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网络纪录片浅析
作者:万彬彬
来源:《电影评介》2013年第16期
近几年,随着新媒体技术对传统媒介生态的介入,一些国外纪录片制作者也开始积极去思考新媒体技术可以对纪录片形态所产生的改变,比如,纪录片可否具有非线性、互动性、跨平台等特性。正是在这种思考与实践之下,网络纪录片作为一种新兴的纪录片形态在国外悄然兴起。法国24小时电视台每年一度的网络纪录片评选以及加拿大国家电影局的制作者相对广泛地使用网络纪录片一词,也都在某种程度上表明着这种纪录片形态的出现。本文就将对网络纪录片的概念、与传统纪录片的共性、特质以及类型作以粗浅的介绍与探讨,并以期对我国纪录片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有所启示。
那么,什么是网络纪录片?按照学者凯特·纳什的理解,网络纪录片(英文为webdocumentary, 有时也被写作webdoc,interactive web documentary,或者是web documentary)这一名称所描述的是纪录片的作品实体通过同时兼具多媒体与互动性的网络来进行发行。(Kate Nash, Modes of interactivity: analysing the webdoc, Meida Culture Society, April, 2012, P.197)在维基百科上,对网络纪录片的表述则是通过运用多媒体工具的各种元素制作的,不同于运用音频、视频、图像等传统纪录片样式的纪录片。网络赋予了纪录片制作者一种独特的媒介去创造那些可以融合照片、文本、视频、音频、动画以及信息图表等多种元素的作品。分析上述对网络纪录片的界定可以得出这样两点:其一,都强调了新媒体技术对纪录片形态的改变。其二,尽管网络纪录片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纪录片的影像形态,但是该样式仍旧属于纪录片的范畴。那么,网络纪录片延续了传统纪录片的哪些属性,又具有哪些由于技术所带来的自身特性?
纪录片学者比尔·尼克尔斯曾经通过“机构组织、从业人员、文本(电影和电视)以及观众”这四个角度来界定纪录片与其它类别影片的区别。在探讨网络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所具有的相关性方面,尼克尔斯的四个角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与借鉴。其一,从机构组织与从业人员来讲,尼克尔斯认为纪录片组织机构以及从业人员影响和改变着我们对纪录片的理解,而且通过纪录片从业者自身的对话以及与“机构、评论家、影片主体和受众的相互交流”,纪录片的边界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动态的变化。这点对于网络纪录片也同样适用,因为就制作团队而言,网络纪录片的制作者也大多来自制作电视纪录片的机构组织,比如,上文提到过的加拿大国家电影局,先后赞助出品了《水世界》(waterlife,2009)、《窗景之外》(Out my Window,2010)、《欢迎来到派恩波因特》(Welcome to Pine Point,2011)、《熊71》(Bear 71, 2012)以及《失眠日志》(A Journal of Insomnia,2013)等。可以说,尽管网络使得纪录片的制作生态出现了一些变化,但是“传统纪录片的制作者仍旧将其身份看作是在线纪录片的制作者以及传播者”。(Kate Nash, Modes of interactivity: analysing the webdoc, Meida Culture Society, April, 2012, P197)其二,从文本的角度考察,纪录片力求通过某种独特的视角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调整记录的方式来重新“复原”历史世界,就这一点而言,网络纪录片延续了传统纪录片的这一属性,并且也延用了许多传统纪录片的惯例,比如,使用采访、录制现场音效,以画外音或文本的形式进行评论等等。其三,从观众的视角来看,在传统纪录片中,观众保持了对被摄对象的记录本身的关注,坚信银幕上的那个历史世界的可靠性,并认为“纪录片中的声音、影像和它们所记录的对象之间有一种可靠的索引关系。”(《纪录片导论》,比尔·尼可尔斯著,陈犀禾、刘宇清、郑洁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46页)影片与世界之间的契合关系绝不是构思出来的,而是真实存在的。而对于网络纪录片的观众而言,也是同样在接受纪录片的前提属性之下去浏览观看影片,但是,有一点差异的是,与传统纪录片仅仅去记录现实不同,网络纪录片可以使用户“与现实进行互动,通过拍摄、编辑、展示等媒介表达,来传达对现实的思考,从而也在铸造着现实”。(Sandra Gaudenzi, doctoral thesis “Interactive Documentary: towards an aesthetic of the multiple”, http://www.interactivedocumentary.net)
