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云南天气气候特点

2024-06-19 来源:汇智旅游网
云南天气气候特点

一、环流的季节转换

1、近地面的平均流场

(1)冬季:有一条明显的风向辐合带从青藏高原中部向东南经四川伸入低纬高原并一直延伸到北部湾,在辐合线南面和西面盛行西南风,风速普遍大于5~6m/s。这与地形和海拔高度有关系,南支西风受青藏高原阻挡形成南支槽,低纬高原处于南支槽的西南气流影响下;在辐合线北面和东面盛行东北冬季风,气流具有很强的反气旋曲率,这是冬季风绕过青藏高原后,受地形影响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冬季风的影响形式主要是以西北气流的影响为主,而云南则受偏东回流气流的影响,这是由于在冬季风的引导下,地面冷高压的南下路径偏东,当冷空气进入华南或入海后,冷空气沿冷高压南侧的偏东回流气流影响云南。

(2)夏季:盛行偏南气流并有气旋式弯曲,当其偏南气流向北翻越高原进入四川盆地后出项气旋式涡旋,大致在105°E附近,西南气流和东南气流成汇合状。即所谓的印度季风和夏季风的交汇地带。

2、700hPa和500hPa平均流场

(1)冬季:700hPa上南支西风气流绕青藏高原而行,到青藏高原东南侧进入云南,转为西南气流呈现出明显的的气旋性弯曲,并形成一支狭长的强风带,滇中的昆明西南风达到15m/s,这一特点在500hPa上表现尤为突出。云南从700hPa到500hPa都为正涡度中心控制,昆明附近为深厚的最强正涡度中心。北支西风气流从西北向东南,7(*)hPa上在云南北侧30□N附近与南支北上气流相汇合。这一辐合线以北为负涡度区所控制,最强负涡度中心处于青藏高原东北侧。500hPa上青藏高原的北侧也有一支强西北风,在急流南侧(青藏高原的大部、四川盆地北部)为负涡度控制,南北两支西风在低纬高原汇合。

(2)夏季

西风绕流效应依然存在,但与冬季有很大不同,南支西风已不存在。700hPa上低纬高原被西南季风控制,季风一直围绕青藏高原东南侧推进到秦岭一带,云南在气旋式流场的控制之下;500hPa上一支由孟加拉湾一带来的西南季风代替了南支西风,以青藏高原北侧的偏北气流形成了一条横贯青藏高原的切变线。

3、对流层高层

南亚高压(也称青臧高压或亚非季风高压)是对云南天气气候影响最大的一个环流系统。

夏季强大的南亚高压中心平均位于低层热低压的上空,整个对流层是强位势不稳定的高温高湿气柱,上层辐散下层辐合,盛行上升气流,是一种典型的热力性高压。南亚高压不仅夏季存在,在冬季也是存在的,只是位置位于菲律宾东南的洋面上,一月以后才开始向西北方向移动,南亚高压在5月中旬经过低纬高原跳上青藏高原是正好对应云南大部分地区的雨季开始期,而在9月底10月初退出高原时对应的是雨季结束期。所以南亚高压活动的异常会影响云南的旱涝变化。

4、季风环流

季风是云南天气气候的一个主要特征,也是遇难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云南处于多种季风系统交叉影响的过渡地带,可以同时受到几个不同季风系统的交叉影响。在冬季,既受到来自西伯利亚的寒冷而干燥的偏北季风的影响,又受到来自西南亚大陆的干热气团的影响,还受到来自青藏高原的高原冬季风的影响;到了夏季则受到印度夏季风系统和东亚夏季风系统的影响。无论在夏季还是冬季在云南上空都盛行西南气流,但气流来源不同,所携带的水汽也不同。

二、天气气候概况

云南省跨越了六个气候带: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温带和高原气候带,以亚热带气候为主。云南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等气候类型的特点。

云南最显著的气候特征为“四季如春”,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一年四季不分明,主要表现为“干季”和“雨季”,一般5〜10月是雨季,11〜次年4月是干季。雨季不但低云多,降水量也占全年的80%左右,干季只占20%左右。干季的特点是水汽少、云量少、日照充足、温度高。因此,在整个干季都是晴朗少云,空气干燥,日照时数反而比夏半年多,事实上,云南各地的最高温度大多出现于干季。

另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特殊的气候特点是“一天分四季,,:某些地区气温的昼夜变化比冬夏变化还大。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去多地区位于河谷或群山环抱的小盆地之中。

此外,云南气候还是垂直变化明显的山原气候:气温和降水随海拔高度的分布差异很大。山麓或河谷地带气候炎热雨量较少;山腰气候温和,降水较多;山顶气候寒冷,雨量最多。

主要气象要素的时空分布: 1、日照时数

从各地的气象资料分析,多年平均的实际日照时数在960〜2840h之间,昆明静止锋是实际日照时数多少的分界线,在其东部的川滇黔三省交界处是实际日照时数的最低区;告知区出现在其北部。年日照时数还有东低西高的分布特点。

