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发展集体经济 走共同富裕之路 建设山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023-09-28 来源:汇智旅游网


发展集体经济 走共同富裕之路 建设山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摘要]湖北省保康县尧治河建设具有山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它们首先通过开发本地丰富的磷矿和水电资源,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使山区农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在发展集体经济的过程中,通过提高农民素质、村容村貌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关注弱势群体利益等措施实现了共同富裕。

[关键词]集体经济 共同富裕 山区 新农村建设

在全国新农村建设的伟大热潮中,涌现了许多典型,湖北省保康县尧治河村在村党支部书记孙开林的带领下,通过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在一个偏远的高山地区建设出了一个“村在园中,园在水中,房在绿中,厂在花中,人在景中”风景如画的新式村庄。他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是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和总结的。

一、尧治河村的基本概况

尧治河村地处房县、神农架、保康三县交界的地方,也是襄樊最边远的一个村庄之一。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人口不多,只有627人,有33.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600多米,高山环抱,属高寒气候,“四月雪,八月霜”,无霜期极短。地形条件十分件恶劣,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竖起来的路,挂起来的田”,甚至到改革开放十年后的1988年,这里仍然不通公路、不通电、不通电话,是保康县出名的特困村。“吃的是供应粮,穿的是烂衣裳,点的是煤油灯,住的是茅草房”。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尧治河村从一个特困村发展成为保康县“首富村”,全省有名的富裕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好典型,全国“文明村”。这里“轿车楼房,别墅农庄;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幼有所学,残有所用;青山绿水,鸟语花香……”

二、尧治河村改变贫困山区落后面貌,建设山区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途径

尧治河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积极推进尧治河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这里的农民生活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许多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成为高山之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尧治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途径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1.找准致富路,积极发展集体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打下物质基础。尧治河村地处高山峻岭之中,靠几条羊肠小道与外界联系,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双贫困”使尧治河人抬不起头,至1988年时,集体经济不仅是一个空壳,而且还负债累累。新当选的村支书孙开林认识到要摘掉这顶贫穷的帽子,不依靠集体的力量,是根本不行的。尧治河村的深山中蕴藏着丰富的高品位的磷矿资源,这是摆脱贫穷,走向富裕的基础。要开矿必先修路,村支部带领全村农民,用了10年时间,肩挑背扛,艰苦拚搏,付出了3人牺牲、5人致伤残的代价,将祖辈们踩出的羊

肠小道变成了能行驶重型货车的公路。开矿使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了,年销售收入就达2000多万元,上交国家税收18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积累达300多万元。

2.滚动发展,不断夯实集体经济,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尧治河村的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日子比以前好多,为了建设更高水平的新农村,过上更好的生活,村党组织经过认真研究,认为“靠山吃山”总有掘光吃尽之时,发展水电是真正的“摇钱树”。尧治河村有两条河穿境而过,长年水量充沛,且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尧治河人用5000吨水泥、3万立方土石方,在峡谷中筑起了一座大坝。全村150户村民都成了股东,筹措资金50多万元,余下的100多万元资金由村积累参股,又建立了二级、三级、四级电站,年产值为650万元。电站每家每户都有股份,仅年终分红就十分可观。

他们在磷化、水电、商贸等领域稳固发展的基础上,决定结合新农村建设,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开发生态旅游,把旅游业打造成全村的又一个产业龙头。2004年6月,尧治河村专门请来全国知名的旅游规划专家,编制出了《尧帝大峡谷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2005年以来,他们已先后投资310多万元开发出了梨华山庄、观景亭、尧帝谷、七叠瀑布、别墅农庄等10多个景点,投资1800万元建起了尧治河三星级宾馆。2005年“五一”期间,该村共接待旅游团队16个,近2000名游客领略了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

尧治河村在村党组织的带领下,不图小富即安,始终坚持富而奋进,经过不断地艰苦创业,集体财富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村办企业发展到十几家,为高山之巅的新农村建设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3.注重村容村貌建设,让现代文明走进大山农户。1988年前,尧治河村150户农民,散居在33.4平方公里的高山峻岭之中,由于大山的阻隔和极端的贫困,现代文明之风吹不进这深山峡谷之中。修路、开矿积累了一定的集体资金后,村支部一班人又带领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用双手和肩膀在高山和深谷间架起了131公里长的电网,为村民带来了“光明”,看上了电视,用上了现代文明的各种机械。如今的尧治河村,现代文明的气息就越发浓厚了,大屏幕背投、DVD、冰箱、高档沙发、电脑应有尽有,他们还建起了数字移动通信站,全村所有农户都安装了程控电话,80%的农户拥有手机;电脑及互联网早已进入农户家庭,村里生产的80%的矿石、药材都在网上销售。现在村里70%以上的农户都住上了漂亮的欧式两层半洋楼,连猪圈都贴有墙砖、刷有涂料。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尧治河村庄、庭院的环境美化进行总体规划,植什么树、栽什么花、种什么药材,进行统一布局,形成一院一景、一景一特色。

4.保护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高寒山区新农村。矿藏使该村经济腾飞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大片植被损毁,水土流失严重,山体下陷,尾矿污染突出,矿区生态遭到破坏。如何才能做到“吃着祖宗的饭,要想子孙的碗”,这是摆在尧治河人面前的又一大难题。在实践中他们摸索出了一条“治理与恢复、开发与保护并重”之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致力于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他们做到矿开到哪里,树植到哪里,路修到哪里,树栽到哪里,保护森林植被,维护生态平衡。尧治河村还成立了矿山生态恢复领导小组,专门负责

