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新材料产业链五年行动计划 (2021-2025年)
化工新材料是基于化工过程制造的新型基础材料、结构及功能材料、聚合物材料及复合(配)材料与高端化学制品的总称,是现代制造业中最有发展活力和潜力的领域之一,在传统产业升级与上天、入地、下海等尖端技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为深入贯彻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全面满足制造强省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对化工新材料的需求,推动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迈向价值链的高端,加快培育新动能,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石化行业转方式调结构不断推进,我省化工新材料产业不断补链、延链,橡胶、塑料和纤维等高分子复合材料及制品大量应用于轨道交通、汽车、轮船、重工机械、新能源、特种涂装等领域,支撑了我省先进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2019年,全省纳入化工新材料产业链的239家规模企业实现全口径收入1401亿元,其中新材料产业部分总产值708亿元。
1、龙头骨干企业引领产业链发展。拥有石化公司、新材料科技公司2家百亿元级的龙头企业、10余家过十亿元的骨干企业以及包括控股子公司等11家上市公司在内的一批快速成长的规模企业。
2、拥有一批优势产品。
一是高品质基础材料打破国外垄断。石化的SBS、SIS、SEBS、SEPS等锂系聚合物打破国外垄断,综合技术水平全球领先,产能第一;邻甲酚、己内酯、环己二胺等产品打破国际垄断。
二是己内酰胺及高强度橡塑复合材料创新发展。石化自主开发的第3代、第4代己内酰胺制备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新材生产的非轮胎特种橡塑复合材料制品市场份额全国第一,广泛应用于国家轨道交通和重大工程。
三是高功能绿色环保涂料规模发展。涂料产品涵盖国家标准的18大类,是中国最大的汽车涂料制造商;是轨道交通工程及装备涂料领域的上市公司;骨干企业为支撑形成的城市光固化涂料产业居国内领先地位。四是高性能催化材料技术领先。石化催化剂分公司的炼油化工催化剂占全国市场的34%,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生产的制氢系列催化剂和贵金属催化材料及回收技术,在行业内占有突出地位。此外,城市化工集团高效低毒农用化学品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外,盐氟化工产品优势凸显。
3、产业链集聚发展。
绿色化工产业园聚集规模企业200余家,形成了石化合成新材料产业基地;经开区聚集规模企业100余家,形成了化工产业集群;高新区快速成长为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循环经济工业园、氟化工产业园、经开区等化工新材料关联园区均发展迅速、特色鲜明。
4、创新平台支撑有力。
全省化工新材料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和企业技术中心 14个,院士工作站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1个,高级专家逾千人,为产业链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2019年全省化工新材料产业获国家、省级科学技术奖30余项。
二、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
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城市“一带一部”区域定位和产业链基础条件和优势特色,围绕石化合成化工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功能涂料化工新材料、轨道交通用化工新材料、农用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生物基化工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加大关键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合作和产业对接,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培育产业链龙头企业为引领,推进化工新材料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引导化工新材料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打造国内领先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省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实现总产值1200亿元,通过认定的化工新材料企业达480家,过100亿元的企业3家,过十亿元的企业20家,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省级创新平台增加到120个。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产业链载体能力建设
以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和沿江化工企业搬迁改造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全省化工园区布局,高起点规划和提升一批专业化工园区,为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发展拓展空间。依据资源条件、产业基础、龙头企业和环境安全容纳能力等因素,突出产业特色,科学制定园区化工新材料发展总体规划,提升现有化工园区规范化水平,新增一批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江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等相协调统一的化工园区。
支持和引导化工园区遵循顶层设计、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配套建设、综合利用、市场运作的原则,科学制定园区发展规划,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公用设施、物流输送、应急救援、危废处置等各方面需求,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统一规划建设供水、供电、供气、供热及“三废”集中治理设施,实现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土地集约,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和智慧园区建设,提升本质安全和环境风险防控水平,实现安全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二)推动化工新材料企业向园区聚集
