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机构学位研究生培养初探
作者:冯文涵 李博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2017年第05期
[摘 要] 我国科研机构(所指的科研机构仅限于非军事科研机构)的研究生培养自1978年恢复以来,培养了大批高级科研及管理人才,为国家科技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全民创业、科技兴国实现中国梦的大科学时代,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就科研机构研究生培养现状,对目前新条件下科研机构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困难进行分析,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究。
[关 键 词] 科研机构;研究生培养;联合培养;研究生招生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5-0084-02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和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释放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撑。我国科研机构承担了大量的国家重点项目、课题以及基础研究工作,集中了大量的专家、学者及专业技术人员,在国家理论、制度、科技和文化创新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科研单位培养研究生,能够充分发挥科研单位的技术和人才优势,构建以科研单位为主体、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促进研究生教育结构优化和质量提高和国家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满足国家重大战略对高端人才的需求。
一、目前科研机构研究生培养现状
(一)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机构数量、规模,主要培养方式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起源于中国科学院(现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后发展至高校及众多的科研机构,目前800多家研究生培养单位中,非军事科研机构占150家,涉及社会科学、国际关系、经济、金融、农业、医药、钢铁、冶金、环境、机械、兵器、航天、船舶、核工业、石油、化工、勘测、海洋、电信、艺术等众多领域,培养方式分为科研单位单独培养(自培)、科研机构与高校联合培养两种模式。 (二)科研机构研究生培养的特点
在基础课教学方面,高校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及系统的课程设置,只有少数科研机构有系统的研究生课程,并可独立进行专业基础课教学。大部分科研机构研究生培养规模较小,“除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教育之外,中国科研机构的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年招生规模很少超过500名,而且大多数科研机构的研究生年招生规模都在200名以下”,有的科研单位每年研究生招生人数为个位数,又分为不同专业与研究方向,课程需求不同,组织规范系统的基础课教学难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部分科研单位采取委托高校代培的方式进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满足导师及学生的需求。
科研机构的研究生培养不仅涵盖范围广、涉及领域多,拥有雄厚的师资和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而且导师专业水平高。导师队伍由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组成,很多导师曾获国家级奖励,承担着大量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贴近国际前沿、贴近科研一线、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可以更好地将研究生培养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对接,支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在培养过程中,科研机构充分发挥导师的积极引导作用,带领学生参加具体科研项目和参与国际学术讨论,进行以问题为导向的学术训练,围绕国际学术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基础研究,结合单位的优质科研资源及研究设备,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平台,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学术创新能力提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研机构培养的研究生也具有更强的创新实践能力,在读期间申请专利比例普遍高于高校同等水平。
科研机构研究生培养对于导师来说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导师在教学过程中系统梳理理论知识,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相互启发和补充,促进导师能力提升。 (三)科研机构研究生毕业去向
在科研机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事业单位编制紧缩的背景下,很多科研机构研究生就业方向也发生转变。
过去科研单位招生研究生大部分为定向生,入学同时入职,即便非定向生毕业后也基本留在培养单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自主择业需求强烈,部分单位由于编制紧缺无法吸纳更多的毕业生,招生多以非定向生为主,毕业后去向也各不相同。部分兵器、航天等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毕业后基本留院工作;而一些实用、通用技术毕业生留在培养单位工作的比例较低,大部分毕业生只能选择自主择业。
科研机构自己培养研究生有利于学术及技术传承,学生在读期间参加相关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建立与单位主流思想一致的研究方法、思维习惯,毕业后留单位工作直接上手,非常受欢迎。有的科研机构对每年入职的自培研究生和社会招聘毕业研究生进行对比研究,自培研究生与社招研究生比例在1∶3时为黄金比例,既能延续学术思想又能有效避免“一家言”。 虽然部分科研机构研究生主动或被动自主择业,但是由于其读研期间接触行业前沿,积累相关课题研究经验,在研究领域内就业受欢迎程度高,且研究生期间的工作与入职后的工作关联性强,能较快适应工作等众多优点受到用人单位青睐。 二、主要面临的挑战及问题
由于科研机构自身的特殊性,与高校研究生培养方式不同,面临着一些挑战及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部分科研机构研究生招生问题
1.科研机构氛围与高校不同,学生需要重新适应
科研机构学术及研究氛围浓厚,各种专业讲座的专业性非常强,学生从相对宽松的高校校园生活到严谨的学术研究工作转变需一段时间才能适应。 2.社会对科研机构研究生培养存在误解
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科研机构研究生是单位职工继续教育的组成部分,只招收本单位职工,不招收高校毕业生;有的学生认为只有名校的研究生才是研究生,在社会上“牌子亮”,就业选择空间大。
