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杰
【摘 要】从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植被等4个方面介绍了赤峰市的自然概况,根据沙化类型和水分化程度分布情况,分析了赤峰市沙化土地分布现状.结合赤峰市林业生态建设现状,进行了客观分析及评价. 【期刊名称】《防护林科技》 【年(卷),期】2017(000)0z1 【总页数】2页(P68,85)
【关键词】沙化程度;沙化类型;分析评价;赤峰 【作 者】刘伟杰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林业监测规划院,内蒙古乌兰浩特1374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321.1
赤峰市东邻通辽市,西、北与锡林郭勒盟相连,西南与河北省承德市交界,东南与辽宁省朝阳市接壤,辖7旗2县3区。 1.1 地形地貌
赤峰市地貌形态以大兴安岭山地、燕山山地、内蒙古高平原、科尔沁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为骨架,分为中山山地、高平原、熔岩台地、低山丘陵、沙丘坨甸等地貌类型。地势西高东低,海拔300~2 000 m。 1.2 气象
赤峰市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最高气温11.6 ℃;平均年降水381 mm,而年蒸发量达2 000~2 300 mm;无霜期90~140 d;年日照时数为2 800~3 100 h;多大风天气,尤以春季为甚。 1.3 水文
赤峰市境内共四条流域,即西辽河流域、大凌河流域、滦河流域、内陆河流域,境内水系主要以西辽河流域为主。全市降水多集中在6—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春秋冬雨雪稀少,汛期常有山洪暴发成灾。年际丰枯变化悬殊,降水变率大。 1.4 植被
赤峰市地处东北、内蒙古、华北三大植物区系复合地带,植物种类繁多,资源比较丰富。全市地带性植被分森林、草原和沙地三种类型。全市森林主要分布在北部、西北部和西南部的边缘地带。由于受环境条件影响,非地带性灌丛植被、沙生植被及草甸植被等隐域性草地类型亦广泛分布。赤峰市草地植被属于温带半干旱草原区。荒漠主要包括沙地、盐碱地等,由于环境条件影响,这些地带主要以沙生、水生、盐生植物为主。
赤峰市沙化土地监测总面积为87 003.12 km2,其中沙化土地面积占22%;有明显沙化趋势土地面积占11%;非沙化土地面积占67%。 2.1 按沙化类型分布
流动沙地(丘)面积占全市沙化土地面积5%;半固定沙地(丘)面积占6 %;固定沙地面积占86%;沙化耕地面积占3%。 2.2 按沙化程度分布
赤峰市轻度沙化土地面积占沙化土地面积53%;中度沙化土地面积占35%;重度沙化土地面积占7%;极重度沙化土地面积占5%。
赤峰市沙化土地总面积逐年减少。原因为经过多年来的治理、保护使得沙化土地程
度减轻,从而转变为非沙化土地。 3.1 沙化土地类型动态变化分析
经过治理和保护,赤峰市沙化土地中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和露沙地减少,固定沙地和沙化耕地有所增加。
流动沙地通过重点治理和保护,植被盖度增加,使裸露沙地向固定、半固定沙地等轻度沙化土地转化;半固定沙地通过生态建设和保护,植被得到恢复,以较高速率向固定沙地等轻度沙化土地转化;固定沙地增加,主要是由流动、半固定沙地转化而来。
说明了监测期内赤峰市对于沙化土地治理成效显著,沙化土地变化以较快态势向好的方向发展;露沙地减少主要是由于草牧场建设和保护,农业增加灌溉条件等,使一部分露沙地表修复变为非沙化土地。 3.2 沙化土地状况总体评价
通过开展大规模林业生态建设,赤峰市区域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沙化土地呈现总体遏制、持续缩减、功能增强的良好态势。农田、草牧场沙化趋势减弱,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的历史性转变,特别是北部旗县6级以上大风和沙尘暴灾害性天气明显减少。由于生态环境改善,赤峰市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趋势得到遏制,耕地和草场得到有效庇护,适宜耕作的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加,产量稳中有升,牧场产草量和牧草品质大幅度提高。农牧民从生态保护与建设中获得了较大的收益。 3.2.1 土地沙化的扩展速率显著降低 经过多年治理,沙地生态状况实现了向好的方向转化。赤峰市两大沙地林草盖度均有提高,沙地向内收缩。科尔沁沙地的生态状况有了极大改善,浑善达克沙地治理也初见成效。两大沙地周边重点区域的保护和建设阻止了沙漠前移,沙漠面积相对稳定。
3.2.2 土地沙化程度减轻,土地沙化趋势得到遏制 近年来,由于启动大规模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除原生沙漠外,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成效
逐渐显现。沙化土地地表植被盖度大幅度增加,有效地阻止了沙地活化和沙漠外延,防止了土地沙化,减少了沙化对草原和农田的危害。同时降低了风力对地表的侵蚀,减少了空气中沙尘含量,从而降低了沙尘暴发生次数和强度。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的历史性转变,呈现出“总体控制,局部好转”的局面,土地沙化态势得到了有效遏制。
3.2.3 生态环境总体脆弱 沙区植被具有脆弱性、不稳定性和反复性。沙区植被仍处于恢复阶段,自我调节能力和抵御不良天气能力弱,具有脆弱性。由于近几年赤峰地区连续干旱,降水条件远远低于旱作农业和畜牧业的需水下线,导致农牧业生产力不稳,草场退化,进而导致土地沙化。对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影响极大。 全市滥采、乱挖、滥垦、乱牧、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依然存在,局部地区土地荒漠化、沙化仍在扩展,防治荒漠化、沙化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任重道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