支持园区的土地和综合资源供给,改善环境容量、安全保障、产业基础等条件,做好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约集聚发展,突出专业特色差异化发展。以承建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为契机,重点支持城市绿色化工园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依托骨干企业,发挥特色催化材料对化工新材料产业创新的支撑作用,做大做强石化原料及基础化工材料、功能高分子新材料等,打造国家重要的石化合成化工新材料为主导的新型循环经济高新产业园,建成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和产教融合自主创新的示范区。
大力支持经济开发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打造先进化工材料产业园,依托重点企业,继续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增强吸引境外产业转移的竞争力,积极发展电子化工新材料,提升系列基础化工新材料对区域发展的支撑,实现资源型产品向高端型材料升级。不断支持高新区发展引领全球的光固化材料助剂、化工中间体等,打造精细化工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推进一批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中小化工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化工新材料产业特色发展和产业关联服务,经开区循环经济工业园重点打造涂料、精细化工和专用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经开区重点发展农用化学品和碳酰氯产业链,氟化工产业园利用萤石资源重点发展氟化工新材料。
(三)发展一批重点产品
以化工新材料产业链重点产品清单为基础,针对我省具有比较优势和潜在优势的一批化工新材料产品,实施锻长板材料“领军能力建设行动”。
1、石化合成化工新材料。
依托石化在城市的“两厂”和城市绿色化工产业园,大力发展石油化工基础材料产业,通过支持城市已有炼化装置1500万吨/年满负荷的运转,优化炼化一体化的结构,为城市化工新材料产业分别提供年百万吨的芳烃、碳三和碳四及相应的石化资源;力争引进合成气一步制烯烃新工艺,不断完善石化合成化工新材料的产品结构。加快延伸芳烃、碳一、碳三、碳四等中下游产业链,重点发展新型合成橡胶、特种环氧树脂、工程塑料、聚酯、聚醚、聚烯烃、涤纶与无纺布及防疫用等功能高分子材料。
支持城市石化合成新材料产业链的发展,以己内酰胺搬迁与升级转型发展项目为契机,配套延伸产业链,打造国内己内酰胺—聚酰胺—纺丝/工程塑料新高地,带动织造—印染—成衣/地毯制造等,把己内酰胺+尼龙6的产业集群打造成城市绿色化工园的产业创新特色,建设成为全球生产规模最大、产品丰富多样、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年产100万吨“城市特色尼龙城”。做大做强邻甲酚醛环氧树脂、水性环氧树脂、特种环氧树脂、固化剂等特色产品,推进城市化工新材料在华为5G和中车时代在产业布局中的使用,冲破国际封锁和压制。推进锂系聚合物产品的提档升级,做强 SEBS、SEPS、SSBR 等高附加值产品,带动高性能轮胎和胶鞋等橡胶制品在国际市场份量的递增。
基于氧化催化新材料及工艺的开发优势,推进从环己酮氧化为环己内酯到下游聚己内酯类材料的生产开发和从丙烯、双氧水氧化为环氧丙烷的国内第一套30万吨/年工业试验
装置的规模化生产,成为引领市场发展的标志性产业集群;加强聚己内酯复合材料、聚醚多元醇、聚醚多元胺等系列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发展新型聚氨酯及其衍生材料;开发特种热塑性弹性体橡胶、耐候环氧树脂、尼龙等高档3D打印耗材,引领国际市场。
利用绿色化工园区氢气产能的提升和城市石化科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加氢技术在煤化工和石油化工中的推广应用,建设选择性氢化特种酚、氢化增塑剂、氢化环氧树脂、氢化高聚物等化工新材料集群,服务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2、盐(氟)化工新材料
基于资源优势,以龙头企业重点发展高性能聚氯乙烯等有机氯产品、双季戊四醇六丙酸脂和聚甲醛高分子材料、高效医用消杀剂等高附加值产品;大力发展铝盐系列等高档无机净水剂、小苏打等钠系列高档无机盐新材料。突破低品位、伴生、难选萤石矿的浮选工艺技术,实施低品位萤石粉综合利用及下游氟化工产业链延伸项目,达到并超过国家氟化铝AF-0质量标准,开发高档无机氟化工新材料。依托宜章弘源化工,进一步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机氟材料和含氟精细化学品等应用于医药卫生和电线电缆等领域。
3、功能涂料化工新材料
依托涂料领域龙头企业,发展高档汽车涂料、工程机械涂料、轨道交通涂料、手机涂料,水性涂料、粉末涂料、无溶剂及高固体份涂料、植物油脂涂料、防护涂料等绿色产品。促进军工、防火阻燃、耐高温、自清洁、防腐等功能型涂料和聚脲等新型涂层材料的发展。发展建筑防水、保温节能涂料。加速推进城市光固化涂料及助剂形成集聚优势,大力发展丙烯酸低聚物、光敏树脂、稳定剂等,带动上游高端颜料氧化铁红、钛白粉、铝粉、锌粉、酞菁系列等,中间体对氯苯腈、四氯苯酐等,及涂料用高分子助剂、新型平流剂等的发展。
4、轨道交通用化工新材料
依托化工新材料领域龙头企业,引导带动石化等上游企业原材料的生产和应用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的轨道交通用化工新材料产品制造示范区。加强整车内、外装饰材料及路基材料的技术攻关,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轻质、耐候、环保复合材料,持续推进机车减振降噪材料及整车内、外装饰材料等产业化,加快重点发展改性尼龙、聚酰亚胺、橡胶、轮胎等制品,增强与轨道交通配套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链。
5、农用化学品化工新材料
依托农用化学品新材料领域龙头企业,发挥我省农用化学品优势,加快新农药创制与产业化开发步伐,推进缓释、控释、长效制剂、速释制剂、靶向释药、透皮和粘膜给药制剂等的产业化;加强分离纯化、手性合成、生物催化的技术创新,利用碳酰氯等的技术优势,发展聚碳酸酯和聚氨酯等,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合成氨等的节能减排技术水平,促进高性能化肥技术进步。
6、生物基化工新材料
支持在竹木纤维素溶剂法分离和纤维素基化工新材料技术的领先地位,创建百亿产业集群。发展生物质原料的生物塑料、生物基增塑剂、生物纤维、生物橡胶等高分子材料及单体,包括聚乳酸、聚羟基烷酸、聚呋喃二甲酸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氨基酸、聚四氢呋喃、聚有机酸复合材料和制品,力争部分生物可降解材料在全国的领先。依托龙头企业发展柠檬酸酯、单宁酸、没食子酸、氢化松香等提取物向生物医药延伸发展。
