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贵州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92.5%。由于工程实际需要,一些建筑物必须建在此种地质条件复杂、地势起伏大的倾斜基岩上。为了满足承载力及沉降变形的要求,大型房建工程常采用端承桩作基础,设计桩基说明中有这一条“相邻端承桩桩底高差不得大于桩间距”。由于桩基础施工过程中条件限制,且地勘资料并不能完全反映地下真实情况,导致施工时很难保证桩底高差满足此要求。本文通过分析相邻端承桩桩底高差必要性,总结经验,确保桩基础稳定性的前提下,减少桩底不必要入岩深度,保证施工工期,控制工程造价。
关键词:倾斜基岩 端承桩桩底高差 工期 造价 1 工程概述
我公司承建百里杜鹃项目位于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项目包括学校,公租房,棚改安置房及一系列的配套基础设施,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根据钻探和地表调查所知: 基岩面有溶沟、溶槽发育,基岩面凹凸不平。经初步钻探(367个柱位钻孔)遇溶洞裂隙的孔位共74个,遇洞率20.2%。场地相邻柱位间基岩面高差大于5m。根据《贵州建筑岩土工程技术规范》(DB52/T046—2018)第7.1.3条,综合确定本建筑物场地为岩溶强发育场地。本项目房屋基础采用桩基础,持力层为中风化白云岩,fa=2900kPa。基础设计要求桩基础冲击钻成孔,桩端完整进入持力层500mm,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桩底高差应满足图
1要
求。
图1 设计要求桩底高差
2 工程难点
本项目在施工前经过认真研究,根据先深后浅、先内后外(局部密集区域)、跳打等成桩顺序组织施工。如上图所示施工时为了满足桩底高差要求,A桩常常需加大入岩深度,有的地形甚至入岩7米以上,因持力层岩石硬度大,冲击入岩非常困难,对工期、造价有较大影响。另一个情况,地勘资料不能完全体现地下情况,实际施工时地勘资料仅能做为参考。按照施工顺序,B桩施工完成后进行A桩钻孔,A桩钻至设计标高后并未如期见基岩,致使A桩继续往下钻孔,直到AB桩桩底高低关系反转,反转后高差H’大于水平净距L的情况也屡屡出现。出现此类事件,若要满足此大样构造要求,唯一的方式是将B桩(先施工的)拔出,重新钻孔和浇筑B桩,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3 桩数量及造价粗算
仅公租房项目地下室桩数为1208根,桩径0.9~1.6m。初步估计总桩长12080m。图2为地勘剖面图9-9:根据此剖面,列表1计算初始桩长调整后桩长及桩长差。
图2 似建场地地质剖面图
表1 地质剖面显示下统计桩长
单位(m)
调
与整后桩
桩编号
桩
基
始桩长
初
与前桩前桩桩底水平高差
底标高(满足桩底高
调整后桩长(满足桩底高差要求时不调整)
后桩长差
前注
备
顶标高岩面标(H1)
高(H2)
净距 (绝对差要求
值)
时不调整)
ZJ-01
141489.66
.34
9
1489.16
34
9.
.00
0
98.5
ZJ-02
141486.29
12.71
.8
6.37
31485.79
.71
12
.00
0
98.5
ZJ-03
141482.36
16.64
.8
6.93
31481.86
.64
16
.00
0
98.5
ZJ-04
141491.03
.97
7.8
6.67
81488.66
84
9.
.87
1
98.5
ZJ-05
14
4.2
149
.8
4.8
6.17
31488.47
.03
10
.23
5
98.5
ZJ-06
141482.17
16.83
.8
612.03
1481.67
.83
16
.00
0
98.5
ZJ-07
14
2
148
7
1.8
6.17
01.5
148
98.5
17
0.00
击穿溶洞
ZJ-08
141488.85
10.15
.4
6.85
61482.48
.02
16
.87
5
98.5
ZJ-09
141480.43
18.57
.55
2.42
81479.93
.57
18
.00
0最低点
98.5
ZJ-10
141481.64
17.36
.5
3.21
11481.14
.36
17
.00
0
98.5
ZJ-11
141481.24
17.76
.65
1.4
01480.74
.76
17
.00
0
98.5
ZJ-12
141483.43
15.57
.4
1.19
21482.14
.36
16
.79
0
98.5
根据表1,得出在12根桩里,为了达到设计要求的桩底高差要求,有四根桩需要加大入岩深度,前后桩长差合计13.76,平均到12根桩上,每根桩多钻1.15m,且这仅考虑单个方向桩底高差的影响。根据经验及统计,纵向和横向皆考虑桩底高差时,再乘1.3系数,即1.15×1.3=1.5m。因此仅公租房项目1208根桩多钻1812m,按每米835.33元(1.2m桩径)考虑,公租房项目桩基施工增加造价151.36万。因入岩之后钻进效率降低明显,且越深越难钻,有的孔位甚至出现长时间无进迟现象,预计将耽误工期3个月。
4 论证
桩底高差是否有必要满足图中构造要求!经与相关设计人员沟通,给出理由如下:A桩与B桩桩底高差太大,A桩传到地基中的附加应力会影响B桩稳定性以及对B桩桩身造成破坏等等;稳定性可以分为为抗倾覆性及抗滑移性。因B桩处于地底下,桩周被土层包围,桩底嵌入坚硬持力层,除非发生强烈地震,否则不可能倾覆(房屋整体倾覆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又B桩桩底处于较低岩层面,B桩绝不会滑移,因此B桩稳定性可以不考虑。
