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公共经济学(必做题)习题库答案[1](1)

2023-07-03 来源:汇智旅游网


第一章 公共经济学基础

1.为什么要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来分析公共经济问题?

答:公共经济问题主要涉及公共产品生产与发展及其由谁生产,生产多少和公共产品如何分配等问题。在研究公共经济问题的前提假设之一就是从事经济活动的社会人为经济人。而经济人的行为就是成本—收益分析的结果。人们的基本行为动机没有什么不同,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在分析公共经济问题时需要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2.公共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架构包括那些基本元素?

答:公共经济学的理论架构包括: 第一是“基本假设”。经济人与理性经济人假设、资源的稀缺性假设、人们对福利标准判断的主观性的假设、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对立统一假设、政府职能随经济增量变化而变化的假设等等。第二是一些概念,如: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福利、效率等。第三是“特定理论”。第四是有效的“检验方法”。

3.帕累托原理有哪三方面内容?

答:帕累托原理三个方面的内容为:(1).交换的帕累托最佳条件;(2).生产的帕累托最佳条件;(3).产品替代的帕累托最佳条件。

4.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情况下,可通过哪些途径降低代理成本。

答:为降低代理成本,委托人可以通过契约关系和对代理人行为的密切监督来约束代理人的那些有悖于委托人利益的活动。通过经理劳务市场的竞争对代理人行为进行约束。利用产品市场的竞争对代理人行为进行约束。利用资本市场的竞争对代理人行为进行约束;

1

资本市场竞争的实质是对公司控制权的争夺,它的主要形式是接管。

第二章 公共经济学理论的形成

1.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主要公共经济问题有哪些?

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要公共经济问题为:(1).稀缺资源的自然垄断。稀缺资源的自然垄断主要是指矿产、森林、水源、空气环境等的分配问题。(2).交易费用问题。广义地讲交易费用包括各种制度安排的成本和商品买卖之间的交易费用等。(3).教育滞后。(4).国民健康问题。(5).公共安全问题。

2.从产品的社会性质不同可以划分哪几类不同的产品?并说明它们的生产主体分别为谁。

答:按社会性质来分,可将产品分为(1).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公众所必须使用,且社会每一成员对这一产品的使用不会导致其他个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这一产品在产权上具有不可分割性。具体地说,作为公共产品具有两个特点:即所有权上的非排它性和消费过程中的非竞争性。其生产主体主要为政府部门(2).私人产品。私人产品相对于公共产品而言是具有产权明确而又可分割的特性。私人产品具有两个特征:所有权上的排他性;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即该产品不能公共消费,某个社会成员消费它以后其他人员就难以无偿消费。其生产主体主要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产商(3).准公共产品。只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中的某一个特性,即该产品既具有非排他性,又有竞争性;或既有非竞争性,又有排他性。不能单一地用公共产品或私人产品的性质可以说明的,我们称这类产品为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的生产,一般以市场配置为基础,国家实行必要的宏观调控,或者说让私人部门来生产,由政府给予经济上的补贴。

2

3.在什么情况下政府能生产私人产品?

答:一是为了限制该产品的使用量,使稀缺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资源的稀缺性表明需要对某些资源的使用加以限制,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私人部门有可能为了眼前利益而掠夺式地使用稀缺资源,造成部分资源枯竭。另一个是为了打破垄断,实现社会公平的目的,政府应该介入到私人产品的生产中来。在这两种情况下政府是可以生产私人产品的。

4.分析“生产主体错位”所造成的后果。

答:虽然政府并不是绝对不能生产私人产品,厂商也并非不会生产公共产品,但一般而言,政府生产私人产品会存在委托代理的风险,难以处理好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分离、经营者与企业利益分离、企业利益与职工利益分离等问题;而私人(厂商)生产公共产品存在收费困难,投资难以得到相应的回报等问题。如果要厂商生产公共产品,为此往往要寻求政策保护,获得准政府的地位,产生企业行为政府化,才能获取高额垄断利润,那样又会危及到其他部门的利益,甚至他们的生存与发展。

5.试分析说明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其表现。

答:市场失灵的表现:(1).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平。这是因为市场运作要遵循资本与效率原则,资本与效率原则又存在“马太效应”。这可以说是市场势力正常的作用造成的收入与财富分配的不公平。资本拥有越多在竞争中越有利、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往往越大,收入与财富向资本与效率也越集中;另一方面是资本效率对社会的剥夺,使一些人更趋于贫困,造成收入与财富分配的拉大,这样拉大又会由于影响消费而影响到生产,制约社会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 (2).“外部效应”问题。负外部效应(externalities)是市场失灵的