(四)打造一批创新平台
充分发挥“石化新材料与资源精细利用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农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城市高校化工院所等各级各类创新平台创新引领作用,支持和鼓励省内创新平台牵头承担化工新材料的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筛选梳理出支撑我省建设先进制造业高地紧缺的一批关键化工新材料,组织重点新材料研制、生产和应用单位开展联合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加速关键材料的成果转化。
在催化工程及石化资源精细利用、植物纤维素绿色制造、光固化材料和先进涂料树脂等领域推动建立国家级研发平台。在聚己内酯材料、有机硅树脂及应用、尼龙阻燃剂、表面活性剂、氟树脂、环氧树脂、工程塑料、双氧水绿色制造、催化剂再造和高分子循环利用等领域布局一批省级研发平台的建设。
(五)促进安全绿色智能发展
强化企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各项规定,按期完成沿江化工企业搬迁改造。聚焦行业本质安全、节能减排、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等重点方向,支持企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展上云上平台,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提高两化融合水平,推进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逐步建立面向全流程、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
强化“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理念,推进资源就地转化和产业上下游关联耦合;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实现资源和能源高效利用,培育和创建一批绿色工厂,开发一批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核心竞争力强的绿色产品。加强企业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监控、消防等应急措施,加强安全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和风险预警,全面提化工新材料产业涉及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
(六)推动开放合作
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支持优势企业抓住化工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调整的机遇,与沿海化工新材料发达省份跨国公司在产品创新和产业转移等方面加强合作,占领一些技术发展的制高点,积极参与国际高端供应链建设,谋求在全球经济格局变动中取得有利位置,打造一批在细分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支持化工新材料重点骨干企业通过投资、并购、重组等方式,在资源优势地区建设原料保障项目,不断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和优势产品供给能力,引进下游用户,延伸产业链条,吸引大型行业领军企业入市布局产业,壮大产业链规模,促进产业链安全和价值链提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下,继续实施领导同志联系产业链制度,统筹确定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发展规划、扶持政策等重大问题。建立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工作合力,协调推动化工新材料产业链技术创新、招商引资、融合发展、人才引进、园区建设等重点工作。鼓励和支持各市州结合本地实际规划布局,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发展。
(二)优化发展环境。落实税费减免等帮扶政策,加大制造强省资金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制造业奖励资金和大基金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进行债券融资,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化工新材料企业。建立对中石化巴陵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与升级转型发展项目等重大化工新材料项目的定期调度机制,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加强协调服务,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落实城市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和《关于加强城市省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人才队伍建设的
若干措施》,聚集领军人才。组织化工新材料产业链企业参加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承办长沙新材料产业博览会分论坛等有影响力的展会交流活动,为我省化工新材料企业和新材料产品走出去提供优质平台,推动企业积极拓展市场,创立品牌,不断提升行业影响力。
(三)营造发展氛围。加大对化工新材料产业的宣传力度,突出宣传石油和化学工业在经济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和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提升化工行业整体形象,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和发展环境。支持省石油化工协会和省新材料产业协会等行业协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开展项目评估和成果评价等服务,开展行业内的技术发明、工艺革新、工匠能手等评比,组织“城市化工新材料产业创新年度十大进展”评选活动,促进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创新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