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交易成本与企业边界专题报告——已看

2024-05-10 来源:汇智旅游网


交易成本与企业边界专题报告

2016年10月19日

目录

绪论 .................................................................................................................................................. 1 一、企业边界的相关理论 ............................................................................................................... 3

1、古典经济理论 ..................................................................................................................... 3 2、新古典企业理论:生产函数与企业的界线 ........................................................................ 3 3、企业能力与企业边界的决定 ............................................................................................. 3 4、不完全契约理论与企业边界的决定 ................................................................................. 4 二、企业边界 ................................................................................................................................... 6

1、企业的有形边界———规模边界 ..................................................................................... 6 2、企业的无形边界———能力边界 ..................................................................................... 8 三、企业边界的发展趋势 ............................................................................................................. 11

1、纵向边界收缩,虚拟企业应运而生 .................................................................................. 11

2、横向边界扩张,战略联盟不断加强 .................................................................................. 11 3、企业与市场边界日益模糊 ............................................................................................... 11 四、交易成本 ................................................................................................................................. 13

1.交易成本的分类 .................................................................................................................. 13 2、产生的原因 ....................................................................................................................... 13 3、交易成本的特征 ............................................................................................................... 14 4、交易成本理论 ................................................................................................................... 14 五、交易成本与企业边界的关系 ................................................................................................. 16 六、针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建议: ................................................................................................. 18

1、企业依据自身条件,重构外部交易费用边界,向新型经济组织转型 ....................... 18 2、注重能力的培育,扩展能力边界,形成核心竞争力 ................................................... 19 3、重构企业组织边界,提高组织适应能力 ....................................................................... 19 总结: ............................................................................................................................................ 21 参考文献......................................................................................................................................... 22

绪论

二十世纪的企业理论有两个基本问题,这两个基本问题都是在三十年代被人提出的。第一个基本问题是:为什么会存在企业?这是由科斯于1937年在其论文《企业的性质》中提出的。第二个基本问题是:在现代公司制度中,公司资产的极大部分是实际控制在经理手中的,这些经理在控制资产时事实上只抵押一小部分私人资产,甚至完全没有资产抵押,难道这些抵押很小甚至毫无抵押的经理会按资本投资者的利益而行动吗?这个基本问题是由贝利与米因斯在科斯发表《企业的性质》一文前五年提出来的。过了近半个多世纪之后,我们才见到经济学家们开始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应该指出乞今为止,我们还不能说经济学家们已经出了完整的答案,而只能说,每人好比是盲人摸象,只抓住某一个侧面展开分析。企业的性质、边界与交易费用等问题会随着新世纪的来临而获得新的回答。

从研究分工问题的古典经济学开始,企业性质和企业边界等问题实际上就已经被提出。所谓企业边界,是指企业以其核心能力为基础,在与市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其决定因素是经营效率。

企业的经营范围,即企业的纵向边界,确定了企业和市场的界限,决定了哪些经营活动由企业自身来完成,哪些经营活动应该通过市场手段来完成;

经营规模是指在经营范围确定的条件下,企业能以多大的规模进行生产经营,等同于企业的横向边界。

针对企业边界的研究,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和演进。而交易成本又称交易费用,是由经济学家得主科斯所提出,所谓交易成本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们自愿交往、彼此合作达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也即人—人关系成本。它与一般的生产成本(人—自然界关系成本)是对应概念。从本质上说,有人类交往互换活动,就会有交易成本,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交易成本理论的根本论点在于对企业的本质加以解释。由于经济体系中企业的专业分工与市场价格机能之运作,产生了专业分工的现象;但是使用市场的价格机能的成本相对偏高,而形成企业机制,它是人类追求经济效率所形成的组织体。由于交易成本泛指所有为促成交易发生而形成的成本,因此很难进行明确的界定与列举,不同的交易往往就涉及不同种类的交易成本。交易费用是指在完成一笔交易时,交易双方在买卖前后所产生的各种与此交易相关的成本。起初,古典经济学从分工与市场关系的角度分析了企业边界如何被决定;而在新古典经济学家看来,企业是一个简单的生产单位,他们从生产成本和收

1

益在边际上相对的角度分析了企业边界的决定;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企业边界决定问题是一个适应其生存环境和形成核心能力的过程;而自科斯(Coase,1937)以来,契约成为现代企业理论探讨的重要内容之一,关于企业边界决定的交易成本范式应运而生;但是,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交易遇到了困难。这时,产生了创造和分配租金的权力,进而由谁拥有资产的控制权以及由此所决定的企业效率边界便成为企业边界的基本问题。不完全契约框架下的自我履约机制,资产配置理论和进入权理论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接下来,本文将通过对企业边界和交易成本具体的介绍,阐明企业边界和交易成本的等理论发展的进程。