经查《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及《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没有明确条文规定L>H。相关条文在桩基技术规范3.3.3第6条要求:倾斜度大于30%的中风化岩,宜根据倾斜度及岩石完整性适当加大嵌岩深度;地基设计规范8.5.6第6条规定:桩底应力扩散范围内应无岩体临空面。在《贵州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5.4第4条规定:“桩底宜在同一标高上。对于端承桩,当相邻桩的桩底高差大于1倍桩的中心距时,应验算桩的稳定性,在岩溶或有软弱层分布地段,应查明桩底以下是否存在临空面、陡坡、鹰嘴以及其他不良地质等情况。群桩承台下的桩长相差过大时,还应考虑桩顶作用效应对桩的影响。”经过笔者认真理解三本范文相关条文认为:针对端承桩,规范均未强制要求L>H,而规范侧重点应在验算A桩(桩底标高较高)的稳定性上,即A桩入岩深度的计算。
如工程中遇到此种情形,首先应通知监理及业主,要求地勘单位对AB桩之间的持力层加密勘探,精确掌握AB桩之间持力层的岩面标高信息,若临空面距A桩较远(安全距离>2d),则A桩正常入岩0.5m即可满足稳定性要求。若临空面距A桩较近,则应加大A桩入岩深度,验算A桩稳定性。对于端承桩,如图3所
示,当H>L时,A桩桩底应力扩散范围内将大概率存在临空面。本工程持力层基岩为白云岩(沉积化学岩),假定岩体力学性质各向同性,对于倾斜岩体,受桩基础传递上部结构荷载影响,岩体最可能的破坏面如图3所示,剪切面面积如图
中:S=2×S1+S2。
图3 破坏面三维图
倾斜基岩发生剪切坡坏是因为受到桩传递到基岩的非垂直荷载,而此荷载也可能会导致桩发生剪切破坏(图4桩可能存在的剪切破坏面),可以这么理解,只要基岩的抗剪强度大于桩抗剪强度,则基岩不会破坏(桩剪切破坏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因此可以将桩抗剪承载力作为基岩承受水平力的最大值,以此计算桩
距临空面的安全距离b及桩入岩深度。
桩抗剪承载力计算:
本工程中桩径1.2m时,桩底箍筋C8@250。持力层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8.18MPa,可按偏心受压构件计算桩受剪承载力,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6.3.12条和第6.3.15条。因此桩受剪承载力:
其中:b=1.76r,h0=1.6r。r为圆形截面的半
径,(N为桩轴力)。由于纵向钢筋对
桩抗剪贡献很少,可忽略不计。根据以上各项,可得出Vmax是r的一元二次函数,即:
V桩=3.987r2+144.864r+0.637r2=4.624r2+144.864r(牛顿)。
基岩抗剪承载力计
算: 图4 计算简图
岩体剪切面面积经简化处理得,则岩体抗剪承载力
;h为桩端嵌入完整基岩的深度,η为考虑岩体不均匀性的折减系数,
取0.7,fr为岩体抗剪强度,其值取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的一半。即V基岩=0.7×fr×(h+2r)×h/tana
基岩稳定的条件是V基岩>K×V桩;K为抗滑移安全系数,取1.5。
即:
假设倾角为60度,将各项已知数代入,得到关于h和r的二元二次方程: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理解为桩基入岩深度
与桩径相关,则以r为已知数解h。则上式为解关于为知数h的一元二次方程,列式如下:
(mm);
假设基岩倾角为60度(较陡)时,取1.2米直径桩进行计算,即r=600,可得出h≥738.54mm。通过计算可知(本计算过程考虑了足够的安全富余度):在倾斜基岩面上的桩,只需适当加大入岩深度即可满足稳定性要求。经与设计院多次沟通,不再坚持桩底高差硬性要求,最终同意按计算入岩深度进行施工。
得出结论如下:
①对于桩端持力层若为非岩石的土类时,相邻两桩底的标高差不得大于其水平中心距的一半,形成的刚性角不大于45度,可采取适当加深、加密桩予以解决;
②对于有斜坡基岩时,保证嵌入基岩最小深度500mm,或视基岩坡度情况适当加深桩短者予以解决。
5 结束语
通过本工程实际经验,在斜坡基岩施作端承桩时,在充分了解地质的情况下,会同有关专业人士,共同商讨解决措施。施工时应注意到倾斜基岩面上桩的入岩深度与桩径、基岩面倾角、基岩完整性、岩层走向等因素相关,当遇到不利因素时,应综合考虑,大胆探索,细心求证,有理有据。遇到不合理及可以改进的地方,应及时沟通。在保证工程安全、质量、工期的前提下,节省工程造价,节约资源。
参考文献:
[1]王伟,杨红莲. 对灌注桩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4).
[2]王伟堂,胡毓敏,周宏凯.倾斜基岩上嵌岩桩稳定性近似计算方法的研究[J].浙江建筑,2003(1).
[3]李永红.岩溶地区嵌岩桩桩基稳定性分析[J].工程勘察,2006年(09). [4]DBJ52/45-2018 《贵州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贵阳 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8
[5]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6]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7]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王纪州(1988-),男,贵州遵义人,工程师,从事房建市政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
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九工程局有限公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