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数学课的基本类型

2021-11-17 来源:汇智旅游网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的基本类型

数学课分类和其他分类一样,首先必须明确分类的标准。可按不同的标准对数学课进行不同的分类。①按照一节课在一个课题的教学安排中的地位来分类,如导言课、概念课、性质课;②可以按照课的基本教学目的来分类,新授课、练习课、测验课、讲评课;③按照课的进行方式、方法来分类,如讨论课、实验课、探究课、活动课;④按照基本的教学目的任务来对课进行分类,如习题课、复习课等等。在数学教学中,概念课、习题课、复习课、讲评课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课型,一般地,我们将上述四种课列为典型课范畴。这里简要分析一下数学典型课的结构。

一、新授课

新授课数学新授课,新授课的主要任务是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主要是为了形成某一数学概念,探究某一数学定理、法则或应用新概念、定理、法则解答某类数学问题而进行的一种课型。它的任务是在于学懂、理解、掌握新的知识并将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和新的学习中。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强化素质教育,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今天,数学新授课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

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形成技巧,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新授课如何上,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非常重视并且在不断探索、实践的问题。数学课堂上将有50%的课是新授课,通常的课堂结构是:复习、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点、总结、布置作业。在新授课教学中,我们特别要强调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索解题方案,进行必要的观察与实验,以定义、假设或者法则的形式进行总结、猜想,然后对所作出的猜想予以推理论证。

随着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实施,传统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必须作出相应的转变。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一般遵循以下课堂环节 1.做好课前准备,奠定学习基础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准备包括教师的课前准备即教师的精心备课和学生的课前准备即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教师的课前精心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教师在新授课前必须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感知教材,深刻理解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明确本节的教学目标。同时,在备课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做到从容自如。

数学知识重在理解,为使学生在课堂上顺利接受新知识,学生的课前准备不能忽视。在上新授课前,根据教材内容的实际需要,教师应布置学生从生活中观察和寻找与本节知识相关的内容,或准备相关的学具。

在学习《矩形》一节时,我在课前布置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形状是矩形的物体,并观察这些物体的边、角特征,学生对这一任务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当在课堂上研究矩形的性质时,学生已经能够说出自己的一些观点,教学显得既省时又省力。

在学习《视图》一节时,考虑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普遍不高,在课前我便让学生分别制作了圆柱、圆锥、长方体和正方体等实物模型。借助这些模型,学生对视图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效果显着。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是数学新授课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通过创设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适应的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有力的基础。

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一课时,我拿了一张纸进入课堂说:“这张纸厚约0.1毫米,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要对折30次,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厚度为多少?”学生纷纷做出估计,有的说30毫米,有的说60毫米,胆子大一点的说10米。我说“实际上,这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叠起来的高度。”同学们都惊讶不已,来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为新知的学习找到了“固着点”,使学生迅速进入“愤”、“悱”状态,为新知识的探索、学习开了个好头。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积极探索新知识

学生是学生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因此,在教学中,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为了一种充分发挥新授课教学效益重要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围绕问题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做到凡是学生能探索出的绝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答的绝不暗示,正所谓“好的老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而不是传授真理”。这也正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创新的重要环节,教师一定要耐心观察、等待,确保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质和量,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对那些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同桌合作、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可以取得相互启迪、相互弥补、相互质疑、相互竞争的效果,这是实现课堂教学多维互动的重要环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有助于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暴露存在的问题,使学生主体在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能动地进行知识建构,有助于思维的碰撞、灵感的迸发,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学习《幂的乘方》一课时,首先我让学生根据出示的自学提纲进行自学,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幂的乘方的性质时,我再让学生独立完成一组自学检测题目。有些题目难度较小大部分学生能够轻松完成,而有些题目由于难度稍大,部分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这时我便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这些问题的解法。之后我让理解能力强、口头表达能力好的同学对一些典型题目进行解释说明。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生生互动、合作交流,使一些相对较难

的问题能够得以轻松解决,使新授课的作用得到了应有的发挥,促进了教学效益。

4.优化巩固训练,提高应用能力

新授课的巩固训练是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新知识,由“懂”到“会”再到“熟”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科学合理的设计巩固训练题。

(1)针对学生的易错点所在可设计预防错误产生的练习,以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2)为使学生实现由“懂”到“会”的转化,可从多角度变换设计一组训练题目,使学生通过反复训练,形成基本技能。

