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黔西南布依族文化审美情感特点分析——黔西南布依族文化心理的发展与变迁

2022-05-26 来源:汇智旅游网
2010年8月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Aug.2010 第2期 Journal of 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o.2 黔西南布依族文化审美情感特点分析 黔西南布依族文化心理的发展与变迁 左雪松 韦磐石z 张军z 张翔 彭建兵:黄守斌 赵燕 (1.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 贵阳550001;2.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562400) 摘要:从马克思主义真善美观出发对黔西南布依族审美情感的内容及表现进行分析,可总结出三 个特点:共同性,其形成符合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表现为生产生活方式、民俗、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矛 盾性,黔西南布依族审美情感的外部表现特征与其民族性格的情绪特征相矛盾;独特性,审美情感本身 的外向性特征及汉族对黔西南布依族的影响,多样合理的审美情感外部表现形式的存在和祖先崇拜对 诸审美情感外部表现形式的应然化,使得黔西南布依族热烈奔放、泼辣外向的审美情感与含蓄内向、阴 柔沉敛的民族性格间的矛盾得以统一。 关键词:黔西南布依族;审美情感;马克思主义真善美观 文章编号:1 OO -o673(201 0)02--o038--05 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the Traits of Buyi people’S Aesthetic Emotion in Southwest Guizhou Province ——_rr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Buyi Culturla Psychology in Southwest Guizhou Province ZUO Xue-song'WEI Pan—shi ZHANG Jun ZHANG Xiang2 PENG Jian—bing2 HUANG Shou-bin ZHAO Yan (1.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0 1,China; 2.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Xingyi,Guizhou 562400,China) Abstract: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 truth,the goodness and the beauty of Marxist aesthetics,the contents and expressions of aesthetic emotion of Buyi people in Southwest Guizhou province are analyzed.And the traits of Buyi people’s aesthetic emotion can be concluded as:intereommunity,Buyi people’s aeshtetic emotion can be explained by Piaget’s geneitc epistemology and be found in tlleir f0lk—cust0m.their literature or art works;contradictoriness,the external representation of their aesthetic emotion contradicts hte emo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nationa1 character;specialty,the extroverted aesthetic emotion and the introverted national character of Buyi people is integrated harmoniously by this minority’s history of contact wiht the Han nationality,by their unique ethnical ex— pressing modes and hte rationalization to these modes from their ancestor worship・ Key words:Buyi people;Aesthetic emotion;Marxist aesthetics 布依族和中华民族的其他民族一样是一个崇 文化活动,他们在其文化审美心理体验中,产生审 尚真善美的民族。