3

主要表现之一,只要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不一致,就存在着某种负外部效应。(3).竞争失败与市场垄断。竞争失败是因为竞争的条件在不断发生改变,一方面产品之间总是有差别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资本规模的扩大与交通费用等交易成本的增大,也往往阻碍着资源的自由转移。促进规模扩大的因素有:技术进步;市场扩大;企业为获得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而进行的横向与纵向的合并。这一切都会导致竞争的失败。自由竞争导致的生产规模扩大,少数企业对市场占有份额的增加,政府出于保护本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而对国内企业因规模扩大而可能导致的垄断采取暧昧态度,都对垄断的形成起着刺激作用。垄断会导致较高的价格,较低的产量和垄断者额外的利润。垄断本身抑制了竞争,损失了社会经济福利,垄断是一种严重的市场失灵现象。(4).失业问题。失业是自由竞争和市场失灵的最重要的表现之一。按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充分就业(意指在某一货币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得到了就业)只有在经济繁荣时才能达到,而经济繁荣则取决于投资,当储蓄不能被投资所吸收时,会造成经济衰退出现大量的失业。储蓄所以不能被投资所吸收,是因为当投资增加时,其边际生产率(边际生产率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追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和边际效率有不断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国民收入的增长和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储畜又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凯恩斯的结论是在市场无法使投资与储蓄达到均衡时,就需要有政府承担起投资的职能,以保证经济繁荣和充分就业。但事实上政府的投资行为与市场对解决失业的信号和需要是无法达到一致的,失业也就难以避免。马克思更多地将失业看作是一种社会制度的结果,因为资本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而进行积累,有机构成提高,机器排斥工人劳动,产生失业。(5).公共产品与搭便车。从市场效率出发,厂商是不愿提供公共产品的,公共产品的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决定了这一点。公共产品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条件,许多公共产品的生产能为厂商减少必要支出,而一般人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希望由他人来提供公共产品,搭便车行为的存在使投资得不到回报,私人部门不愿生产这类产品,出现长期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6).消费者的合理无知(包括生产性消费与生活性消费的无知) 。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完全尊重消费者的自身决策,但消费者的自身决策又取决于获得的信息状况。

4

信息是一种稀缺资源,要想获得信息就要支付昂贵的代价。信息费用昂贵往往导致消费者决策失误和市场配置效率的下降。(7).市场调整过程的代价。市场调整有一个“时滞效应”,即市场经济的滞后性、事后性与自发性。市场经济的自发规律可以对经济活动起到调节作用,但这一过程太长,就会产生滞后,造成资源的种种浪费。一个产品是属于无效产品还是有效产品,难以让市场在做了试验以后再加以甄别,那样就会付出巨大的社会代价。而自发的市场活动是不可能通过自身的运作来达到经济结构的比例性和计划性的。(8).区域经济协调与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市场是难以解决的

7.试阐释“公有企业低效率的根源”的解释

答:导致公有企业低效率的根源主要为以下几方面:(1)集体行为的动机。由于政府企业不必关心破产、也不考虑竞争。前者使企业没有改善企业财务状况、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的动机;后者使企业缺乏创新、进步的动机。(2)个人动机。公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如私人企业那样与利润息息相关。公有企业与私人企业的另一个不同是对雇员使用权的限制。一般在公有企业被解雇的情形很少发生,这种没有潜在雇员候选者挑战的极具保险性的工作曾被认为是公有企业的一大优越性,但现在看来这已成为一些人不思进取的根源。公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往往由行政部门委派,这导致任人唯亲之风泛滥,并使他免受来自各方的政治压力,同时也给那些滥竽充数者以保护伞。(3)公有企业的官僚行为公有企业的管理制度与一般政府行政部门相类似,充满了官僚气息(4)公有企业低效率的制度原因。第一,公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性受到严重削弱。第二,主管部门繁多,职责不明确。第三,对公有企业的管理具有政治化的明显倾向。

第三章 公共产品的供给

1. 在没有获准政府地位的情况下,私人部门是否一定不会生产公共产品?

5

答:在没有获准政府地位的情况下,私人部门也存在生产公共产品的情况。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一是厂商生产公共产品是自我价值的体现。一些厂商在经济领域有了成就要回报社会,这成了部分厂商的一个心愿,当资本积累到一定规模,自身的生产和消费都需要缓冲的时候,将一部分或一些盈利外溢于社会,既可获得好名声,赢得人们的尊重,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又不影响自己的经济利益。二是间接服务于经济利益,但这种经济利益并不具有可预见性或称必然性,只能说可为经济利益的获得作一些铺垫。对厂产而言能产生经济效益最好,没有经济效益也无伤大雅。三是为企业未来服务,到学校设奖学金、奖教金,免费为大中专学生建实验基地,资助在企业建博士后流动站,并与个人签订今后科研成果转让协议、人才流动的协议等。这些活动总体来说既不一定能产生经济利益,但也有可能对企业今后的发展有利。

2. 企业(产商)行为政府化的含义及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答:企业行为政府化有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是企业在竞争发展中直接或间接地采用政府行为。一些企业扮演着双重角色,一般情况下它们以市场行为对付竞争者和处理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在此法难以成功时,它们通过其地位和关系以高一级政府出面干预经济活动,保护其利益。第二是企业本身拥有许多政府职能,实现企业的准政府化。这些现象的存在会导致如下问题:(1)企业之间竞争不平等。(2)复杂化了企业、地方政府、甚至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3)影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4)影响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3. 为什么要对公共产品供给价格实行管理?