无明显的季节变化,只有干季、雨季之别:干季晴天多,雨日云天少,口照充足;进入多雨时节,云天状况比干季差,日照时数一般比干季少200〜300h。只有昆明静止锋移动的各地是倒过来的,雨季日照比干季还多。

2、气温:

地域分布差异显著:南部地区气温高,北部地区气温低。河谷地区炎热,坝区温暖,山区寒冷。有人以“日晒胸前暖,风吹背后凉”来形容这里气温的变化。

年平均气温的分布有地域差异:①河谷地区气温高,高山地带气温低,②由于地势北高南低,南北之间高差悬殊达6663.6m,使得各地的年平均温度,除金沙江河谷和元江河谷外,自南向北,随纬度的增加和海拔高度的增高年平均气温急剧下降,平均温度在5〜24°C左右,南北气温相差达19c左右。③降水量多、湿度大的地方因水分供应充足、蒸发耗热量大,婴儿气温明显低于同纬度的其他地方。

气温的季节变化表现为:春季升温迅速、夏季温暖而不

炎热、秋季降温剧烈、冬季温和而无严寒。气温年内变化多为单峰型,峰谷之间差值较小。最热月一般是6、7月,少数站在5月,个别站在8月。还有一个与全国其他地方不同的特点就是“春温显著高于秋温”,这是由于春季为干、雨季转换时节,云雨天气少,天气晴朗,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多,地面干燥,蒸发热量少,升温快,气温较高。

日变化:变化剧烈,最高温度多出现在午后14〜15时;在冬季,最低温在日出前后的7〜8是出现,夏季则在凌晨5〜6时。平均日较差夏秋季小、冬春季大;夏季最小、春季最大。

3、降水:

①空间分布:从南到北逐渐减少,主要是由于地势从南到北升高,且降水的水汽来源于南面的孟加拉湾和南海两个热带洋面。根据资料分析: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在高黎贡山西南迎风坡的盈江县(最多达4400mm)。最少的地方则在西北部金沙江河谷(最少为100mm)。

降水量的区域性分布与复杂地形和山脉走向有密切关系:一般偏南暖湿气流北上的迎风坡雨量多,背风坡雨量少;山地雨量多,坝区雨量少,河谷区雨量最少。一山之隔,年降水量相差500mm左右。

②时间分布:冬、夏半年控制的气团性质迥然不同,形成降水年际变化小,年内变化大的特点,即明显的干、雨季之分。6〜8月雨量最多,达全年雨量的一半以上,雨季各月降水变率较小,干季月降水变大的季风气候特征明显。

③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全年降水日数在90〜230天之间,滇东北因常受静止锋的影响,年降水日数高达230天。最长连续降水日数达到96天,最长连续无降水日则发生于干季曾创下130天的记录,而连续无降水日数最小值则出现在川滇黔交界处的镇雄,仅11天。

与全国相比,云南暴雨日数少,日降水量值小,降水强度不大,不易造成较大的洪涝灾害,但是由于复杂地形,易引发次生灾害。

三、灾害(极端)天气发生的天气背景及危害

1、影响云南的主要天气系统包括以下几种: (1)南支槽

南支槽是造成云南冬半年(11月次年5月)的主要降水天气系统,单一的南支槽过程,系统移速快,不易造成大范围的强降水天气过程,但南支槽与冷空气、孟湾风暴等天气系统结合时,冬季产生云南大范围的强降温、降雪天气;春季造成云南大雨、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主要有三种类

型:

①单一南支槽影响型

指南支槽在移动过程中没有其它天气系统与之配合影响云南,分析发现单一的南支槽过程,系统移速快,不易造成大范围的强降水天气过程,在冬季一般只产生部分地区的降温或阵雨、雪天气,但是在春季它会产生冰雹、雷暴和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②南支槽一冷空气结合型

500hPa高空图上,中高纬度的欧亚地区为二槽一脊型,南支槽在孟加拉湾加强并缓慢

东移,中高纬度维持的二槽一脊使冷空气不断南下,对应700hPa高原东部到四川盆地的冷高压逐渐增强,地面冷锋加强南移,进入云南,与南支槽前的西南暖湿气流在云南交汇,冬季产生云南大范围的强降温、降雪天气;春季造成云南大雨、暴雨局部冰雹的天气。

③南支槽一孟湾风暴结合型

秋季9—11月和初夏5-6月是孟加拉湾风暴形成的高峰期,如果这时有南支槽东移到孟加拉湾附近,槽前的西南气流往往使风暴向东北方向移动影响云南。

通常把对云南天气没有影响的南支槽称为“干”槽,对其环流形势进行分析发现,此类南支槽的强度较弱,且位置偏北。产生云南天气的南支槽和对云南天气影响不大的南支槽的差异主要是副热带高压的分布,前者南海、阿拉伯海各有一副热带高压,孟加拉湾为低压槽区,后者从印度南部到西太平洋为副热带高压带。