布依族的文化活动大多是审美 美情感,得到审美享受。由此,成为推动布依族文 收稿日期:2010—08一l0 基金项目:2009年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资金项目(社会科学类):黔西南布依族文化心 理的发展与变迁,项目负责人:韦磐石;项目课题组成员:韦磐石、张军、张翔、彭建兵、黄守斌、赵燕、左雪 松、张晶、杨宗枚。合同编号:黔省专合字(2009)15号。 作者简介:左雪松(1985一 ),女,贵州六枝人,贵州1师范大学200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发 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导师:韦磐石。 ・38・ 2010年左雪松韦磐石张军张翔彭建兵黄守斌赵燕黔西南布依族文化审美情感特点分析第2期 化发展的内在心理动力。 一生存目的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其意义在于实现 、布依族文化活动中的审美情感 本民族良好的繁衍发展,并实现和谐安定、平等幸 福的社会理想。黔西南布依族的神话《十二个太 阳》中布杰磨斧制箭射落太阳、将多余的太阳变为 月亮的情节或民间故事《杉郎和树妹》中反映男女 主角斗魔狼获自由、驱蝗虫保庄稼、夫妻生死不离 之类的内容均有显示。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 产生的态度体验。审美情感,则是审美主体对审美 客体肯定或否定的态度体验。它是对审美对象与 审美主体之间的某种关系的反映,而不是对客观 事物本身的一种反映、认识活动。审美情感以日常 生活的情感为基础,经过了多种心理功能的处理, 渗透着理解和想象的情感,这种渗透将情感发生 的范围限定和缩小到了审美活动中,但缩小的程 度并不足以导致情感内部结构的变化。因此,以日 常生活的情感为基础、只是情感的形式或种类之 一的审美情感,仍然拥有与情感相同的三种构成 成分,即:独特的主观体验、多样的外部表现和相 应的生理唤醒。以构成成分为依据对黔西南布依 族审美情感的内容进行分析可见,其审美情感囊 括了该民族在本族群体和个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关系中所体验到的欢愉奔放、刻骨悲怆、激荡豪 情、恨懑忧郁等;该民族以其特有的文艺作品及民 族活动形式为表现手段传达出的安逸、热爱、恐 惧、自豪等;及与上述各情绪情感相对应生理上的 唤醒。其审美情感的内容繁多且交织繁复,却能在 矛盾中创寻和谐统一。 布依族文化反映了布依族对真善美的心理崇 尚和追求。马克思主义美学观认为:真,是指不依 赖人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的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运 动变化的规律;善,是指人的实践要求和现实性, 即人的目的的实现;美,是真与善的统一:即在含 规律性与含目的性统一基础上,在人的自由创造 的实践中产生的自由形式。黔西南布依族及其文 化中的真善美主要表现在: 真——客观世界及其运动规律,黔西南布依 族人及在其文化中表现出的对客观世界及其运动 规律的看法是朴素唯物主义的,他们认为世界具 有物质.陛,某种物质即是万物的本原,例如,认为 古歌《造天造地》中提到气、云是形成世界的根本; 山、水、虫、火、树等都是普遍存在的具有不可抗拒 力量的各种自然神。这即源于黔西南布依族所生 存的动植物种类众多、山险川I急、气候湿热、自然 威胁多的现实环境。 善——人的主观目的及社会理想,该民族的 美——人的社会实践及实践所创造出的自由 形式,在黔西南布依族文化中表现为其将对自然 及规律的认识与自己的目的理想统一后创造出来 的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民俗及文学艺术作 品。例如,议榔制、好吃酸、摩经、古歌、在三月三等 不同时间祭祀不同种类的自然神等,都是黔西南 布依族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以实现本民族理想目 的二者问的统一形式,这些自由形式即是美的表 现形式,也是该族人世代传承、体验、追求美感的 独特方式。 二、布依族文化审美情感的特点 布依族在追求真善美的文化活动中产生的审 美情感,表现出鲜明的特点。 1.共同性 (1)在形成上——黔西南布依族审美情感的 形成与其他民族一样,符合人类审美心理发生发 展的共同规律。 