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强
【摘 要】当前,浙江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都面临着发展困境,所以有必要通过FDI来实现二者的融合发展.文章在考察了二者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理论分析了FDI是如何影响实现融合发展的,并运用外资吸纳能力指标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从加快产业融合、优化投资环境、引导外资转向等方面提出了浙江省今后应该如何通过FDI来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期刊名称】《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31)003 【总页数】5页(P15-19)
【关键词】FDI;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融合发展 【作 者】李秉强
【作者单位】台州学院经贸管理学院,浙江台州318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426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三荒两高”和企业家逃债潮等背景下,浙江经济迫切需要通过转型升级来实现稳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能对制造业的发展产生较为明显的前向和后向反馈绩效,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是浙江破除发展困境的重要路径。制造业是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经济基础,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则有助于制造业实现二三产分离,以FDI为推动力可以实现二者的融合发展。
我国经济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服务化趋势,且服务业和制造业呈现出日益融合的势态[1],而全球服务产业转移又为黏合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提供了便利的途径[2],但世界工厂的定位使我国生产性服务缺乏有效市场需求的支撑,进而致使发展相对滞后[3]。加大工业投入服务化程度能显著地提高我国工业的增加值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而与高新技术产业等制造业的耦合发展有利于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4]。从区域发展看,浙江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协调性要高于上海和江苏[5]。
通常认为,服务业FDI会提高东道国制造业的生产效率,Markusen[6]构建的理论模型就支持了上述结论,韩德超[7]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但也有学者得出了相反结论,如崔楠楠[8]的研究就表明服务业外资投入总量会对内资企业技术效率产生负面影响。从不同行业看,政府倾向于通过干预来增加服务业FDI和降低制造业FDI,原因在于服务业FDI的设施成本相对较低,同时流入东道国的制造业FDI明显受到来自母国的生产性服务业FDI的追逐[9]。从影响因素看,市场和效率因素对制造业FDI的影响比对服务业FDI大,而劳动力方面的素质对服务业FDI 的影响更大[10]。对浙江的相关研究较少,目前仅有学者从FDI对产业集聚[11]、服务业影响[12]、制造业影响[13]等方面展开了分析。
由上述研究可知,学者对FDI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内在关联性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FDI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较少,而对浙江的FDI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的研究目前还没有。
二、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浙江省服务业发展的相对滞后会制约经济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有必要分析其内部构
成。在2003年的《浙江统计年鉴》中调整了第三产业的统计口径,所以为保持口径一致采用2004-2010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浙江的服务业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为主,四者之和在2004-2010年的比重分别为58.50%、58.41%、58.98%、59.88%、61.91%、62.75%和63.56%,且金融业发展势头稳健:由2004年的11.42%增加到2010年的19.29%,此外,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等服务业的比重也均在5%以上。
服务业可分为生产性、消费性和社会性三类,其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存在直接的关联性。但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具体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目前还存在较大的争议,同时部分内容在既有的统计年鉴中难以得到有效的体现,因此在随后分析中采用了《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标准》[京统发〔2009〕11号]作为分类标准,将主要的生产性服务业按该标准分为五类[14]。可以看出,在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方面浙江与北京差别相对不大,但考虑到北京的服务业比重比浙江高30%左右,故两者占GDP的比重实际相差20%左右。事实上,批发和零售业可视为低端的生产性服务业,这类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拉动效应相对较弱,故将其剔除重新进行考察。可知,在扣除批发和零售业后浙江的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在2004-2010年间分别为33.48%、34.43%、36.00%、36.89%、39.78%、38.85%和41.62%,即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这势必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不利影响。 (二)制造业发展现状
拟用2008年的浙江省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在企业法人数、从业人员数、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等方面探讨制造业发展现状。制造业占上述工业普查数据的比重分别为97.77%、98.17%、93.65%、96.79%,表明制造业主导了浙江工业的发展。在三十个制造行业中,纺织业与通用设备制造业是两个最大的行业,以上四个指标
之和均接近或超过了20%.如果以企业法人数比重超过3%作为判定是否为支柱产业的标准,那么可看出支柱产业包括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即可认为主要包括轻纺织品相关产业,金属相关产业,设备制造相关产业。设备制造相关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先进制造业,而金属相关产业和轻纺织品相关产业可视为传统制造业,由此可认为浙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压力比较大。此外,医药与化工原料相关产业的企业法人数和从业人员数的比重相对不大,但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的比重都相对较大,可认为是这两类产业的集群度相对较高的结果,即有着较强的竞争力。
三、FDI对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的影响分析
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会相互渗透且互为补充,二者的FDI有着较强的关联性,所以有必要理论考察FDI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的影响。 (一)FDI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分析
FDI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生产性服务业FDI的增加会对消费性和社会性服务业的发展产生较为明显的示范效应,同时还有利于与其他产业实现联动发展。但是,浙江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吸引外资方面存在较多问题,集中体现在投资的产业结构相对不合理上,导致FDI对不同行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的影响差异性明显,但就总体而言FDI应该会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优化投资结构是产业结构实现有效调整的核心,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吸纳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优化内部结构和提升相关产业的竞争力。然而,浙江的服务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因此,浙江应在生产性服务业层面积极吸引外资,通过外资的鲶鱼效应来吸引民间资本进入,进而通过提升生产性服务业