答:政府对公共产品价格实行管理是因为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市场失灵,当然政府对价格的管理要远远多于公共产品生产这个范畴。政府对价格的管理主要分为四种情况:一是对公共事业和自然垄断性行业的价格管制;二是对于某些国家税收重要来源产品的价格管制;

6

三是作为产业政策的一部分的价格管理;四是稳定经济为目的的价格控制,特别是为稳定基本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的价格而进行的控制,而对公共产品的价格管理是政府调控价格的基本内容。

4.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答: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这种供给局面是有其深层次的历史及制度背景的。首先,源于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不合理。长期以来实行我国奉行的“城乡分治”的管理制度,城市的市民通过缴纳税收,享受政府提供的各种公共品,其供给进入公共财政体制。而农民除了缴纳农业税及附加,还得为其享受的各种公共品支付各种费用,如“三提五统”等,其供给进入制度外财政,即农民享受的各种公共品是由农民自己进行成本分摊,而不是由政府统一从强制性税收中进行安排。这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一方面,导致各级政府对农村和农民的利益保障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农村地区,向农民提供基本的公平也缺少严肃的法律与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基层政府即使具有提供公共品的愿望,但体制分配造成的财力缺乏也成为最大的资金约束。其次,源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对于纯公共产品而言,由于存在着搭便车,使消费者隐瞒自己的偏好以逃避税负的可能性,因此,根据阿罗不可能定理,期望借助于公民投票选举的政治过程来建立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是不可能的。上而下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则偏离了农民的偏好,产生了无效率的结果。第三、源于政府财权与事权划分,实行分税制后,财权逐渐向中央及省政府集中,而事权却逐级下放,一些本应由中央及省政府供给的纯公共产品,如义务教育、计划生育、民兵训练等,却下放到乡镇一级,加重了乡镇的负担。而乡政府由于乡镇本身财源有限,主要依靠农业税收及中央转移支付,但负担的事务(财政支出)却远远超过收入。乡政府财力有限,只好把费用转嫁到了农民头上,财权向中央省政府逐渐集中而政府机构改革未能同步跟进。第四,源于公共产品不合理的筹资机制。土地经营制度改革后,我国对农民实行的是既收税又收费的制度和政策。税费并存的状况,除造成了农民负担重以外,也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问题的症结和根源所在。

7

缓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提出的几点意见:要缓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必须从根本上改革城乡二元供给机制,城乡不同的税费机制,要从基层组织建设抓起, 探索基层政权改革,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供组织保障 ,在法律方面加强立法,强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法律保障,具体如下:(1).理顺各级政府公共产品供给责任,做到财权与事权的对等。(2).积极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理顺公共分配关系。(3).构建多元化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4).划清责任、精简机构。要明确划分基层政府和农村社区村民自治组织供给公共产品的责任。各级政府作为政府公共权力的化身,负有供给公共产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村民自治组织负责乡村事务,责任应明晰,同时,精简乡镇政府机构,逐步将乡镇政府变成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改变乡镇政府在内的基层政权组织由于队伍过大、造成成本过高、效率过低的问题及直接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提供和保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能力。建立村民对公共产品偏好的需求表达机制,使农民有发言权,能真正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而不是长期被排斥在决策之外。(5).抓紧制定保障农民权益和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相关法规。

第四章 公共选择

1. 公共选择有哪些主要准则?

答:公共选择的准则(1).选择者个人处在一种理性状态。(2).与选择方案无关的因素不影响选择内容的变化。(3).适用帕累托最优原理(4).所要做出选择的因素都处于选择的同一区间之内(5).不存在个人独裁。

2. 阿罗悖论及其求解。

答:美国经济学家K.J.阿罗(K.J.Arrow)在其《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一书中提出了“不可能性定理”,亦我们知道的投票悖论(又称阿罗悖论)所谓投票悖论就是指如果存在着至少

8

三个可由社会成员以任何方式自由排序的备选方案,就可能出现循环的选择结果。即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规则,最终的选择结果可能不是唯一的,而是依赖于投票过程的次序安排,不同的投票次序会导致不同的集体选择结果,如果人们事先知道这种关系,就会在投票之前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投票顺序。用多数原则来选择社会偏好顺序也得不出一个符合多数人要求的惟一结果。由多数人选出的方案就不代表多数人的利益了,这就是阿罗的投票悖论。解决投票悖论需要将公共选择的规则结合起来,从那些规则出法,可以有下列一些基本的解法:(1).偏好结构的调整——从双峰偏好到单峰偏好;(2).掌握好投票程序或确定议程;(3).策略行为和选票交易;(4).利用偏好强度不同的选择;(5).中位投票人定理;(6).用脚投票。

3. 影响选民参选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决定单个选民是否参与社会公共选择的因素包括:(1).投票收益,对选民来说,他们投票所期待的收益取决于对自己所希望的政策得到实施的期望值。(2).投票享受,选民愿意投票的热情是出于以下几个理由:选民通过义务投票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感;为政治体制尽忠的满足感;给予自己最喜欢的政策以支持而带来的满足感;决定投票意志并为此收集信息的满足感(以行动为乐);选民能力应验时的满足感。(3).投票费用(4).特殊利益集团的影响