2

一、企业边界的相关理论

1、古典经济理论

亚当·斯密(1776)分析了劳动分工如何受市场容量的限制,阿林·杨格(1928)分析了专业化和分工如何带来报酬的递增和如何影响市场容量的扩张,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上的最大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出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都是分工的结果。他们关于分工和企业出现及扩张的关系的基本思想是:分工导致企业的出现,同时分工所形成的各种工序、工种之间需要协调。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就可能采用更加不可分的技术,而这种技术使劳动分工进一步深化,引起规模报酬递增,从而导致企业规模的更进一步扩大,但他认为,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限制。当市场规模已定时,分工中的企业协作规模和边界实际上已大致确定下来,而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企业在延伸了的分工链条中可以扩展其边界和规模。企业应被定义为要素所有者为取得“协作力”,分享“合作剩余”而形成的一种契约关系。

2、新古典企业理论:生产函数与企业的界线

新古典企业理论作为现代主流经济理论的一部分,主要分析在既定的分工结构条件下厂商如何组织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和分配产品。它把企业作为一个抽象的生产函数,考察在完全信息,市场出清和完全理性的假设前提下,运用边际和均衡分析方法,分析厂商如何达到利润最大化目标,并以此决定企业的边界。该理论认为利润最大化目标是企业边界决定的基本原则。

3、企业能力与企业边界的决定

企业能力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理论,它起源于企业战略理论,并进而对整个企业理论甚至产业组织理论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并与交易成本理论,企业演变理论和企业生态理论并列为“企业战略研究”的四大主流理论之一。人们开始将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企业内部的因素结合起来,使企业理论在打开企业内部“黑箱”上迈出了一大步。潘罗斯(Edition Penrose)将企业能力归于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使用,与市场机制相比,企业组织能更有效地在组织内共享和传递个人和团队的知识,企业间绩效的差异是源于知识的不对称及由此导致的企业能力的差异。企业能力具备知识专有性,形成企业能力的目的是从知识而不是从有形资源的专有中获得经济租金。潘罗斯认为,企业的边界取决于企业管理者拥有的知

3

识和管理能力,这一说法即为著名的“潘罗斯效应”。蒂斯(Teece)也认为企业组织的知识以及相应的企业能力是企业经营范围的一个决定因素。沿着这一理论思路,现代企业战略研究特别是企业能力理论研究开始注重企业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积累性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而这正是企业异质性的根源。因此,企业能力理论不仅能给出企业存在的条件,更能对企业的异质性和企业边界的决定给出合理解释。

4、不完全契约理论与企业边界的决定

1.Klein的可占用准租、自我履约机制及其对企业边界的决定

Klein认为,标准经济分析关心的是无成本地执行契约的场合,按照标准经济学的观点,契约只是一种使缔约各方能够完全规定好将来的绩效,并对将来种种可预见情况配置风险的工具。而现实经济中要完全无成本地执行契约是不可能的,由于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将来可能出现大量偶然的、不可预见的事件,而试图在契约中写明所有偶发事件的真实特征的成本是很高的。而且鉴订契约以后,对契约条款执行情况的考核也存在种种困难和大量成本,即使存在第三方如法院等,要完全证实谁违约以及违约造成的损失也相当困难。为了保证契约的绩效,必须动用第三方监督、契约的自我履行机制或一体化手段。 2.Grossman,Hart andMoore的GHM模型与企业边界的决定

Grossman and Hart(1986),Hart and Moore(1990),Hart(1995)以不完全契约为背景,构建了著名的格罗斯曼—哈特—莫尔模型。该模型指出,企业是由它所拥有或控制的资产构成。不完全契约的存在,使一部分资产的权利在合约中不能明确界定或界定成本相当高,形成所谓剩余控制权(residual rightsof control)。这种权利成为所有权的核心内容。具体而言,剩余控制权是关于企业非人力资产在初始合同未规定的所有情况下如何被使用的那种排他性决定权,这种权力天然地归非人力资产所有者所有。不同的剩余控制权安排会影响资产所有者各方的投资决策,而且达成契约后也会对各方产生不同的激励,从而影响效率。因此, 格罗斯曼—哈特—莫尔模型将注意力集中在分析比较各种所有权(剩余控制权)安排的效率差别上。并从这个角度分析企业边界的决定。 3.Rajan和Zingales的进入权理论与企业边界的决定

Rajan&Zingales(2000,1997)认为格罗斯曼—哈特—莫尔模型中用所有权即所谓剩余控制权来解释企业边界和企业中“权力结构”的理论,随着企业性质的变迁,其局限性已越来越