(3)为使学生实现由“会”到“熟”的转化,可引导学生发现各个训练题目的内在特点,发现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便形成熟练的解题技巧。 同时在此环节要注意以下几点:(1)训练内容尽量生活化、情境化,使学生感觉不陌生并感受数学价值;(2)训练坡度要小;(3)突出重点、难点;(4)多次反馈,重点讲评,及时讲评。 4.注重归纳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结中应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概括,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他们由具体经验的水平过渡到抽象概括的水平,这样可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条理化、明朗化,帮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知识

体系。同时根据训练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解题策略、思想方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能最大限度的减少错误的发生,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是数学教学的三大基本特征。决定一节数学新授课的效果和质量的因素和环节有很多,但是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能动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更新新知识、新理论、新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个人能力和个人魅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只有这样,45分钟的数学新授课才能显示出它的非凡魅力和作用。

以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反思、学会创造为目标,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合理化、科学化,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学生在开放互动的环境中能学、乐学、会学,做到主动探索,提高能力,发挥个性,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知识建构的过程,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二、概念课

概念课通常是新授课。新授课即讲授新知识的课, 数学概念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调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已有感性经验和知识,去感知理解材料,经过思维加工产生认识飞跃(包括概念转变),最后组织成完整的概念图式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概念、发展认识能力,必须扎扎实实地处理好每一个环节。以下将概念教学过程分“引入”、“形成”和“巩固与深化”三个阶段来具体阐述。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明确:“为什么引入这一概念”以及“将如何建立这一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提取有关知识,为建立概念的复杂智力活动做好心理准备。新课程标准提倡通过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单纯地依赖于教师的讲授,教师努力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协作者、促进者和组织者。因此,在引入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理解数学概念的各种情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逐渐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一般可采取下述方法:

1.联系概念的现实原理引入新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有关事物、模型、图识等,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概念,理解概念的实际内容,搞清楚这些概念是从什么问题上提出来的。例如:在椭圆概念的教学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分别固定在图板的两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所画出来的图形,归纳总结出椭圆的定义。

2.从具体到抽象引入新概念。数学概念有具体性和抽象性双重特性。在教学中就可以从它具体性的一面入手,使学生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例如:立体几何里讲异面直线概念时,先让学生观察教室或生活中的各种实例,再看异面直线的模型,抽象出其本质特征,概括出异面直线的定义,并画出直观图,即沿着实例、模型、图形直至想像的顺序抽象成正确的概念。

3.用类比的方法引入概念。类比不仅是一种重要形式,而且是引入新概念的重要方法。例如:可以通过圆的定义类比地归类出球的定义。作这

样的类比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及区别概念,在对比之下,既掌握了概念,又可以减少概念的混淆。

(二)、概念的形成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交往互动的教学模式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它主要是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充分利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往、多边互动来促进学生学习,发挥学生学习潜能的教学方式。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充分利用合作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1.在挖掘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理解概念

新概念的引入,是对已有概念的继承、发展和完善。有些概念由于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等原因,很难一步到位,需要分成若干个层次,逐步加深提高。如三角函数的定义,经历了以下三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1)用直角三角形边长的比刻画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2)用点的坐标表示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由此概念衍生出:(1)三角函数的值在各个象限的符号;(2)三角函数线;(3)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4)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5)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等。可见,三角函数的定义在三角函数教学中可谓重中之重,是整个三角部分的奠基石,它贯穿于与三角有关的各部分内容并起着关键作用。“磨刀不误砍柴工”,重视概念教学,挖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

2.重视概念中的重要字、词的教学

在概念教学中重要的字、词就是一个条件,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剖析概念,才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概念。例如:等差数列的定义:“一般地,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里“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同一个常数”的含义,一定要透彻理解,让学生知道如果漏掉其中一句甚至一个字,如“同一个常数”中的“同”字,都会造成等差数列概念的错误。

