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醒时分:阿里、腾讯的战略与博弈 “只有知道自己有什么,要什么,该放弃什么,我们才不会迷茫”。这是前不久,马云内部邮件里的一句话,旨在提醒阿里员工,亦是鼓舞士气。阿里与腾讯的竞赛,是当下互联网最热的议题,现在是阿里与腾讯的梦醒时分。
投资大众点评,宣告了“微信万能论”的破产,马云的邮件,也算是某种自省。 我试图从阿里与腾讯两家公司的战略博弈,来分析两家市值千亿美金互联网巨头的暗战,以及未来演进。
首先,阿里与腾讯,两家公司风格迥异,都有自己的企业基因与路径依赖。阿里是一家战略主导,运营为先,先发制人,求颠覆的公司;腾讯的战略并不清晰,重产品,讲究学以致用,后发优势,它的经营哲学是实用主义。
A、核心资产:阿里是数据、腾讯是用户
接下来谈谈两家公司的战略演进,第一个讲的是阿里。阿里诞生之初,一句“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句话,有些理想主义色彩,不过,从阿里这么多年的发展来看,它的战略始终没有出现过太大的偏移。也没有跳出这句话,那就是,做商业基础,商业世界的“水、电、煤”。
阿里从最早的信息流切入,做电商平台,随即切入流量分配(阿里妈妈、淘宝联盟)与支付(支付宝),接着切入到物流(譬如菜鸟)、云计算(阿里云),它始终都是围绕商业基础服务开展业务。阿里的生意,是以淘宝、天猫、1688等庞大交易作为动力牵引,进入各个商业基础服务,也就是所谓“水、电、煤”。数据,尤其是交易数据,是阿里的核心资产。
腾讯公司,它的战略演进,或者业务演进,都是在发展中学来的。腾讯的战略很难厘清,无论是游戏,还是媒体业务,以及电商、视频、搜索,腾讯都是后知后觉地后发切入。
腾讯在PC时代,凭借QQ社交关系链,与弹窗绑定,一路厮杀,神佛不顾,在游戏、门户、浏览器、输入法等等业务上,几乎无往不利。腾讯在学习竞品的同时,也做了无数的微
创新。一句话,腾讯成功,不是靠抄袭,而是靠产品与社交利器。腾讯的核心资产,是用户,产生交互并且锁定在腾讯平台难以脱离它的用户。
阿里的核心资产,是数据,交易数据,腾讯的核心资产是用户,产生交互的用户。这也让两家公司在商业模式上有着不同理解:阿里是围绕商家来赚钱,腾讯是围绕用户来赚钱,前者是地租,后者是人流。
B、战略上阿里优于腾讯,战术上腾讯暂时领先阿里
阿里与腾讯两家公司的竞争,在战略层面,阿里优于腾讯,不过具体战术而言,当前因为微信的优势,让腾讯获得暂时领先。
为什么说,阿里战略上领先腾讯。一个原因,云计算与大数据。马云在他的内部邮件中说,现在是IT向DT(data technology)的时代,云计算方面,阿里云已经遥遥领先腾讯腾云,即便是腾讯腾云能够迎头赶上阿里云,但云背后,乃至数据,却是有是有层级关系的。离交易,离钱越近的数据,越值钱。
老话说“听其言,观其行”,真正反映个人偏好的,是实际行动。腾讯、百度、阿里,乃至其他互联网服务都产生大量的数据,但这些数据含金量却是有排序的。序列排名是腾讯与新浪微博,次于百度的搜索数据,百度的数据又不如阿里的交易数据——腾讯与微博的数据是反映初个人行为,一定的偏好,而搜索,起码意味着至少了解你才会搜索,这是个人偏好的进一步明确,至于淘宝下单购买,这是最明确的偏好表现了。
从两个平台产生的数据来说,阿里的数据含金量远超于腾讯平台,未来可挖掘,可拓展的价值空间更大。
从IT迈向DT,不仅是技术升级,更重要的是,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去互联网化——套用百度李彦宏的话,互联网在加速淘汰传统产业,因此百度确定了中间页投资策略。阿里与腾讯也在积极却互联网化:阿里的去互联网化,表现是菜鸟网络、投资日日顺物流,还有余额宝,支付宝钱包;腾讯的去互联网化,则是微信支付,投资大众点评。