来提高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FDI是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国际技术双向转移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人员培养、提供软技术、提高员工技术、改善服务质量等路径来加快浙江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FDI的引进会提升相关产业的管理效率,且生产性服务业是浙江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变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快引进生产性服务业FDI有助于浙江经济实现稳健地转型升级。此外,FDI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质量影响可能会比较大,原因在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外溢效应更为明显,由此产生的就业挤出效应会促使浙江的生产性服务企业调整内部员工结构。 (二)FDI对制造业的影响分析
凭借制度先行等优势,浙江的制造业吸纳了大量的FDI,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制造业的逐步全球化。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昂的土地价格成为了阻碍投资的瓶颈,致使较多制造企业转行或者离开。故此,浙江的制造业要加大优质FDI的利用力度,并且通过引进FDI推动民间资本回归制造业。
浙江制造业FDI大部分为出口导向型,即外资制造业出口不仅扩大了本土制造业的出口规模且改善了出口结构。当地原材料经过深加工后再出口,进口替代型产品变成出口加工型产品进行出口,同时会伴随着新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这会进一步促进浙江的外贸出口。FDI不仅能促使浙江的制造业完善产品结构和质量,更能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技能和资本来提升核心竞争力,而生命周期理论也证明了通过FDI实现的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有助于实现动态的良性循环。
浙江的制造业要通过积极吸纳FDI,引进高新技术、先进设备、与国外先进企业合作建立外部研发机构等措施,在提高要素使用效率的同时协助本地产业链中的相关企业提高技术水平。通过消化先进技术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为制造业转型提供现实基础,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促使制造业得到稳健地发展,且充分利用FDI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浙江的产业升级战略受挫进而致使竞争力下降。与此同时,对
浙江本土制造业也会产生较为明显的溢出效应,进而促使企业加强自身的技术和创新能力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FDI对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分析
FDI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生产要素全球化配置的重要方式。引入FDI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制造业对资金、技术、管理技能的需求,由此产生的示范效应会促进浙江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随着对优质FDI的不断引入,浙江的制造业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必然会迫使企业进行服务剥离,这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实现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FDI会导致制造业服务活动的外生化,通过实现服务业务的通用化来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
外资在浙江制造业绿地投资基本饱和的基础上,开始转向了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产业化和制造业服务化是发展趋势,而FDI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能加快产业化和服务化的进程,且FDI也会促使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实现互动,在提升生产性服务业质量的同时提高制造业效率。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制造业,故制造业的发展又会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同时,破除浙江经济发展困境也需要外部动力,由此FDI的引入会促进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
四、FDI影响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的实证分析
定义某一产业的利用外资额与产值之比为该产业的利用外资能力,同时单位用万美元/亿元表示,得出浙江2006-2010年的制造业利用外资能力分别为23.04、19.88、16.72、15.31、12.90,而生产性服务业利用外资能力分别为25.37、27.27、32.50、29.26、21.21,可以看出近年来后者的利用外资能力明显强于前者,同时前者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后者在2009和2010年下降也较为明显,这可能与我国取消外资优惠政策和地方政府不再将引进外资作为政绩考核有关。但是,浙江的制造业发展水平是高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同时制造业的FDI比重在
2010年为60.26%,而同期生产性服务业的FDI比重仅为14.13%,由此可将FDI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实现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接下来,定义产业吸纳能力指标来考察FDI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的关系。 (一)方法说明
假设某一制造行业i的产值和外商投资额分别为GDPi和FDIi,同期制造业总产值吸引的FDI总额分别为GDPz和FDIz,定义该制造行业i的FDI相对吸纳能力为:
该值大于1表示吸纳能力较强,小于1表示吸纳能力较弱。依次类推,可以得到其他制造行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FDI相对吸纳能力。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更大程度上显示发展差异,测度生产性服务业时,GDP和FDI均采用了第三产业的数据。在得出各行业FDI相对吸纳能力的基础上,计算出历年浙江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FDI相对吸纳能力、方差和变异系数并进行比较。 (二)实证分析
根据《浙江统计年鉴2006-201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其中,制造业主要包括六大行业,分别为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与前述一致,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五大类,但为了更好地进行数据处理,将流通服务业拆分为批发和零售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原因在于这两类服务业的产值和FDI数据可以有效获取。
从分行业看,不同类型制造业的FDI相对吸纳能力差别不大且波动性相对较小,而生产性服务业的FDI吸纳能力差别较大。对于制造业而言,纺织业的吸纳能力较弱并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显示出该行业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较为明显;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FDI吸纳能力在2007和2008年下降较快,但2009年和2010年基本回升到了2006年的水平;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吸纳能力呈现出上升