3.在寻找新旧概念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数学中有许多概念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平行线段与平行向量,平面角与空间角,方程与不等式,映射与函数等等,在教学中应善于寻找,分析其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再如,函数概念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初中给出的定义,是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其中的对应关系是将自变量的每一个取值,与唯一确定的函数值对应起来;另一种高中给出的定义,是从集合、对应的观点出发,其中的对应关系是将原象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与象集合中唯一确定的元素对应起来。从历史上看,初中给出的定义来源于物理公式,而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函数可用图象、表格、公式等表示,所以高中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抓住了函数的本质属性,更具有一般性。认真分析两种函数定义,其定义域与值域的含义完全相同,对应关系本质也一样,只不过叙述的出发点不同,所以两种函数的定义,本质是一致的。当然,对于函数概念真正的认识和理解是不容易的,要经历一个多次接触的较长的过程。

(三)、巩固深化概念,训练运用概念的技能

要使学生牢固、清晰地掌握概念,必须经过概念的巩固、深化阶段。

1.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辨析,进一步理解其区别与联系,有比较才有鉴别。将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辨析,明确它们的区别误概念,理解、巩固和深化概念的有力措施,也是形成清晰概念、层次清楚的认知结构的必然要求。

2.通过练习形成运用概念的技能

学习概念,是为了能运用概念进行思维,运用概念解决问题。依据认识论的观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经过“由感性的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规定”和“再由抽象的规定发展到思维中的具体”这样两个科学抽象的阶段。因而概念的运用阶段也是数学概念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但要注意,练习的目的在于巩固深化概念,形成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选题要典型、灵活多样,对题目的挖掘、探讨要力求深入。将做习题与概念教学分离,甚至相对立,搞题海战术的做法,不仅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容易使学生形成呆板、机械、生搬硬套的思维习惯,不利于深化、活化概念,也不利于分析能力的提高。

3.在实际环境中运用概念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这一理念无疑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数学与用数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了。学用结合的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学习数学行为的生活背景,即数学源于生活,其学习的结果还是要用到生活中去,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用现实的方法去学习数学,也就是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去逐步发现,并得出数学结论。

总之,通过数学概念教学,使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概念、巩固概念,是数学概念教学的根本目的。通过概念课教学,力求使学生明确:(1)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产生背景;(2)概念中有哪些规定和限制的条件,它们与以前的什么知识有联系;(3)概念的名称、表述的语言有何特点;(4)概念有没有等价的叙述与联系,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述;(5)运用概念能解决哪些数学问题等。因为只有理解掌握了概念,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的思想和本质,进一步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习题课

习题课的基本目的是通过解题的形式,来形成学生的解题技能,发展智力,并通过解题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习题课的课堂结构是:范例引路、学生练习、小结、布置作业。 习题课教学不仅能实现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而且对学生今后在现代化建设中从事社会实践有着良好的影响。为此,一方面要加强数学应用教学,另一方面要形成和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和造就创造性精神。数学习题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数学素质(包括兴趣、态度、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和个性品质。 (一)慎重选题

1.习题选择要有针对性

习题课不同于新授课,它是以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故要达成高效的训练目标。教师在选择相关习题时,要针对教学目标、针

对考查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选材要注意照顾全体学生,但对

于学生普

有缺陷的、常犯的错误则要适当反复及强化,切忌随意性和盲目性。 2.习题选择要注意可行性

教师应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进行习题的选择,过分简单的习题会影响学生思维的质量,思维活动未得到充分的展开,缺乏其应有的激励作用;难度过大的习题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难以获得成功的喜悦,长此以往,将使学生丧失自信心。所以,习题的选择要把握好

“度”。

3.习题选择要有典型性

数学习题的选择要克服贪多、贪全,有时看看题目哪个都不错,都想让学生做一做,结果题量就大了,所以习题的选择一定要典型,既要注意到对知识点的覆盖面,又要能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规律,达到“以一

当十”的目

的。

4.习题选择要有研究性

选择习题要精,要有丰富内涵,教师除注重结果之外,更要注重组题方式和质量,尽量设计选自实际生活中原型,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选编习题,训练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让学生体验数学在实际中应用,在收集信息过程中,注重研究过程,才会应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

题能力。

5.习题选择要注意对课本习题的挖掘

课本习题均是经过专家多次筛选后的题目的精品,教师在题目选编中,要优先考虑课本中例题与习题,适当拓深、演变,使其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不应“丢了西瓜去捡芝麻”忽视课本习题去搞大量的课外习题。在实践中我们要精心设计和挖掘课本习题,编制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一题多

