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坪水电站大坝坝基河床砂砾石覆盖层强夯处理
2024-07-26
来源:汇智旅游网
第2期 2010年2月 广东水利水电 GUANGD0NG WATER RES0URCES AND HYDROPOWER No.2 Feb.2010 寺坪水电站大坝坝基河床砂砾石覆盖层强夯处理 林训钢 (葛洲坝新疆工程局有限公司,新疆乌鲁木齐摘830000) 要:寺坪水电站大坝为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堆石坝,最大坝高为90.5m,强夯处理高程为231~241nl。该文主要阐述和分 析强夯处理的施工及其成果,为今后同类型基础处理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借鉴。 关键词:坝基;砂砾石;覆盖层;强夯处理 中图分类号:TV541 .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112(2010)02—0033—04 1概述 施工参数如下: 寺坪水电站位于汉江中游右岸支流南河上段粉清 河上,坝址在保康县寺坪镇肖家湾。大坝为混凝土面板 砂砾石堆石坝,最大坝高为90.5m,水库正常蓄水位高 程为315m,永久建筑物由混凝土面板坝、溢洪道、引水 式厂房组成。 坝区河床覆盖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砂砾石层,该 强夯施工分两序进行,按梅花型I、Ⅱ序布点,点点 跳夯、排排跳夯,夯击能及夯击遍数根据深度确定(见 表2)。点夯完成整平后,低能量满夯1遍,夯击能600 ~900kN・m。 表2强夯施工参数 层结构松散,具有强透水性,渗透系数为5.7×10 cn ̄/s,厚度为10—13m。河床呈“u”字型,下伏基岩为 志留下统罗惹坪组灰色砂质页岩、页岩、粉砂岩,一般具 有微弱透水性。 根据设计要求,对大坝基础河床砂砾石覆盖层保留 部分进行强夯处理。 2砂砾石覆盖层强夯处理设计要求 3)检测方法 为了解坝基砂砾石覆盖层厚度、基岩埋深、地基土 在垂直向和水平向的密实均匀性,以及强夯处理后的效 果,主要采用以下试验方法进行强夯前后的比较: 1)强夯处理之前,查明河床砂砾石的分布及厚度, 是否存在软弱夹层等情况。 2)先进行强夯试验,通过试验进一步确定强夯质 量控制标准和施工参数。 质量控制标准如下 ①干密度(灌水法); ②颗粒分析(筛分法); ③原位渗透(双环法); ④旁压测试; ⑤多道瞬态面波测试。 3强夯试验 ①河床砂砾层经强夯处理后其相对密度应不小于 0.7,干密度不小于2.15g/cm 。 ②强夯后地面最终夯沉量按表1控制。 表1 强夯地面最终夯沉量控制 3.1试验方法及区域 强夯试验区选在下游围堰靠近河床中心线附近区 域(河床覆盖层最厚)。试验采用起升能力为25t履带 式起重机,配备龙门架,自动脱钩,使夯锤提升到预定高 度后自动脱钩落下夯击地基,夯锤为圆柱形,重为 ③强夯最后2击相对夯沉量不大于5 cm。 23.10t,夯锤直径为2.20m,底面积为3.8m ,提升高度 收稿日期:2009—12—18; 修回日期:2010—0l一08 作者简介:林训钢(1977一),男,本科,工程师,从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 ・33・ 2010年2月 第2期 林训钢:寺坪水电站大坝坝基河床砂砾石覆盖层强夯处理 No.2 Feb.2010 为13m。试夯区分2块进仃,兵中试夯区1为30m X 8m 表3试夯前后千密度检测成果 (面积为240m。,24个夯点),夯点间距为4m×4m;试夯 区2为15m×31.5m(面积为472.5m ,21个夯点),夯 点间距为5m×5m。夯点布置见图1。 1 9--一厂 一一I一 一一_r 1- --卫 一 一z J J }l L 一一 Jl I , 从表3中可以看出: 9 4-一L一 一一I一 l~_L一 1 l Il ll ①夯前:干密度为2.04~2.08g/cm ,平均为2.06 g/cm3 ; _{_一 一 一一 z 一÷__j 一一 岳一{一 一②夯后:干密度为2.15~2.19g/em ,平均为2.17 cm 。 