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莫曲布嫫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02出版)
本书从巫术、宗教、神话、历史、文字、民俗、诗歌舞三位一体的歌场制度以及巫祭造型艺术等层面正本清源,进而深涉到诗学理论的存在形态、历史承续、理论体系、范畴命题、思维方式、批评范式及学术流变的整体建构,该著作具有相当浓厚的思辩色彩,同时又具有深入浅出的通俗性,且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具有一定的可读性与情趣性。
序 马学良
在古代文明史上,中国、印度和希腊各自创造的独具一格的文艺理论鼎足三立而成为东西方文艺理论的三大源头。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文学是由56个民族的文学组成的多元整体,那么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也应是各少数民族文艺理论与汉族文艺理论所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中国古代文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研究,即使从1927年问世的陈钟凡所著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算起,也历70个春秋。其间研究论文和专著迭出不穷,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包括出版或正在出版的洋洋万言以上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巨著,都只将叙述的笔墨挥洒在汉民族文论的一方华野
上,而未能留给少数民族文论一页尺幅。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颇得汉唐气魄,研究的触角也逐步伸向少数民族文学的各个领域。少数民族文学理论这座宝库的大门也被拂去历史的尘封终于开启,维吾尔族的《福乐智慧》、傣族的《论傣族诗歌》和《彝族古代文论》等代表性作品相继翻译出版,《中国古代民族文论概述》、《中国历代少数民族文论选》和《少数民族古代文论选释》等一一问世,使学术界认识到少数民族古代文论具有独特的、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因而也就有着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令人可喜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和少数民族文学所百位学者共同参与编写的《中华文学通史》即将面世,这部巨著第一次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及文学理论纳入到中华多元文学的整体发展史中,巴莫曲布
嫫正是分担南方少数民族古代经籍文学的编撰者。
巴莫曲布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培养出来的优秀彝族青年学者。作为她攻读硕士学位的导师,我对她的学术成长过程十分了解。该同志通过大学本科中文专业的学习,在逻辑思维及思辨能力方面训练有素,在她以后的治学和研究过程中都体现出其哲学思辨的素质。在校攻读学位期间,她十分注重自己学科知识面的拓展和专业理论的学习,通过数年的寒窗苦读和博学强记,她在系统学习语言文学、民族学、文献学、历史学、宗教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一直在寻找自己学术研究上的立足点和伸张点,以其刻苦、认真的治学态度,建立了系统的学科知识结构,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外语功底,并通本民族语言,在彝文古籍方面也有一定的释读能力。通过多年来踏实的学术实践,已具备了独立进行科研工作能力,积累了丰富的田野调查方法和经验,学术视野开阔,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理论水准,尤其是在彝族经
籍文学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特长。
巴莫曲布嫫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彝族传统文学的田野调查和理论研究,并逐步把学术视角集中到了彝族经籍文学的研究上。在学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她的学术实践和学术收获可以从两个方面
来看:
①通过大量地、周期性的实地田野调查,获得了一批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的第一手原始材料。田野作业是研究民族文学的基本功,也是从事民族文学研究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巴莫曲布嫫1985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藏缅语族语言文学专业彝族文学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后留所工作。作为导师,我一贯要求该专业的学生治学用语言学和文化学的方法论从实地田野调查做起,理论联系实际,根据自己的调查资料进行开拓性的学术研究。巴莫曲布嫫在学期间及走上工
作岗位以后,始终把田野调查放在自己学术研究的首位,多年来长期深入民族地区的最基层进行艰苦的田野作业和实地考察,搜集到了大量的、有珍贵价值的彝族文化原始材料,为其学术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打下了坚实的资料基础,这在青年学者中是难能可贵的。她根据调查资料和彝文文献所得撰写的系列研究论文《彝经祭祀诗研究》是她研究彝文经籍文学的开端,在此基础上,她完成了这部《鹰灵与诗魂—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研究》,为彝族古代书面文学研究拓
展出新的领域和路子,也引起了国内外彝学界的重视。
彝族古代经籍诗学范畴与命题的基本模式
在彝族古代哲学和毕摩文化的土壤中孕育并产生出的独特的观念和意识,是彝族古代诗学范畴的发端、展开和深化的思想基石,古代哲学与毕摩文化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传统思想体系及思维方式也给予了古代诗学范畴不断演进、不断成熟的思想活力。基于此,本文试图结合毕摩经籍中的彝族原生哲学与古典哲学的代表作来阐发肇始于魏晋、发展于唐宋、总结于明清的彝族古代诗学理论的基本范畴和主要命题及其以形成的哲学基础和思维定势,并将其概括为以下图式:释原意识→述源思维→范畴的派生;“万物雌雄观”与“哎哺影形说”→辩证思维→范畴的双元化;“根骨观念”→叙谱思维→范畴的层递①。可以说在以原生哲学和古典哲学思想为主导的彝族传统思维领域中,上述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思维方式,作为古代彝族社会存在的产物,其形成和流行的区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而且这三种思维方式在历史上产生和形成之后,千百年来均顽强地支配着彝民族的精神世界,并对彝族传统文化构成与模式以及古代经籍诗学范畴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的许多疑谜由此可以迎刃而解。如果说彝族古代哲学和毕摩文化是构筑彝族古代经籍诗学殿堂的思想基石,那么上述三种思维方式就是这块基石之上撑起诗学殿堂的三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