4

凸现出来。因为现代企业中物质资产所有权不是企业唯一的权力来源,人力资本所有权的重要性在日益显现。同时,在促进企业专用性资产尤其是人力资本投资方面“股东至上主义”并非最有效。企业是物质资产和人力资产包括技术、专利、品牌、创意等的复杂集合体。针对此,Rajan&Zingales(1998)指出,“对任何关键性资源的控制权都是权力的一个来源”,而其中的“关键资源”可以是非人力资本,也可以是人力资本,比如天才,创意等。Rajan&Zingales将“进入权”定义为使用或处理企业关键资源的能力。“如果关键资源是一台机器,则进入权是操作机器的能力;如果关键资源是一个想法,进入权就是了解这个想法细节的权限;如果关键资源是一个人,那么进入权就是与之密切相连的权力和能力”(Rajan&Zingales,1998)。“进入权”是获得和合理分配权力的一种机制,通过权力的适当配置,将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达到促进投资、提供更强的激励、最大化创造组织租金的目的。

基于以上的理论,每个学派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对企业边界的决定因素进行解释,并且给出了相对应的支持理由。但是,我个人认为企业是一个综合体,就如同人体一样,各种要素的功能不同,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决定一个企业的边界。现行科学体系下,拆分式的思维方法,应该是存有一定问题的。然而,如果做整体研究,又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不能很好的阐明。

5

二、企业边界

企业的性质决定着企业边界的性质。新古典经济学把企业作为一种生产函数, 于是企业边界指的就是企业的规模边界, 即投入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产出的最佳规模。上述理论部分已经阐述了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契约组成的, 则企业边界问题就是契约的不同组合问题。这些契约分为商品契约和要素契约, 企业的边界就是那些契约保留在企业内部, 应采用市场交易; 适用于要素契约的环节保留在企业内部, 将适合于商品契约的环节采用市场交易。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被认为是一种能力型组织。因此企业边界主要指企业的能力边界, 即企业对各种资源的控制能力和支配范围。企业的能力特别是核心能力决定着企业的边界。企业的核心能力被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 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

从上述论述可以发现企业的边界当具有双重属性: 一方面是由土地、劳动、资本等有形资源决定的规模边界, 另一方面是由知识等无形资源决定的能力边界。两者相互支撑, 相互依存: 后者决定着前者的界限, 而前者外在体现着后者的大小。

1、企业的有形边界——规模边界

企业边界的第一重属性, 即企业边界的显在表现形式, 是由有形资源如土地、劳动、资本等所确定的规模边界, 它体现了一个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 又可分为纵向边界和横向边界两部分。

1.纵向边界。企业的纵向边界是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在企业内部开展的活动集合。为了将投入转化为产出, 企业必须决定哪些活动应该在内部完成、哪些活动又应该从市场中购买或交由市场来完成, 这种“制造”还是“购买”的决策行为就决定了企业的纵向边界。如果企业在内部完成这些活动, 则会发生两种成本: 生产成本和协调成本。生产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和购买机器、厂房等的投入成本, 而协调成本则包括内部各部门之间进行沟通协调、达成一致意见的成本。如果企业是交由市场来完成这些活动, 则也会发生两种成本: 外部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外部生产成本是市场中完成这些活动的生产成本, 交易成本则包括搜寻成本、谈判成本、监督成本等。那么, 一项活动到底是由企业来完成还是由市场来完成取决于分别利用两者的成本比较: 哪种机制所花费的成本较少, 活动就应该由其来完成。这里, 交易成本的多少是决定企业纵向边界的最重要因素, 这也正是威廉姆森所说的“节约”的意

6

义。当从市场购买的成本大于内部制造的成本时, 企业就会进行纵向一体化以达到内部生产的目的, 此时企业的纵向边界趋于扩大;反之, 如果外部购买的成本小于内部生产的成本, 则企业会放弃内部生产转而从市场中购买, 此时企业的边界趋于缩小。

在通常情况下, 市场的外部生产成本要小于企业内部的生产成本, 这是由供应商的专业化生产以及规模经济的优势所决定的。而市场的交易成本则要比企业的协调成本高得多, 对于这一点的解释可以从资产专用性上找到答案。当企业从市场购买的投入中包含专用性资产时, 交易所发生的费用将会极高。所谓资产的专用性是指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 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资产的专用性程度越高, 其用于其他用途或被其他人使用的价值就越低。专用性的资产带来了可占用专用性准租的问题, 交易双方会利用资产专用性产生的“捆绑”效应进行“敲竹杠”行为以最大化地攫取准租金。当双方能够在事先理性地预期这种行为时, 将会减少对交易的专用性资产的投资以防止被对方“套牢”。而这种做法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交易双方的投资不足从而导致效率的损失以及监督、谈判等费用的大幅上升。因此, 当一项活动中含有大量专用性资产时, 企业往往在内部开展而不交由市场来完成。当我们忽略生产成本而仅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考虑的话, 企业的最优纵向边界应如图 1 所示来确定。