对比夯前、夯后干密度检测成果,干密度有较明显 的增加,较夯前提高5.3%。 2)颗粒分析 试夯前、后共进行6组颗料分析检测,成果见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 f 1 8 f f 24 f f 2 0 f Ir一 一_1-一 一r一 一 I 1 0 , I 一I 『 14 f 二序夯点 『 7【 L 一一I一一 ~_j-一— 注:0一序夯点 ①夯前:P5含量为14.7%一25.7%,平均含量为 21.5%: 图1夯点布置示意 ②夯后:P5含量为19.7%一34.4%,平均含量为 28.0%。 3.2试验成果及分析 1)干密度 试夯前、后共进行6组干密度检测。成果见.表3 对比夯前、夯后颗粒分析成果,P5含量有较明显的 增加,较夯前提高30.5%。 表4试夯前后颗料分析检测成果 3)原位渗透 从表5中可以看出: 试夯前、后共进行2组现场垂直渗透系数的检测, 成果见表5。 表5试夯前后原位渗透试验成果 ①夯前:河床砂砾石覆盖层较松散,表层渗透 系数为1.24×10~cm/s,深度增加渗透性有所降 低; ②夯后:为检验深层夯后的加固效果,取4m深 的原位渗透试验,渗透系数为3.49×10~m/s。 对比夯前、夯后原位渗透试验成果,渗透系数有较 明显的增加,降低一个数量级。 ・34・ 2010年2月 第2期 广东水利水电 No.2 Feb.2010 4)多道瞬态面波测试 试夯前、后共进行3组面波波速检测,成果见表6。 表6试夯前后面波波速提高率统计 对比夯前、夯后面波波速检测成果,夯后波速较夯 前有较大提高。 5)沉降量 试夯区1、2沉降量见表7。 表7试夯区沉降量统计 3.3强夯试验分析 综合分析以上资料,可以得出以下结沦: 1)试夯区强夯后河床砂砾料干密度与强夯前的干 密度有较明显的增大,强夯后渗透系数较强夯前有所减 小,浅层(0~5m)强夯后旁压模量较强夯前提高1倍以 上。 2)试夯区面波检测成果表明,强夯后表层仍较松 散,但浅表松散层变薄;强夯影响深度为6~8.6m。 3)从夯击击数与沉降量的关系分析:施工区未出 现异常震陷,表明各试 拟加固砂卵石层无大的软弱层 存在;2个试区击数达7~8击时即达到设计沉降值要 求,继续夯击沉降不明显;从单击沉降量看,44m 夯击 能量受间距影响,夯问土侧向挤密明显,造成表层硬化, 影响夯击能向深部传递,从而影响加固深度。 4)孑L隙水压力消散:按规范砂土孑L隙水压力消散 时间瞬间即完成,拟加固砂卵层为卵石夹含粒级不等的 砂,无土质,其压力消散效果优于砂土,因此,夯击遍数 间可不予考虑间歇。 5)夯点间距:根据现场施工所获资料及类似T程 施工经验,拟将夯点间距选定4.5m,单点击数8~12 击。 4强夯施工 1)根据试夯成果,结合现场实际强夯区域,为加快 进度,减少移夯机量次,以利于连续作业,将强夯区划分 为6个单元(坝轴线以上2个单元,坝轴线以下4个单 元)。 施工参数:夯点问距为4.5m×4.5m,夯锤重为 23.1t,夯锤直径为2.2m,落距为13m,夯点按梅花型 I、Ⅱ序布点,点点跳夯、排排跳夯。 2)主要施工步骤 ①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并圈定强夯范围; ②标出第l遍夯击位置,用石灰做标记,并测量场 地高程; ③起重机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 ④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⑤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待夯锤脱钩自由落下 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 ⑥重复步骤⑤,按规定的夯击数及控制标准,完成 1个夯点的夯击; ⑦移动夯机重复步骤③~⑥,完成第1遍全部夯 点的夯击; ⑧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场地高程; ⑨最后用低能量满夯,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完成强夯总面积19 000m ,施工夯时38d。 