用、多题一法的习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精心设计

1.题目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

每个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等都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在习题课教学中,对于习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处理,既要创设舞台让优特生表演,发展其个性,又要重视给后进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否则,将会使一大批学生受到“冷落”,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题目安排可从易到难,形成梯度,虽然起点低,但最后要求较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后进生不至于“陪坐”,

优生也能“吃得饱”,

使全体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习题课教学方式的预设要多样化

习题课教学知识密度大、题型多,学生容易疲劳,如果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化,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样容易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克服这一现象,在习题课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双向活动,将讲、练、思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采取“疑点启发、重点讲授、难点讨论”的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

激发学生全方位“参与”问题的解决,有效地减轻学生的“疲劳”,提

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3.习题课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主动精神,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作是主体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整个学习过程应该是由参与欲望、参与过程、体验成功组成。在习题课教学中,一定要改变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习惯,要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提出问题应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

维空间,让它们在主动

探索和讨论中达到问题的解决。 (三)实施得法

习题课上经常遇到的现象:一是教师在讲解题目时,超前提示多,等待思考少,没有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有展示自已思维火花的余地。二是一人承包多,集体参与少,无论是教师由审题到解题一人承包,还是教师指定某位学生一问一答,都把本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变成了个别教学。三是直线讲解多,发散分析少。四是着眼结果多,突出过程少。五是就题论题多,方法指导少。照本宣科,平铺直叙,泛泛而教,教师只停留在这个问题怎样解而不能升华为与其他问题怎样联系渗透,转化化归,归纳总结,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从强化知识的传统教育模式向着创新能力的现代教育模式转化的改革中,应该将习题课教学改革作为整个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待。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

在习题课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对典型问题的分析与讨论以及练习,使学生加深对相关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总结归纳出运用基本概念和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能,从而达到开阔眼界、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

习题课

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①讲-练结合法

“讲-练结合法”是习题课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教师对典型例题的详细分析和讲解,总结归纳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在此基础上给出新的问题让学生练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练习,总结解题的方法与技巧,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②分析-讨论法

“分析-讨论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对某一具体的数学问题,边分析、边讨论,逐步解决问题,最后得出正确结论.它适合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果完全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存在着较大的困难)这种方法贯彻了启发式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并能发现学生分析问题的错误思路、方法,及时予以纠正,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讨论-归纳法

“讨论-归纳法”是选择一些学生容易出错的典型问题,先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暴露出各种错误思路、结论.然后教师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④板演-评议法

这种方法是选择典型问题,让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板演,板演的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把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暴露在全班同学面前.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析思路和方法进行评议,充分肯定其正确的分析方法与,找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方法,指出努力的方向.这种方法,通过板演能检查出板演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评议,能提高全班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自我反思

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自我构建数学知识网络,体会数学方法,形成积极的数学知识、方法的迁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数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和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忽视对其原型的分析和抽象。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用数学的意识大有裨益。

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建立适当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 四、复习课

复习课的基本目的是巩固和加深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使之系统化,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基本能力。复习课可分为单元复习课、期末复习课、学年复习课三种形式。复习课的课堂结构是:提出复习目的和提纲,按复习重点将基本理论、法则、公式等加以回忆或再现,总结并形成知识结构,布置作业。

复习课上,教师必须把复习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和精辟的讲解,使学生形成比较合理和科学的认知结构,尤其要针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薄弱环节,通过复习堵漏补缺,解决疑难,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的掌握。

首先,要正确对待复习,认真制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复习前要将前面所教过的知识做一番综合整理,系统归类,纵横沟通,找出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学生易混易错之处。同时对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做一个切实的估计,如果情况不甚明了,可以进行一次书面摸底(覆盖面较全,突出重点而又有不同层次),将结果进行整理分析,从而确定哪些知识可以一带而过,哪些知识需要重点复习。这样确定了复习内容,明确了目的要求,再考虑合适的方式方法,从而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计划订好之后,如果是期末复习,要向学生宣布计划。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起到进行复习动员的作用,一方面还可以征求一下学生的意见,使计划更为完善。让学生知道这样复习的重要性、复习内容和进程,调动他们积极地与教师配合,使复习发挥最好的效果。

