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4年中考历史研讨会发言稿1

2024-02-18 来源:汇智旅游网
2014年中考历史复习经验交流发言稿

杏山中学:王承胜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探讨2014年中考复习的方法与策略。下面我先就2012、2013年中考试题,谈一下我个人对今年中考的粗浅见解。下面我就从近两年中考试卷分析及2014年中考复习设想这两个方面谈谈我的想法。

近两年中考试卷分析

试卷基本情况:(二)、考点分布、分值比例(三)、试题特点(四)、中考命题的趋势猜测(五)、学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试卷基本情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历史学科试题,分为五大基本题型:单项选择题、组合列举题、识图题、材料解析题和活动与探究。全卷共23小题,满分70分或75分,三年试题总量稳定。

表一 2012年历史中考卷题型、题量、分值表

一、单项选择 二、组合列举 三、识图题 四、材料解析 五、活动与探究 题 分 比 题 分 比 题 分 比 题 分 比 题 分 比 量 值 例% 量 值 例% 量 值 例% 量 值 例% 量 值 例% 15 30 42.85 3 11 15.71 1 3 4.28 2 13 18.57 2 13 18.57 五、活动与探一、单项选择 二、组合列举 三、识图题 四、材料解析 究 题 分 比 题 分 比 题 分 比 题 分 比 题 分 比 量 值 例% 量 值 例% 量 值 例% 量 值 例% 量 值 例% 15 30 40 3 12 16 1 5 6.66 2 15 20 2 13 17.33 表二 2013年历史中考卷题型、题量、分值表 (1)重点突出近现代史。试题涉及初中各学期所学内容,古代史内容稍少,近现代史内容比重较大,中国史要比世界史增加了分值,世界史减少了5分,变动还是比较大的。

(2)通过对试卷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部分考点分布过于集中。较大分值集中于某一知识点,如2013年洋务派知识点就考了5分。

二、试题特点

1、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试题的重点

中考仍然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放在首位。尤其是一些对历史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等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体现了中考

命题的基础性原则,符合初中历史教学实际。 2、注重考察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1)、注重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历史信息和提炼历史知识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运用的综合探究能力,注重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表现在识图题, (2)材料解析题和活动与探究题比以往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综合归纳的能力。

3、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4、中考侧重对学生的历史观考察,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对学生近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文明史观的考查。

5、与时事联系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和社会焦点。

三、历史中考命题的趋势

紧扣新课标、体现新理念、探求新思路 (1)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采用新理念

遵照《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中考指导用书》的规定。试题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体现基础性;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体现时代性;考试要求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为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学习打下基础,体现发展性

(2)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查; (3)采用历史研究的新理念,新成果,并注重对社会文明史、发展史的考查。

四、学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错别字较多。 2、基础知识不牢固:

历史基本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线索;历史基本技能力包括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时间、地点、文献的正确表述,对重要历史地图、图像的识别;正确阐述或说明、简要评述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活动的背景、内容、作用和意义。由于许多考生对历史基本知识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训练而丢分。

3、审题不清,深度不够。不少学生不注意审题,或审题马虎,细心不够,以至出现不应该的错误。

2014中考复习设想

一、制定计划、确定内容

根据各方面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毕业班教学计划。计划应包括:

1、新课完成计划2、一轮复习计划3、二轮长效与热点专题复习4、最后冲刺复习 1、开学到三月初:完成初三九年级下册的新课教学任务。

2、三月初到四月中下旬:进行第一轮复习。复习的同时要整理分册训练复习试题,根据进度让学生按时练习,并及时反馈巩固。然后在初步综合复习指导的基础上,准备3月新课结束考试和4月份下旬的模拟考试。

3、五月份:进行第二轮专题复习,依据2014年的新考纲进行有目的、有目标、有重点地指导,并配上综合练习,将自己整理的历史中考复习提纲,及时发到学生手中,成为复习的依据(6本书的精华部分)。同时安排好每天的历史学习任务。确保顺利参加我县5月初的第

一次模拟考试。

4、六月上旬:根据模考的信息反馈进一步调整复习的方向和重点。搜集中考信息,挑选外来综合试卷,让学生精做练习。最后阶段,帮助和引导学生摆正心态,准备适应性考试和最后的中考。

