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建设
庄园中学 王晓辉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科学在给人类生活和教育带来一个崭新视野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学校德育极须深化改革,探索新路。北郊中学构建中学班级文化,创立班级文化陶冶的德育模式即是对现代德育的一项有益探索。班级文化建设以创造主体性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自我发展为目标,以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为载体,唤起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展示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在班级文化潜移默化的陶冶中,学生逐渐形成了班级共同的良好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并内化为个性品质,健康地成长。
一、班级文化建设是具有现代德育理念的实践活动
班级文化建设注重文化氛围对学生的熏陶,注重学生主体的自我发展,是具有现代德育理念的实践活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德育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当作受教育的客体,处于被动的地位。教育主要表现为外部的控制,即老师要求学生做什么不做什么,而不是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因而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他的道德认识和实践不是对自己而是对老师、对外部的强制要求负责。客体论思想指导下所造就的是服从、听话、难以自我负责的人。
与客体论相对的是主体论。主体论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通过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达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目的。主体论是教育人本论的具体化,在德育过程中,教育的起点、定向、过程、实施环节和最终落脚点都将学生作为目标主体、活动主体和效果主体来对待。学生主要不是靠外在的控制,而是靠独立的思考、判断和选择,在实践中学会自我教育。主体论是靠独立的思考、判断和选择,在实践中学会自我教育。主体论思想知道下培养的是有独立人格,有自尊、自立、自强精神,敢于承担责任,富有创造精神的人。
北郊中学的班级文化建设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实践活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计划由学生自己拟订,活动由学生自己策划,工作由学生自己协调,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效果由学生自己检验。如起始阶段,各班都要设计班徽,谱写班歌。每个学生根据班级文化的主导思想设计图案并用文字阐明设计意图,然后参加班级评选,确认最佳图案和歌曲作为班级标志。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人人都是设计家,人人都是评论员,人人都是主人翁,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真正成了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人。
(二)着力学生自我教育
灌输是传统德育的一个弊症。灌输就是不顾学生的现实水平或主体需要,不给学生思考、判断、比较、选择的机会,而把现成的单一的社会准则、道德要求等强加给学生。灌输导致学生表面上接受教育而实际上感情和内心深处不一定接受,极其容易形成学生对内对外的双重品行,如老师面前一套,老师背后一套;在校一套,在家一套。灌输尽管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能改变学生的行为,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道德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道德价值观念
正由单一、稳定、封闭转向多样、多变和开放,指令性和专断性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灌输也逐渐失去它的地位。
学生道德的形成,是学生自身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所谓内化,就是个体将外在的思想道德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将外在的要求转化为自己内在需要的过程。首先,外在的要求必须激发起个体内在的需要,促使个体内部产生矛盾斗争,个体在外部的激发和传染下践行体验,感情得到升华并产生新的情感需要,然后在去实践。经过多次这种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个体才能完成思想道德的内化。可见,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外部影响是一个条件,根本在于学生个体内部的自觉。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就告诉我们:教育者的教育只有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让教育内容在学生心中内化,才是有效的教育。因此,能否激发学生自我教育,促使道德内化,是德育工作是否有成效的标志之一。
班级文化建设着力于将“人的外部动作向内部精神(心理)动作转化”上。每个班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形成特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潜移默化的陶冶中,学生可以自己思考、比较、判断和选择,从而产生内驱力,主动认同班级的价值准则和规范,并逐步内化为良好品德。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有的班级从绿化班级环境着手,进而护卫校园花木,增进学生的环境意识,启发学生一绿色生命的精神学习、生活;有的班级从坚持清晨长跑做起,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毅力=抵御挫折的心理素质;有的班级以“追星”为突破口,追寻伟人和各类明星成长的足迹,寻找身边的闪光点,肯定自我,发展自我;有的班级抓住一个“自觉”,让学生懂得“一切贵在自觉”,从而“自觉学习一切”;有的班级从普及高雅的艺术入手,午间课后欣赏音乐,“艺术沙龙”交流感受,培养自身高雅的情趣;有的班级提倡学会读书,举办读书讲座,开放主题活动周,不断积淀文化底蕴;有的班级营造合作氛围,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学会合作竞争;有的班级开展的切入点不同,
抓手不一样,表层目标也有差异,但都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会自我教育,以道德品质、文化修养、行为准则等某一方面的发展来带动全面素质的提高。