(2)切变线

切变线是造成云南大〜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多出现于6〜8月。相较其它天气系统,切变线出现的频率大、尺度小、活动规律杂乱,还常常与台风、西南涡、地面锋面等天气系统联系在一起。切变线定义为700hPa上,云南境内出现的风向不连续界面。

最明显的环流特征:700hPa上南疆至青藏高原东部出现西风带冷高压,它与西太平洋付高形成近于东北一西南向或东西向切变线,地面上常有明显的冷锋或静止锋相配合。

(3)两高辐合

500hPa上青藏高压的活动于云南暴雨具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当其东移时,会与副热带高压合并,阻挡台风或西南涡北上,造成台风或西南涡停滞少动;另一面,当青藏高压主体在高原上时,其与副高之间形成以狭长的辐合区,青藏

高压东侧的偏北风引导冷空气南下与副高西侧的偏南暖湿气流在辐合区内交汇,常造成云南暴雨天气过程。

夏季500hPa高空图上表现为:,在高原东侧经常存在着一个准南北向的辐合地带,它是青藏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的辐合带,称之为两高辐合区。两高辐合区主要出现在6—9月。有些时候,滇缅之间会出现一个次天气尺度的高压系统,该高压系统室友青藏高压分裂南下或由副高西进断裂所形成,通常称为“滇缅高压”,实际上影响云南的两高辐合大多数为滇缅高压和副高之间的辐合区。

(4)西南涡

西南涡是指产生在西南地区、在700hPa图上具有气旋性环流的闭合低压,尺度约300—500km,它是夏半年造成西南地区强降水天气过程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西南涡在源地不移出,一般对天气无大的影响;一旦发展东移,便给所经之处带来大雨、暴雨天气。相当一部份西南涡形成后没有明显降水而消失,只有在特殊的环流背景下,低涡的斜压性增强后才能移出,造成大范围暴雨、雷暴等灾害性天气。

西南涡三条主要路径影响云南,偏南路径指西南涡从涡源地向偏南方向移动影响云南哀牢山以西地区;东南路径指西南涡从涡源地向东南方向移动影响云南哀牢山以东地区;西南路径指西南涡源地生成后向偏东方向移动,东移到四川

东部、重庆、贵州一带后转向西南方向影响云南。

(5)昆明准静止锋

昆明准静止锋是云贵高原上的重要天气系统,常出现于四川宜宾、贵州兴仁和云南广南一带可造成云南降温、降水和局地强对流天气,如果有西南暖湿气流配合,还可造成大范围大〜暴雨(雪)天气过程。这与云南特殊的冷空气路径和地形有关:

云南省位于青臧高原的东南侧,受高原地形的阻挡作用,冷空气多以东北倒灌入侵为主,路径与其它省不同。滇西北的冷空气仅占9%,但它能造成云南中部以北的重霜冻天气。昆明准静止锋多出现在冬半年(11〜4月),当东北或偏东路径冷空气南下或西进时受到云贵高原阻挡或副热带高压较强时,冷空气滞留与云贵之间形成呈南北向的准静止锋。

就日变化来说,夜间准静止锋西进或南移,白天东退和北移.锋面愈弱,这种变化愈明显。普查统计发现冬半年昆明以东地区有86%的天数存在昆明准静止锋,这构成了低纬高原独特的气候特征。

(6)西行台风

西行台风在两广登陆后继续西行,或穿过海南岛进入北部湾在越南北部登陆对云南会产生较大影响,是云南产生暴

雨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据资料西行台风统计,进入18°N以北、110吨以西区域的西行台风对云南会有影响,因此把该区域定义为影响关键区,并按影响程度把该关键区划分为关键区I、关键区H和关键区III。

TC进入关键区I主要影响滇东南边缘地区,对其它地区影响较小;进入关键区II主要影响区域为滇东南和滇南地区,其中文山、红河南部以及普洱西南部大〜暴雨频数较高;进入关键区III对云南大部地区造成影响,特别是滇南部分地区大〜暴雨频数高,几乎每次进入这个区的TC都会造成该区域大〜暴雨的出现。统计表明进入关键区HI的西行台风对云南影响最大,进入关键区II的次之,进入关键区I的影响最小。

(7)孟加拉湾风暴

孟加拉湾风暴向偏北方向移动,可对孟加拉国和青藏高原形成重大影响常出现大海潮和暴风雪等严重灾害;向偏东方向移动,可对缅甸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地区有较大影响,是造成我国西南地区强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