4. 请说明投票选择的四种形式及其不同作用。

答:投票选择的四种形式是:一是“用脚投票”或称为“跑政策”,指特殊利益集团将自己拥有的信息提供给政府,以使政府决策有利于自己;二是“用手投票”即利用组织起来的选票集中度向政府施加压力;三是“用钱投票”通过提供资助(如在总统竞选中提供竞选活动资助,或给某一政党的日常活动提供资助)来影响政府决策;四是“用嘴投票”

9

即在议会开展游说活动,说明自己的愿望和主张。

5. 寻租活动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答:经济人从寻利到寻租,首先并不是因为他们的道德观念有了什么变化,从而改变了他们的行为方式,主要还是因为社会的制度结构发生了变化,做出个人选择的环境改变了的缘故。当经济从市场自发运转向直接的权力作用下的利益进行再分配时,寻租活动就会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而出现了。政府失灵是导致寻租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社会中的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直选民主制中的“政府失灵”; 代议制民主中的“政府失灵”,也即间接民主;官僚主义行为所造成的“政府失灵”;政企博弈中的“政府失灵”。

第五章 公共支出

1.公共支出中属于耗尽性支出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答:耗尽性支出的主要形式有:政府的直接采购活动;政府的生产活动,政府参与公共事业领域和竞争性领域的生产;政府机构运作的维护支出

2. 结合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公共支出变化做出分析。

答: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总投资中占的比重较高,公共部门需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如道路运输系统、环境卫生系统、法律与秩序、健康与教育以及其他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等等。公共部门的这些投资对于处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早期阶段的国家进入经济“起飞”,是必不可少的。在增长的中期,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这时政府投资只是对私人投资的补充。无论是在发展的早期还是在发展的中期,都存在着市场缺

10

陷(Market failure),阻碍经济趋于成熟,因此,为了对付市场缺陷,政府的干预也应该增加。在整个发展阶段,GDP中总投资的比重是上升的,但政府公共投资占GDP的比重可能会下降,只有经济达到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从关于基础设施的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对于教育、保健与服务的支出,这时社会处在了“群体消费”(Mass Consumption)阶段,为了实现政府的再分配功能,政策性支出增加速度会大大超过别的项目公共支出增加速度,也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即在进入群体消费阶段,转移性公共支出的增长是最快的。

3.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要素有哪些?三者的关系如何?

答: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要素:(1)政府采购(Government procurement)也称公共采购(Public procurement),它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实体为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及满足自身需要,在财政监督下,以法定程序和方式从国内、国际市场上购买所需物品、工程和劳务的经常性活动。(2)政府采购制度(Government procurement system),指政府采购实体、采购范围、采购方式、采购政策及采购管理等一系列规定的总称。(3)政府采购市场(Government procurement market),它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实体通过中介机构或直接从供应商那里采购商品工程和服务所形成的市场。政府采购、政府采购制度与政府采购市场三大要义之间的相互关系:政府采购活动是一种规范化的政府购买行为;政府采购制度是对政府购买行为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法律规定的总称,它把一般的政府购买活动规范成为政府采购;政府采购市场是政府进行商品、工程和服务采购所形成的市场。在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情况下,政府采购政策是通过政府采购活动在政府采购市场实现的,政府采购市场的规模伸缩和结构变化是政府采购政策调控效应的重要体现。

4、 确定公共支出是否合理的标准有哪些?

答:公共支出是否合理可以依据成本-收益分析来确定。有以下几个标准:(1)真实的(实

11

际的)与货币的(名义的)分类标准,这是公共部门成本——收益分析中最重要的区别。真实收益是指公共项目的最后消费者获得的受益量(面)大小。真实受益面大反映着社会得利的增加。真实成本则是公共项目所利用资源的实际成本,货币收益或货币成本则是受到市场上相对价格的变化影响的受益或成本,价格的变化可能使一部分受益遭到损失。这种遭损可能是因为有人受益更大或受损更小所引起的,价格的变化实际上只是一种分配关系的再调整。所以从整体上看,它无法反映社会的净受益或净损失。(2)直接的与间接的分类标准。直接的成本和收益是与公共项目主要目标密切相关的成本和收益。而间接的成本和收益则是属于项目的副产品,只与项目的非主要目标有关。如风景区的开发,带来餐饮、旅游业的发展是直接受益,这里的间接受益是这一地区开放度提高,百姓文明程度提高视野开宽,整个经济得到发展;办教育直接的收益是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增加劳动者的谋生技能,简接的是犯罪率的下降。(3)有形的和无形的分类标准。有形的收益和成本是能够以市场货币价值计量的成本和收益。例如,水电站的建设,其中建设设备维修是有形的成本,电费收益是收益上有形的。(4)中间的与最终的分类标准。中间的收益是通过加入其他产品的生产间接提供的收益,而最终产品提供的收益属最终的收益。比如天气预报服务对于那些外出或郊游的人们来说是,提供最终收益;而对于民航服务来说只能是中间产品,提供中间收益。(5)内部与外部的分类标准。这里内部成本和收益主要指项目所在辖区范围内发生的成本与收益。而外部的成本和收益是指项目范围以外发生的成本和收益。例如建三峡大坝不仅使所在地市得益,而且大坝防洪蓄水也使下游省市受益。通过对这些分类标准分析的,我们能对公共产品提供的成本—收益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以便于决策。

