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浣溪沙》教学过程

2020-02-17 来源:汇智旅游网


《浣溪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反复读诵,体会古诗词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背诵并默写古诗词,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学生准备,教师引导。

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2、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1078年苏轼在徐州任职,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石潭求雨,后来天降甘

霖,缓解了旱情,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石潭谢雨路上写的.词中描绘了农村快乐祥和、淳朴温馨、安居乐业的生活画面,极有田园诗的优美意境,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3、作品导读:《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写作者在乡间的所遇所感,上片写初夏的田园风光,下片写主人公的感受和行踪。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 二、听示范朗读。 三、学生吟诵,教师引导。 四、学生体验,指导赏析。

1.词的上片从什么角度进行描写的? 2.试概况写了哪些声音? 3.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 4.突出了农村什么特点? 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6.词的下片写了一件什么事?

7.你觉得下片哪个词用的最传神,试分析

8.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五、主题思想。

本词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绘了农人劳动繁忙的画面,写了自己谢雨途中的艰辛,刻画出一位尊重农人,平等待人的太守形象,透露出人们(包括词人)对农村恢复正常生产后的喜悦心情。 六、课后作业。 1:描绘上阕画面。 2:背诵,默写诗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