布依族审美情感是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中产 生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心理发展的真正 原因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动作是感知 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从人类心理发展的角度来 看,主体适应客体的“动作”即是人类为适应自然 环境而进行的生产实践活动,人类在其生产实践 活动中适应自然环境的途径——同化和顺应则使 得自然环境对人类心理发展的影响成为现实,与 此同时,作为人类心理重要组成方面的审美心理 及其绝对组成单位——审美情感也随之得到发生 发展。 在黔西南布依族人的审美心理发展起来之 后,在该心理图式指导下生发出的审美愿望和审 美需要、审美活动,及在此审美活动中获得的审美 主观体验和发生的审美外部表现,必然体现出自 然环境与心理图式必然间相符合的那些特征。一 方面,这些自然界的特征使布依族人产生了赋予 ・39・ 2010焦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第2期 这些审美情感以物化形态的愿望和外部行为表 现。例如,青是布依族劳作时身处的山林田野的颜 色,可使其获得平静感、柔和感和安全感;蓝是布 依族探索时未知世界中深林、净水的颜色,可使其 体验到崇高感乃至神秘感。因此,出现了布依族人 式及作品之中。例如,黔西南布依族在农闲、节日 集会或丧葬祭祀中时表演的《织布舞》,舞时一女 舞者站于两男舞者握举的双棍上做种棉、纺纱、织 布等动作及各种腾、跃、翻、转、吊的技巧,其他舞 者唱古歌,再有人以木叶伴奏,粑棒手随歌之节奏 欢舞,时伴“叽哩”、“呜呜”的呼喊声,形象逼真地 模拟纺织的全过程。舞蹈道具也取用劳动工具,舞 世代喜着青、蓝、白三色的服装,蜡染也以此三色 作为主要颜色的现象。另一方面,作为该民族先祖 审美愿望、审美需要和审美活动形式的这些物化 形态,既使得每一代族人的审美心理图式得以与 客观环境相符,又使得该民族先祖所获得的审美 感情在代代相传中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力,成为该 民族生存环境和文化的符号眭特征之一。 (2)在表现上——与其他人类民族相同,黔西 南布依族的审美情感通过其生产生活方式、民俗、 文学艺术作品表现出来,其表现出的审美情感在 生存目的、生命意义及社会理想方面具有普遍性。 民俗“是人类群体进化中产生的横跨自然和 平民社会的生命桥梁”,她通过人们的外在行为方 式勾勒出该民族的历史文化、生产实践活动及二 者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产物——民族的内在心理结 构,因此,要对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理构成成分之一 的审美情感进行发掘,该民族的民俗审美可以是 切人点之一。例如,节日作为一种呈稳定结构状态 的民俗形式,反映着一个民族共同的审美情感。黔 西南布依族在中秋节有村中孩童“偷南瓜”,并将 偷到之物被送给无子女的人家食用、以期给该户 带来子女这样的特殊娱乐活动,被偷者则认为若 不被偷,将来收成会不好。在此特别习俗中,“偷 窃”的目的不再是贪婪的非法占有,而是为了满足 助人为乐和善意关怀的需要;“匿赃者”心生的不 再是担惊受怕的虚妄,而是对繁育后代的美好希 冀;被偷的结果也不再是让人沮丧和愤怒,而是强 化了“被偷者”乐观豁达、与善四邻的积极态度,所 涉及的利益各方都找到了自身需要的平衡点,体 验到了族群内部脉脉流淌的温厚感情。特殊的偷 窃行为映射出布依族人的积极情感和较高的道德 发展水平,与众不同的行为表象焕发出其内在心 理的美丽光芒,对道德的特殊审美方式蕴藏着他 们与其他民族共同的深切社会情感。 文学和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可引起审 美情感,审美情感又可见诸于每一具体的文艺形 ・40・ 蹈内容完全来源于生活,使得该舞一面饱含着平 和的生活情趣,一面又富于惊险、力量和造型美, 充分体现了黔西南布依族对本民族日常生产生活 方式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 2.矛盾性 黔西南布依族人表达出的审美情绪情感特征 是热烈奔放、泼辣外向的,与学者们通常对黔西南 布依族人的民族性格在态度和行为表现上所总结 的含蓄内向、阴柔沉敛分别朝向几乎相反的方向。 这在同时兼具社会交往、种族延续意义和审美意 义的活动或民族文化形式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例 如,《要像牛郎和织女》:“男:阿妹啊!你像那瓦窑 里的火一样炽热,你像那桃花一样美丽。女:阿哥 啊!……跟哥同船不怕风,跟哥同船不怕浪。若是 大风刮来了,我们一同站在那船头,若是大浪起来 了,我们一同站在浪尖上。……情歌词句中的火的 意象是炙热滚烫的,桃花的意象是艳丽浓华的,即 便是谈到动静皆宜、劲柔均可的水时,布依族人在 歌中用到的仍是水进发激烈的风刮巨浪形象。火、 花、浪的意象无不表达出布依族人内心澎湃着的 对深厚感情和美好爱恋的强烈向往。”