第六章 公共税收制度

1. 税收的性质是什么?税收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税收是以国家或政府依据其政治权利对一部分社会产品所进行的集中性分配,征

12

税权力只属于国家或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税收是强制、无偿地征收的,同时税收的征收又是有固定限度的。税收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三大基本特征。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归国家所有,不再直接归还给原纳税人,也不直接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或代价。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并运用法律、法规手段强制征收的。强制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税收分配关系有强制性,即税收分配关系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通过立法程序确定的,它不管纳税人愿意与否以及纳税意识程度的高低;二是税收的征收具有强制性,即国家借助税法形式来保证税收分配的实现,税收征收过程是国家强制地要求纳税人服从其意志的过程,税收征收的结果是一部分社会财富的所有权单向的强制性转移,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否则要受法律制裁。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前,就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纳税人和征税标准等征纳行为规范,征纳双方都必须共同遵守,不能随意变动。税收的固定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税法具有相对稳定性。税收分配是按照税法事先确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的,税法是确定和调整税收征纳关系的法律规范,一经公布实施,就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即使税法的调整也要事先经过总体研究与判断之后,通过一定法律程序、以法律法令的形式进行。二是税收征收数量具有有限性。税收分配不是随意的、无界定地转移资源或财富的所有权,而是征纳双方必须依照事先确定的法律标准和程序进行分配。

2. 如何在税收制度中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答:税收公平原则是设计税收制度的首要原则,国家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以保证各纳税人之间的税负均衡。在设计税收制度时,就应遵循横向和纵向的公平原则。同时,要遵循税收经济效率原则。税收对资源配置和经济机制运行都会产生影响,遵循经济效率原则要求税收的利益损耗最小化和利益的最大化。在税收制度的设计中既要考虑公平又要兼顾效率,以使社会利益达到最大化。

13

3. 谈谈税收制度对生产与分配的作用。

答:税收对生产的影响主要通过对劳动供给和投资的影响而起作用的。一般认为,税收既对劳动和投资有收入效应,又对劳动和投资有替代效应。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从劳动供给曲线形状看:当劳动者的劳动曲线上扬时,征税会使其减少劳动供给,增加闲暇;当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时,征税会使其增加劳动供给,减少闲暇。税收影响纳税人投资行为主要是通过影响纳税人的投资收益和投资成本体现出来的。税收对纳税人的投资收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公司所得税的征收上。政府征收公司所得税,会降低纳税人的投资收益率,并使投资收益和投资成本对比发生变动,从而对纳税人的投资行为产生两种不同的影响。第一种影响是投资收益率的下降,投资对纳税人的吸引力降低,造成纳税人以消费代替投资。第二种影响是:若纳税人因政府征税而减少了可支配收益,纳税人为了维持以往的收入水平而不得不增加投资,则税收对纳税人的投资起了鼓励作用。投资对纳税人投资成本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折旧因素而发生的,而折旧的多少是由税收制度决定的。投资资本的折旧分为实际折旧和税收折旧两个方面。所谓实际折旧是根据固定资产的实际损耗的情况计算的折旧。所谓税收折旧则是税收制度根据经济政策的需要而规定的可以计算的折旧。实际折旧和税收折旧通常并不一致。税收制度规定纳税人可以从应税所得中扣除的折旧额度,决定了政府对纳税人投资施加影响的方向。如果税收制度规定的税收折旧率等于实际折旧率,对私人投资的影响是中性的;如果税收制度规定的税收折旧率高于实际折旧率,对私人投资的影响就是鼓励性的,结果会增加私人投资;如果税收制度规定的税收折旧率低于实际折旧率,对私人投资的影响的就是抑制性的,结果会促使纳税人减少私人投资。本教材所指的公共税收对分配的作用,是指政府通过公共税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产生的结果。通过税收,可能会使国民收入分配更趋不平,也可能会使国民收入分配趋向公平。就征税方法而言,税收制度中有累退税、比例税、累进税。累退税操作不当最具促进国民收入分配不均的趋势,比例税及轻缓的累进税总的来说也具有促使国民收入分配不均的趋势,只有较高的累进税才能抑制资本的积聚,有利于消除分配不均的现象。就计税方式而言,

14

对一般消费品征税,有从价征税和从量征税。纳税人在一般消费品的消费数量上差异不大,但在消费品价格上相差较大。如果政府对消费品从量征收,则会加大国民收入分配的贫富差距。如果政府对消费品的征税从价计征,则可以起到公平分配的作用。因为纳税人选择消费品的价格,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纳税人收入上的差异。就税收性质而言,人头税最容易加大分配不公;消费支出税由于仅对消费支出征税,不能反映纳税人的负担能力,也有可能造成分配不公;所得税是对资本、劳动产生的所得征税,所得额的大小征收高低不同的税率,还可扣除费用开支和给予最低生活费免税,理论上具有平等分配的可能;遗产税则是财产所有人死亡后遗留财产发生转移时的征税。遗产税通常采用累进税率征收,在遗产分配上避免不劳而获,可以相对减少分配不平等;一般财产税由于分级累进征收,也可以限制财富分配的不平等。

4、 税收结构设计主要应解决哪些问题?为什么?

