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探讨

2023-07-20 来源:汇智旅游网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探讨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它关系到人文修养的培养,只有对古今外优秀历史文化有广泛的了解和深厚的积累,对文学、艺术、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兴趣的积累,才能激发个人去探索各个领域的秘密,才会开拓个人的视野,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在中学阶段,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一起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阅读教学在整个中学阶段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把阅读能力的培养放在了突出的地位,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十分重视,尤其是在应考复习中更是对学生进行了”大运动量”的训练,然而效果却不大理想,许多学生仍然对试题中的阅读题目心中没底,丢分严重。究其原因,这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尽量把课文讲深讲透,唯恐有遗漏;尽管有时也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也是围绕着教师的灌输而进行的。一句话,教师的阅读教学方法陈旧,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所致。语文课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课中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进一步锻炼、培养写作的技能。在与其他学科的比较中,阅读能力作为基础的地位更显重要。它直接关系妻学生对于数、理、化学科习题和指导说明的理解,它直接关系到政治、历史、地理等课程的学习,甚至在这些科目中有些已经与语文学科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相依赖的关系。据笔者观察发现,凡是在语文

上表现较好的同学,其政治、地理 、历史等所谓的“文科”学科,基本上都属于较高的水平。而数理化学科突出的同学对于习题题干的理解和把握也明显要强于其他的同学,所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势在必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实际上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占用的课时多,所耗费的精力最大。然而从整个语文教学的效果来看,阅读教学的情况是最让学生发愁,老师担忧的教学内容之一。

当今语文教育界,许多中学语文教师讲读课文以“讲”(教师讲解课文)代“读”(学生阅读实践),以“听”(学生听讲和做笔记)代“读”的现象比较严重。长此下去,学生在对课文的阅读分析中形成了一种对教师依赖的习惯,教师带着他们阅读,便一讲就懂;可是如果拿一篇文章给学生自己阅读,他们便不知道怎样去读。对此,人们往往归因于学生阅读能力太差,所以尽量加大阅读训练量。殊不知,这是因为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也是难以提高的。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反复训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稳固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言功能发展和语文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之一,对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语文基本能力之一的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良好的读书习惯,主要是自能读书的习惯。良好的读书习惯能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成为他们在语文阅读活动中的一种心理需要和行为定势。这无疑会对他们阅读能力的发

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即使是智力和基础稍差的学生,在良好的读书习惯的作用下,他们的阅读能力也会迎头赶上的。

因此,我们应彻底摒弃“灌入式”陈旧的教学方法,重视培养中学生自能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

首先,要从“人的培养”的高度来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意义。〖ht〗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的良好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自能读书的良好习惯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培养这种习惯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改变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现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求理解,自己品悟,这才能谈得上养成自能读书的习惯。叶圣陶说得好:“阅读是自己的事,......靠自己的力才能养成习惯,培养真能力。”此外,一个人的习惯养成同他的行为动机、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性格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就能够充分调动各种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从而有利于自能读书习惯的培养。

其次,要建立阅读教学常规,规范学生阅读行为。〖ht〗良好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因而教师应长期坚持这些阅读教学常规,严格要求学生坚持不懈地实践。本人就是规定本班学生每个学期开学前通读新的语文课本,完成规定的寒暑假作业;又规定学生阅读一篇文章要做到浏览、略读、精读如此三遍,并始终如一地坚持执行,使学生形成了习惯。另外,还应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时间加强课外阅读。可由教师指定读书篇目,也可

由学生自由选择有益的书阅读。

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难以提高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反复训练以达到形成良好的稳固持续的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方法本身无可厚非,是有用的而且必要的。

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不自觉地将学生视为等待填食的鸭子,不管它的肚子是否已饱满,总是一次性的“塞填”进去尽可能多的知识,在课堂上总是尽可能地把课文分析讲解得足够细致、足够透彻,唯恐有丝毫的遗漏。虽然有时也从教学方法上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那也是以教师为中心来组织的。首先教师已经设定了想要达到的目标,比如说归纳思想、段意、含义。学生们顺着教师搓的这根线往前走,而缺乏自己的主动性、思考性。久而久之,学生就对老师形成一种依赖性,等到他们自己接触到阅读材料的时候,就机械呆板的按步就搬地分析课文。而在如今,开放性题目越来越多,越来越加强的大环境下,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必然面临更大的考验。对于此方面能力的缺失,如果简单地归之于学生阅读能力太差,而尽量加大训练的力度,必然使学生事倍功半,阅读能力也难以提高。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这是因为学生没有形居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贯的语文教育思想。他认为“语言文学的学习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只有养成了这种习惯,才算是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他还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培养语文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他说:“国文教学

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1963年他在一则书简中提出“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在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又借鉴了外国先进文学教育成果之后提出来的,给我们深刻揭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内部规律,对我们当今的语文阅读教学有着充分的现实指导意义。那么如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这一点从对那些语文成绩优秀学生的考查中不难发现,他们都具有自主读书的习惯,一般来说他们都有上课前预习课文,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抓住课文的重点,摘抄名言名句,记读书笔记,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等等习惯,这些习惯还不足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果学生的眼界只局限于课本,哪怕把课文啃得一字不剩,背得滚瓜烂熟,那语文成绩也未必上得去。相反在班级里也有些其他科目成绩平平,甚至较差的同学,而他们的语文成绩往往不错。问其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方面基本上理解课堂的内容,但是也不是拼着命去学习那些死知识;二是大量的课外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拓展了他们的眼界,积累了他们的语文知识,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而那些其他学科成绩很好,语文却不行的同学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只注重了课堂上的所谓“精练”,却忽略了适当的课外阅读,读死书,不善读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平时也很重视阅读教学常规的建立,如规定每个学期开学前学生通读新的语文课本,完成固定的作业。魏老师对他的每一届学生都制定了语文教学常规,并始终如一地坚持执行,使学生

形成了良好的习惯。所以坚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并终身受益。

以上是本人对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的探讨,只要广大语文教师进一步遵循语文的学与教的基本规律,在语文教学中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阅读教学就能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呈现美好的前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