从图 1 可以看出, 当资产专用性程度为 K*时, 一项活动在企业内部完成和交由市场完成所发生的交易成本相同; 当资产专用性程度大于 K*时, 企业发生的交易成本要小于市场的交易成本, 活动往往由企业来完成; 而当资产专用性程度小于 K*时, 企业发生的交易成本要大于市场的交易成本, 这时活动则从市场中购买。因此, 企业的最优纵向边界在 K*这一点处。

7

2.横向边界。企业的横向边界是指其所生产的产品的数量和种类。对于这一问题,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已做了较好的解释。我们可以将企业看成一个生产函数: 当企业规模小于市场规模时, 企业将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 选择最佳产品种类和生产数量。一般来说, 如不考虑某些战略性的因素( 如为寻求垄断势力而扩大产量和增加品种等), 则企业的横向边界取决于效率或单位产出的平均成本。在企业增加产品种类和生产数量的过程中, 学习曲线的作用和协同效应可以降低单位平均成本, 但工作复杂性和所需员工数量的增加则导致行政成本上升, 从而提高单位平均成本。因此,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总会存在一个能够使企业的效率最高或平均成本最低生产数量和产品种类, 即所谓的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 和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它们决定了企业的最优横向边界(如图 2 所示)。

从图 2 看, 在产量 Q*和产品种类 S*的左侧, 企业的单位产出平均成本随产量和产品种类的增加而减少; 而在产量 Q*和产品种类 S*的右侧, 企业的单位产出平均成本随产量和产品种类的增加而增加; 在产量 Q*和产品种类 S*处, 企业的单位平均成本最低, 这就是企业的最优横向边界。

2、企业的无形边界———能力边界

企业边界的第二重属性也是其核心形式, 是由无形资源如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所确定的能力边界。归根结蒂, 企业所能够开展的活动以及可以达到的规模是由其拥有的核心能力决定的。无论是交易费用理论对纵向边界的分析还是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对横向边界的分析, 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假设, 那就是企业开展的活动没有超越其能力范围。如果这些活动超出了企业的能力边界, 那么企业就只能选择外部购买的方式。因此, 从本质上说, 企业的核心

8

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从而决定了企业的最优规模边界。

企业的核心能力, 被普拉哈拉德和哈梅尔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 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能的知识”, 是由蕴藏在组织和个人中的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所构成的。事实上, 企业的核心能力具有知识专有性, 形成核心能力的目的是从知识而不是有形资源的专有中获得经济租金。与市场机制相比, 企业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更有效地在组织内共享和传递知识, 而企业间的绩效差异也源于知识的不对称及由此导致的核心能力的差异。由此可知, 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具有实现价值链中每一项活动所需的全部核心能力。这既是因为每一个企业所拥有的知识是有限的, 还因为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术业有专攻”, 每个企业只会在它最擅长的方面形成核心能力。能力的有限性导致了所有的企业都必须与外部企业建立联系, 以获取自己所需的但被其他企业所拥有的能力, 以便完成整个价值增值活动。那么, 企业如何确定自身的核心能力, 进而确定自身的能力边界呢? 企业的核心能力来自于对组织内部知识的整合: 复杂的、以团队为基础的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 依赖于组织中的每个员工将其拥有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共享、传递和外化。但是, 如何让员工乐于将其拥有的知识进行共享, 以及如何将组织内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呢? 企业必须为此设计一些进行知识转换的机制, 如鼓励员工每天写工作总结的激励机制、实行员工轮岗和跨职能培训的人力资源计划等,这些是需要企业花费成本的。也就是说, 企业在进行知识整合的过程中是要花费成本的, 我们不妨将这种成本称之为“知识整合成本”, 它同样发生在市场中其他企业形成核心能力的过程中。因此,企业对一项能力能否成为自身核心能力的决策, 取决于自身知识整合成本与市场知识整合成本的比较: 当一项能力的内部知识整合成本小于市场知识整合成本时, 这项能力就可以作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在内部培养; 当一项能力的内部知识整合成本大于市场知识整合成本时, 企业将放弃内部培养的努力, 转而从外部获取。而企业的能力边界就是所有被企业保留下来在内部培养的能力集合。其确定过程如图 3 所示:

9

在图 3 中, 横坐标代表企业开展的价值活动所需的全部能力体系, 纵坐标代表的是形成某一项能力企业内部与外部市场的相对知识整合成本 ( 即企业的知识整合成本与市场的知识整合成本的差值)。该图假设企业完成价值增值活动共需要 11 项能力(图中的矩形个数), 它们按照相对知识整合成本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 其中, 相对整合成本小于 0 的能力有6 项, 大于 0 的有 5 项。对于6 项相对整合成本小于 0 的能力而言, 企业在内部培养具有比较优势, 可以作为其核心能力而被保留; 对于 5 项相对整合成本大于 0 的能力而言, 企业从市场上其他企业处获取更具优势, 因此, 不会被作为核心能力培养。企业的最优能力边界就在点 A*(最后一项相对知识整合成本小于 0 的能力)处。也就是说, 在A*的左边是企业所拥有的核心能力, 而在 A*的右边是企业将从市场获取的能力体系, OA*是企业的能力范围。

企业的能力边界存在着深度和广度。所谓能力边界的深度, 是指企业对某一项核心能力的运用程度和水平, 在图 3 中体现为企业能力边界内的任何一项能力的相对知识整合成本的绝对数值, 它从纵向方面反映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所谓能力边界的广度, 是指企业内部拥有的核心能力的种类,在图 3 中体现为线段 OA*, 它从横向方面反映了企业的竞争优势。由此可知, 企业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扩张能力边界: 一是增加能力边界的深度, 二是拓宽能力边界的广度; 前者可以采取专业化的方式来实现, 而后者则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来达成。现实中, 企业正是通过采取有效方式来扩张其能力边界, 从而引起其规模的外在变化, 最终导致企业边界的多样化变动趋势。

10

三、企业边界的发展趋势 1、纵向边界收缩,虚拟企业应运而生

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发达国家中有80%的企业放弃了“纵向一体化”的模式,对企业组织结构和边界进行调整,企业在“制造或购买”(make一or-buy)的决策中更倾向于选择采购。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抓核心的东西,因此企业纵向边界向小型化趋势发展。1991年美国利海大学(玩high)的艾科卡研究所,提出了“21世纪制造企业战略”的报告,创造性的构想出“虚拟企业”这种新型组织形式。虚拟企业(virtualEnie印srie)是指企业以计算机网络,通讯设备为基础,将企业难以胜任或难以高效完成的生产或服务分包给其他企业,自己只进行沟通和整合的工作。企业只是一个“空壳”。通过实施虚拟经营,企业放弃实力较弱的业务环节,对企业外部资源进行整合,收缩了企业原有的组织边界,使企业的管理范围和视野极大的拓宽,实现超越常规的发展。

2、横向边界扩张,战略联盟不断加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企业联盟的形式层出不穷。由于组织成本和生产成本的降低,企业内与核心业务相关的经营活动得到进一步加强,企业通过与供应商甚至竞争对手建立战略联盟,使横向边界逐步扩大。战略联盟S(tartegi。Allinaec。)的概念,首先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祖普罗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内格尔提出,这种联盟的实质是企业之间建立一种长期协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联盟中各个企业相互独立,但仍保持经营的自主权。他们通过企业间资源共享来实现外部规模经济,相互弥补资源的不足。而企业本身则通过专用性投资,专注于培育和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以获得竟争优势。实现联盟的方式有:合资、共同开发、定牌生产、特许经营、相互持股等。

3、企业与市场边界日益模糊

科斯主义的主流企业理论主要通过“制造还是购买”来揭示企业的最优边界,企业成为对市场的替代。“企业一市场”的逻辑将企业间的关系定性为竞争关系。然而现实经济中,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远非这么简单,企业之间不仅存在竞争,而且还有广泛的合作关系。大量中间组织(Inte卜凡溯户〕的存在就很好的揭示了这种变化。中间组织的根本特点是带有

11

企业和市场的双重特性,“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共同协调资源的配置。一方面,“看不见的手”向企业内延伸,即企业市场化,在企业内引人市场机制,企业内的交易外部化为市场交易;另一方面,“看得见的手”向企业外部延伸,即市场组织化,将市场交易内部化为企业内交易,把市场关系变为企业内的治理关系,在市场关系的基础上形成有组织的市场。中间组织的组织形式既减少了市场交易中的交易费用,又避免了完全企业化所需的高额的组织费用;既优于科层制的大企业,又优于无组织的市场。企业与市场相互交融,相互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

对于企业边界问题的研究,学术界的看法不尽一致。但有一点基本达成了共识,就是单靠市场或企业来配置资源是不经济的,因为仅靠其中一种方式都将不可避免的增加组织成本或是交易成本。