二、紧扣考纲、明确复习目标

1、摸清考点,明确考试的内容与目标要求。

要严格按照考纲规定的考点范围梳理,组织复习,把准考点.凡是考纲没有罗列到的知识点坚决不讲,罗列出来的要一个不漏. 讲准确、讲到位。 2、明确考试的形式要求及变化。

近几年历史学科的考试形式、题型相对稳定。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两大类。选择题是四选一型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包括列举题、识图题、材料解析题、活动与探究类型题。两类题型的分布比例为:选择题:40%,非选择:60%。

3、明确考试命题原则

初中毕业历史学科学业考试的命题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与要求。 2.注重“三维目标”,侧重能力考查。

3.遵循新课程理念设计试题。历史学科学业考试试题的设计既要以历史问题为出发点,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通过设计各种情境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杜绝繁、难、偏、旧的试题,适度增加开放性和探究性试题。

4、认真研究题型示例及样题

考纲提供的题型示例给出了中考命题的呈现形式、考查角度及能力层次要求,同时要演练近年本地中考历史真题,给中考复习以明确的标高,具体的方向。

5、关注板块分值分布

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历史与政治同场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分值共150分,其中历史占75分。重要版块重点讲

中国古代史:约占30%;中国近现代史:约占40% 世界近现代史:约占30%

三、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从考试目标看:

考查学生的基本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考查时突出主干知识,注意历史知识的点拨面结合,既照顾全面,又突出重点。 考查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方法及过程。包括阅读基本的历史资料,识读,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用科学的历史观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与现实问题,收集和运用历史信息等。 从考试难度要求看

试题按其难度分为容易题、适中题和稍难题。估计难度(通过率)系数在0.8以上为容易题,难度在0.5~0.8之间的为适中题,难度系数为0.5以下的为稍难题,三种试题分值之比为7﹕2﹕1.

2、如何夯实

(1)考点解读、夯实基础

考纲依据《课标》对历史知识与学习能力的不同要求,按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考查.对此,要准确解读:识记识记什么,如何识记,理解如何理解,应用如何应用。 (2)回归课本,梳理整合。

将课本读“薄”、读“通”、读“活”。研读教材,要抓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历史教师在复习中,要重视整合主题知识,突出重点,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适当打破单元、课之间的界限,做到将基础知识“联线串珠”,纵横联系,整理专题,要注重历史的因果联系、中外联系、古今联系及与相关学科的联系,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温故而知新. (3)改进方法,落实能力要求。

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阅读基本的历史资料,识读,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用科学的历史观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与现实问题,收集和运用历史信息,撰写历史习作等。因此,提高复习效果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精心备课,落实辅导措施和改进复习方法,如平时教学注重史料运用、知识点的探究结合以往中考试题来巩固等。

(4)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树立“大历史观”

在历史课程学习中应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学习、去思考。只有如此才能学“活”历史,提高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应答历史问题才能轻松自如。

大历史观是一种整体史观,立体史观,有三个基本维度,中国与世界、过去与现在和未来、人的心灵与外部世界。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注意传授一些相关的正确认识和观念,让学生获得一些文明史、全球史和现代化史观的基本知识。在中考复习中:首先带领学生从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用新史观构建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其次, 尝试用各种历史观去分析、研究同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联系时政热点进行重点分析阐述。培养学生多角度地看待历史的思想意识和思维能力。

复习方法:

对于中国史的复习,我们可以按照历史分期和历史线索来进行,例如中国近代史分为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时期,而旧民主主义时期又包括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新民主主义时期包括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四单元“抗日战争”第五单元“解放战争”,在复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把握一条主线:因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列强侵略反抗(武力反抗失败,所以开始探索)近代化的探索(地主阶级失败、资产阶级失败、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随着民族矛盾的加剧开始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结束后,阶级矛盾重新上升,解放战争打响。这样学生了解了知识间的联系,就可以提高复习效率。另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老师也可以总结出每课的重点问题发给学生,帮助他们复习。 一、名词五点法

即用五个要点概括名词

即: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④内容;⑤评价或意义。此法适合于人物、事件、著作等类别的名词。