答:税制结构的设计应以税收原则为标准,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税源的选择问题;二是税种的配置问题;三是税率的安排问题。税源是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在税源的选择问题上,主要是考虑税源与税本的关系。税本是指创造税源的资本。税源是否丰裕直接关系到税收的规模,因此,保护和培育税源是税收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保护好税本才能保护发展税源。税源的选择问题实际上研究的是如何选择税源,才能不使税收侵蚀税本。按照税收原则的要求来解决税种的配置问题,并不意味着所选择的税种都能够完全符合各种税收原则的要求,因为某种税收在满足各项税收原则的程度上往往存在着冲突和矛盾。所以,税种的配置实际上研究的是各个税种之间的相互配合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合理设置各种税种,使其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形成一个能在总体布局上体现税收原则要求的税收体系。税率的选择主要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个国家总体税率水平的确定;二是税率形式的确

15

定问题。拉弗曲线指出,在一定的范围内,提高税率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税收的数额。但这是有限度的,税率一旦超过了某一个临界点,就会进入所谓税收的禁区,此时,进一步提高税率反而会使税收的数额减少,当税率达到100%时,税收将趋近于0。所以在确定国家的总体税率水平时,必须要保证不超出税率的一定临界点。税率形式的选择也要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寻找某种均衡。

第七章 财政赤字与公债

1. 财政赤字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财政赤字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社会福利支出在大规模增加。设立众多的社会福利项目是西方国家政府介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社会福利项目以政府补贴的形式帮助低收入者、老年人、残疾人、病人、失业者等等。这些社会福利项目对于维护社会的公正和社会的稳定显然是必要的。但是建立这些项目时,没有充分估计到社会年龄结构的变化(人均寿命的延长)和医疗保险成本的上升对政府支出的影响,这使得后来的社会福利支出的增长大大超出预期,造成大规模的财政赤字。;二是巨额公债利息的支付;三是经济危机的频频发生。财政赤字的出现与经济周期也是直接相关。财政赤字可以分为两部分:周期性财政赤字和结构性财政赤字。周期性财政赤字是指由于经济波动(或商业周期)所引起的财政赤字。例如,当经济衰退和萧条时,公司的利润和个人的收入多会下降,政府的税收收入就会因此减少,有可能抵不上财政支出而产生赤字。这些都加重了政府的经济负担,增加了政府的支出和财政赤字的形成。

2. 试分析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

答:财政赤字对经济具有两方面的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作为积极

16

方面来讲,适当的财政赤字可以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财政赤字对经济具有拉动效应即政府支出增加对引起私人支出增加的影响。扩大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但财政赤字居高不下,经济结构不合理就必然要增发货币与公债来加以弥补,而增发货币与公债对经济发展显然也是存在着消极作用的。增发货币的一个直接后果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功能会带来许多负作用,甚至造成不同社会利益集团的冲突。通货膨胀会导致经济发展不稳定,从而影响对未来投资收益的预期的准确性,使投资者倾向于减少投资,特别是长期投资。通货膨胀对股票市场也有负作用历史上的高通货膨胀往往造成股市波动加剧,引起金融市场的混乱,对股东利益造成很大损害。

3. 试分析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答: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常常具有负作用。首先,通货膨胀的再分配功能会带来许多负作用,甚至造成不同社会利益集团的冲突。非预期的通货膨胀使实际利率下降,贷款人收回的实际利息将会减少,不得不承受相应的损失。老年人在年轻时可能存了很多钱用以养老。没有预期到通货膨胀的发生,会使他们年老时发现养老的钱不够用了。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还会使拿固定薪水的职工受损失,到因为职工的固定薪水一般不与通货膨胀挂钩,或即使挂钩,也可能跟不上通货膨胀的增大。其次,通货膨胀会导致经济发展不稳定,从而影响对未来投资收益的预期的准确性,使投资者倾向于减少投资,尤其是长期投资。另外,通货膨胀对股票市场也有负作用。历史上的高通货膨胀往往造成股市波动加剧,引起金融市场的混乱,对股东利益造成很大损害。再次,长期通货膨胀还可能引发恶性通货膨胀或称金融危机,即指年通货膨胀率高于50%的情形。恶性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会形成进一步的恶性循环。恶性通货膨胀可能会使政府的实际税收降低。因为政府的税收总是滞后于公司或个人的收入。由于这一滞后和恶性通货膨胀,当政府得到税收时,税收的实际价值已经大为减少了。这些增大的财政赤字使得对增发货币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如此产生的恶性循环就可能最后导致一国经济的崩溃。