统计表明孟湾风暴东北方向登陆易造成云南出现强降水天气;东北方向登陆的孟湾风暴有4〜6月和9〜11月两个高峰时段,与云南雨季开始(平均5月20〜25日)和结束(平均10

月15〜20日)基本吻合,尤其是与雨季开始期

的密切程度更为显著。

2、由这些天气系统所造成的云南主要的灾害天

气如下表所示:

主要天 气 分布特征 主要发生在夜间,滇中及以东以北地区夜间的暴雨比白 天多的多,尤其是滇西北的丽江、滇东北的昭通; 暴雨 主要原因是云南大部地区的昼夜温差大,产生暴雨的中 尺度对流系统多出现在夜间;另外,昆明静止锋有夜间加强, 白天减弱的特征; 与云南的地形和影响系统有密切的关系: 冰雹 南支槽及高原低值系统影响频繁、静止锋活跃、热带系 统造成局地农作物减产 甚影响较多的区域均是冰雹天气的多发区,迎风坡出现降雹 的机至绝收 率远大于背风坡。 北多南少,高海拔、狭谷地带多大风日。 大风 年均大风日数大于25天的气象站有9个,分别是滇西 北的大理、祥云、南涧、德钦和滇中的大姚、太华山、东川、 元江以及滇东北的巧家。 南多北少 年均雷暴日数南部地区一般在80天以上,北部地区一 般雷暴 在60天以下,西双版纳是云南雷暴最多的地方;滇西北 的怒江洲、迪庆洲是省内发生雷暴最少的地区。 从春到夏雷暴增多,从秋到冬雷暴次数明显减少 各地差异较悬殊,低纬度地区大雾日多于高纬度地区, 低海拔地区多于高海拔地区。 大雾 大雾口数最多出现在滇西南;大雾日数最多的是临沧的 沧源,年平均大雾日132.6天,大理和澄江气象站从未出现 大雾天气,主要出现在秋冬季,春末夏初较少。 与中国其他大部分地区的不同,冷空气受到青藏高原和 重形成低温连阴雨和重 霜重高山的阻挡,其强度弱于北方,造成的降温幅度偏小, 且降冻等灾害性天气, 导致寒潮 温速度慢。滇东北寒潮日数最多,由于山脉的阻挡,滇 东南出路面湿滑引发事 故或使现寒潮的概率的多于滇西南,滇西的保山、德宏几乎 没有。 农作物受到严 重冻害。 引发重大交通事故、 航班延误和疾病爆发 雷击灾害 在云南造成的损 害面积较小,多为局 部性大风灾害 引发泥石流、滑坡、 城市积涝 危害 带来的阴雨寡照低温 天秋季连 阴雨 在静止锋活跃和南支槽影响频繁的区域易出现,多见于 昭气往往给农业生产 带来通、昆明、曲靖、怒江、保山、德宏、临沧、普洱西部、 红河较大危害,以及 滑坡、南部等地 泥石流 冰冻多发生在冬季和早春时期,是中国冰冻灾害较为严 重的省份之一,特别是滇东北、滇东和滇西北地区每年都会 受到冰冻 程度不同的冰冻灾害影响。冷空气和对流层低层水汽条 件是促成冰冻天气最主要的两个条件,通常将冻雨、雨淞和 雾淞天气统称为冰冻天气。 易引起道路结冰 和电线结冰。

当地天气气候特点

环流的季节转换 当地天气气候概况

月平均降水月平均气温天气要素的极值灾害(极端)天气发生的天气背景及危害等

黑龙江天气气候特点 1当地天气气候特点

黑龙江省气候寒冷,冬季漫长。按每3个月划为一季,与全国各地四季长短的始末一致,但同处一季各地温度状况、物候现象差异很大。若按我国气候学家提出的用5d的平均温度(候温)为标准,并兼顾各地某些能反映季节来临的植物或动物的生长和活动规律来划分四季,能够较好地反映各

地温度状况和物候现象的特点。按张宝壁提出的当候温210°C、V22°C时为春季;候温222°C时为夏季;候温V22°C,,10°C时为秋季;候温V10°C时为冬季。按此划分黑龙江省北部一些市县在许多年份春、秋相连,没有夏季。

因此,根据黑龙江省的气候特点,在日常的预报和服务中采用与南方各省不同的季节划分方法。即春季为3—5月,夏季为6—8月,秋季为9—10月,冬季为11月一次年2月。1.1春季

春季(3-5月)是冬夏季风交替的过渡季节,天气多变,气温变化大,空气干燥,降水少,多大风。各地季平均气温一般在・1.0〜6.0C,北部大、小兴安岭及黑河等地在;.0〜4.0°C;南部地区在4.0~6.0°C。各地季降水量一般在50〜100mm,约占全年降水量的12〜17%,具有经向分布特征,表现为东多西少,西南部地区一般不足60mm;东部三江平原、北部小兴安岭及其南部等地在80mm以上;其它地区在60〜80mm。春季多大风,平均日数各地一般在4〜16d,约占全年大风日数的50〜70%,大、小兴安岭,三江平原东部等地在4〜8d:松嫩平原大部在12〜16d;其它地区在8〜12d。各地相对湿度一般在50〜70%,松嫩平原西南部不足50%;三江平原东部、哈尔滨地区北部在60%以上;其它地区在50〜60%。