(三)沟通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学校德育课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课程,一类是隐性课程。
所谓显性课程,就是学校按照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安排的教学内容。如按照课程表所开设的思想政治课,根据班主任的安排开展的班级活动等。这些活动都是学校或班级有目的安排的,既在教师的意识中,也在学生的意识中。
所谓隐性课程,就是有目的的安排的课程计划之外的学习内容,如师生关系、同伴交往、班级的气氛、学校的风气等。这些内容既不是老师有意要教给学生的,也不是学生意识中明确要学习的东西。这些东西对学生的成长发生着潜在影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学习体验。
显性课程对于学生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是无可否认的。然而班级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场所,它是一个文化场。它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项活动都渗透着文化气息,充满着文化符号。学生生活在其中,无不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这种潜在的文化学习内容要比教师有意教给的内容丰富得多。
班级作为一个文化环境,它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容是多元的,价值取向也是多元的,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有进步与落后之分,而建设班级文化就是要去除消极、落后的影响,建设起班级成员共同追求并有利于他们积极发展的价值取向和规范。这种价值取向和规范
会影响学生个体发展的方向,也回影响他们汲取显性课程文化中的养料,决定学生个体在班级中可能获得的发展自己的文化资源。如果显性课程的内容与班级文化这一隐性的课程内容相沟通、相协调,显性课程中的教育内容就不会成为空洞的说教,外部的强加,而是通过班级文化的影响,使学生乐于遵循这一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相辅相成就形成良好的育人空间,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积极开展的班级文化建设活动,正是起到了这个交互作用。各个班级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心理需要,选择道德观念、心理素质、文化修养的某一方面作为切入口,确立班级文化建设的主题,形成特定的班级文化氛围,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成效。例如初二(5)班以“让合作与竞争结伴”作为班级文化的主题。两年来,全班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来营造合作的氛围。如果谁因故不能到校上课,晚上一定会接到来自同桌、学习委员和班长的“工作电话”;如果谁患病在家休养,班级同学会每天轮流上门补课;他们组织学习互助组,解决嘘唏疑难又沟通思想,搞的是合作化的竞争;建立假期联络网,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一个也不能落下”;学农期间,互相关心照顾,懂得了为他人付出;课堂教学,“四人剧组”登台亮相,激发了求知的活力……在充满合作的班级氛围中,学生们接受关爱,同时也懂得了付出关爱。当得志校内一对教师夫妇都患了癌症时,全般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折了一千只纸鹤,制作了精美贺卡,写上“好人一生平安”的深情祝愿,送到老师家中。大年初一清晨,联络网一个电话就聚集了一队人马,上街清扫烟花爆竹残留物,体验清洁工的辛苦。他们考察上海第一家国有企业杨浦水厂,瞻仰龙华烈士陵园,参观海军博览馆,走出学校,了解社会,参加实践,使他们更加深了对合作精神的体验。全班同学在浓郁的班级氛围中学会了关心,学会了合作,主动认同了班级合作、竞争、奉献的价值取向,每一个班级成员也在其中实现了自我价值,满足了自我发展的精神需求。
(四)学生自主构建班集体
80年代以来,班集体建设的管理理论曾为人们广泛运用,并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治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人的价值观和思想行为等也在重新定位,与此相应要求人格教育的模式进行新的转换和变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班集体建设的模式进行新的转换和变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班集体建设的管理理论进行重新审视,并加以扬弃。北郊中学的班级文化建设为建立良好班集体提供了新的思路。
首先,班级文化建设重视文化熏陶。它通过营造班级文化氛围,发挥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渗透作用。而以往的班集体建设首先着眼的是班集体的形成。它强调通过班级发展目标的确立、班级规章制度的制订、班级干部的培养、集体活动的设计、正确舆论的导向等环节,力图把一个松散的群体逐步培养成良好的集体。两相比较,我们感到,班集体建设较多地表现为外部对学生的控制,而疏忽了班级内部无形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影响。
其次,班级文化建设体现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以往的班集体建设比较强调群体的整齐划一,把每个学生的发展归属于班级的统一目标,追求的是班级的共性。其实,班级的统一目标是不能够被规定出来的。要使一种目标成为班级全体成员的行动,这种目标就必须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得到学生的认可。然而,每个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不一样,个性的发展不一样,价值追求也肯定不一样。那种被规定出来的班级统一目标,没有很好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甚至压制了学生的个性,这样学生是不可能得到积极发展的。班级文化建设,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通过开展各种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活动,给个性各异的学生提供了表演的舞台,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归属感,把自己与班级融为一体。通过班级文化活动,学生之间也增进了交流,形成了团队精神,有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审美倾向和日常行为规范准则,班级的共性,班级的精神也就自然形成。