其次,明确复习目标。复习目标的确定,要依据三个方面。1、依据教材。总复习要从教材整体性出发,按知识体系或按章节单元,抓住重点与难点,考虑复习目标,使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性把握,进一步对重点与难点知识进行加深与拓宽,从多层次、多角度认识重点与难点知识,以求解题时不会遇到大的障碍,紧扣住得分点。2、依据考试大纲。备考课总复习要按考试

大纲规定的范围、内容、题型、答题要求落实复习目标。特别是把握题目的难度系数,难度大了会挫伤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难度小了又会失去练习与考查的目的。3、依据学生实际。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和能力,掌握学生的求知心理特点。既要研究学生的群体,又要研究学生的个体。尤其要对基础好的和基础差的学生要有不同的目标要求,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各有所得。实际教学活动中,就某一节课的目标而言应有所侧重,不要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要有计划地将课堂复习目标重点定位在认知、能力、情感的某一方面,从而保证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

再次,要优化复习方法。一是要以学生为主;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配角变为主角,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二是要以课本为主;复习时既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要会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去解决问题,既要全面掌握,又要突出重点。因此,要扎扎实实地抓好课本知识点,把课本与资料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三是要以课内为主;要将问题尽量解决在课堂上,上课前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合理安排好讲练时间;讲要讲出新水平,引出新信息,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练要练出新花样,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使学生通过教师讲、自己练,有常学常新之感,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之效。四是要以练为主;复习课应充分体现\"有讲有练,精讲多练,边讲边练,以练为主的\"原则;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内容要\"全\",练的习题要\"精\",练的方法要\"活\",练的时间要\"足\",训练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章节练习抓基础,单元练习抓重点,全面练习抓综合;多练能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考场上熟能生巧,巧能升华,临阵不乱,沉着应战,克服非智力因素造成的不应有失分。五是要以能力为主;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重点应放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

复习课的基本要素

(一)关注基础性

1. 针对全体学生,梳理基础性的重点知识、重点内容。 2. 针对个别学生,弥补缺漏知识。

3. 重点知识,反复、重点复习(不要误认会教过了,学生就会了)。

4. 以题为载体的形式复习知识、概念,体现巩固。 (二)凸显结构性

1. 前后知识的串联。 2. 突出数学思想方法。 3. 渗透前后内容的综合应用。 (三)拓展应用性

1. 关注单元内的拓展,关注单元与单元间的拓展。 2. 关注学科的应用。

3. 关注代数与几何间、数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应用。 4. 关注数学在生活领域中的应用。 (四)着眼专题性

1. 认真安排课时,确定每课时的主题。 2. 主题目标要明确,体现达成度。 3. 每个专题中体现层次。 4. 每个专题中体现综合拓展。 习题课举例

例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复习分三个专题(单元式复习)

(1) 不等式的概念,节不等式技能掌握(突出对概念的理解,技能掌握)。

(2) 不等式与数轴综合应用,确立解的变化(突出分类讨论,运动变化,

数形结论思想)。

(3) 不等式在生活中应用(突出根据生活背景,头间数学模型、解决问

题)。

例2:三角形复习分五个专题(学段性复习)

(1) 三角形的认识、计算、图形分别(突出对概念地理解,基本技能的

掌握)。

(2) 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证明(突出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图形

识别能力)。

(3) 三角形中探索规律问题(突出猜测、类比、归纳、推理能力)。 (4) 三角形在位移、坐标轴、测量等中的应用(突出三角形在数学不同

单元、生活中应用)。

(五)体现层次性

1. 每课时与每课时的层次性(突出从概念到技能到应用到解决问题层次提升)。

2. 复习课每个板块间的层次性(突出每堂课中由学生已有知识向未知提升,由学生疏散知识向结构性知识提升)。

3. 每课时每个板块间内容的层次性(突出知识中、技能中、应用中同样有不同的层次)。 (六)发挥自主性

1. 尝试梳理知识结构,复述知识背景(构建框架图)。 2. 理出存在的问题。

3. 自主性理解问题(如何读题)。 4. 自主性测评(通过课外练习反馈)。

如:两种常见的低效复习模式评析(先讲后练,先练后讲)。 (七)反馈及时性

1. 课堂内反馈(讲练结合)。 2. 课后反馈(配套练习反馈)。

3. 滚动性反馈(每天练习有前面主要内容)。 4. 单元结束及时反馈。 5. 单元结束后的二度反馈。 (八)准备充分性

1.对单元每课时新授内容的重新审视、归纳。 2.着手计划每课时搜集整理大量的资料信息。 3.课前的资料、工具等准备。 五、讲评课

试卷评讲课是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它的根本目的是纠正错误、分析得失,巩固提高。它是教学工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考试的延伸,是学生再次调整、强化认知结构的过程。试卷讲评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试卷评讲课,全面提高讲评的教学质量。