17

4. 谈谈公债的发行与管理问题。

答:公债一般都是由专门的政府部门负责管理的。公债管理部门根据政府收支的需要和行政或立法部门确定的公债发行量的上限,制定出每年的公债发行计划并负责实施。政府在发行公债时,公债中各兑现期(长期、中期、短期)的债券所占的比重(兑现期结构)是一个应当认真考虑的问题。简单的理论模型指出,最优的兑现期结构取决于两大因素:利率和利率结构。当利率(包括短期和长期利率)普遍上升时,政府应缩短债务的兑现期而发行更多的短期债券。当短期利率不变,而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的差额增大时,政府也应缩短债务的兑现期而发行更多的短期债券。其理由是,在这两种情况下,发行更多的短期债券能减少由于利率普遍升高或者由于长期利率升高而引起的利息支出。公债积累到什么程度算是到了上限,一般认为,公债的大小不能只看绝对数额,而要看两个相对的指标:公债与GDP的比率和公债利息与GDP的比率。

5、要发挥国债的积极作用需要哪些条件?

答:要发挥好国债的积极作用需要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国债政策三者做到:(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制度上的配合要更好地发挥国债政策的基点作用,还需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近阶段,要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在财政支出方面,配合国家宏观调控,坚决抑制通货膨胀,坚决实行财政支出增长低于财政收入增长的紧缩型支出政策,实现逐年压缩财政赤字控制在适度的规模之内,为彻底消灭财政赤字准备条件,逐步地分别轻重缓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财政收入方面,深化改革,提高国有企业效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在税收政策上实行国民待遇原则,尤其是对外资企业既不能搞歧视性国民待遇的税收政策,也不能搞超国民待遇政策,清理整顿各种税收优惠政策,逐步建立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不要全面紧缩,而是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支持产品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和产业快速发展,

18

增加市场有效供给,并采取切实措施,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资金效率。财政通过发行国债筹建资金,补充重点项目的资金不足,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货币政策的具体操作上,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可包括:严格控制贷款规模,强化信贷管理;优化贷款投入,调整贷款结构,保证重点资金需要;加强现金管理,积极组织存款,控制现金发行;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及银行再贷款等货币工具,达到抑制通货膨胀,又不至于通货紧缩而能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2).政策目标上一致。无论是国债政策还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其最终的目标是保持宏观经济的平衡,即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从中介协调的角度来考虑政策必须使三者在目标上保持一致。只有目标上统一协调,各个政策杠杆之间才能呈同方向变动,而不发生互相挚肘现象,才能充分发挥各个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3).政策手段上的配合。国债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三个重要手段,它们之间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同一性决定它们之间可以协调配合,是其配合的基础。差异性决定它们之间只有协调配合,才能达到最终共同目标,是协调配合的必要条件。同一性表现在:三者都是以货币为载体;三项政策都是以社会总需求为调控对象,三项政策都是以能动性调控为特征。三项政策由于各自的本质特征不同,因而各自的功能作用的范围、手段又不尽相同。从中介协调的角度来制定国债政策还需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政策手段上配合才会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八章 政府的经济职能

1. 为什么说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投资是必要的?

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来配置资源,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仅仅只依靠市场这只“无形之手” 来自发地调节资源配置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结合起来才有可能使社会经济活动更为平稳而有效地运行。政府投资是政府介入社会

19

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政府投资是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具有周期性和不稳定性,市场机制不可能自发地维持经济的长期的均衡状态,政府投资可以通过改变投资总量与投资结构,运用反周期的调控方法,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2).政府投资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运行的不足。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是很难在自发进行的状态下达到“帕累托最优”的。 单纯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既难以提供公共产品即便提供公共产品,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3).政府投资已成为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对经济宏观调控的惯例。自从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和凯恩斯主义的确立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大大加强了对经济活动的干预,许多国家纷纷通过对市场活动中的直接投资来创办国营企业以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政府投资在调节供求关系、引导投资方向、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政府投资总额在总投资中所占的比例要高于发达国家,且生产性投资比例较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政府投资在经济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础设施具有公用性、非独占性和不可分性,且大都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且建设周期都较长,投资形成生产能力和回收投资的时间往往需要许多年,这些特点决定了基础设施不可能完全由企业和个人投资,尤其在经济发展初期,没有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很难推动基础设施的发展。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投资也是必要的。

2. 政府投资方式有哪些可供选择?影响政府投资方式的因素有哪些?

