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性别的视角关注女教师的专业发展

2021-10-12 来源:汇智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性别的视角关注女教师的专业发展

作者:李艳红

来源:《中国教师》2007年第08期

在我国县城和城市的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问题日渐凸显。其实这并不是中国的“专利”,欧洲国家的小学男教师比例平均不足15%,在美国300万小学教师中,男教师只占21%。与此相反,在我国农村小学长期以来缺少女教师。但近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观。从社会观念来看,小学教师是适合女性的职业,而当女性真正成为一名教师以后,往往得不到相应的性别特征的支持与帮助。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从性别的视角对女教师有所关注,这种关注对于我们认识我国女教师专业发展会有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对女教师职业地位的关注

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的性别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女性化”特征。[1]与此同时,还存在着另一种耐人寻味的普遍现象,那就是在很多小学里人数不多甚至屈指可数的男性教师,他们在学校生活中的实际地位却明显高于女性教师,学校中的一些管理职位诸如校长、主任、年级组长等多由男性教师占据。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原因分析,从社会学的角度,Altenbaugh(1995)指出,在传统观念中,人们认为小学教师职业带有家庭生活的性质,并将其定位于“适合妇女的职业”,因此小学教师职业也就被看成是妇女在家庭中劳动的拓展和延伸。从政治经济学角度,Apple(1983)指出,随着公立教育的普及,地方教育行政承担着沉重的义务教育负担,减少这种不断增加的义务教育成本的办法就是雇佣便宜的劳动力——妇女。一旦教学成为“妇女的工作”,它就必须服从于理性化的压力,行政对教学、课程的压力也随之增加。由于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定位,男性被假定为具有管理、控制女性权力的人,而女性必须服从于学校的规范和男性的权威,性别差异成为社会控制的重要依据。

二、对女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

专业、专业主义和专业化等概念都是反映社会结构的观念。在19世纪,专业与女性是两个相互排斥的术语。理想的“专业”应包括专业知识、长期训练、工作自主性及对社会的贡献。Etzioni将教师与护理等工作并列为“半专业”,原因是训练时间短、对于技术知识的掌握较为欠缺、与其他专业相比容易受监督,自主性少。所列原因虽多,但都与女教师为大多数的事实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教师职业被认为是女性的工作。Casey(1990)和Steedman(1985)也指出,“专业性职业”最根本的是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在工作实践中自主地进行理性的和独立的选择。但是,当女教师继续被看做是母亲或监护人的角色时,她们是缺乏职业自主的。女教师在这样的两难境地中进退维谷。她们要么选择工具主义的立场,任由“女性气质”被程序化形式所取代或者遵从男性能力的形式,要么被排斥在专业化的主流话语之外。女教师在学校中的处境也使得她们对于教师专业化的态度既爱又恨。[2]

女教师的专业发展还受到地域、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3]比如,由于受到宗教与风俗的制约,巴基斯坦的女性受教育程度较低,而且大部分女孩子只能到宗教学校去学习,大部分男生则去国家公立学校上学。一些地区的女教师只能通过远程教育来接受继续教育,在职培训以及发展过程中获得的机会较少。如果培训不在学校,或远离她们的住所,培训就会受到很大阻碍。在巴基斯坦东部地区,只有一个国家教育和培训学院在中心镇,培训的地方很小,而且课程只限于在这个镇上的老师,这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农村女教师。

三、对女教师职业身份认同的关注

有关研究表明,[4]女性从事或者选择从事教师工作是因为她们在寻求某种替代,即通过照顾学生使其得以抒发、表达她们“与生俱来”的母亲职责的需求。由女性来教育年幼的学生等于是她们在公共领域中继续发挥“母性的使命”,即耐心的照顾。换个角度来说,“母亲”与“教师”这两个角色内涵的连结,是大多女性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有学者认为[5],造成小学男教师较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对职业和性别成见是一方面。此外,主要还是工资与福利待遇不能满足他们作为男性所要担负的养家糊口的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的迫切需要。于是,男性就越来越远离农村小学教师这一职业。

澳大利亚联邦教育科学与培训部的研究报告指出,根据已有的研究结论,一般来说,不高的教师地位、微薄的薪水、有限的事业机会以及有关照顾孩子与看管孩子的问题,是导致社会风气不鼓励男性选择小学教师职业的主要原因。