1.评讲课前应对考试结果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做到心中有数。评卷后,首先进行有关的成绩统计(包括全班的总分、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优秀率、及格率等),以此确定本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对答卷进

行客观的分析。首先对试卷的分析。统计试卷中所考知识点的分布状况,寻找本次考试考察的重点和难点;其次是对学生答题的分析。对试卷中每道题的出错人数进行认真细致的统计(学生人数多的班级,我们可以随机地统计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试卷,这样可以对出错人数很少的题不分析),寻找试卷中学生出错率高的试题或典型的错误,仔细分析其出错原因,以便在评讲中切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有的放矢,避免评讲的盲目性。

2.试卷评讲必须及时。如果测试之后过了好几天,甚至学生把试题内容都快忘了才讲评,会降低学生寻求正确答案及原因的积极性。应在学生考试后在头脑中对试题解答情形的记忆还十分鲜明,同时在强烈的想知道考试结果的愿望之下,进行及时地评讲。只有这样,才会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教师的讲评取得良好效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此外,及时评讲可让学生及时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进一步明确努力的目标。讲评越及时,就越有利于讲评质量的提高。

3.试卷评讲应有针对性。针对试卷和学生实际进行重点评析,切忌面面俱到。针对学生中最突出、最主要和最想知道的问题进行评讲,以及平时教学中疏忽,又在实际检测中造成得分极低的教学“盲区”、知识点之间的“综合运用”的层次上的问题来讲。对一些典型性试题要纵横拓展、深化质疑,让知识点从多角度、多方位来拓展。

4.新课程注意所考知识的分析归纳和引申,教师在讲评试卷时,涉及相同知识点的题,应打破题号限制,集中一起讲评。这样可强化学生的归类意识,使他们对一些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刻、印象更强烈。从而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在评讲时,不必赶进度,有时还要与其他知识联系起来,务必达

到融会贯通的目的。某些内容在掌握常规思路和解法的基础上,还要启发新思维,探索巧解、速解和“一题多解”“一题多联”“一题多变”,通过评讲训练,学生由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过渡,以提高分析、综合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5.评讲讲究示范性。有些学生学习习惯差,解答题往往只写答案,不知道怎么书写也不肯书写。教师在上评讲课时要做好示范,做到书写规范、推理有据,并严格要求学生。在阅卷时,严格地按评分标准给分。在评讲综合卷时,把评分细则告诉学生,让学生学有榜样,提高得分率。

6.试卷评讲注意收集学生反响,指导学生及时巩固。学生试卷中所反映的问题大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要让学生在一次评讲课后就完全真正掌握是不可能的。因此,每次试卷讲评后老师还要做有心人,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学生消化讲评内容。教师应当围绕着试卷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再设计一些针对练习与变式练习,让学生练习以便及时巩固与提高。对于某些复杂问题,教师可从技巧、技能、思想、方法等多角度、编制一些练习,使学生从各个角度来加深对该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7.评讲课可以是对学法、考试技巧的指导。评讲课可以针对学生情况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也可是对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进行介绍;也可以是对考试时的临场心理和临场发挥进行指导。这些可以使他们得到多方面的启示。 8.试卷评讲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目前,数学教学评讲课中往往出现试卷由老师一讲到底,形成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这样做,不仅老师讲得累,学生也不轻松,效果还很差。实际上,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知道:试卷评讲课和其他课一样,还是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

原则。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废除“注入式”“满堂灌”的教法,试卷讲评课也不能由教师包讲,而应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机会,要给学生表达思维过程的机会。针对问题,老师只是对学生进行点拨、启发、诱导,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

