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校课堂教学与学生认同感刍议

2023-11-10 来源:汇智旅游网


高校课堂教学与学生认同感刍议

摘要: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是大学教育能否被认同的关键因素。从规则认同的概念出发,推出规则认同是大学生课堂教学认同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得出心理认同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保证这一结论。

关键词:大学教育;课堂教学;心理认同;规则认同

哈佛大学华裔毕业生张磊将八百多万美元捐给了哈佛大学,而没能将其捐给中国母校这一行为,引起了网友的热议。认为他忘恩负义的有之,质疑他作秀的有之,但更多的是引起了有识之士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反思,认为这是中国大学教育认同危机的典型表现。当今大学教育为什么不能获得大学生以及社会的认同?如何使中国的大学教育得到大学生及社会的认同?就此问题,已有许多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从学生管理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且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即“认同感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石”。这方面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课堂教学之外的其他场合。然而,笔者认为,课堂才是大学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决定了大学教育的成功与否,它表现在人们对大学教育的认同感上。因此,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认同感是目前高校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本文提出了规则认同的概念,指出规则认同是大学生认同危机的表现形式,并探讨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认同的策略。

一、心理认同和规则认同

“认同感”也称“同一性”,是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都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判断和评估。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最早提出“认同”一词,他把认同看成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一个人模仿、内化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并形成自己行为模式的过程,也是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最初表现形式。对于大学生来说,认同感直接影响到学生会以何种态度看待自己、看待同学和看待老师,继而会决定如何度过四年大学生活。

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在一段时期内都具有相对稳定的认同感。同时每个个体都是社会的一部分,与所处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一个人的认同感就是在这样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将自己先前的经验和对外界的感受进行整合、内化和吸收,进而不断形成和改变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自我认同感是一种认知发展的结构,他将人的生命周期分为8个发展阶段,青少年时期是自我认同感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正是处在这样一个时期,整个学校的环境,特别是课堂教学局部环境对大学生的认同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根据个体对认同对象的认同程度不同,认同感又可分为规则认同和心理认同。规则认同是为了得到某种利益或避免受到伤害而不得不遵守的某些规则、纪律在外部动作上表现出对客体的认同。比如一个讨厌学习的小孩A迫于家长的

惩罚或为了得到某种喜欢的礼物等而进行的学习,此时孩子对家长的教育方式、学习活动的有效性等只限于外在动作认同的层次,并没有深入到内心意志层面。而教学中的心理认同是指受教主体在内心感悟、心理意识、行为意志上同意、赞成和支持施教者的观点,表现在情绪上的响应、意愿上的配合、行动上的实践。再如另一个喜欢数学的小孩B总是盼望上数学课,甚至希望学好数学将来也能当数学老师。从认知心理学上看,小孩A对学习活动的认同体验,即规则认同,它只是停留在短时记忆中,很容易被来自外界的其他刺激所替代。因此规则认同的适用范围或时效就是规则本身的使用范围或时效,其范围有限,时效短暂。而小孩B对数学学习活动的认同体验,即心理认同,它已纳入长时记忆单元,已内化为自身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基本上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由于规则认同依赖于来自外界的某种利益或目的而不是认同对象本身,这样就会使认同主体的努力只限于得到所期望的利益或目的,而不会尽最大努力,这会限制其积极性的发挥,即当这些利益或目的不能达到或已经达到时,认同感便会随之消失。规则认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心理认同,心理认同可以长久地维持甚至可以持续终生。

小孩A就正遭受着自身对学习活动的厌烦与来自外界(如家长和老师认为学习是必须的、有益的)观点的冲突,这就是对学习活动的认同危机。认同危机可以出现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危机呈现的方式和程度也各不相同。有的是行为上的强烈抵制,有的是被迫顺从。小孩A则属于后者,即规则认同而非心理认同。

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也会表现出各种形式的和不同程度的认同危机。由于大学生已经接受过多年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面对来自学校及社会的诸多规范或对自身的要求大多采取顺应的态度,所以大部分大学生的认同危机都表现为对客体的规则认同。比如人来上课,但心不在场;课堂上认同他人观点,心里却有所保留;课堂上对老师的见解点头赞成,心里却持怀疑态度,等等,不一而足。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心理认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及时发现并力求化解认同危机才能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心理认同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保证

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心理认同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伴随一种愉悦和满足的情绪体验,从而促进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而不满、压抑的情绪会抑制人的思维活动,使学习活动事倍功半。因此,成功的课堂教学需要全方位取得学生的心理认同。

1 对课堂教学行为规范的心理认同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教学是一种群体教学形式。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按计划正常有序地进行,需要教师按照教学规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为此许多学校制定课堂教学行为规范。规范的建立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制度保证,但规范的实施还需要师生的配合。对教学规章制度的心理认同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驱动力,进而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以适应课堂教学的要求。这种内在驱动力的优势在于不需要教师的频繁督促就可以长久地发挥作用,甚至可以反过来促进教学管理的完善。反之,若学生对管理制度只限于规则认同,认识不到教学管理

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学生自身就会产生束缚感,总有挣脱束缚的倾向,总有达到规范所允许的最低标准即可的心理,这就不利于教学管理制度作用的发挥及完善,更无法保证课堂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2 对授课教师的心理认同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一个完整教学过程的不可缺少的两个最基本要素。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以课程为载体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是影响沟通的重要因素。学生对教师的心理认同可以使学生愿意主动与教师交流,愿意模仿教师的行为举止,愿意了解教师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愿意接受教师的观点,甚至愿意主动去做认为教师希望自己去做的事情,这就为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提供了可能。反之,教师若得不到学生的心理认同或得到的只是学生迫于校纪校规和教师威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