如:《孙子兵法》可这样概括:①春秋时期;②吴国;③军事家孙武所著;④总结了前人及自己作战经验写成《孙子兵法》;⑤世界闻名的古代兵书。 二、数学代表法

即把某一历史知识通过一个或几个数字概括出来,形成要点。

如: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可概括为“一化三改”即: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提取字头法

即提取某一历史知识每一句的头一个或几个字为要点,组成另一个词或一句话。

如:记646年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时,可记为“分田土改”即分配土地给农民;田地不得买卖;土地属国家;改革行政制度。 四、谐音趣味记忆法

即把某一历史知识的几个关键知识用谐音或组成有趣味的几个字帮助记忆。 如:记苏联在1924年刚成立时的加盟共和国,可记做“乌外有两只鹅”。即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外高加索。这样趣味性强,记得快而牢。 五、关键字词法

即抓住某一历史知识的关键字词归纳成要点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如:我们可将形成的过程用几个关键字掌握:即①开始;②进一步;③大大加深;④完全陷入。然后联系几次列强侵华战争的影响:①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②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③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④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有时候在关键词记忆中还能找出有趣的排列,比如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考生只需记住一、二、三、四就可以了,引申出来的知识点就是一个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两个集团(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三条战线(西线、东线、巴尔干)、打了四年(1914-1918),这样记忆深刻还不容易错。 六、概括记忆法

就是将某一历史知识加以概括,使之简单化。

如:拉美革命的过程可概括为:一场革命、二个阶段(1810—1815;1816—1826)、三个中心(墨西哥、委内瑞拉、阿根廷)、三个领导人(伊达尔哥、玻利瓦尔、圣马丁)、反对2个殖民者(葡萄牙、西班牙)、一场决战(阿亚库巧战役)即“123321”就可以将整个拉美革命进程完全掌握

对待差生

鼓励优生,帮助欠佳生。学困生因基础、自觉性、积极性等均不如优生,往往不能按时完成复习任务,更不用说保证复习质量了。为此,应随时及时掌握这一部分学生的情况,对他们多一份爱心和耐心,多一份督促。帮助他们整理知识、落实考点,在平时的课堂提问、试卷批阅和阅后的改错中,加大对他们的检查力度,让他们无懒可偷。同时要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地给予表扬,让他们有成就感,以此提高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四、了解时事、关注热点 (一)、热点问题的呈现

1、多数题型都出现过“热点”问题:单项选择、组合列举、材料解析、分析探究等题型。 2. “热点”问题呈现有三个特点

(1)近一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2013、4-2014、3】,包括当年的国内外重大问题,也包括一段时期以来持续存在的、舆论持续关切的国内外重大问题,例如,(南海、钓鱼岛问题、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等)

(2)周年大事,包括上一年、当年和下一年的周年大事特别是当年的周年大事,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作深入挖掘。

(3)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中发生的特别重大事件和历史问题,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在考试中出现的“高频考点

(二)、热点问题解决

1、搜集热点问题 2、分析热点问题

(1 )、热点背景分析(为什么“热”) ( 2)、找准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考什么)

先梳理与该热点相关的中考范围内的历史知识,有机整合,寻找结合点、交叉点和渗透点。应多思考、多联系,将一个热点与多个历史问题建立联系。 (3)、多角度地提出问题。(怎么考)

由一点牵出一条线,乃至形成一个面,从而体现“切入点小,纵深联系广”的历史学科特点。

(三)、进行考点梳理

1、知识点的梳理 2、预设开放性问题

(四)、精编试题强化训练

备考中教师就要精选精编一些历史与热点问题融合的较好的试题,对学生进行有质、有量、有序、有度的强化训练,提高他们的应考能力。

(五)、加强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训练

处理好复习与考试的关系:

度:一是考试不能过频、过滥。因此要控制考试的频率度,不要天天考,要有科学安排。最忌多而烂。一般一个专题一套训练题,这根据教学速度进行,同时每两周进行一次综合测试,教师要自我设计、制作训练题;二是不落实的考试必须摒弃,所谓不落实的考试是指考试完后不改卷或不评讲,有的是来不及改或评,这样的考试是无用的,考过之后要及时评讲,考而不评不如不考; 三是考试要切合自己的学生,要检查自己的教学实际,不能把外地的试卷不加分析,不加裁剪就拿来考试,这样就害了学生,复习时尽量不要用现成的套题,可将几套题拼凑成一套题再用比较好。