1.2夏季

夏季(6-8月)黑龙江省盛行东南季风,气候温热、雨量充沛。各地季平均气温一般在16〜22C,大兴安岭北部在16〜18°C;小兴安岭、黑河等地在18〜20°C;南部、东部地区在20〜22C。各地季降水量一般在250〜400mm,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7成,大兴安岭北部、松嫩平原西南部地区不足300mm;北部大部和东部地区在300〜350mm;中部地区在350〜400mm。

各地降水(日降水量20.1mm)日数一般在40〜50d,西南部地区不足40d,其它地区在40-50do各地暴雨(日降水量250mm)日数一般在0.2〜0.8d,北部地区在0.2〜0.5d;南部地区在0.5〜0.8d。

1.3秋季

秋季(9—10月)是从夏到冬的过渡季节,夏季风衰退,气温迅速下降,降水量减少。各地季平均气温一般在3.0〜HOC,北部地区在3.0〜7.0°C;南部地区在7.0〜11.0°C。各地季降水量一般在60.0〜120.0mm,呈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西部在60〜100mm,中部在80〜120mm;东部在100〜120mm。

1.4冬季

冬季(11月一次年2月)受干冷的极地大陆气团控制,气温低,降水少,气候寒冷、干燥。各地季平均气温一般在

-(12.0〜24.0)°C,北部地区在-(18.0〜24.0)°C;南部地区在-(12.0〜18.0)°Co各地季降水量一般在12.0〜42.0mm,约占全年降水量的3〜6%,一般为西部少、东部多,西部地区在6-18mm;东部和中部地区在30〜42mm;其它地区在18〜30nlm。各地积雪日数一般在70〜200d,大兴安岭北部、黑河等地在110〜120d,西南部的松嫩平原在70〜90d;其它地区在90〜Uld。

2环流的季节转换

黑龙江地处中高纬度地区,强冷气团与强暖气团分别在冬夏两季交替影响,从而形成影响黑龙江省的主要天气系统多为大型天气系统的特点。影响黑龙江省的主要天气系统为高空的大型槽脊和低涡系统,地面的锋面、温带气旋和反气旋。

冷锋是黑龙江省最常见的天气系统之一。通常与地面气旋相伴,形成气旋锋面系统。冬季冷气团势力强盛,冷锋降水比较多见。夏季,黑龙江省气旋锋面活动频繁,气旋锋面降水盛行,约占全年降水的95%以上。

冬季暖锋是黑龙江省大到暴雪的主要天气系统,占冬季大降雪的37%左右;春、秋季较大降水中暖锋性质降水占绝对优势,为98.1%;夏季,暖锋锋区暴雨比较常见。天气形势上,西南气流前部存在暖锋锋区,其北侧或东北侧有偏东

风或东南风冷空气,冷空气在暖锋前缘与暖空气汇合,偏东风或者东南风与西南风形成风切变。

锢囚锋是冬季黑龙江省大到暴雪的主要天气系统,占冬季大~暴雪的18%左右。锢囚锋降雪雪区范围大,雪区移动缓慢,常在原地形成长时间持续性降雪,危害甚大。在春、夏、秋季降水影响系统十分复杂,锢囚锋通常与暖锋或冷锋共同作用产生强对流天气或较大降水。

静止锋在黑龙江省比较少见,冬季黑龙江省静止锋带来的较大降雪仅占1机在春、夏、秋季极少出现维持26h的静止锋。

蒙古气旋可以造成黑龙江省大范围的暴雨和大、暴雪天气。造成黑龙江省区域性暴雨天气要求700hPa高空图上,105°E、46。N附近有冷性低压或深槽存在,温度槽落后于气压槽,槽后部为偏北风冷平流,槽前偏南气流不越过50°N;副热带高压脊伸至朝鲜半岛或日本一带,但不越过黑龙江省及以东区域,这样才能保证蒙古低压沿锋区位置进入黑龙江省,形成区域性暴雨或大一暴雪天气。进入黑龙江省的蒙古低压,其移动方向受高空环流形势不同而不同,当东亚大槽稳定时,它向东南方向移动;当东亚大槽不稳定或有蒙古低涡东移时,它会向东北方向移动,影响黑龙江省北部。