“一对燕子 飞过岩,后园牡丹正在开,牡丹要等芙蓉配,情妹 要等情哥来。”《祈祷》:“想哥想得鬼神癫,深山古 庙去抽签,手拿签筒双脚跪,……,我俩几时才成 婚。”《斗笠要去叠成双》:“高山变平地妹也不嫌弃 情哥,山岭变成竹竿妹也要连情郎。”从“后园牡丹 正在开,牡丹要等芙蓉配”的比喻到“情妹要等情 哥来”的直接表白、从“想哥想得鬼神癫”的夸张到 “我俩几时才成婚”的直接询问可见,布依女子对 欲与男方相好甚至成婚的想法表达通俗外露、大 胆赤裸,没有丝毫女儿家的欲说还休、婉约羞涩, 其情之张扬、深切 即使“高山变平地”“山岭变成 竹竿”这样的亘古巨变也不能将之压抑断绝。 事实上,这种黔西南布依族审美情感的外部 2010年左雪松韦磐石张军张翔彭建兵黄守斌赵燕黔西南布依族文化审美情感特点分析第2期 表现特征与其民族性格问存在的外向和内向的矛 盾,不仅广泛地存在于已成为该民族各文学艺术 性的客观原因。 第三方面,作为汉文化的代表性思想儒家思 形式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情歌中,而且存在于 其他的文学艺术形式和民俗中。例如,黔西南布依 想和道家思想对少数民族的作用在审美情感方面 存在空白区,使得黔西南布依族审美情感外部表 现的外向性特征得以保存。中原统治者对少数民 族及其文化总是持有一种极端蔑视的心理,其鄙 夷之甚,从清中期仍有朝廷官员在向皇帝的上书 族待人接客热情豪爽,酒肉丰盛如《酒歌》所唱: “压弯桌面子、压断桌子脚”;在丧葬仪式中吟唱的 经卷《摩经・温》中也有情感表现奔逸的经文:“我 爱你就是这样,……,爱你我恨不得连肉粒也吞 下,连手指也吞下。”其主要舞蹈《香花舞》,以“深 蹲甩香”、“上步甩花”、“冲托飞转”动作为主要特 征,舞姿粗犷雄健、大开大合,也显现出其审美情 感外部表现上的外向性特征。 3.独特性 实际上,上述黔西南布依族审美情感的外部 表现的外向性特征与其民族性格内向性间存在的 矛盾,亦是黔西南布依族审美情感的独特性所在。 (1)这一独特性的存在看似不合理,也不符合 心理健康的内在协调一致l生原则,但可从分析其 特性存在的原因得到肯定。 一方面,审美情感作为一种高级的社会性情 感,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通过情绪来表达,情绪 的变化反映着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 审美情感与情绪的这种联系,使得审美情感的外 部表现特征必然带上情绪的品性特点。如巴普洛 夫的情绪理论所指,情绪以人的本能作为最初动 因,一旦发生,便是一股需要由内向外宣泄的、无 确定指向性和规则性的冲动和进发力。这是审美 情感的外部表现具有外向性特征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黔西南布依族在民族性格上与汉 民族共同的内向性,除源于布依族较为封闭的自 然环境外,还缘于中原地区汉民族文化的渗透。自 汉朝始,汉族文化就开始大规模渗透到今黔西南 布依族生活的地区。《史记・平准书》记载:“(帝五) 通西南夷道,乃募豪民田南夷。”交通得以通畅后, 汉族地区豪民人迁,汉族文化开始逐步传人今布 依族地区。另又有许多觯舸学人将汉族文化转授 入黔,使得汉族文化渗透更加深入。如东汉时的尹 珍从学于文字学家许慎,学成后归里教授,使得 “凡属蛘舸旧县,无地不称先师。”此后历朝历代, 中原地区的汉民族文化的渗透更绵延不绝。汉民 族文化的影响是黔西南布依族民族性格出现内向 中称黔地夷民“舐爪砺牙”就可见一般,加之中原 统治者对黔地的涉足,几乎仅是出于扩张版图、增 加臣属以满足权欲的虚荣心理。因此,中原王朝对 少数民族的统治,往往只偏重于在物质上传播生 产技术、发展生产和贸易,以满足其温饱的基本生 活需要;为求建立和巩固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秩 序,精神上的“教化”则局限于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以道德规范、礼仪制度为主体的道德情感上的教 育,完全不关注文学艺术等精神生活方面的审美 情感;而道家思想主张的自然之情则为布依族先 民们早已有之且与其他民族共通。上述社会历史 条件使得黔西南布依族的审美活动成为汉文化渗 透的空白区域。 综上所述,该矛盾性具有客观合理陛和历史 必然性。 (2)黔西南布依族审美情感的外部表现的外 向性特征与其民族性格内向性之间矛盾的统合协 调,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实现:多样合理的审美 情感外部表现形式的存在和祖先崇拜对诸审美情 感外部表现形式的应然化。 黔西南布依族在理I生认知活动及行为中表现 出同汉族相似的对主体情感外向性的限制,但以 感性体验为主的审美情感的外向性不可能通过压 抑的手段来阻断,因此,需要审美情感外部表现形 式作为审美情感宣泄渠道和调节阀门,以控制其 在期望范围内。