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科学本质和科学素养的思考

2021-11-03 来源:汇智旅游网


对科学本质和科学素养的思考

科学的本质是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科学教育改革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美国科学促进会1985年制定的《2061 计划——面向所有美国人的科学》和1993年制定的《科学素养基准》,以及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颁布的《美国国家课程标准》都明确指出,理解科学的本质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科学的本质,实际上是要回答“科学是什么”的问题。表面上看来,这好像是一个非常普通而简单的问题,但是,进一步思考不难发现,要较为全面地回答“科学是什么”却并非易事。由于认识的角度不同,人们对“科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至今没有给出一致的回答。如: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G·萨顿在《美国百科全书》中把科学理解为:科学为系统化的实证知识。而英国的科学哲学家乔治·奥威尔认为,科学一般被定义为:1.精确科学,如化学、物理等;2.一种通过逻辑推理从观察到的事实得出可验证的结论的思维方式。尽管如此,从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科学研究的对象、过程、方法、科学研究的成果等方面来看,对于现代科学的一些基本特征,人们还是有很多共识的。

2006年3月20日,国务院颁发的《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对科学素养的定义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对于一个科学教师而言,她自身所秉持的对于科学本质和科学素养的信念,必将影响其在课堂上的施教,教师甚至会将既定的课程加以调整,以符合其秉持的关于科学本质的信念。如果教师认为科学本质上是一套客观的陈述,是客观的真理,其教学行为就会使学生形成传统的科学本质观,其教学也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承,缺乏知识的产生过程,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科学时形成思维定势,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真理,不能理解科学知识的建构性

和差异性。因此,作为科学教育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首先应当对传统的科学本质观进行深刻反思,树立起现代的科学本质观。

现代的科学本质观认为,科学知识都不是最终真理,科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深入,以逐步逼近客观存在的过程。因此,教师在科学史的教学中,应当完整地介绍科学家的工作,而非仅介绍他们成功的实验,在介绍科学家时,不仅要介绍科学家的成功的一面,也要介绍他所遭遇的挫折,以体现一个完整的人的形象。由此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发展过程,感受到科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同时,将一个人的两面性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避免学生对科学家的盲目崇拜,这对于学生理解科学本质具有十足的意义。

教师要将科学探究融入教学。科学探究不仅是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教学内容。由于不同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对经验的看法不同, 不同人对同一个问题常会表现出不同的理解。要使个体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与自己不同的见解, 个体间就必须彼此充分的合作和广泛的讨论。学生在实践科学探究的过程中, 常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在合作、讨论和交流中共同经历着科学探究的过程, 分享着科学探究的经验和乐趣。另外,在课外,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的平台,如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不仅能够发挥协作学习自身的优势,而且能够利用网络巨大的交互平台,使传统课堂教学中难以充分开展的交流讨论或是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学生之间难以进行协作学习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对于信息时代的教师而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课堂之外的教学,也是促进学生理解科学本质,提高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还应让学生理解科学与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作用,体会科学对他们的促进作用,把握科学的重要性,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学习科学不仅仅是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应用科学知识为人们服务,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让学生

形成这样的感性体验,让他们明白学习科学的目的,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动力,以及科学作为服务社会的手段的重要意义,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当今时代科学教师的不可推脱的责任,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最基本的是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对科学本质和科学素养的认识,以足以影响学生的科学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