12

四、交易成本

1.交易成本的分类

Dahlman(1979)则将交易活动的内容加以类别化处理,认为交易成本包含:搜寻信息的

成本、协商与决策成本、契约成本、监督成本、执行成本与转换成本,简言之,所谓交易成本就是指当交易行为发生时,所随同产生的信息搜寻、条件谈判与交易实施等的各项成本。而在1985年,威廉森进一步将交易成本加以整理区分为事前与事后两大类。一是事前的交易成本:签约、谈判、保障契约等成本,二是事后的交易成本:契约不能适应所导致的成本。

2、产生的原因

交易成本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人性因素与交易环境因素交互影响下所产生的市场失灵现象,造成交易困难所致。威廉森指出了7项交易成本了来源:1、有限理性:指交易进行参与的人,因为身心、智能、情绪等限制,在追求效益极大化时所产生的限制约束。2、投机主义:指参与交易进行的各方,为寻求自我利益而采取的欺诈手法,同时增加彼此不信任与怀疑,因而导致交易过程监督成本的增 加而降低经济效率。

图4 成本交易的一个模型

3、资产专用性: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它与沉入成本概念有关。4、 不确定性与复杂性:由于环境因素中充满不可预期性和各种变化,交易双方均将未来的不确定性及复杂性纳入契约中,使得交易过程增加不少订定契约时的议 价成本,并使交易困难度上升。5、少数交易:某些交易过程过于专属性,或因为异质性信息与资源无法流通,使得交易对象减少 及造成市场被少数人把持,使得市场运作失灵。6、信息不对称:因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自利行为产生的机会主义,交易双方往往

13

握有不同程度的信息,使得市场的先占者拥有较多的有利信息而获益,并形成少数交易。7、气氛:指交易双方若互不信任,且又处于对立立场,无法营造一个令人满意的交易关系,将使得交易过程过于重视形式,徒增不必要的交易困难及成本。

3、交易成本的特征

交易成本的发生原因,进一步追根究底可发现源自于交易本身的三项特征。这三项特征形成三个构面影响交易成本的高低。第一个特征是交易商品或资产的专属性─交易所投资的资产本身不具市场流通性,或者契约一旦终止,投资于资产上的成本难以回收或转换使用用途,称之为资产的专属性。第二个特征是交易不确定性,指交易过程中各种风险的发生机率。由于人类有限理性的限制使得面对未来的情况时,人们无法完全事先预测。加上交易 过程买卖双方常发生交易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交易双方因此透过契约来保障自身的利益。因此,交易不确定性的升高会伴随着监督成本、议价成本的提升,使交易成本增加。第三个特征是交易的频率,交易的频率越高,相对的管理成本与议价成本也升高,交易的频率越低,相对的管理成本与议价成本也降低。交易频率的升高使得企业会将该交易的经济活动的内部化以节省企业的交易成本。

4、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又称是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经济理论。曾有西方学者将交易成本形象地比做物理学中的摩擦力,指出交易成本不同于生产成本,它不是生产活动中由技术因素决定的各种耗费,而是一种“经济系统运行的成本”。长期以来,西方传统经济学关于市场能够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自发作用下进行有效资源配置的观点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科斯首次将交易成本概念引入到经济分析中来,他指出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这种成本就是交易成本。他认为传统理论忽视利用市场机制也需要付出代价这一客观事实。交易成本理论有进展的方面:行为理论,现代企业理论,制度环境理论。 对西方交易成本理论的理解,优点:与传统经济学相比较而言,交易成本理论确实更加细致、微观,能够深入到现实经济活动的具体过程中去。缺点:受困于各种具体现象的复杂与琐碎,而不能从中抽象出一般规律性;交易成本理论中关于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行为假设没有考虑到不同社会制度、法律准则、社会习俗和道德标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与现实仍然存在差距;交易成本理论将企业当作市场的完全替代形式,认为这两种交易形式的选择完全取

14

决于交易成本的节约,这种观点也是片面的;过分强调个别经济组织的重要性,认为经济活动可以通过经济组织内部的安排来完成;过分强调产权(私有制)的重要性,认为只要产权清晰,任何冲突和任何争端都可以通过谈判和协议行为得以解决,无需社会制度的干预,这割裂了经济活动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否定经济活动要服从于特定的政治制度的基本规律。

15

五、交易成本与企业边界的关系

企业边界,即企业以其核心能力为基础,在与市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企业边界的改变收到多个因素影响,是一个演进的过程。在企业边界扩张的过程中,主流的分析理论是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交易成本决定了企业边界,企业为了降低交易成本,通常通过纵向一体化来取代市场交易。然而企业边界并不是只受到成本理论的影响,还有另外一个关键的因素——能力理论的影响。这两种理论的关注点不一样,成本理论主要关注成本问题,基于这个理论,来决定是内部制造还是外部采购。而能力理论关注的是生产问题,认为交易成本最小化是次优选择。一些相关的研究表明,在自制或者外购决策中,企业能力是一个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并且一般认为决定企业边界变动的能力包括核心能力或者吸收能力。