温带气旋是中高纬度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主要出现在

副热带高压以北的中、高纬地区,它发生在极地气团和热带气团交汇之处,斜压性强。东亚地区的温带气旋主要发生在两个地区,一个地区位于45。〜55°N,并以黑龙江省、吉林省与内蒙古交界地区为最多,习惯称这一地区发生的气旋为北方气旋;另一地区位于25。〜35°N,即我国的江淮流域、东海和日本南部海面的广大地区,习惯上称这些地区的气旋为南方气旋。统计1958—2001年气象资料发现,东亚北方温带气旋月平均发生频数9.9个,5月最高,4月次之,1月最少;且夏半年明显多于冬半年,暖季发生次数高于冷季;春季3—5月气旋发生频数最高,占全年总气旋发生数的31.2%;冬季12—2月发生频数最低,占全年总气旋发生数的16.3%;其次是夏季和秋季分别占29.2%和23.3%。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中高纬,是受温带气旋影响较多的省份之一,温带气旋可以给黑龙江省带来较大降水天气。温带气旋的生命发展史可分为四个阶段:波动阶段、成熟阶段、锢囚阶段和消亡阶段。

影响我省的主要温带气旋有:东北气旋,黄何气旋,蒙古气旋。

影响黑龙江省的高压系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鄂霍茨克海高压,蒙古高压,贝加尔湖高压,乌拉尔高压脊。

东北冷涡是指在我国东北地区附近具有一定强度(闭合

等高线多于两条),能维持3〜4d甚至更长,且有深厚冷空气的高空气旋性涡旋。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但以5—6月份为最多,东北冷涡(35°〜60°N,115°〜145°E)生成后在东北地区及其附近上空活动。500hPa天气图上至少能分析出一条闭合等高线,并有冷中心或明显冷槽配合。它是从地面到6km上空的一个冷性气柱,这个冷性气柱呈逆时针方向且不断旋转,旋转过程中,会有冷空气分离出来,产生降水。由于东北冷涡高空温度比较低,当低层有加热时(如暖平流、太阳辐射)则会导致层结不稳定,可能出现低温、连阴雨和强对流天气,产生冰雹、雷暴、局地暴雨等天气。另外,东北冷涡的准静止性,可使这类天气反复发生。

东北冷涡是黑龙江省降水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占整个降水的37%O根据1985-1994年出现的冰雹过程统计分析发现,83次冰雹过程中由冷涡系统影响的占75.9%;1972—1991年哈尔滨气象站观测到的55次跑线中与冷涡有关的有35次。

不均匀地形有利于中尺度系统的产生和发展,地形抬升、纬向次级环流和小股弱冷空气共同作用是大暴雨产生的重要原因。数值试验表明,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等地形对嫩江、松花江流域东北冷涡的暴雨形成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暴雨的落区和范围影响最大,对强度的影响次之。虽然冷涡暴雨更多的表现为局地强对流天气,但如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

压北进后,低纬天气系统对西风带低值系统降水产生加强作用,同时有充沛的水汽输送,则能够产生区域性大暴雨,冷涡长时间维持则可能出现大范围洪涝,例如1998年松嫩流域大洪水。

影响黑龙江省的西风槽指500hPa,35°〜55°N,内蒙古至华北、东北地区(115°〜130°E)的低槽,槽线南北长度大于5个纬距,槽线近于东北西南走向。盛夏(7、8月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跳到30°N以北,当黑龙江省处于副高西北边缘时,西风槽作用下可产生暴雨。西风槽与副高相结合或西风槽与台风残留雨区相结合产生的暴雨天气占黑龙江省夏季暴雨的7%。冬季,以蒙古和河套为源地的西风槽是黑龙江省寒潮天气、较大降雪、春季较大降水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按照源地不同可分为新疆低槽、蒙古低槽、华北低槽、河套低槽以及新生低槽。低槽产生的冬季大到暴雪天气占黑龙江省大~暴雪天气的60%以上,夏季暴雨中占7%左右,春季较大降水中,低槽占17%左右。

统计发现,青藏高原南侧一年四季总存在一个低压槽,这是由于高原和孟加拉湾特殊地形作用的结果。在冬半年青藏高原位于西风带中,由于绕流在高原南侧形成一个相对少动的地形槽,此槽与孟加拉湾地形槽叠加,在其上不断有小波动发展,这被预报人员称之为“南支槽”。南支槽是造成

低纬地区强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但7—9月份随着副高的北跳和加强西伸,南支槽上的波动沿着副高西侧的西南气流不断向东北方向移动,会影响东北地区。通常南支槽与北部低槽合并加强东移影响黑龙江省,给黑龙江省带来暴雨等灾害性天气。