精:①基础性:突出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学科热点和规律的总结;②适应性:与中考试题的命题角度、命题形式和试题难度基本一致,通过模拟训练逐步适应中考试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③适量性:试题难度要尽量接近中考的难度,题量不宜过多,坚决避免题海战术。

五、研究题型、方法指导

(一)对中考试题要有深度的研究

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将近几年来中考考点按专题进行梳理,把握历史中考的命题特点和发展趋势,这也是有效进行中考备考的捷径。 (二)题型分析与方法指导 1、单项选择

【命题原则及特点】

选择题是历史学科中考的基本题型之一,题干以文字形式(如一段引文、一个贴近生

活的情境、一段史实叙述等)或图表材料(各种实物图片、地图、漫画、表格等)呈现,选择四个选项之中最为合适的一项。 (1)最佳型选择题

该类型题目的特点是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的的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符合题目限定要求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中往往会有“最主要”、“最突出”、“最大”、等表示程度的形容词和副词。

答题方法: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2)因果型选择题

这类型的题目的特点是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或结果,考查角度有两个:一种是由结果推出原因;另一种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

解题方法:要明确因果关系,弄清例题意图。注意区别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内因和外因。 (3)逆向型选择题

这类型题目的特点是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题干中一般有否定的提示或限制,如“不是”、“不正确”、“没有”等。

解题方法:可用正推法,选出符合去掉了否定意思的题干要求的三个备选项,那么第四个备选项就是正确答案。 (4)排序型选择题

该类型题目的特点是根据题目要求,把历史史实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通常是时间先后排列。

(5)组合型选择题

该类型题目的特点是将同类选项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

解题方法:可运用选基法,即首先确定一个甚至一个以上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

(6)图表型选择题

该类型题目的特点就是围绕一个命题主题,选取几幅历史插图(包括人、物、事、疆域地图等)或表格组成题干,从而进行设问。

解题方法:准确提炼出图表的信息,牢牢抓住题干中答题项的要求。 (7)材料型选择题

材料型选择题的特点是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选出设问要求的正确选项。

解题方法:首先通看材料,包括材料的出处及其他信息,确定材料的历史背景;然后搞清四个备选项的内涵与材料的关系,从而确定正确的答案。 2、列举题

【命题原则及特点】

组合列举题是把符合某种条件的人物、事件等按要求排列出来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归纳、列举、综合等能力,着眼点往往放在一些大的历史发展脉络、一些框架性的知识结构、一些相类似的重要历史事件或人物上。该类试题往往以话题或主题形式呈现,知识跨度大、涉及领域广、综合归纳性强。要求学生在掌握具体史实的基础上,注意对历史宏观知识框架的把握,注意对历史知识内在纵横联系的梳理和总结。 类型:横向列举、纵向列举 主题列举、图片列举

【解题要领】

1.认真审题,明确范围,确定类别和具体内容。

2.按要求规范作答,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做到简明扼要。

3.字迹工整,书写规范、条理清楚、中国历史的人名地名不能出现错别字。历年中考答卷中都回出现书写错别字现象,多数是平常不注意书写的规范性,养成不良习惯,考试时无意识地书写错别字。 识图题

【解题要领】

我们首先要分析图片在试题中发挥的作用,根据图片的不同作用来寻找解题方法和技巧。命题者在命题过程中都是根据自己的命题意图来选择图片的。图片在试题中的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辅助型作用,这样的图片只是将试题中涉及到的历史知识形象化,用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第二类是题干型作用,这样的图片直接被命题者作为题干使用,解题信息也包含在图片中。解答这样的图片型题目,第一步要认真观察图片,第二步仔细阅读选项或者要求回答的具体问题,第三步再观察图片,找出图片中与题目相关的有效信息,主要是指包括图片中出现的人物、文字等,找准了有效信息,也就找到了解题的钥匙 4、材料解析题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主观性较强的试题类型,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和概括问题的能力,材料来源往往是课本之外,学生比较生疏,试题的答案并不是集中在某一课,某一册书,而可能涉及古今中外,跨度相对较大,学生对此类题感觉无可适从,不知从何下手,也是考试失分较多的题型。我认为要做好材料题应做到: 首先,学会读题,读懂材料。