9.试卷评讲时要以激励为主,要合理评价学生。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每一次考试之后,学生都渴望老师进行评价,特别是肯定他们的进步。所以在进行试卷评讲时候不要上成了一堂批评课,让学生有一种“负罪感”“自卑感”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对各种优点的表扬要因人而异,让受表扬者既有动力又有压力,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善意批评的同时,应包含殷切的期望,使学生都能面对现实,找到自己努力的目标,振作精神,积极地投入到下一阶段复习中去。评价要注重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淡化横向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不断进步。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试卷讲评课的引导、示范、强化、激励的功能,加强针对性,增强实效性,消除随意性,避免盲目性,以全面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数学试卷的讲评是数学测试目标达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试卷讲评,既可以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澄清学生在某些方面的模糊认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数学试卷讲评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学习。

讲评课的基本要素 (一)做好统计,有的放矢

试卷统计、分析是试卷讲评的第一个环节,主要统计客观题的错误率,错误的根源,以及导致主观题失分的原因。教师应做好分析报告,为课堂讲评提供充足的证据。在这一环节中我对考试的成绩做总的介绍(包括试卷的难易程度、学生错误情况的简单分析以及和其它班优秀率、平均分、高分率的对比。)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原因有二:

1、我认为教师自己应该对所教班级的成绩在年级乃至全市的位次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近阶段学习情况。只有这样做,教师才能在后续教学中做到运筹帷幄,正确地帮助、指导学生的学习;

2、使学生了解自己在班级、年级、全市的位次,从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骄不躁、不气不馁,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二)个人自悟,查阅资料

数学试卷应在讲评课前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试卷中存在的问题,主动复习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同时提出如下问题:这个问题与教材中的哪个问题有联系?这个问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或更简捷的解法(一题多解)?有没有更一般的情形?这个问题是怎么想到的?用这个问题的解法可否解决其他问题(一法多用)?这个问题中蕴涵了什么样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学生通过这个环节的实践,培养了问题意识及自学能力;同时,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互相讨论,相互促进

我们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进行学习,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勇于提出自己困惑的地方,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热情解答同学的疑问,让课堂上有更多学生自己的声音。主动探讨问题,能使学生积极思维,加速完成认识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打开学生思路的手段。为了便于讨论,提高效果,教师可以事先将不同程度的学生搭配,通过启发、点拨、反问、引导帮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讨论中明辨是非,寻找结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老师点评,提高能力

试卷讲评不能停留于指出不足、改正错误及讲解方法,而应当着眼于数学能力的培养。要结合示例挖掘、归纳其中的思想方法,加深学生对思想方法的认识,使其领悟思想方法实质,不断提高解题能力和纠错、防错能力。总的说来,老师点评试卷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抓“通病”与典型错误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剖析错误是试卷讲评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应把学生试卷中的错误归纳、概括,找到通病和典型错误,找准其思维的薄弱点,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辨析,找准错因、错源,探究正确思路,做到纠正一例,预防一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其思维的严密性、批判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得到最有效的加固。 2、抓“通法”与典型思路

在开拓解题思路、总结解题规律时,要抓住“通法”与典型思路。通法是指常规解法,典型思路是指常规法中机智、简捷的解题思路。抓通法,以加深

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记忆,强化公式、法则的运用;抓典型思路,以开启智慧大门,使能力得以升华。 3、讲评可采用不同的课堂形式

无论哪种形式,学生能够讲得出的让学生自己讲,老师不能包办代替。要求学生讲的,一定要用书面语言和数学术语。讲解问题要简洁、正确、思路清晰。从卷面上反映出来的规律性的东西,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专题讲座。

4、课堂上讲评的内容应具有普遍性

一般情况下,错误率大于0.5的题目,教师应认真分析,课堂上由教师自己讲评,错误率低于0.5的题目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可作个别指导。 五、归纳总结,升华认知

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把知识学深学透,是一个由薄变厚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咀嚼、消化,组织整理,反复推敲,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看出了来龙去脉,抓住了要点,再和以往学过的比较,弄清楚究竟增添了什么新内容、新方法。经过这样消化后的东西,就能够得心应手的运用。

总之,数学试卷的讲评一定要依据学生的实际,评在学生认知的不平衡点上,以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将来发展的深度、广度和高度。试卷讲评课应多注入人文思想,优化教育思想,探索出教学模式的新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切实贯穿数学思想方法,充分展示数学美,吸引每一位学生,让我们的数学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试卷讲评课经验谈