当西南暖湿气流发展北进时,对应地面气压场表现为一个西南一东北向的低气压区,风场上为西南风和东北风的流场,一般其北部有较密集的等压线,南部等压线不闭合,为了与常见的低压气旋区分称为地面倒槽,它表示在地面上存在一股暖湿气流向北发展;地面倒槽的另一种形式为台风登陆后减弱为热带低压,沿着副高南侧偏东气流西进而形成的倒槽,称为台风倒槽;地面倒槽是黑龙江省降水的主要地面影响系统,通常指由华北或河套伸向辽宁省、吉林省的低槽。当倒槽发展时,如果高层有短波槽配合,地面从西北或东北部有冷空气侵入,往往在倒槽内产生较大降水;冬半年常常给黑龙江省带来大雾、暴雪等天气,夏半年造成强降水。

3当地天气气候概况、月平均降水、月平均气温

黑龙江省属中温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5〜6°C,年平均降水量390〜660mm,无霜期90〜170d。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气候严寒、干燥并漫长;夏季受副热带海洋气团的影响,气候温热,降水集中,雨热同季;

春、秋两季气候多变,春季风多雨少,易发生干旱,秋季短促,降温急剧,霜冻较早。

年平均气温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具有明显的纬向分布特征。大兴安岭地区、黑河北部、伊春西北部年平均气温在o°c以下,是黑龙江省气温较低的地区,其中漠河年平均气温为-4.3°C,是全省气温最低的地区;齐齐哈尔西南部、大庆南部、绥化南部、哈尔滨大部及三江平原大部、牡丹江等地年平均气温一般在3.0〜5.0°C,是全省气温较高的地区,东南部的东宁年平均气温为5.5C,是全省平均气温最高的地区。1月为全年最冷的月份,月平均气温大兴安岭大部地区低于-25.0°C,其中漠河最低为-29.8°C,中部、北部等地一般在一(20.0〜25.0)°C;南部、东部和东南部等地一般在-20.0°C以上,其中东宁最高为-13.8C。

7月为全年最热的月份,月平均气温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在20.0C以下,其中呼中最低为17.4°C;中南部地区在23.0°C以上,其中杜尔伯特最高为23.7°C,其它地区一般为20.0〜23.0°Co

黑龙江省年降水量分布差异较大,区域性显著。一般东部多、西部少,中部山区最多。降水中心在小兴安岭南部和张广才岭山地,年降水量600mm以上,其中尚志降水量最多,超过650mm;东部三江平原和东南部半山区一般为500〜

550mm;西南部地区和大兴安岭北部地区一般为400~500mm,其中泰来年降水量最少,不足400mm。夏季受海洋性季风影响,雨量充沛,是主要的降雨时段,6〜8月全省各地总降水量一般在300〜400mm,占全年降水量50~70%。

4天气要素的极值 4.1温度

黑龙江省年平均气温在・5.0〜6.0°C,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具有一定的纬向分布特征。各地气温的年变化基本呈单峰型分布,1月气温最低,为全年最冷的月份;7月气温最高,为全年最热的月份。1月平均气温全省各地一般在-(13.0〜30.0)°C,其中漠河最低达-29.8°C,东宁最高为-13.8C。7月平均气温全省各地一般在18.0〜24OC,其中呼中最低为17.4°C,杜尔伯特最高为23.7°C。

4.2降水

黑龙江省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在390〜660mm之间。受季风影响,全省降水季节差异大,具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冬季,受大陆性季风影响,寒冷而漫长,降水很少,11月一次年2月总降水量全省各地一般在10〜40mm,仅占全年降水量的3〜5%。夏季,海洋性季风带来大量暖湿空气,降水集中,雨量充沛,6—8月总降水量全省各地一般在250~400mm之间,

占全年降水量50〜70%。

4.3日照

黑龙江省各地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200〜2800h之间。日照时数年变化基本呈单峰形分布,1月份最少,5月份最多。全省各地年平均日照百分率在54〜62%之间,松嫩平原在58%以上,其中齐齐哈尔和大庆南部在62%以上;小兴安岭南部和张广才岭山地、三江平原东部、大兴安岭北部低于54%;其它地区在54〜58%。

4.4湿度

黑龙江省各地年平均相对湿度在60〜70%。基本呈经向分布,东部大西部小,中部山地最大。中部在70%以上,西南部地区不足65%,其它地区在65〜70%。夏季较大,一般在70-80%,其中8月最大,全省平均79%;春季较小,一般在40~60%,其中4月最小,全省平均为53%o

4.5平均水汽压

黑龙江省各地年平均水汽压在6〜8hpa,呈纬向分布,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南部松嫩平原、东部三江平原、东南山地等在8hPa左右;西南部平原、中北部山区在7hPa左右;北部大兴安岭在6hPa左右。年变化基本呈单峰型,7月最大,全省平均19.93hPa;1月最小,全省平均0.98hPao

4.6风

黑龙江省各地年平均风速在2.0-4.Om/so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平均风速较大的地区,在3.0〜4.Om/s;东南部山地和北部小兴安岭山区年平均风速较小,在2.0〜3.0m/s;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在2.5m/s以下,西部地区最小在2.Om/s以下。