可以说,网络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类型延续了许多传统纪录片的特质,但是,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也使其具有了自身的独特属性,学者候赛尼与罗恩将其总结为7个方面(Melahat Hosseini and Ron Wakkary, Influences of Concepts and Structure of Documentary Cinema on Documentary Practices in the Interne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useums and Web 2004):(1)网络纪录片是超媒介化的。网络纪录片需要观众的参与或互动。网络纪录片通常在一个数字空间中使用展示、杂志或者地图的形式来组织数据,并邀请观众在数字空间中穿行以去探索这些文档。(2)媒介成为了辅助性材料。与传统纪录片不同,在网络纪录片中,图像、影像以及声音不再是主体,而一般都是用来服务于解释文本。(3)网络纪录片是信息的结合。(4)网络纪录片可以有多个作者。(5)网络纪录片可以拥有论坛。这样的论坛所提供的是可以进行评论与分享的空间。(6)网络纪录片使用视觉设计、信息架构和交互作为表达手段。超文本的结构和观众在数据空间之间的跳跃方式影响了他们在构建整个故事或组织信息的体验。甚至,如何利用视觉表现来处理主题,例如视频剪辑、VR、图片以及网站的所有视觉设计(颜色、图案、区域)都会影响到纪录片的表达。(7)网络纪录片可以对它的文档实时播放。
学者候赛尼与罗恩已经从多个层面提到了网络纪录片所具有的特质。但是,笔者还想在此补充说明一点,那就是网络纪录片的互动性——这也是网络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最主要的区别。在网络纪录片中,传统概念上的观众身份已经不再单一,而是同时扮演着观众、听众、参与者、用户等多重角色。因为,网络纪录片不同于传统纪录片所采用的、由制作者预先设定好的线性叙事模式,因此,网络纪录片的观看需要用户的互动性参与——通过点击鼠标、选择观看文本的顺序来实现。然而,这种互动性又不完全是点击鼠标这么简单,正如《监狱山谷》(Prison Valley)的制作者亚历山大·布拉舍(Alexandre Brachet)所说,“互动性绝不是点击、点击、点击鼠标这么简单,这将是非常具有情感化的体验。在最后真正起作用的,是我们将要讲述的故事,以及我们如何去讲述这个故事。”此外,互动性还表现在新媒体技术使用户具有了贡献内容的能力,正如学者理查德认为,“使用者可以创建内容已经成为了互动性的核心”(Richards R, Users, interactivity and generation, New Media&Society8(4),P531-550),并根据目前已有的网络纪录片提出了三种用户参与互动性的模式,即其一,消费者式互动,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此种互动中,使用者不可以改变内容,但是可以解释、评价或者在可替代的领域中起到互动作用。其二,处理者式互动,尽管内容和形式是固定的,但是,使用者与第一种互动形式相比,互动性更强——可以通过诸如发送电子邮件等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对内容有所贡献。最后一种是生产者式互动,在此种互动形式中,互动程度最高,使用者可以主导内容,比如发起一个新的讨论话题等。
在探讨了网络纪录片的概念、特质等方面之后,下面将结合具体例子来看一下目前的网络纪录片都有哪些类型。本文的分类将参照学者凯特·纳什的三种类型归纳:即叙事型网络纪录片(the narrative webdoc)、类别型网络纪录片(the categorical webdoc)与协作型网络纪录片(the collaborative webdoc)。
叙事型网络纪录片:正如类型所界定的那样,叙事是此类纪录片阐释事件的逻辑基础。叙事型网络纪录片与传统的线性纪录片比较相似,强调各个事件之间叙事所起到的连接作用。对于用户来说,看似比较随机地、不需要通过事件的时间顺序去浏览文本或影像,但实际上仍是在一种具有叙事性的索引中去浏览影片,因为影片的设计结构大多仍采用的是编年体结构。以网络纪录片《不法分子》(the Wrong Crowd,2008)为例,影片通过讲述一个小孩子个人成长的历史去探查澳大利亚昆士兰市警察的腐败史。在进入到该纪录片网站(http://www.abc.net.au/wrongcrowd/)时,首先看到的是的文本“这是一个关于昆士兰的故事……”(见17页图)直接就将用户带入到了讲述故事的情境中。此后,在故事版(storyboards)的编排中(见16页图),也基本上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来结构影像。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在网页的上方有一处是“添加你的故事”也正是网络纪录片互动性的体现,网站希望用户在浏览已有故事的同时,可以分享自己所拥有的影像或资料。