1.试卷讲评要及时讲评及时是上好讲评课的基础。“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是我的观点。因此,平时试卷的改阅一定要及时完成,最好是第二天就能拿出来。及时评讲、及时反馈,效果才会显著。

2.试卷讲评要有针对性

如果教师在讲评试卷时面面俱到,逐题讲评,这样既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又会使课堂平淡乏味。因此,教师在试卷分析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普遍性错误及原因做到心中有数,选取有代表性、普遍性的问题进行重点备课和讲评,并以此为突破口,进行举一反三,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进行合理发散,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错误率较低的题则只需蜻蜓点水或课后个别指导,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原则,这样讲评的时间也得到了保证,效果也更明显。 2.试卷讲评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讲评过程中,必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解题指导,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并尽可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 4. 试卷讲评要重视对知识的巩固

讲评试卷是查漏补缺、巩固复现所学知识的大好时机。在试卷讲评中,教师应就所讲试题,针对学生知识薄弱点,联系课本进行总结归纳和深化,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试卷讲评课的准备

科学的讲评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一是对试题本身进行分析;二是对学生答题情况、错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这样做能够加强试卷讲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教师要提前做好试卷分析

教师必须提前做到对试题的知识点和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判断试题的难易度;分析试题的命题的思路、考查角度和意图以及答题思路和技巧。

2.教师要具体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

①统计了考试成绩。各个分数段的学生人数,一个近乎正态分布反应了学生实际水平和试题本身难易情况;②统计得分率。每一道试题均有得分率,并与我事先估计的情况相比较,以此反映我对学生是否了解;③统计了试题答案的错误情况。这是直接掌握学生知识、思维和教学状况的必要手段。④统计有创见的解法及相应的学生。从而比较全面的了解了学生的考试情况。

试卷讲评课的技巧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讲评课切忌教师一言堂,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大胆假设猜测、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敢想、敢说。敢做、敢于标新立异的思想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讲评课的主人。让学生在动脑、动手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2.注意分析归类,注重减负高效

教师在讲评课时不能只按照题号顺序讲评,而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试卷上涉及到的问题情景,进行分析归类,让学生对试卷上的同一类问题有一个整体感。这样有利于学生总结提高,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具体可按三种方式归类:

①按知识点归类:就是把试卷上同一知识点的题,归在一起进行分析、讲评,这种归类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师可选择重点知识的典型题目进行分析讲评。

②按解题方法归类:即把试卷中涉及同一解题方法、技巧的题目,归到一起进行分析.如把一份综合测试卷分为:a.一题多解类;b.多题一解类;c.用方程思想解题;d.用函数思想解题等类型。

③按答卷中出现的错误类型进行归类,一般可分为:a对概念理解不透甚至错误;b.读题时对题中的关键字、词、句的理解有误;C.思维定势的负迁移;d.数学模型建立失当;e.运算错误等类型。

以上三种归类方法不是彼此孤立的,是相互交叉渗透的。通过归类思想的练习,学生就会逐渐养成思考的习惯,避免“题海战术”,从而达到减负高效的目的。

3.重视启发学生

讲评课教师应重在解题思路的分析和点拨,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题中的关键字、词、句,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或引导学生回忆题目设计的相关数学知识,挖掘数学概念、数学规律的内涵和外延;或探寻题中的已知因素和未知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再现正确的数学模型,建立方程等,让学生对要解决的问题建立清晰的数学情景.切忌满堂灌输式的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式的简单肤浅,要针对重点知识、重要解题方法,对具有典型错误的代表题,要精心设疑,耐心点拨启发,并留给学生必要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悟深、悟透。

4.试题的变式或延伸

讲评课上,教师不要就题论题、孤立地逐题讲解,要透过题中的表面现象,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进行开放、发散式讲解.一般可从3个方面进行发散引导:“一题多解”、“一题多联”、“一题多变”.进行“一题多

变”,可将原题中的已知条件、结论等进行改动,然后再重新分析、求解.此训练宜由浅入深、步步推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收获。

思考题:

1.在勾股定理的新授课上如何设计学生的合作学习? 2.请以教材中的一个典型习题或例题出发,设计一节习题课. 3.以你听到的百花奖的课型为例,写出一个评课.

2009年南岗区初中数学教师岗位练兵讲稿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的基本类型介绍

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部 刘晓林

2009年建三江农场骨干培训班讲稿

数学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部

2009年12月16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