企业能力理论从能力的角度阐述了企业边界变化的核心问题,弥补了交易成本理论的不足。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也解释了部分企业所出现的外部化现象。

通常,企业内部管理成本和外部交易成本之间的差距越大,企业越趋向外部化,企业内部生产效率和外部企业生产效率的差距越大,企业越趋向内部化,吸收能力越强,企业越趋向外部化。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到一下模型。

XBiTCijAipipj(1)

其中,X表示企业边界收缩的能力,X数值越大,企业变现出来的内部能力越差,所以就容易出现外部化;Bi表示企业内部管理成本;TCij表示外部交易成本;pi表示内部生

1)的范围内波动。 产效率;pj表示外部生产效率;Ai表示企业吸收能力,它在(0,其中,X表示企业边界收缩的能力,X数值越大,企业变现出来的内部能力越差,所以

就容易出现外部化;B表示企业内部管理成本;TC表示外部交易成本;P1表示内部生产效率;P2表示外部生产效率;A表示企业吸收能力,它在(0,1)的范围内波动。

公式(1)可以简化为:

X对公式(2)进行求导:

TCijAipij(2)

16

TCijAX(1i)0;pijpijpij2TCij2X(Aipij)023(pij)(pij)(3)

AiX0TCijpijTCij(1pij)X0;2Ai(pij)2XAi2(4)2TCij0pij(5)根据式子(3)、(4)、(5)画出三者的关系图。

图1 能力、交易成本与外部化的关系

 在TCijpij的X0点,企业边界不会发生变动。

 在分界线下方,生产效率差距大于交易成本,企业会趋向内部化,企业边界扩张。  在分界线以上,反之,企业会趋向外部化,企业边界收缩。  吸收能力增强,企业趋向外部化。 六、针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建议

交易成本理论的能力理论在解释企业边界过程都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所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应只考虑交易成本问题,在定义应重新考量自身目前的能力、吸收能力和交易成本,将自身的能力与交易成本做对比,保留自身的核心能力,提升效率,在自己制造能力不强的方面,寻求外部交易,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吸收能力,利用好外部的资源,同时尽可能的降低交易成本,提成企业竞争力。 总结

无论是什么样的经济组织, 要想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都必须不断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 扩大能力边界。为此, 企业要重视知识的创造、共享、转化和运用, 努力将自己打造成学习型组织, 增强对外界知识的吸收能力, 只有这样, 才能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7

六、针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建议:

随着近代科技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鼓励,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起来,推动了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从追求规模的竞争模式逐渐向追求效率、知识和创新能力的竞争模式转变;竞争区域从国内、地域向全球转变;非市场化竞争逐渐向市场经济下的竞争转变。基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压力,国外大企业不断通过自身组织结构、企业制度、组织形式的调整来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而这些调整与企业边界的变动息息相关。我国少数企业也在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边界来适应这种变化,但大部分企业在面对互联网的冲击时并未合理调整自身边界,转变企业发展战略导致企业失败。基于本文的结论,给出我国企业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几点发展建议。

1、企业依据自身条件,重构外部交易费用边界,向新型经济组织转型

互联网下企业的交易费用边界可能扩大也可能缩小,变动的关键在于企业性质的不同。当企业内外生产成本差异较为明显时,互联网技术会导致企业边界扩大,企业倾向于一体化发展;当企业内外交易费用差异较为明显时,互联网技术会导致企业边界缩小,企业倾向于将非核心业务外包,促进企业发展。这两种情况的出现,使得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与市场的边界逐渐模糊,中间组织形式不断兴起。互联网环境下,战略联盟、虚拟企业、特许经营、模块化组织等各种新型中间组织形式大量兴起,体现了其组织形式和制度的创新。中间组织作为一种介于市场和企业的治理结构,通过新型关系契约构建企业间网络,充分将企业内部资源与企业外部资源进行结合,实现互补、互利共赢。这种组织形式能够较好地与互联网环境特征相匹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需求差异化增强、产品更迭加快,对企业的创新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企业依靠自身能力来应对这种需求,需要耗费较多的资源,新型经济组织通过充分利用其制度安排的灵活性,构建多种关系契约、加强外部合作、建立联盟等进行技术创新等,达到资源和能力的互补,更好地满足这种需求的变动。二是互联网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通过新型组织形式,企业可以构建全球化合作伙伴、获取全球特许经营,利用当地合作伙伴的资源、经验等,减少进入外部市场的壁垒,拓展新的销售渠道和销售网络,实现低风险和低成本扩张。