再次,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形成了新型的师生关系。班级文化建设摒弃了以往班集体建设中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模式,以师生互为主体共同参与而代之。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师生都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学生是决策者、组织者、参与者和评论者,教师是参与者、引导者和调控者。班级文化建设的起始阶段,以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为主,因为班主任最早熟悉学生,全面地掌握了班级学生的文化背景和品德现状,有利于班级文化建设目标的确立和组织开展活动;活动实施中,教师起主要引导、启发、协调的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适时调整策略,把握班级发展的方向;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共同讨论,肯定成绩,找出不足。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心灵相通密切合作,共同创造班级文化,形成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班级文化建设是学生自我发展的理想乐园
著名教育家科斯鸠克曾说,“应当把人格的发展看作是自我运动,看作是自发的、内部的、必然的活动。”他强调了人的内因是人格发展的关键。人格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构建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靠外部力量打造成的。因此,在德育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让学生打开主体内因的大门,唤醒学生的内在的动机,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从而在自主选择中获得主动发展。
班级文化建设视学生为充满生命活力的主体,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班级文化的主任,相信自己有能力设计、组织活动,有能力教育自己、完善自己。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更要让学生懂得参与实践的重要。只有参与,才能认识自我、展现自我,教育自我;只有参与才能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学生逐步确立主任翁精神。从班级文化主题的选择、活动的
策划组织到评价、反馈,从班歌的谱写、班徽的征集到班规的制订,全由学生唱主角。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学生在主体意识的发挥方面同样存在差异。富有才干、性格外向的学生参与性强,常常能得到表现的机会,而个性内项或缺乏自信的学生却往往是旁观者。这时候,班主任和班级小干部就启发这些学生,让他们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或做自己想做的、感兴趣的事,为每一个人提供参与的空间。例如高二(8)班以音乐作为班级文化的切入口,针对一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班级提出“我有,我可以;我没有,我也可以”的口号,增强这些学生的自信,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虽没有音乐才能,但依靠其他的才能也可以为班级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好读书的去图书馆翻阅资料充实班级的“资料库”,会美工的将教室不止得美伦美奂,善辞令的就负责协调联络。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学生们逐步认识到“班级文化是属于我们大家的”,从而人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又如高二(1)班根据班级文化主题,每月由一个小组承办“主题活动周”。全组每一个同学都积极投入,或收集资料,或绘制墙报,或策划实施,或主持活动……各尽所长,分工合作,有的就剪剪贴贴,搬搬弄弄,寻找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做。从中,每个学生都获得合作、创造的体验。随着活动的开展,学生感到简单的参与还不能深刻体会活动的价值,唯有亲自策划并参与组织才能真正培养能力。于是那些从未组织过活动的学生开始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念头而更踊跃地参与。可以说,此时的参与是在量的积累上的质的飞跃,没有外力的强制,只有自身内在的需要。
班级文化建设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还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起到了发掘潜能,锻炼能力,提升素质的作用。
学生从不知道班级文化为何物,到逐渐明晰有所感悟,到主动设计不断创造。每一次活动对学生而言都是挑战,因为这里没有现成的样板可以参照。许许多多的第一次,为学生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
以“肯定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为文化主题的班级,发动学生由寻找自己学习、生活、工作、劳动、体锻、审美、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闪光点入手,发觉自己的潜能,肯定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每个学生都拿出自己的强项,在“我也是一颗闪亮的星”评选中大显身手。自身不为人知的能力显示了出来,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赞许、认可,从而激励他们以更大的热情去追求自我的人生价值。
以“学会正直、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宽容、学会合作、学会付出、学会挑战自我、学会自我保护”为文化目标的班级,开展“我的名人名言”、“每周班级一星”、“班级的故事”、“个性的天空”等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并自己组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他们成立了“世纪曙光”黄浦公园景点解说队,坚持双休日义务服务。从筹备、建队到制作胸卡、编写中英文解说词、征集游客意见,这一系列工作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的。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提高了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交际能力和服务能力,也提升了爱国主义的情操。每个学生在追随集体目标实现的同时,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班级文化建设之所以能唤起学生主动参与,是因为班级文化活动贴近学生,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让学生感到这是“自己”的事。在参与过程中,学生乐学、乐做,发挥了创造性,展现了蚕能,体验到自己作为主体的乐趣,从而进一步增强主体意识,产生新的需要;在班级文化的熏陶下,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又得到榜样激励、品行参照,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从而获得主动自觉的发展。