四、对女教师婚姻家庭的关注

由于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女教师们常常在事业和家庭的矛盾性选择中处于一种尴尬状态,“当她们想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体时,就被社会排斥出正常女人的领域;当她们想成为好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子、好母亲、好女儿时,就成为远离独立自主的人”。[6]学历的竞争,职称与职位的竞争,使女教师与男教师同样承担着事业上的压力。然而,女教师的家庭负担和家庭责任却并未因此而减轻,除教学和研究外,生活中的她们更要担负起操持家务、照顾家人、养育孩子的重任。当谈及女教师的发展时,她们总被放在家庭的脉络中看待,对于她们的讨论离不开婚姻家庭的角色。如Spencer(1984)对八位女教师的家庭、学校生活及休闲活动所进行的观察研究发现,家庭很难和工作相分离,她们常把学生作业带回家批改,学校的课外活动也占据了家庭时间。此外,教师职业较低的工资收入及繁忙的工作状况不仅固定了她们的生活形态,也限制了她们选择的机会,家庭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对教学效率造成影响。而Acker(1995)的研究则提出不同的看法,她发现学校对女教师家庭生活的影响远大于家庭对学校的影响,她们回家后还常常在思考如何解决学校的事,而学校工作的繁重是外人所难以体会的。同时她们仍需扮演传统的家庭角色,是家务的主要承担者。尤其是那些仍有年幼孩子需要照顾的女教师,她们在家庭及工作两者之间显得精疲力竭,以致于呈现出宿命的生涯观。

台湾学者陈艳红(2002)的研究发现,国小女性领导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是来自于丈夫对她各方面的肯定。国小女性领导经常面临的角色冲突包括:夫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和家庭、工作压力、时间冲突。台湾学者郑茱月(2003)研究发现,女性教师因为家庭、育儿等角色的牵绊,使其在生涯发展上较低于男性教师。

五、国内外相关研究对我们的启示

1.在社会方面,要通过各种社会传媒来宣传教师性别平等的观念。在现代社会,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既是社会舆论形成的渠道,又是社会舆论不可或缺的载体,对社会性别观念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为此,要净化大众传媒,禁止大众传媒用传统社会性别观念来定格男性和女性教师的社会形象。

2.在政府的方面,要把教师性别平等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在对女性的认知上,应摆脱以往观念的束缚,为女教师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要充分考虑女教师的特殊性,给女教师提供平等的施展个人抱负和成就的舞台。鉴于目前中小学学校中层、校级领导女教师偏少的实际情况,教育主管部门要摒弃“论资排辈”和“性别定势”的观念,又要克服在选拔女性领导上的“求全责备”,应有公开透明的女性校长选拔任用制度,造就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快培养女教师的步伐。要在提高她们政治素质的同时,着力增长中青年女教师的管理素质,要把那些在各方面比较优秀的中青年女教师,提拔到学校领导或中层干部队伍中来。

3.在学校方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激励制度,促进女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和业绩评价体系中,给女教师提供一个公平合理、公开有序的竞争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境,积极创造条件满足女教师的合理需求。学校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通过对女教师性别特征的理解与关注,增进女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学校应多组织她们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如座谈会、讨论会、报告会和演讲会等,创造条件帮助她们进行交流,打破女教师长期以来的沉默现象,使女教师成为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对自我成长和学校发展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还应形成激励与发展女教师专业化能力的培训机制,以灵活的形式开展培训,并从时间、经费、培训人员等方面给予保证,切实加强在职女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等,以促进女教师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提高其专业整体水准,逐步增强女教师自我发展的能力。

4.女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各方面力量的共同配合,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更离不开女教师自身的不懈努力。在遇到实际困难时, 女教师要善于觉察和利用来自外部的各种力量的支持因素,要积极寻求家人、朋友等的帮助,要注重多重角色的冲突和调适,处理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在家庭给予女教师支持的同时,教师还应乐于助人,分担他人的忧愁,在给予他人必要的帮助中,提升自我价值和职业幸福感。 注释:

[1]查啸虎, 陈玉梅. 走向两性平等——教育公平性别视角的分析[J]. 集美大学学报, 2003, 4(2): 33-36.

[2]刘 静. 论西方女性主义的教师专业化批判与重建[J]. 外国教育研究, 2004, 31(1): 54-58. [3]Virginia Sales.Women Teachers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gender issues in the training programmes of the Aga Khan Education Service, Northern Areas, Pakis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1999, (19): 409–422.

[4]Acker, S. Gender and teachers' work.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1995, 21 (12): 99-162. [5]胡乐乐. 男教师:全球告急[J].上海教育,2006,(1): 34-36. [6]羿羽. 请为困局中的女教师减负[J].教育与职业, 2007,(1): 85.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师范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