平均风速年变化为显著的双峰型分布,从1月开始,风速呈上升趋势,到4、5月份达到最大,为第一个峰值;其后呈下降趋势,到8月左右达到极小值后,开始逐渐上升,至10、11月出现极大值,为第二个峰值。冬季各地平均风速在1〜5m/s;春季一般在2.5〜5m/s;夏季一般在1.5〜3.5m/s;秋季一般在2〜4m/s。

4.7云量

黑龙江省各地年平均总云量较为均匀,为4.0〜5.5成,仅大兴安岭地区北部、大庆南部、牡丹江中部等地云量在5成以上。全省各地年平均低云量分布与总云量分布基本相似,一般在2成左右,大庆南部超过2.5成;松嫩平原、小兴安岭、三江平原、东南部山地等地的局部地区不足1.5成;其它地区均在2成左右。

云量的年变化与降水类似,呈单峰型,夏季最多、冬季

最少。但总云量和低云量又有所不同。低云量的峰值更为突出,峰度更高。

4.8地温和冻土

地温:黑龙江省各地年平均地面温度为在-2〜6°C,其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纬向特征,由南向北逐渐降低。松嫩平原、东南部山区、三江平原在4°C以上,西南部和东南部的部分地区在6°C以上;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在0C以下,其北端低于地面温度的年变化与气温相似,呈单峰型变化,7月最高,一般在21〜28°C;1月最低,一般在(-17〜32)°C。

冻土:黑龙江省冻土多为季节性冻土,各地冻结期一般为5〜7个月;永冻土分布在大兴安岭北端高寒地区,面积较小。北部地区冻结期较长,可达7个月;东南部地区较短,一般在5个月左右。全省各地最大冻土深度在2.0〜3.0m,南部的松嫩平原、东南部山区和东部的三江平原在2.0m左右,大兴安岭北部可达3.0m以上。

5灾害(极端)天气发生的天气背景及危害等

黑龙江省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象灾害种类繁多,灾情较重。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的90%,高出全国平均状况的20乐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2〜4虬

黑龙江气象灾害多发区集中在西部松嫩平原地区。灾害

偶发区多集中在中、东部的萝北、宝清、哈尔滨、五常、汤原、孙吴、抚远等县(市)。1950-2000年,全省自然灾害中旱灾受(成)灾面积占35.9%,洪涝面积占32.3%,风灾占6.5%,冷害、霜冻占5.3%,雹灾占5.1%。另外,病虫害(与气象有关)占12.0%,其它占2.9虬

黑龙江省气象灾害的主要特点:

频发性:几乎年年有灾,其中水、旱灾害频次最多; 地域性:春季出现西旱东涝,夏季江河沿岸多洪灾,低洼地多涝灾,中部地区多冰雹;

季节性:春季易旱,夏秋易涝;

连续性:有些灾害可连续几季或几年出现,1957年、1969年、1981年几乎整个生长季各月都出现低温。1956—1957年、1964—1965年、1971—1972年都有低温冷害加内涝;

阶段性:受气候准周期变化影响,气象灾害有明显的阶段性。1954-1965年以低温内涝为主;1966—1976年以低温干旱为主;1977—1989年以高温干旱为主;1990—1994年以高温多水为主等。

暴雨是黑龙江省主要灾害之一。西部地区多短历时局地暴雨,中、东部多长历时大范围暴雨,而且主要集中在山区和丘陵地带。比较集中的地区为小兴安岭南麓西侧,张广才

岭西侧和老爷岭西侧,代马河地区以及完达山区和西部龙江、克山等地。尤以巴彦、尚志、五常、铁力、伊春、宝清、勃利、牡丹江、鹤岗、嘉荫、克山、龙江、抚远等地为最多。

冰雹灾害虽然在气象灾害中所占比例较小,但灾害损失较大。冰雹多为局地性,全省大部分县、市均有不同程度的雹灾。每年平均有数十县(市)发生冰雹,大部分地区有1〜2次。冰雹的空间分布受地形影响很大。山地及其迎风坡降雹机会较多,其次是江、河沿岸地带,平原区相对很少。小兴安岭南部、张广才岭西侧一带为全省降雹中心。冰雹多发地区为大兴安岭地区南部、绥化北部、哈尔滨大部、三江平原大部及五大连池、克山、绥芬河等县(市),平均年降雹日数在1.5〜2.3d。

黑龙江省大风多发生在春季,以4、5月份危害最大。弱风区为大兴安岭地区西部、黑河市南部和伊春市,即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的迎风坡和小兴安岭;大风区有两部分,第一部分位于嫩江、松花江流域沿岸,第二部分位于牡丹江、鸡西、双鸭山地区境内。特大风区位于哈尔滨市的巴彦、通河、依兰县和牡丹江市东南部的宁安县、绥芬河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