实践证明,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和主体性的发挥是有其规律可循的。班级文化建设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有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他律到自律的规律,为学生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空间;同时又因为学生的积极参与,使班级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更具生命力。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最终达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班级文化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面对21世纪的来临,素质教育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趋向。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以每个学生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充分运用一切有利的外部条件,促使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它需要的是来自学校、家庭、社会、自然、人文等各方面信息的交融,需要构建多渠道多营养的主体性教育环境来影响、教育学生。
班级文化的构建,正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释放、平衡、调节、修正、提高自我的环境,它可以提供信息的刺激,也可以形成典范的影响;可以进行知识的传递,也可以实施艺术的陶冶和心灵的启迪;学生身处浓郁的班级文化氛围,有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一) 促进了诸育和谐发展
素质教育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以德育为核心,意味着德育是主导。班级文化是一种德行文化。在班级文化中,学生作为道德的主体而积极参与,通过实践体验,完善和发展了自我。而学生在班级文化中主体作用及自我发展,这是由思想品德的迁移性所决定的。班级文化建设有否实效,不在于建设了什么样的文化,也不在于活动的纷繁热闹,而在于它能否成为一种精神力量,激励学生努力进取,在其他诸育中得到更好地发展。
以德育为核心,意味着德育在所有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德、智、体、美、劳五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众所周知,德育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文化、审美和时间锻炼的基础上的,少了这些基础,德育就成了空中楼阁。同时;其他诸育也包含着广泛和丰富的德育因素,挖掘并发挥这些因素的作用,就能在传授知识和
技能的过程中巧妙地实施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班级文化对环境、信息、课程、时空等因素进行整合,以充满文化气息又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深深地吸引着青年学生主动参与。班徽的设计、班歌的谱写,集音乐、美术、动脑、动手为一体,读报评报,熔语文训练、社会信息、审美、思辩为一炉;“模拟拍卖会”借经济运作形成体现学生的价值取向,学习竞争和选择,“体育快车道”展示个性特长,弘扬体育精神……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素质教育由抽象的概念,变为形象生动的活动,形成德智体美劳诸育的和谐影响,学生在一种没有感到“在接受教育”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受到了教育,得到了个性的发展和道德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意义说班级文化又是一个很大的“学习场”。它在活动的开放状态下为学生打开一扇扇学习的窗口,激励学生充满自信地向知识领域,向社会生活去学习,去发现,去追求。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变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为主动地探求知识,学习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去获取信息,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选择信息,求得真知。例如以“求实创新”为文化主题在高一(10)班,以中国假如WTO为背景开展“中学生看社会”的专题社会实践。他们请家长开设“选择与竞争”讲座,了解世贸组织发展的历史和中国大中型国有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学习经济学中竞争与选择的理论;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上网、去图书馆和上海书城搜集资料,分析研究,写小论文;参观上海家化总厂,亲身体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现状;去奉贤农村,实地考察五四农场的发展历程。学生通过学习和体验,认识到“有选择就会有竞争,有竞争才会有创新”的道理,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同时进一步增强了今天学习是为迎接未来挑战的责任。这种学习方式着眼于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提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中,这个班级的学生一马当先,确立了诸如“巴以冲突原因分析”、“石油价格上涨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垃圾分类收集的管理措施”、“高中生阅读名著情况调查”、“中外动画、漫画差异研究”等研究专题,发挥了积
极的作用。