去互联网化,马化腾将之称为“链接一切”。阿里与腾讯在“链接一切”中暗战,最明显的案例,是支付宝钱包与财付通微信版支付的较量,另外一个案例,则是鲜为人知物流暗战,阿里投资海尔日日顺物流,腾讯则入股华南城。
阿里牵头做了菜鸟物流,全国各地都拿下不少地,其实,腾讯也拿下不少的地,仅次于阿里。不过,两者的较量却不是在一个量级上,阿里菜鸟优势太明显,最核心的便是,阿里有淘宝、天猫2013年15000亿交易额作为火车头牵引,更有十年来累计起来的交易数据。
至于腾讯,最近传出的风声说要放弃电商独立发展,入股京东,其实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试图通过京东交易额来拉动。菜鸟物流的野心是,打造一个基于电商的,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是对现有物流体系的革新与升级,但腾讯电商与淘宝、天猫差距太远,中间隔着10个京东,长路漫漫,非朝夕之功。
当然,在具体战术上,腾讯微信还是有极大优势。所以,微信支付的抢钱包春节期间风头能够盖过支付宝钱包的红包,所以,3月8日,手机淘宝要号称请北上广深等10大城市的消费者吃喝玩乐,因为移动电商刚刚兴起,微信是高频应用,发展很快,阿里需要抗争。
电商是阿里战略的一块基石,PC的电商格局已定,移动电商还在发展,没有交易拉动,成为商业基础服务商便失去强劲动力。
C、两家公司投资策略与未来演进
阿里与腾讯的博弈,还表现在投资领域。不过,两家公司的投资哲学,却是迥异不同的:阿里是基于数据获取,投资基础服务,腾讯的投资,更多的是业务互补,短板修长。
阿里投资策略,一方面是基于数据获取,投资基础服务,另一方面则是组建业务联盟。阿里投资最代表性的两个案例,一个是友盟,一个则是高德,友盟是基于移动数据的需求,而高德,则因为地图与数据,是移动电商的一个必须基石。所谓业务联盟,则是基于流量入口-交易购买-社交分享,三步的联盟组建,新浪微博便是如此,还有传说中的360 。
具体到实际的竞争中,阿里的投资也有诸多牵制腾讯的因素。譬如陌陌、虾米音乐,陌陌是社交,虾米是娱乐,都是腾讯的业务核心。今年陌陌将要上市,它的主要收入来自游戏,虽然难以颠覆腾讯却也能敲山振虎。
腾讯的投资策略,是业务互补,短板修长。典型代表是大众点评与搜狗。投资点评,是因为自身业务难以在未来竞争中胜出,F团、高朋、微生活在O2O领域中式微,投资搜狗也一样,搜搜做不好搜索,倒不如求诸于人。
腾讯的近期表现来看,腾讯其实是在做减法。投资搜狗,放弃搜索,投资点评,放弃O2O,最近绯闻投资京东,则是放弃电商。当然,这种减法,也是某种加法,以入口与用户锁定业务,将具体业务承包给自己投资的公司。
马化腾在用实际行动学习马云邮件里那句话:“只有知道自己有什么,要什么,该放弃什么,我们才不会迷茫”。
在未来,阿里与腾讯,两家公司会变得无处不在。阿里的无处不在,是沉到地下,成为金融、医疗、政务、交通、气象等行业以及海量互联网用户的基础服务和应用,像阿里云、支付宝那样成为链接世界的“水、点、煤”,你在使用各种服务,却不知道,这是Power by Alibaba。
腾讯的无处不在,表现在具体业务上,用腾讯的应用宝、浏览器、玩QQ游戏,用微信购物,腾讯会涉足各种业务,告诉你这是企鹅为您提供。
当然,这都只是假设,这个假设成立的前提是,阿里与腾讯都不犯错。
阿里与腾讯的竞赛,短期内我看好腾讯表现,微信已然得势,这家公司缺乏理想,却更懂得把握今天;倘若把时间维度放长,阿里至少是三倍腾讯的价值,阿里有商业理想或野心,讲究蓄势,阿里集团可以亏损多年,却在近两年爆发性增长,它有做平台的经验。更重要的是,阿里的布局,离交易更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