例如,黔西南布依族男女之间的社 交习俗之一——朗哨就是合理的审美情感外部表 现形式之一,未婚或已婚男女均可参与其中,文明 地宣泄了对异性的审美情感,还能展现机敏的智 慧、增强自我实现的价值感,审美情感通过合理多 样的外部表现形式得到了升华。 黔西南布依族的祖先崇拜使其具有“祖先留 下的规矩是应该去照做的,做起来是理所当然的” 这一信念,使得多样的审美情感外部表现形式应 -41・ 2010芷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第2期 然化;即使这些表现形式与其心理图式存在冲突, 但祖先崇拜与其内化的儒家忠孝思想的契合,可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心理冲突的强度,使审美情感 外部表现形式合理化。因此,祖先崇拜是调和黔西 到春秋时期诗歌的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中,就有大量直露情感、表达心意的篇句,与当代 黔西南布依族审美情感的表现方式和表达特征有 异曲同工之妙。可见,黔西南布依族文化心理中存 在的矛盾现象对于研究早期人类审美心理,探讨 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与人类审美情感的相互 作用机制、作用结果,探寻和谐社会符合少数民族 心理的地区发展之路来说,具有巨大价值和积极 意义。 南布依族审美情感表现形式外向性特征与其民族 性格内向性之间的矛盾的途径之一。 三、结语 根据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美是真与善的统一, 其实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人的目的的实现与客观世 界及其规律达成了真正的和谐一致。黔西南布依 族在审美活动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的目的和情绪 情感的原初外向性这一客观现实规律之间达成协 调作用,使其情感臻于美的境界;该民族群体的民 族性格与其个体的人格特征所共同具有的内向 性,是该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过程中通过不断同 化、顺应外部环境,实现维持本民族生存、促进本 民族发展的基本目的和客观历史条件、人类心理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杨治良.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f2彭聃龄.2]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4. [3】黄义仁.布依族史f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 社,1999. 进化发展规律之间的和谐共演的产物,可以说,黔 西南布依族在人格上也达到了美的高度。而黔西 [4】韦启光,余正荣等.布依族文化研究[M】.贵 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南布依族审美情感与民族性格之间存在的矛盾及 其调和,更充分体现了满足心理结构诸元素各自 活动需要的目的与诸元素间协调统合以维持心理 健康的客观规律的和谐演化,符合马克思主义美 学观对于美的实质要求和表现,是该民族心理之 美所在。黔西南布依族独特的真和共同的善蕴育 f51{布依族文学史》编写组.布依族文学史 【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 【6】美学与美育词典.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 [7】黔西南州文化局.浪哨歌[M】.贵阳:贵州人 民出版社,1987. [8]彭彦春.中国传统情感心理学中“儒道互 补”的情感模式fN1.心理学报,2002. 责任编辑:杨昌勇 和创造了其在情感、人格及二者统合体上特殊的 美。 需要提及,在距今三千多年、收录了从西周初 (上接第24页) [2】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6. 【4】粟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 关怀U].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9(4). 【5】徐艳兵,李蓉.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人文关怀的措施Uj.职业与教育,2008(17). 责任编辑:杨昌勇 【3李华,3】谢倩.人文关怀:新时期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的着力点U].高等农业教育,2009(9). ・4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