我国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需要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张,而是要结合互联网时代外部环境

18

的变化,重构企业的交易费用边界,向新型经济组织转型,充分获取、吸收、整合企业的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达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

2、注重能力的培育,扩展能力边界,形成核心竞争力

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企业能力在互联网条件下不断增强,这种能力具体体现在企业资源、核心能力和企业知识三方面。企业能力和企业边界相互促进,能力边界的扩张是企业能力的体现。我国企业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末端,沦为“世界工厂”,主要的原因是企业成长过分依赖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等成本,企业本身掌握的核心技术较少、管理理念落后。 国内企业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不断修炼“内功”,加强自身能力的培育,互联网为企业的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企业能力的培育可以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做起。从政策层面来看,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技术经济时代,首先政府需要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加强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将技术创新等提升到新的国家战略高度,支持企业走出去不断同国外企业合作,充分引进、吸收和内化外部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其次,要加快互联网环境下国家信息化建设,

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优势,促进国内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知识水平和现代化水平,促进企业能力成长。从企业自身层面来看,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可从以下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自身能力建设:(1)加强同外部企业的合作,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充分获取、吸收和整合外部资源;(2)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构建学习型组织,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更好地获取、整合和创新企业知识;(3)通过网络化学习,加强企业核心能力、附属能力和动态能力的培育,提高企业应对动态环境的能力,将企业资源、知识等更好地向核心能力转化,形成企业核心竞争优势。

3、重构企业组织边界,提高组织适应能力

传统企业组织多为官僚结构,组织层级较多,集权现象严重,这种组织结构适合稳定的外部环境。但在互联网环境下,会呈现反应不灵活、决策效率底下、集权严重、员工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等缺点,因此不断被市场所淘汰。

在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中,我国企业要想保持持续竞争优势,需要不断地进行组织结构的调整及变革,重构企业的组织边界,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首先,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建设。互联网的产生及普及,打破了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使得人与人之间沟通效

19

率极大提高,同时也提高了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为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创造了条件。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有利于企业在管理机制上体现出灵活性,增强企业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其次,企业组织水平边界的重构。互联网条件下,企业外部环境的快速多变,外部不确定性的增加,对企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需要不断调整部门职能,打破部门间隔,增强部门间的渗透与合作,通过组建跨职能团队和项目小组,加强组织动态学习以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通过上述组织水平边界和垂直边界两方面的调整使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互联网环境。

20

总结:随着社会逐渐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各种经济组织开展生产服务活动的关键已

变成知识、技术等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无形资源, 经济组织的持续竞争优势就依赖于对这类资源的掌握和有效运用。由于无形资源的交易不能通过市场机制, 而只能采取纵向一体化和网络化的方式, 其中又以网络化的方式成本较低、机制灵活且效果最佳。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被广泛采用之后, 经济组织更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高效率地进行知识与信息的传输与共享, 克服了以往的时空限制。这样一来, 战略联盟、企业网络、虚拟企业等中间组织形式日趋流行。总之, 无论是什么样的经济组织, 要想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都必须不断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 扩大能力边界。为此, 企业要重视知识的创造、共享、转化和运用, 努力将自己打造成学习型组织, 增强对外界知识的吸收能力, 只有这样, 才能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1

参考文献

[1] 侯广辉.基于交易成本二维结构的企业边界分析[J].经济经纬,2009,(1):87-90.

[2] 牛晓帆,安一民.交易成本理论的最新发展与超越[J].云南名族学院学报,2003,20(1):79-83. [3] 曾楚宏.论企业边界的两重性[J].中国工业经济,2005,10(211):73-80.

[4] 蔡进兵.企业边界的变化:知识理论的解释及其发展[J].现代管理科学,2007,(1):34-37. [5] 刘向阳.企业边界的确定:交易成本观与组织能力观的比较与整合[J].经济评论,2007,(2):125-152.

[6] 梁世国.一个关于企业边界理论的综述[J].华东经济管理,2007,21(10):129-131.

[7] 李国栋.关于企业边界理论的研究——企业边界的界定及其确定问题:[吉林大学硕士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06.

[8] 侯广辉.不确定性的企业边界治理: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回顾与超越[J].经济经纬,2007(5):104-107.

[9] 侯广辉.基于交易成本二维结构的企业边界分析[J].经济经纬,2009(1):87-90. [10] 郑军.企业边界变迁的产业组织演化[J].财经科学,2007,4(229):88-95.

[11] 侯广辉.企业边界的演进:交易成本理论与能力理论的争论与融合[J].Scientific Research,2010:722-725.

[12] 陈浩.网络经济下企业的边界:交易成本理论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2005,7(4):88-92.

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