答:政府投资方式以政府的参与程度不同,有:政府间接投资、政府独立投资和政府参与投资;根据各类政府投资主体的分散程度不同,分为政府集中投资和政府分散投资;以政府投资是否有偿为依据划分为无偿投资和有偿投资。影响政府投资方式的因素(1).政府的经济职能。政府的经济职能与政府投资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政府采取何种手段来实现其经济职能,直接决定着政府投资方式的选择,而且政府经济职能的变化决定了政府投资方式的变化。(2).政府的投资体制。政府的投资体制是指组织、领导和管理社会投资

20

活动的管理权限和职责的划分等的基本制度和主要方式。它包括投资主体及投资决策权的划分、投资管理权限和职责的划分、投资调控方式、投资管理机构的设置等要素。一定的政府投资方式受投资管理体制的制约。(3).政府投资资金的来源。政府投资的资金来源不同,资金成本就不同,也就决定了政府在投资方式上要有所选择。(4).政府投资范围。政府投资方式与政府投资范围是政府投资两个不同的侧面,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政府投资范围、投资领域的框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政府投资方式的选择。政府投资的范围可以是以下几个层次:竞争性行业,非竞争性行业,所有的经济部门。投资的范围不同,政府投资的方式也不同。

3. 如何界定政府的经济职能?

答:一些学者界定政府职能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市场失灵状况。市场失灵是指在某些经济活动中单靠市场机制的调节,不可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人们从现象上划分通常把市场失灵归结为三种形式:一是市场局限造成的市场失灵,即在市场最完美、最完善的情况下,有些问题市场仍然解决不了;二是现实中的市场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理论上所假定的那样完善程度,这种对理想市场不可避免的偏离,就会造成一定的市场失灵;三是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市场不发育和对市场的破坏产生的市场失灵,这种形式的市场失灵可以通过完善市场而得以克服,但前两种形式的市场失灵则不可能靠完善市场得到克服。由于存在市场失灵,才需要政府干预,与此相适应,市场失灵的程度和范围,就决定着政府干预的程度和范围,这是在市场失灵情况下界定政府职能的基本逻辑。(2)政府失灵状况。市场失灵的存在,提出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但政府也不是万能的,市场不能调节和调节不好的事情,政府并不必然就能调节和调节得比市场更好。因此,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市场失灵,都必然要求政府干预来加以克服。要正确地界定政府职能,还必须分析政府失灵。他们认为,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由于信息机制的限制而使经济体制缺乏灵活性;由于否定特殊的物质利益和自主性而使经济体制丧失了激励机制,从而不能满足消

21

费者的偏好,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此外,政府调节还极易导致官僚主义的浪费和非效率。在政府干预过度的情况下,通过采用政府失灵的方法重新界定政府的职能,以克服政府失灵,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3)成本——收益分析的方法。用成本——收益方法是在市场失灵状况分析和政府失灵状况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界定政府职能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是解决在市场和政府都失灵的情况下调节机制的选择问题。在现实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对某些经济活动的调节用市场和政府都会发生失灵,这就使得现实的资源配置机制只能在不完善的市场机制和不完善的政府干预机制之间进行选择。为了实现这种选择,就需要对这两种不完善的资源配置机制进行比较,以选择那种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调节机制。(4)社会因素状况。由于政府职能的界定不仅取决于经济因素状况,而且还取决于各种社会因素状况,因而各种社会因素状况就不可能不影响到政府职能的界定。西方学者认为,任何政府都不是中立的,它总是一定集团和利益的代表,因而政府的政治性质、思想主张和信仰必然影响政府职能的界定。有的西方学者甚至认为,政府职能的界定,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信仰和观念的选择。信仰和观念是政府职能和政府政策的函数。这意味着,信仰和观念的变化,必然导致对政府职能界定的变化。此外,一国所具有的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也会对政府职能的界定发生影响。因此,在界定政府职能时,还必须考虑这些社会因素状况。

4. 政府经济职能的主要目标有哪些?

答:政府经济职能的主要目标有:充分就业,一般是指在某一货币工资水平下,所有达到劳

动年龄又愿意工作的人都能得到就业;价格稳定,是指平均价格指数基本不变,不出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的平衡。

5. 请对政府职能的变化趋势做出分析。

22

答:将市场主体自身不断成熟这样的特点结合起来进行比较看,政府的经济职能的增强过程很可能会要经历这样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经济发展初始时期,政府主要在基础设施、资本投入启动、人才优扶政策等方面投入较大的精力与资本,为私人资本大规模动作打下基础。可以对内提供优惠政策,对外吸引境外资本,这时的政府经济职能还是比较大的,按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观点,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是离不开政府干预的,以便于本国资本的成长,提高本国资本的竞争能力。第二阶段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已经进入成长期以后,政府就应该只在企业成长的软环境上提供服务,建立起公正、公平的政策与法律环境,提供发展导向与咨询服务,为企业走向国际提供中介服务等。这一时期从资本投入量来讲,政府可以大大降低投入,一些公益性的服务也可以在防止垄断的情况下交由厂商来完成。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培育市场主体的成熟,包括让企业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经受生生死死的考验。第三阶段,当一国经济进入了相对发展时期,国内市场主体已日臻成熟,国内企业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时候,政府的作用应该作进一步的调整。一方面要在投资规模巨大、厂商还无力与无法顾及的高风险高新技术领域作大量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大社会保障资金的支出。从政府增加社会保障支出的角度看,所需要的资金一般占GDP的比例在15%左右,而在高风险

高新技术方面的投入也不应低于GDP比例的10%。

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