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陈益新 教学一得 在参与“经典诵读五名工程”课题研究中的几点思考和探索

2023-09-23 来源:汇智旅游网
在参与“经典诵读五名工程”课题研究中的几点思考和探索

陈益新

2009年9月,我校市级课题“以‘五名工程’丰富职高学生文化底蕴的研究”开展实验,我作为课题成员之一,参与了该项活动。主要负责美文介绍与资料收集。二年来,在指导学生实践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和探索: 一. 关于“经典”的定位

作为“经典”,在我们的头脑中,早期大多认为是古诗文,所以在此之前,学校为了积淀职高学生的文化底蕴,有意识的利用早读、自习课上引导学生诵读《百家姓》、《三字经》、《论语》、《大学》、《中庸》、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等。从这些活动中可以看出,对“经典”的理解是“中华古诗文”。特别是去年9月起我开始参与“经典诵读”课题研究,学生诵读的《论语》及《道德论》部分难以理解,特别是“道德论”让人“恍兮惚兮”。如果一味追求这些深奥的东西,会让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尤其是“经典诵读”课题研究难以坚持下去,所以我思考,“经典诵读”的“经典”就是这些吗?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经典”,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由此可见,传统的、有权威性的著作不仅仅是中华古诗文,包括《论语》、《老子》等先哲经典作品,而且还包括更广泛的优秀的作品,如中外名家名篇,像现代中国一大批作家的优秀作品也在其中之列,甚至某些当代作家的作品也算作“经典”之列。

所以,我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中,敢于大胆地引导学生读中外现代作家作品,让这些名著也成为学生经典诵读的内容。如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还有《稻草人》童话集,鲁迅的小说、散文,以及《猎人笔记》《爱的教育》《安徒生童话》等。这样,学生诵读经典面大大丰富了。 二. 如何安排“经典诵读”

1.用好学校安排的每周50分钟时间。这50分钟是周日下午4:00到校的自由安排时间。学生在学习委员的带领下,分组诵读经典,主要以《五名工程》为教材,诵读《三字经》《弟子规》、《老子》等先哲经典,以及一些广为传诵的古代诗词。每次诵读80-200字不等争取在当堂熟读成诵。一个学年下来,带领学生诵读了《论语》《老子》近30篇。

2.抓好每天课前三、五分钟,或诵读古诗古词,或诵读现代经典著作,一次三、四百字,每周二、三千字,一学年累计也达八万字左右,像《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爱的教育〉《鲁滨逊漂流记》《安徒生童话》《叶圣陶童话》《唐诗宋词》等都会成为学生诵读对象,以此延伸到课外参与大量阅读。

3.利用晚自修上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平时我留给学生的课堂作业大多只有两种,一种是读书笔记,一种是日记。至于其它课文后的练习和生字抄写等,大多是留在中午或课堂上完成,这样做必定提高课堂效率,要求教师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增加课堂容量。尽力节省教学时间以完成课后练习,以便学生在课外有充足的时间自由阅读、诵读经典,就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的次数不求天天写,一周三、四次,根据时间的推移,要求不断更新简单的记录以下好词好句,要求高一点写点读后感受,也有时根据学生状况因人而异,基础好一点的学生与基础差一点的学生标准可以不一样,其它课程作业多的话,可以少写;少的时候可以多写。目的在于让学生能读经典,读精品、积累语言,增长见识。当然,让学生写日记,在于让学生积累素材,运用语言了。一年下来,学生读的课外经典也真的不少。《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岁月留香》《爱的教育》《盛世繁花》《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骆驼祥子》《老人与海》等名著名篇。三.如何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一开始学生接触古诗文,学生难以理解,有些学生兴趣并不太浓,读了一段时间之后,又有些学生失去兴趣。如果长期下去,这种课题研究将难以坚持下去,所以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十分重要。所以我先后采用了下列方式激发兴趣。

1.运用多种形式的读。在“经典诵读”课上,我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或范读,带读,引读;或分学习小组、男女小组对读;或让小老师领读;抓住难读的地方多读。读了几遍后,部分学生能达到背诵程度。再互相练习、试背,更多同学能背诵,学起来较轻松。 2.把故事加入诵读之中。职高学生乐于听故事。有时当诵读内容中包含有神话故事或历史故事时,可以延伸开来,讲给学生听,他们也会感到其中的味道。读到《笠翁对韵》中的《三肴》“管鲍相知,能交忘形胶漆友;蔺廉有隙,络为刎颈生死交”句,可以向学生介绍管仲与鲍叔牙、蔺相如与廉颇的故事。

3.将歌曲带入诵读之中。中华古诗文包含很多节奏感明快的作品,如唐诗宋词等,在古代就是作为吟唱的对象,根据内容的不同可确定不同的调子。王之涣的《凉州词》用高亢深远的曲调吟唱“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可以感受到塞外风光。增加韵文的乐趣。

4.将图画、情景表演带入诵读之中。中华古诗文包含深远的情景,给人想象的余地,所以诵读时重现诗文中的画面十分有必要。如古诗中就包含着图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说明了这一点。有很多古诗就配有图画,能让看到诗中的景物、文物,诵读时可以图文结合,也有的诗文虽然没有配画,却可以让学生透过文字让学生配画,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其画面。增加诵读情趣,如《清平乐·村居》这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中,大儿、中儿、小儿的动作、神态十分传神,特别是小儿的“卧”这一动作活灵活现,学生可拿起画笔画其中“茅檐、溪水”,青草地上小男孩卧剥莲蓬的情景,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诵读《论语》中《泰伯第八》可让两个同学对演,一生演孔子,一生演曾子,让明白什么是君子。无形中学生内外情操得到了熏陶。

5.用激励措施来激发学生坚持诵读

学生背诵了一定数量的诗文,阅读了一定数量的名著,所写的读书笔记优秀,可以在班级登星榜上加星星。积累到一定程度,就物质奖励一下(如笔、本子之类的),期终还依此发给学生“读书博士”“诵读经典明星“等奖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二年来,我在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中,不断思考,不断摸索,总是想着如何提高诵读质量。当然,也有许多不妥之处,我将在今后的活动中和其他老师一起共同探索,不断追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