3.科研机构研究生生源冷热不均
如中科院、财科所等知名度高、和社会经济联系比较紧密的单位,报名火热。而一些国家急需的航天、军工等高精尖科研机构,由于涉及国家安全、专业要求高,报名相对较少,而这些单位在招生中又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对生源的毕业学校、专业等要求较高,符合其招生条件的考生范围较小,再加同类单位对生源的竞争,使部分单位生源严重不足。 (二)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1.科研机构在研究生培养上遇到的最大的困境就是,培养的研究生专业性强
科研机构把优秀科研人员、先进实验室、前沿项目等优质资源引入培养过程,学生接触科学研究前沿的机会很多,但专业性强,在读期间调换研究方向可选择空间有限,同时毕业研究生在系统外就业难度相对较大。
2.科学研究是科研机构的主体工作,研究生培养仅是其人才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科研机构虽然强调科研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并出台相应的研究生培养规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但是很难改变研究生教育的附属地位。 3.研究成果需进行更加深入的学术提炼
部分研究生在读期间由于承担科研工作,挤压了撰写学位论文和深入思考的时间,导致博士研究生延期毕业。也有部分研究生完成了大量研究工作、有充足的实验数据、创新性较强,如果进行深入提炼有希望形成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学位论文,但其对实验数据和结果深入提炼不足,学术研究不够深入,降低了学位论文的理论高度及国际影响力。 4.导师资源量浪费严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部分科研机构导师多学生少,有的单位在校师生比超过1∶1,甚至有的科研机构导师4~5年才招一名学生,导师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研究生招生名额受教育部控制,近年来高校研究生多次扩招,而科研机构招生计划基本没有调整,不适应部分科研机构人员饱和、专业人才需求小,而部分科研机构发展迅速、人才需求旺盛的现状。 三、未来发展方向探究
(一)坚持把研究生成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出发”。钱学森先生曾经强调,要以科学研究推动教学、人才培养,以人才培养牵引带动科学研究。创新精神需要培养,创新方法需要传授,创新能力需要锻炼,青年学生只有更多地参与科研活动,接受学术氛围的熏陶,聆听一流科学家的教诲,特别是有机会参与重大基础前沿课题的研究,才能更快地成长起来,尽早进入科技创新的高峰期。
(二)要充分认识科研机构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大作用
充分利用科研机构技术和人才优势,打破学校、学科和产业间的“围墙”,让研究生接触国际学术和技术前沿,与行业需求及科技发展方向对接,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在科研项目中提高基础理论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学术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意识,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三)提高科研机构研究生培养的知名度,建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品牌
科研机构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带动作用,把优秀科研人员、先进实验室、前沿项目等优质资源引入育人过程,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提高社会影响力,建立自己的口碑,最终形成自己的教育品牌。 (四)尝试与高校设置联合教学模式
组织跨学科、跨领域、跨系统的教学团队,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实现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目前高校扩招导致师资力量紧缺,积极探索科研机构研究生基础课教育新模式,将科研机构人员吸纳到教学队伍中,与高校教师共同完善课程设置,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五)积极拓展学术会议外的学术交流
近年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会成为学术交流新方式,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要求至少包含若干名外单位专家,基本成为大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惯例。高校专家系统性、理论性强,而科研机构专家则实践经验丰富,不同理念和研究侧重点在学位论文答辩会上产生碰撞,促进学术进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六)推进高校与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
我国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至今已有8个年头,教育部、中科院联合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也有5个年头,继续开展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加大科研机构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力度,尝试开展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或在科研机构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七)从国家层面进行系统谋划、统筹协调,制定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才培养之路
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需要方方面面的协同努力,探索、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着力优化学科结构和培养模式,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科建设,将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立动态的招生计划管理模式,逐步构建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一批国家发展急需、关乎未来发展的高水平专业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徐林林,谢小连,王晶磊,等.地方院校与研究机构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6(10):23-25.
[2]夏继刚,付世建,曹振东,等.以提升科研素养为核心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5(8):19-21.
[3]赵睿.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思考[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7(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