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教练员培养现状与研究
作者:董晓蕾
来源:《体育风尚》2018年第09期
摘要:中国目前正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国内高等教育对于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体育教师;竞技体育教练员;社会体育工作者。在对中国一些优秀运动员成长经历的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的优秀运动员成长于专业队,其他形式的培养只占有极小部分。通过与国外相对成熟的教练员培养模式对比作者认为主要是国内目前对教练的培养模式中实践环节薄弱,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对所学知识没有充分消化等问题导致。 关键词:竞技体育;教练员;田径 一、体育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认为,理论产生于实践,其产生的目的又是为了更好的实践,二者相互促进印证。教练工作实际上是一个哲学的过程,负荷与身体承受能力的关系处理、肌肉能力发展与其对抗肌阻力之间关系的处理等等,都需要教练员有着充足的理性认识。
竞技运动的主体构件中教练员是凭借着自己具有的专项理论知识和先进的教学与训练方法,对运动员的训练实践进行全面指导、训练,促使运动员提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1]。在竞技体育发展较好的地区高等院校是高水平教练员培养的重要基地,明达格斯先生曾指出:无论缺少丰富的运动实践经历或者良好的高等教育背景,都难胜任教练工作[2]。但在国内,对于教练员的培养或多或少都有所欠缺,有的缺少运动实践经历,有的缺少高等教育背景。而且体育学科的理论书籍与理论体系也很不充足,同时少见一个体育专业的教授或院长培养出知名运动员的经历。
二、国内、外院校体育专业教练员的培养现状 (一)针对教练员的培养高等教育现状
体育作为一门应用类学科,理论学习涉及学科门类之广在其他学科是比较少见的,但体育专业的理论学习与其他文史类专业有所不同,,应更侧重于理论的应用,例如运动生物力学的学习中其重点也不只是在肌肉起止点的名称,在理论上运动过程中肢体摆动的角度多大是最合理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运动力学原理判断运动员技术动作是错误的还是个人技術风格,在运动过程中出现错误技术动作或损伤时运动力学原理推断在动力链中错误发力的源头。 如表1所示,是我国在体育方面较为出色的八所体育院校对体教、运训专业田径方向实践课程教学的大纲安排,教学时数平均到各单个项目教学时数极少。这样的课时安排对于校园体育也未必能够满足的,作为教练员的培养安排我认为是不能够在短短十几个课时就可以充分掌握运动技术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体育协会对教练员的培养
国内各单项体育协会培训的确有规程的组织安排,但对于培训的结果并没有把控。各单项体育协会组织培训的目的是对于已经从事教练工作的教练员进行再教育,同行之间的相互交流,将当前比较有效的、热门的训练理论传播给没有充足条件与外界交流的基层教练员。但并不能补充其基本理论框架的不足。 (三)专业队的培养
在对中国知名教练员的调查中发现,曹硕的教练员吴冀,曾在九运会以三级跳远17.04米的成绩夺冠;中国女排教练员郎平,曾是中国历史上女子排球五连冠是中国女排主攻;中国乒乓球队主教练刘国梁,曾是中国第一位世乒赛、世界杯和奥运会男单“大满贯”得主;中国短道速滑队主教练李琰,在十五届冬季奥运会上,夺得一金两银......
从以上各项记录来看,目前中国优秀教练员都有着辉煌的竞技运动生涯,并在后来的指教生涯中有些丰富的成果。在以往的一些学术著作中有学者认为国内专业教练员理论框架缺失,其训练手段简单粗暴,缺乏理论支撑。并不否认,在对基层教练员的了解中,确实有这样的现象存在,但在优秀教练员的交流中可以发展,他们在训练过程中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只是他们很难像学术专家一样将其叙述的高深、“规整”,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断定其缺乏理论框架的学习。 三、结论
(一)在教练员的培养体系中,其本身的实践经验丰富程度尤为重要,对日后组织运动训练中的感性判断有些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在教练员的培养体系中,理论体系的建立也同等重要,但其目的不在于流水线般培养具有相同训练理念的教练员,而是在于培养对运动训练组织有着系统、整体认知的教练员,他们对训练有着理性的认识,有基础能力接受更加先进的训练理念。
(三)在国内教育的培养中,体育专业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前从事系统运动训练的经验就较为匮乏,进入高等教育后大部分学生更是彻底脱离了长期的,系统的,科学的运动训练实践。体育专业学生实践经验的匮乏,也就为日后从事指导训练工作埋下了隐患。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毕仲春,陈丽珠,李征.对欧美篮球教练员成长过程模式的研究——兼论中国大学篮球教练员培养的现实困境与希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 (07):113-118.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许占鸣.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 (03):106-1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