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并聘请资深专家对矿山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远景规划,先后累计投入达1000多万元进行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如今的尧治河矿山开采合理有序,到处呈现出勃勃生机;处处绿树成荫,一派绿意盎然,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他们全力打造“花园”式矿山、绿色矿山、现代化农庄;对村办所有企业的环保派人指导监督;对村兴办新企业,请求环保部门前期介入论证,如果污染严重,或者治污费用高的项目,根据环保部门的建议,村里坚决不开办。

5.提高村民素质,培育新式农民。随着尧治河村的发展壮大,村党组织一班人充分地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后劲在于教育,在于形成一支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式农民队伍,否则就会“口袋满脑袋空,今天富明天穷”。这些年来,尧治河人坚持以教育兴村、科技强村、依法治村,提高村民素质,培育新式农民。

首先他们注重村民和村办企业员工的道德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村党组织制定了人称“道德培训”的福利院培训制度,即企业员工需到福利院锻炼合格才能上岗。当初村党组织主要是想考察拟用员工的吃苦耐劳精神,发现效果不错,又将培训对象扩展到入党积极分子、后备干部等。“道德培训”的内容并不复杂,就是每天照顾老人饮食起居。已经有60多人参加福利院培训,均考核合格,其中15人走上企业领导工作岗位。

提高村民素质,教育是基础。村里一次性投入,建起面积达3800多平方米的学校。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全部寄宿,实行封闭式管理,全日制教学,并按照城市实验小学的标准,配齐了电化教学设备和实验仪器。还设立助学、奖学制度,对考上高中、中专、大学的学生发给数额不等的奖金。为提高村办企业职工素质,村里出资10万元与县里一所中专学校联合开办中专班,还选送20多名青年到大中专院校深造。

村里还建起了高标准卫生室、图书室、电影队和村民剧团等,活跃乡村文化气氛,丰富村民精神生活。

6.想方设法实现共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大家共同富,是尧治河村党组织对党的富民政策的朴素理解。他们提出了“只顾个人富,群众不拥护;带领大伙富,才是好干部。”在带领群众建设山区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尧治河村始终不忘帮扶和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建立“三福”公司,为弱势群体开辟致富道路。尧治河村有30多人的弱智群体,当地土话叫做“哑糊”。村党组织在带领大家致富的时候并没有忘记将这些人,为此,村里专门成立了一个以弱智群体为主要员工,集福利、扶贫、服务为一体的“三福”公司,凡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项目,都交给“三福”公司。没过几年,“三福”公司特殊员工大都摆脱了贫困,过上了比较富裕的生活。

修建尧治河村福利院,让村里那些无儿无女无依无靠的老人们充分享受到尧治河村不断走向富裕的成果。村委会不但拿出巨款修建了宽敞明亮、生活和娱乐

设施齐全的福利院,而且还专门派人负责老人们的饮食起居,使他们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采取措施,帮助邻村实现富裕。相邻的天花村、董家沟村和白果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农民生活非常贫穷。他们为这些村投资、贷款、借款修路,铺设电线和电话线路,为他们脱贫致富创造条件,同时还无偿地派技术人员帮助他们探查矿点、建矿厂、采矿,帮助进行生产管理、跑销售,使这几个村子很快摆脱了贫穷。

三、尧治河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的思考

尧治河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贫穷落后的高寒山区确立了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典范。他们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其他地方特别是山区农村等地方的思考和借鉴。

1.贫穷落后边远山区的农村摆脱困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致富的道路,进行新农村建设。这种致富形式,可以充分调动集体所有的各种资源如土地、山林、矿藏、水利等生产资料,由集体统一支配,容易把经济规模做大做强。村民都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共同为集体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不会出现贫富分化,能够实现共同富裕。

2.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带头作用,选好致富道路上领头雁,为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领导核心和组织保证。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主要看干部。在山区农村发挥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十分重要。山区交通闭塞,农民群众较保守,如果村里有一个乐于奉献的领导班子、敢于创新的党组织,特别是有一个好的领头雁,有强烈的致富本村的政治责任感和领导群众奔小康的经营管理能力,有先群众后自己的奉献精神和廉洁自律的品质,就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偏远山区在发展本地经济时要从本地实际,充分发挥资源和地缘优势,实事求是,找出符合自身优势的致富道路。由于各地自然资源条件、历史人文背景不相同,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形成的产业结构也不相同。关键在于要结合本地实际,选准突破口,探索出自己发展的路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4.不断夯实集体经济的基础,把集体经济做大做强,才能解决共同富裕、建设更高水平的新农村的问题。

5.建设新农村,关键在于培养新农民。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农村,由于长期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其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平原地区、城郊的农民有明显的差距,致富创新的能力也有较大差距,旧式农民保守、落后、安于现状等特点在他们那里体现较多。因此,培育新式农民,提高农民群众思想素质、现代文明意识和科技文化素质是建设山区新农村的关键。

6.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分配公平,不断实现山区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从而进一步激发农民了新农村建设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06年3月3日

[2]王伟举:超越神话作家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

[3]村支书的楷模——孙开林.襄樊日报1997年8月4日

[4]孙开林和他的残疾朋友们.湖北日报2002年9月28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