类别型网络纪录片:主要是指以主题、场所地点等为依据集合各种影像、文本等元素的网络纪录片。在类别型网络纪录片单一的段落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个个小的故事,但是对于整体影片的各个段落影像之间并没有什么叙事性的关系。以网络纪录片《窗景之外》(Out my Window,2010)为例,影片主要是向用户展示了全球13个城市高层建筑中的生活。(见14页图,用户可以通过点击每一个窗口看到其所在城市的高层建筑生活)在展示每一个城市的高层建筑生活时,影片采用的是360度影像技术,用户通过滑动鼠标,既能看到窗内的日常生活景象又可以看到窗外的景色。对于每一个出现的人物而言,一般都会有相对应的影像视频播放,比如在点击母亲的图像时,会有1分22秒的时间,以母亲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原来是一名经常外出的视觉艺术家,自从当上了一对双胞胎的母亲之后,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而后谈到了他们在房间里开辟了一个很大的厨房空间,她和孩子们的生活也主要在这里,从而也将其与整个影片的主题联系起来。
协作型网络纪录片:与叙事型网络纪录片、类别型网络纪录片相比,协作型网络纪录片所给予用户的互动性更大,因为,很多影像、文本内容需要用户的发布与贡献。比如说《在埃及的18天》(Eighteen Days in Egypt)就是一个旨在“收集人们在2010年埃及革命中所拍摄的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片”的纪录片项目,网站的口号号召人们“你亲历了,你记录了,现在请将此贡献于《在埃及的18天》。”但是,正如凯特·纳什所说,协作型网络纪录片也面临着一些理论性困惑,特别是关于纪录片中的声音以及纪录片作为真实的担保者在该种类型中所能发挥作用的程度。(Kate Nash, Modes of interactivity: analysing the webdoc, Meida Culture Society, April, 2012, P.207)的确,当用户都可以通过自身的终端上传视频等资料时,那么,如何来保证这些影像的真实可靠性,就成为了该类型纪录片在发展中所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可以说,网络纪录片在国外也属于一种刚刚兴起的类型,尚处于发展中,对于其涉及的许多理论性问题也正在被研究、讨论中。而对于中国而言,最近几年,网络对纪录片行业的涉及,在更大程度上来说是为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而不是对纪录片的形态本身产生了改变及影响。以在搜索引擎中键入中文“网络纪录片”为例,我们得到的搜索结果基本都是指向在网上传播的纪录片,而非网络纪录片这种新兴的纪录片形态本身。《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3)》在评价纪录片网络新媒体传播时说道:“网络新媒体在纪录片生产和营销领域的介入还相对偏少,这不利于新媒体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也限制了新媒体在纪录片产业化进程中贡献的力量。”(《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3)》,张同道、胡智锋主编,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159页)的确,通过对国外纪录片发展动态的了解,我们发现网络纪录片已经越来越引起国外学者们的关注,并且已经在影响着新媒体时代中纪录片未来的走向。对于中国纪录片制作者来讲,也正在积极地思考着新媒体可以对纪录片发展所贡献的力量。因此,本文对网络纪录片所涉及的概念、特质及类型进行了粗浅的介绍与探讨,期冀对我国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一种思路与借鉴,更进一步来说,在新媒体技术之下,对于中国纪录片制作者来讲需要的不仅仅是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引导,更需要的是一种观念的更新与变革。 (责任编辑:刘义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