认真仔细阅读每一则材料,真正弄清理清材料在说什么、有几层含义,或材料对什么历史事件发表了什么见解,然后再挖掘材料,还原历史。这是解好材料题的关键,它基本上锁定了答案的来源。挖掘材料就是要抓住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如:材料的来源,文献的名称、事件名称、时间,地点、作者等关键词。 其次、审清题目,弄清意图。

这一环节就是要结合所设置的问题,看清有几问,再回到材料,抓住题中的关键词弄清题目在问什么,弄清出题人考查意图,然后结合材料和所学内容去分析,这样就会避免答非所问。审清题目对于正确答题至关重要,它决定了答题的方向和范围。 第三、提炼答案,准确下笔。

弄清了题意,那么最后一步就是要结合材料提炼答案,这是考察学生答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考场上我们往往会发现,有的学生虽然知道试题的主旨,但就是不知道怎么回答,有的考生答题,心中无数,喜欢撒大网,老怕遗漏要点,结果就认为答得多就是全面,一句话的答案他可以写一段,结果是言多必失,主次不分,写多了反而把正确的要点淹没了。因此这一环节,教师平时就要多让学生训练,考试时做题才能条理清楚,言简意赅,准确规范。 总之,“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上述仅是解材料题的最基本技巧和方法,方法必须以丰富的知识作后盾。因此,要做好材料题,减少失误,就必须夯实基础,熟悉教材,拓宽知识面,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和历史观,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面对不同类型材料题时,不慌不乱,做到游刃有余,准确作答。 5、活动探究

【命题原则及特点】

探究类试题往往通过提供历史材料或创设历史情景,引导学生从试题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

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探究类试题着重考查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反映了当今新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要求。探究类试题在不同试卷中有不同的名称,如“分析探究题”、活动与探究”、“学习与实践题“历史探究”、“实践应用题”、“学以致用”。

一、牢固掌握课本知识,深化学习能力培养。教师在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复习备考时,有必要将课本中的对于重点知识的共性表达、经典表达,甚至一事多表达的特定表述方式牢固掌握。

二、关注审题环节,读懂题意为先。审题又分为两方面,“审问题”和“审材料”。“审问题”的第一步:通读问题,弄清问题大意。知道“问什么”。“审问题”的第二步:精读问题,找出问题中限定的各项条件。知道“答什么”。“审问题”的第三步,重读问题,找出问题的答题要求。知道“怎么答”。材料型探究题的审材料的几种方法。①通过材料中的信息点,读材料反映的事件。②通过材料中的语言倾向,读材料提出的观点。③通过对比类比的方法,读材料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三、注重答案规范性,全面提升学生答题能力。

1、作答思路的规范性。论从史出、全面辩证的看待问题。 2、作答书写的规范性。书写规范、格式明确、分点多层。

以上是我们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供大家探讨,另外我们在教学中也遇到一些困惑,现在提出来和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一下

1. 如何把握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开放性试题在近几年中考试题的比重中逐年增加。诗词、漫画、歌曲、名言、史实等都有可能成为命题的切入点,这样的出题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开放性试题的答案是否也应该具有开放性呢?这所以称之为开放性试题,无疑应当对教材知识作适当的变通和概括,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尤其是对创新性答案应给予鼓励和加分,但是,怎样变通?变通到什么程度,观点的创新性如何评价?对教师来说,很难有界定的尺度,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物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学生如此,教师也是如此,所以就有了教师拿着题“不会讲”,拿着试卷“不会阅”的尴尬。特别是一些注明“言之有理即可”的题目,看似给了教师自主权,实则难度更大。2.如何处理好政史合场的关系时间分配,由于历史题目在政治题目之后,所以很多学生反映做历史题目的时间不充足,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处理时间分配的问题呢?我们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法。

以上,是我们在中考复习时的一点体会和教学中的困惑,希望和各位同仁共同探讨,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