班级文化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更努力更认真地学好各门功课,为综合素质的发展奠定了宽厚的基础。如高一(5)班以读报谈报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切入口。由于全班学生积极参与,每一次读报活动气氛都很活跃。学生们关注国际纷争,期盼台湾回归,怒斥贪污腐败,讨论体育赛事,感受文学魅力……在能言善辩者的带动下,一些原来自感口笨舌拙的学生也加入其中,思辩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具备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通过班级文化建设进一步得到发展,促进了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 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可以说在今天创新已经不是社会精英的专利,而是每个人生命质量提升的需要。所有的学生都有潜在的创造性,而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创设发展创造力的良好环境,提供萌发创造意识的条件,开辟有利于创造能力发展的时空。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创造的结果,学生的创造力体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班徽的设计、班歌的创作、环境的布置、集体活动的策划五不闪耀出创造的火花。如初二(1)班围绕班级文化目标,开展“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读书活动。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举办读书讲座和主题活动周。青年学生们争强好胜,力图创新,体现个性。主题活动内容新颖别致,有“宇宙的奥秘”、“20世纪回眸”、“漫谈海派文化”、“学会生存”、“话说电脑”、“体育无极限”等;形式丰富多样,有图片展览、知识竞赛、综艺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引发了他们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的问题思考,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创造的乐趣:创造使人更富有智慧,创造使班级更具火力,创造更是一种合作的集体行为。
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实践是关键。只有让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让他们在学后做,在做中学,才能增加生活积累,学会自主选择。比如有个班级原先行为习惯差,管理有一定困难。他们从“学会尊重、学会关心”起步,开展爱心奉献活动。三年来,他们的活动遍布市内各方,从班级、校园到街道社区、贫困山区孩子……爱使班级产生了凝聚力,学生遵守行为规范自觉了,班级的学习风气浓了,该班连续两年被评为市优秀班集体
再如,以培养责任心为班级文化主题的初一(3)班,先后开展了“食之有味”和“品之有韵”的活动。全班四个小组,每个人都承担一定的任务,他们从中国食文化和中国戏曲入手,了解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烹饪特点和现代快餐经济的发展,学习东西方饮食礼仪;了解中国戏曲京、越、沪三个剧种的流派渊源,欣赏经典剧目的念唱作打;动手做一道菜,唱一支曲,画一张脸谱;提出废除塑料饭盒,减少白色污染的建议,分析讨论中国戏曲衰落和流行歌曲盛行的原因。一系列的学习、体验与实践,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办事能力,更增进了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感。
(三) 增进了心理健康
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核心,无论是思想品德的陶冶、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增强、审美素养的提高、劳动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质。今天,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和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生活方式、价值观的多元化,工作、生活节奏的紧张快捷,就业竞争的加剧……给处于身心发育期、学业压力巨大的中学生带来诸多的心理问题。因此,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多模式、多样化和多渠道的,对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我们要采取以预防和发展为目的的积极手段,即营建健康成长环境,并根据学生各自的心
理发展阶段的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和心理潜能的最大开发。
充满文化气息的班集体,是化解心理矛盾、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健身房”。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各班首先从美化教室环境入手,用整洁、美观、富于班级特色的良好环境来熏陶、感召人。同时,更注重用文化的内涵来凝聚、引导、激励人。
有的班级领悟到“人生最大的长进就是自觉”,于是提出“自觉学习一切,一切贵在自觉”,提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班级的事情自己管,无论在人前人后,在校内校外,家庭社会,都能做一个自觉的人,对社会有益的人。因而,班级管理逐步自动化,班委干部大多能独当一面,全班同学的自理自律都上了一个台阶。
有的班级以坚持晨练为突破口,刮风下雨都不中断,着力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毅力、抗挫的心理素质。
有的班级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态度入手,引导学生从追求分数的得失中解脱出来,解除考试焦虑,探索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营造好学、善学的学习氛围和环境,逐步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有的班级以培养自尊、自信、自省、自制为目标,从篮球比赛的失败谈冷静地对待成功与失败,增强心理承受力;从联欢会上遭善意的嘲笑懂得人际交往中应具备理解、豁达的襟怀;从每天的班级日志中学会沟通和责任;从老师的循循诱导中,体验自控带来的成功喜悦。
这当中,有教师仔细观察、巧妙疏导的有意行动,但更多的是学生受班级文化熏陶而自觉地“健身”。在良好的班级环境和人际氛围中,学生学会了生活上自理、行动上自律、思想上自省、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增进了心理健康。
班级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人格特征、生活方式、个性发展、文化修养、知识技能和行为习惯,发挥了认知、陶冶、规范、调节、凝聚的综合功能,产生了全方位整体育人的最佳效应。
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整个学校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学生的主人翁的精神不断加强,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活动,教师的积极性空前提高,素质教育开展得生气勃勃。
主要参考文献:
1、 科斯鸠克等著:《儿童教育和发展相互关系问题讨论集》,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2、 戚万学等主编:《现代德育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 陈伯璋著:《潜在课程研究》,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5年版。
4、 古人伏主编:《德育实效性研究与实践》,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