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认定的相关研究综述
【摘要】从校园欺凌的含义、校园欺凌的要素以及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的区别三方 本文主要综述了不同学者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
。面来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判定
【关键词】校园欺凌要素;校园暴力 校园欺凌含义; 1 研究背景
校园欺凌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各国也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但是我国还有形成完备的校园欺凌防治体系,本文认为这与我国目前对于校园欺凌的认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有关,不仅对于校园欺凌的含义、特点等存在不同的意见,甚至有些人还在将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混淆使用。因此本文对不同学者的观点进行了综述,以便能够进一步了解校园欺凌的相关内容。
2 文献综述
也称校园欺负、校园霸凌,2.1 校园欺凌的含义 校园欺凌,
校园欺2016年4月国家机关第一次直接在正式文件里使用了“
,凌”同年,有关校园欺凌的研究呈现突进式增长趋势。目前对于
(校园欺凌的界定存在各种各样不同的观点,最早对Olweus1978)
校园欺凌进行界定,他认为校园欺凌是指在校园范围内,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由一名或多名学生集中持续地故意伤害或破坏某名或某些学生的财务、身体和心理等,造成受欺凌学生肉体和精神上痛苦的行为。
根据相关文献显示,目前各国在界定“校园欺凌”时基本遵循了O即具备主动攻击他人的意图、双方力量的lweus的三大要素,不平衡、具备持续性的倾向,并在此基础之上根据本国校园欺凌的具体特征对“校园欺凌”概念进行扩充。
)我国教育部(在《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中将2017
“其定义为: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
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
[1]
”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本研究中的校园欺凌采用教育部在《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中的定义,认为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
”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依据上述校园欺凌的概念及众多学者对于校园欺凌的解读,校园欺凌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也即欺凌者与被欺凌者均为学生。①校园欺凌的主体为学生,
不只包括校园内的欺凌。②校园欺凌的发生地点为校园内外,
③行为人具备主动攻击他人的意图。
如身体殴打、言语辱骂④有具体的欺凌手段,
“强”不仅仅体现在体⑤双方力量的不对等。也即恃强凌弱,
力上,同时也包括倚仗人多势众、家庭背景等其他强势条件。
单次行为如果符合其他标准,也可⑥具备持续性的攻击倾向(
。是指欺凌行为的产生一方面显示在时间跨度以构成校园欺凌)
上的长久,另一方显示在攻击间断的高频。联合国的相关报告指
,出,欺凌的本质在于学生之间的“不平衡”不平衡体现在方方面
面,如性格、长相、身体因素、家庭条件、人际关系、性取向等等,这些因素往往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的,因此校园欺凌会呈现持续性、重复性、长期性等特点。单次的冲突或者矛盾往往由学生之间的偶然矛盾引起,只要学生之间不存在不平衡因素,偶发的矛盾得以
[2]
妥善解决,也就难以持续演化成欺凌。
王立敏 朱星亮 廖静娴 孙 灿
()中华女子学院 北京 100101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G417 【1003-9619201929-0031-01 【
2.2 校园暴力与校园欺凌的区别 校园欺凌一词最早起源
”于国外,是由“翻译而来,一些文章中会将“校园欺schoolbullinyg
、“凌”校园暴力”放在一起使用,对于“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关系的区分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同一论”认为二者是等同关系,可以替代使用;一种是“区分论”认为二者存在差异,不能替
,代使用,还有一种是“交叉论”认为两者有所区别,但是也存在重“合的部分。任海涛(在《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2017)
任》中对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进行了区分:
第一,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可以是校外入侵人员,也可以是学校师生,而校园欺凌的施暴者只能是师生,而不能是校外人员。
第二,校园暴力的受害人可以是师生,校园欺凌的受害人仅是在校学生。
第三,校园暴力多是偶发性的单独侵害行为,而校园欺凌大多是长期的、反复的行为。
第四,校园暴力一般是比较容易被发现,且会立即受到阻止的行为,而校园欺凌受害人长期不敢声张,也不易被发现。
第五,校园暴力以赤裸裸的“硬暴力”为主,而校园欺凌更多地
。是羞辱、孤立、嘲笑、起绰号等“软暴力”
第六,校园暴力的刨伤比较显见且大部分可以短期内治愈,而校园欺凌对受害人心理的影响很大,甚至会持续到几十年之后。
第七,校园暴力行为在各类学校都可以发生,但是校园欺凌的受害人一般是缺乏反抗能力、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因此最典型的校园欺凌现象应该是发生在幼儿园、中小学,而不包括
[3]
高校。
)冯亚文(也在文章中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简述,认为二2018
者都属于校园攻击性行为,既包括身体伤害行为又包括精神伤害的行为,但内涵、形式、后果均有不同。校园欺凌是发生在学生之间的失范性事件,不是犯罪,带有轻微的违法色彩;而校园暴力涉及犯罪,属于违法行为。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是动态发展的,可以
[4]
相互转化。
3 总结
校园欺凌一词来源与国外,国内对于校园欺凌的研究从2016年起逐渐增多,到现在为止,虽然不同的学科的学者做了很多相关的研究,但是可以发现我国目前对于校园欺凌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尤其在校园欺凌的认定及取证方面,因此还需要加强对该方面的研究,此外也要注意区分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因为对于某行为给予不同的认定,意味着所采取应对措施的不同。
参
考
文
献
[]/(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1 教育部.EBOL].2017-)[]:///12-272019-02-25.httwww.moe.edu.cnp[]]陈鑫,陈家梅.浅析校园欺凌的概念和特征[青年与2 王斌,J.
社会,2019.[]“]任海涛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华东师范3 .校园欺凌”J.
()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外国中小学教育,20172.
[][]冯亚文农村初中校园欺凌现象研究河4 .D.南师范大
学,2018.
。第一作者简介:王立敏,女,满族,籍贯:内蒙古赤峰,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儿童保护与家庭教育服务)1997.03.04,
3 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