3)由于强夯施工后,表面较松散,坝基回填前,现 场采用18t振动碾对强夯区振动碾压8遍。 5数据分析 按照设计、规范要求施工,强夯施工区试验检测成 果列于表8~表12。 表8强夯施工区干密度检测成果 表9强夯施工区原位渗透试验成果 ・35・ 2010年2月第2期 表1O强夯施工区旁压测试成果 广东水利水电 No.2 Feb.2010 较明显的增大,强夯后渗透系数较强夯前有所减小,浅 层(5m以内)强夯后旁压模量较强夯前提高1倍以上; 2)面波检测成果表明,强夯后表层仍较松散,但浅 表松散层变薄,强夯影响深度为6~8.6m; 3)夯击击数与沉降量的关系分析:施工区未出现 异常震陷,表明各夯区无大的软弱层存在;两个夯区击 数达7~8击时即达到设计沉降值要求,继续夯击沉降 不明显; 4)在整个强夯加固区施工中,未出现异常缺陷及 表11 强夯施工区面波波速提高率统计 夯坑周围明显隆起,坝基加固效果较为理想。 7 结语 1)根据强夯施工及检测的成果来看,河床砂砾石 层经强夯处理后,在5m深度以内的土层干密度有了较 大提高,渗透系数有所减小,旁压模量有大幅提高,土层 性质有较好的改善。河床砂砾石层的加固处理施工满 表12强夯施工区沉降量统计 足设计要求,起到了加固的效果。 2)河床砂砾石保留约20万1TI ,比开挖、回填节约 资金420万元以上;同时提前1个月工期,为大坝后序 施工赢得了时间。 3)寺坪水电站大坝坝基的加固处理方法及施工技 术,在设计、科研、施工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今后类 6强夯区施工检测结论 似工程提供了参考。 (本文责任编辑马克俊) 1)强夯后河床砂砾料干密度与强夯前的干密度有 (上接第32页) 6结语 [2] 吴恒强.广 西雷暴活动特点分析[J]。热带地理,2004,24 (2):123—126. 1)揭阳市属于雷暴多发区,近40年平均雷暴日为 66.5d,年际变化辐度大,最多年为109d,最少年仅为 45d,且年际变化呈波动减少趋势。 [3] 毛慧琴,宋丽莉,刘爱君,等.广东省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 析[J].广东气象,2005,27(2):7—10. [4] 张敏锋,冯霞.我国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J].热带气象 学报,1998,14(2):156—162. 2)揭阳市一年4季均有雷暴发生,且呈现明显的 季节性变化,4~9月是雷暴发生的高发期,月际雷暴发 生次数具有双峰型特征,峰值出现在6月和8月。 3)揭阳市雷暴80%保证率初日日期在2月下旬, 雷暴终日出现较晚,95%保证率日期在12月底。 [5] 区志中,张美平,敖淑珍.近2O年白云机场雷暴气候的统 计特征[J].广东气象,2003,20(2):13—14. [6]林卓宏,梁敏妍,卢炳源.气象防灾减灾项目可行性评价 [J].广东气象,2008,31(2):40—42. [7]林巧美,陈裕强,陈裕壮,等.一次雷击事故的天气形势及 成因[J].广东气象,2008,30(1):50—52. 4)揭阳市雷暴天气的影响系统主要有锋面低槽 类、副热带高压边缘类和热带天气系统等。 参考文献: [8]林良勋,梁巧倩,温晶,等.广州地区雷电时空分布特点及 天气学分析[J].气象科技,2006,34(6):679—683. [1]包炳生,丛黎强,胡春良.雷电灾害与防御[J].科技通 报,1995,11(5):285—288. (本文责任编辑罗睿)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