲 人 精神创造 学 生 道德境界 的 境 任 界 功利境界 务 自然产物 自然境界
(2)
天地境界(圣人)
天地境界(圣人)
道德境界(贤人)
设计理念: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对文章的结构与内容更加明晰,不仅便于学生理解,更方便教师对本课作总结。
教学反思:
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中的“材”一方面是指学生;而对我们语文学科来说,这个“材”还可以用来指课文。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用统一的方法和要求来教不同的课文。
2. 创设“大语文”课堂。
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教学中应将语文学科与德育、心理学、音乐等学科相结合,创设大语文课堂。
3. 最好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语文味儿的。
一直觉得语文不能离开人文涵养,需要理解与感悟。作为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但正因课堂时间有限,才容易跳过这一环节,课堂上没有了学生感悟的过程,也就缺少了语文的味道。如果我们每堂课都能充满语文味儿,那将是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