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幼儿园和小学协同背景下幼小科学衔接对策研究

2021-08-12 来源:汇智旅游网


幼儿园和小学协同背景下幼小科学衔接对策研究

摘要:幼小科学衔接,其可简单地理解为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两个阶段平稳渡过的过程,更为全面的解读则为幼小衔接是在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一年级阶段,根据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认真落实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这两个方向的衔接工作,让儿童在离开幼儿园教育后能够慢慢适应小学学习的进程,并且为儿童往后的学习生活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幼小科学衔接;小学教育;策略分析

1幼儿园视角幼小科学衔接的策略

1.1实行保教结合为幼小科学衔接打下基础

幼小科学衔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幼儿进入幼儿园时起,就注重幼儿的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的有机结合。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的要求,将入学准备渗透到幼儿园三年保育教育的全过程。

重视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培养儿童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幼儿园不仅需要生动形象的内容来激发儿童学习的热情,还要能从教学活动中发展儿童的学习兴趣,让儿童在教学活动中获取到满足感和愉悦感,激发其对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持续性,帮助儿童在进入到小学后依然能够保持对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地热爱学习。

1.2关注幼儿园大班后期工作

第一,根据幼儿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在身心、生活、社会等方面实施有针对性的入学准备教育。第二,教师可带领儿童参观附近的小学,引导儿童认真观察小学和幼儿园教学设施的不同之处;第三,幼儿园可组织儿童适当体验小学的集体活动,如可以让儿童进入一年级的教室,体验一年级的课程和上课氛围,激发儿童想上小学的想法,也可组织儿童参观和体验少先队活动,体验戴红领巾的荣誉感,还可以组织大班儿童和一年级的小学生手拉手文化活动,一起玩耍或进行其他户外活动等以增进他们之间的友谊,这些活动的参与能够间接地增强儿童对小学的适应性;第四,提升大班儿童的学习能力以及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培养儿童规律的生活习惯,按时休息、按时起床、按时到校、认真学习、严格遵守活动纪律等,适度调整大班儿童集体活动的时间,可以延长到35分钟,创设一定的小学课堂情境,模拟小学“课间十分钟”等,期间可增加多种有利于开发儿童大脑的游戏活动,培养儿童自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做足准备。

1.3以幼儿园为中介,家校为辅的合作方式进行科学衔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要求到:幼儿园要定期和不定期与家长交流联系工作,引导家长走出家教误区,提供正确的育儿理念,让家园教育能够保持一致。《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也要求:幼儿园要把家长作为重要的合作伙伴,宣传展示幼小双向衔接的科学理念和做法,帮助家长认识过度强化知识准备、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内容的危害,缓解家长的压力和焦虑,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积极配合幼儿园和小学做好衔接。幼儿园可以主动地邀请附属小学的教师和儿童的家长,到园参观体验大班幼儿开展教学活动时的氛围,幼儿园还可以组织家长和小学教师来参加幼小衔接相关的活动、座谈会等,倾听学前教育专家对于幼小衔接这一板块的分析或者听取在幼小衔接这方面有所成就的幼儿教师建议。与此同时,幼儿园为小学一年级教师和家长准备一份具体的关于儿童各方面发展的情况表,不仅能让家长和小学教师全面了解到儿童在园的情

况,还能让幼儿教师更好地在大班开展教学活动,避免出现过多的小学内容,开展好有针对性科学衔接的教育工作。

2小学视角下幼小科学衔接的策略

2.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合理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提升儿童的学习适应力

小学教师应该主动了解儿童身心发展和教育的基本规律以及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方法,增强幼小衔接的顺承性。在教学方式上不应只有说教式,可借鉴幼儿教师的游戏教学方式,将它们有机组合形成新式的教学模式,多点趣味性学习环节,小组讨论或者是个人展示表演,竞赛答题方式等等;在时间分配方面,合理地调整对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和作息时间的要求。大班儿童在经过一定的引导教育后,虽有意识的注意力能够得到显著提升,但40分钟小学课堂对于刚入小学的儿童来说,时间还是稍微过长,而过长的课堂时间容易让儿童产生不耐烦的情绪,可能会导致儿童在后半节课的注意力涣散,上课不认真等消极情况;在幼儿园活动中规定了每天都需要给儿童提供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而小学各年级的户外活动时间显著变少,为了让儿童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的节奏,一年级应提倡适当增加低年级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

2.2创设与儿童生活体验相符合的环境,增强儿童环境适应度

儿童由于自身的特点,对环境的选择有着自己的标准。实践表明儿童并不对周围所有的环境都表现出兴趣,而是对环境的选择有明显的倾向性。幼儿园环境温馨且充满童趣,而小学几乎没有环境创设,都是走形式地设计黑板报,这样会导致儿童视觉上及心理上出现极大的反差。因此小学也需要重视环境创设,可以让儿童根据知识经验,大胆提出想法,把上课的教室布置为充满童趣但同时能体现小学生学习环境的小天地。譬如建构可以互相

借阅的图书角;或者专门设置一个供儿童进行音乐活动、集体讨论等学习活动的多功能区,设置这种可变性强的环境,可让儿童更广泛地参与到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还能给儿童创造和谐友爱的师生交往、良好心理氛围的环境。

2.3构建师生,生生之间平等的氛围,促进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第一,小学教师需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技巧,与儿童加强交流,可以采用眼神的互动和多用社会性的行为,譬如摸摸头,拍拍肩,让儿童无时无刻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第二,教师可以和一年级的儿童以悄悄话的方式与儿童分享自己的心情和生活故事,可以增强两者关系的信任度;第三,教师需要给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宽容,虽然儿童到达一年级,但是其生理和心理上依然需要一个缓冲期来完成过渡。作为教师在交往中不应对他们提出超出其年龄的要求,不应过于严苛而需要多点关爱和宽容,创造良好的交往氛围;最后,教师应多创设师生、生生之间的学习、劳动、体育活动等,这种集体活动为儿童们提供了共同目标、共同的话题以及进行紧密协作的过程,是最能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活动。

开展幼小科学衔接的工作主要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幼儿园要为儿童提供进入小学前的准备需要,让儿童在相关方面更有针对性、集中性地做好入学准备教育;另一方面是小学需主动参与到幼小衔接过程中,也应同步为儿童进入小学做好准备,帮助儿童尽快消除对新环境的焦虑恐惧感和不适应。因此,需要幼儿园和小学两者契合、沟通、共同参与到幼小衔接的工作中,提升儿童尽快适应小学一年级陌生环境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史晓燕.分层多维策略助力幼小衔接[J].教育家,2022,(03):67.

[2]杨树青,杨树燕.优化幼小衔接教育,提升幼儿科学素养[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01):17-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