的趋势,且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吸纳能力增长很快,这可能与浙江实施了诸多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密切相关。对于生产性服务业而言,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这两个行业的FDI吸纳能力相对较弱,批发和零售业的能力较弱可能与该行业对外资的吸引力不强有关,而金融业FDI吸纳能力弱则可能与国家相对管制密切有关;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FDI吸纳能力下降较快,由2006年的2.27下降至2010年的0.33,表明该行业近年来对外资基本失去了吸引力;其他三个生产性服务业对FDI的吸纳能力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这可能与浙江省将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密切相关。浙江的生产性服务业水平总体偏低,同时生产性服务业中的现代服务业吸纳FDI的能力明显比其他行业要强,且先进制造业也有着相对较强的外资吸纳能力,这势必会有利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实现融合发展。与制造业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是浙江省经济发展的双引擎,由此FDI能作为较好的调和剂推动两者实现融合发展。关于浙江省分行业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FDI相对吸纳能力,详见表1。
表1 浙江分行业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FDI相对吸纳能力 年份 行业 20062007200820092010制造业纺织业0.910.990.890.740.6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270.790.661.131.12医药制造业0.901.460.980.611.46通用设备制造业1.071.080.991.141.26专用设备制造业1.141.933.152.182.2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702.162.452.582.60生产性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271.030.710.690.3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670.423.521.431.80批发和零售业0.300.280.320.710.41金融业
0.020.070.010.010.0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644.915.274.542.75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0.710.841.973.033.22
进一步对不同类型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求均值和方差,以此考察浙江省不同产
业的FDI吸纳能力的变异系数,详见表2。从均值看,上述六个行业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都大于1且两者的差别相对不大,表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对FDI的吸纳能力都较强。但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方差明显要大于制造业,显示出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的FDI吸纳能力差别较大,这从表1中的相关数据也可以看出,这可能与不同类型服务业的发展质量存在较大差异进而致使FDI的吸纳能力不同有关。与此相似的是,浙江的生产性服务业FDI的变异系数也要大于制造业。 表2 浙江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FDI相对吸纳能力的差异性年份参数行业20062007200820092010制造业均值1.001.401.521.401.56方差0.200.551.020.800.72变异系数0.200.390.670.570.46生产性服务业均值1.101.261.961.731.42方差0.891.822.071.721.37变异系数0.811.451.050.990.96
五、FDI有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的措施安排
FDI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产业的融合发展是FDI作为有效推动力的基础,为实现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有效融合应该充分发挥FDI的作用。下文将从加快产业融合、优化投资环境、引导外资转向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措施安排。 加快产业融合。积极引导制造企业主动与浙江本地、外地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加快浙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速度,实现二者的互动对接。浙江省的各级政府首先要对不同制造行业所需要的生产性服务业进行测度和评估,在此基础上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块状经济区发展并引进与制造业有关的服务企业,培育适合其发展的服务业。同时,要以制造业需求为导向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加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促使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形成良好的互动发展。
优化投资环境。浙江省的各级政府要积极出台相应的政策,优化投资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包括为支撑FDI进入的各项硬件设施,而软环境则主要为有利
于FDI进入各类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和相关政策,尤其要对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的FDI采取鼓励措施,从整体上提升国际制造业和服务业进入浙江省的协同程度,以及外商在该省投资的层次。
引导外资转向。通过政策引导,努力推进浙江省企业由加工制造环节的优势向服务环节的优势延伸。浙江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为增强生存能力和竞争力,应该通过市场为主调控为辅的方式加快优质FDI的引进,实现在同行业中做大做强、对于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实现雁型分工模式的目标,同时要引导FDI将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区和制造业集聚区实现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 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3(4):46-52.
[2] 冯 梅.全球产业转移与提升我国产业结构水平[J].管理世界,2009(5):172-173. [3] 江 静,刘志彪.世界工厂的定位能促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吗[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3):62-68.
[4] 顾乃华.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获利能力的影响和渠道[J].中国工业经济,2010(5):48-58.
[5] 胡晓鹏,李庆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研究 —— 对苏、浙、沪投入产出表的动态比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33-46.
[6] Markusen J.R.Trade in Producer Services and in Other Specialized Intermediate Inputs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9,79(1):85-95. [7] 韩德超.生产性服务业FDI 对工业企业效率影响研究[J].统计研究,2011(2):65-70.
[8] 崔楠楠.FDI对内资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 [9] 唐保庆.生产者服务业FDI追逐制造业FDI吗? [J].财贸研究,2009(5):56-63.
[10] Bala Ramasamy,Matthew Yeung.The Determinan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Services [J].The World Economy,2010,33(4):573-569. [11] 丁小义.FDI对浙江产业集聚影响实证分析[J].浙江统计,2009(7):21-23. [12] 王宇华.浙江省服务业FDI的经济效应分析[J].价格月刊,2010(7):84-87. [13] 沈 瑞,丁小义.FDI、产业集聚与技术溢出——基于浙江制造行业数据的实证检验[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373-378.
[14] 李秉强.浙江省承接服务业转移的内外部条件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0(2):84-8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