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特点分析———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

2023-12-18 来源:汇智旅游网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特点分析———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

作者:张黎黎 刘芳芳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 2018年第6期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全社会要把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作为广大的高校就业工作者,就要明确新时期就业工作的新特点,准确把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平稳和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本文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对合肥工业大学关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涉及大二、大三、大四三个年级,共发放问卷860份,其中大二年级学生320份,大三年级学生450份,大四年级学生90份,实际回收840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7.67%,调查基本完成预期目标。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特点

(一)对就业形势比较乐观,读研就业为当前大学毕业生主要去向。

调查数据显示,对当前就业形势的预判:60.95%的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充满信心,非常乐观;20.00%的大学生没有特别关注,无所谓;还有19.05%的大学生信心不足,感到迷茫。毕业之后的打算:32.86%的大学生选择直接就业,56.43%的大学生打算继续读研,5.95%的大学生打算出国留学,1.19%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3.57%的大学生表示还没有考虑清楚。

(二)福利待遇仍是毕业生择业时的首选因素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择业时考虑的因素前几位分别是薪酬与福利,个人发展机会、工作地点、自己的性格和兴趣、专业对口。选择单位时,首先考虑员工的薪酬与福利;其次是单位发展潜力;最后才是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单位性质和规模、企业文化和激励机制。最希望从单位获得,首先是满意的薪酬福利,其次是良好的专业技术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职业评价的标准,48.24%的大学生认为是经济收入,32.94%的大学生认为能发挥个人能力,16.47%的大学生认为是工作环境优越,2.35%的大学生认为是社会地位高、权力大。而对职业目标,33.72%的大学生认为是获取生活和工作的平衡,22.09%的大学生认为是个人兴趣得到满足,有发展空间;18.60%的大学生认为是成为领导者或者管理者,17.44%的大学生认为是获得安全感和稳定感;8.14%的大学生认为是获得独立自主的工作。

(三)择业标准趋于理性,兼顾国家需求与个人发展

大学生对就业区域的选择是:社会环境好(30.23%),回报家乡(29.07%),就业机会多(24.42%),人才政策好和创业环境优(16.28%)。对择业标准的选择是:51.76%的大学生认为要兼顾国家需求与个人发展,40%认为要以个人需要为主,国家需要次之,7.06%的大学生认为要前方百计实现自我设计、自我选择,1.18%的大学生认为要完全服从社会需要。选择就业单位时,受影响的因素从大到小一次是:社会导向(45.24%)、家庭(28.57%)、学校和同学的影响(13.09%)。

(四)西部、基层就业需要国家配套更多优惠政策支持

立足西部、基层就业的看法:2.27%的大学生表示非常愿意,12.50%的大学生表示找不到工作才去,44.32%的大学生表示有好的发展机会才去,40.91%的大学生根本不会考虑。不愿意去基层工作主要考虑因素是担心个人未来发展受到限制,地方偏远,生活条件较差,以及配套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

二、就业价值观对就业的影响

(一)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准确,会导致“慢就业、不就业”的现象进一步加剧

经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对自身的定位比较模糊,甚至很不明晰,在校期间,学生更多偏向于被动应付学校考试,对毕业后的就业目标认识也很片面。很多学生认为就业的定位就是找一份“薪资待遇好,社会地位高”的工作,而忽视了这些待遇优厚的岗位更需要有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有的学生甚至为了逃避就业,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跟风考研,导致现在学校的研究生报考率逐年上升,甚至有的专业的报考率达到了70%。还有些学生“官本位”思想严重,纷纷加入考公务员的大军,一年不成功继续再考一年,这样就加剧了就业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导致了“慢就业、不就业”现象进一步加剧。

(二)受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度不大

大学生对待基层和西部就业的态度并不排斥,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此不作考虑。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基层和西部地区企业的工资、福利、生活条件与经济发达地区差异较大,大学生理所当然地认为在基层和西部等偏远地区就业发展机遇不大,而往往忽视了越是这种地区对人才的需求反而更大,大学生会有更广阔的空间来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的有关政策措施配套还不到位,目前来看基层工作环境差、保障机制不健全是造成大学生不愿意下基层的重要原因[1],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尽快落实相关政策,根据基层工作人员的内在需求,在工资、职称评定、晋升、子女教育、住房、荣誉、退休待遇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使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为大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物质和政策保障。

(三)对薪酬福利、工作稳定性过分看重会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

当今社会,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一般大学毕业生就业起薪不会很高,而少数高薪岗位,必然会形成激烈的竞争。毕业生过分看重薪酬福利,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就业机会,如果被迫选择薪酬较低的岗位就业,巨大的心理落差就会降低就业满意度,从而影响就业质量。而即使是幸运获得了高薪职位,在工作后发现现实情况与预期不符,工作的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因素也会影响工作的满意度,对就业质量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三、如何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的就业价值观

(一)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出台更加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

在当前大学生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矛盾为结构性矛盾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大学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到中小微企业、到基层、应征入伍和自主创业,并采取多种措施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和大学生自主创业[2],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同时我们也发现,如何使大学生在这些企业“愿意去、待下去、发展下去、有用武之地”,也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应结合大学生的实际诉求,出台更加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解决这些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使毕业生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真才实干,在所在行业中建功立业。

(二)高校要结合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方面,高校要全面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优化生源招生及学科专业设置[3],加强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的新特点,不断更新完善就业指导体系,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引导毕业生正确看待就业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现象,树立多元化就业的心态,努力适应形势和时代的需要,建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从而提高就业机会和就业满意度。

(三)家庭教育要与时俱进,科学合理

首先,家庭教育要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落俗套,家长要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和价值观,并将之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子女。其次,家长要提高自己对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现状的认识,并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加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后,家长要有科学的薪酬观[4],教育子女不要一味追求高薪酬、高福利,要有科学合理地自身定位,眼光要放长远,求职要有积极理性的心态,同时也要把握就业机会,最终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参考文献:

[1]蒋义丹.90后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调试[J].高教学刊,2015(9):83.

[2]朱宇,丁连涛,罗春阳.新常态下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统计分析及实现高质量就业路径研究[J].就业指导,2016(12):57-62.

[3]侯典牧,刘梦馨.大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对就业意愿及择业价值观取向的影响[J].当代经济,2016(28):118-121.

[4]潘文庆.就业价值观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4(4):40-4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