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学会提问》读书笔记

2021-02-09 来源:汇智旅游网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笔记

第一章 提出正确问题的益处

海绵式和淘金式:备选的思维风格P4

P4 海绵式思维缺陷

它不能提供一种方法来确定哪些信息和观点值得相信,哪些应该反对。如果一个读者时钟依赖海绵式思维,那么他始终相信其最后接收的信息。不管对个人还是社会,成为别人思想的木偶都是一件可怕的事。这意味着你的决定是一个偶然的联想,而不是慎重判断的结果。(真正的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而是你自己能够决定自己可以去做什么,知道自己内心的需求,而不是受到别人观点的影响,按照自己的情绪行事,而没有听清楚自己内心的决定。)

海绵式思维强调知识的获得;而淘金式思维强调与知识积极的互动。 P11思维与情感

我们所做的每个决定都有自己的个人印记——经历、训练和文化的习惯。 情感卷入不应该成为你接受或者拒绝一个观点的主要基础。

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思想,你就必须对那些你感到怪异甚至危险的观点保持开放性。

P13 微弱的和强烈的批判性思维

强的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将批判性问题应用到所有的观点中,包括我们自己的观点。通过强迫自己批判自己已有的信念,我们就能避免自我欺骗和对别人的盲从。

只坚持己见的人其实知道的很少。他的推理很可能很好,也没有任何人能够驳倒他。但如果他也不能驳倒对立方的推理,那就说明他没有坚持任何观点的基础。

弱的批判性思维是用批判性思维维护你自己已有的观念;强的批判性思维是用相同的技能来评估所有的观点和信念,特别是评估自己的观点和信念。

第二章 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 论题是会话或讨论中所出现的有争议的问题。

P20 论题的种类

描述性论题就是针对有关过去、现在、未来的描述是否正确的提问。 说明性论题就是那些针对我们应该怎样做及对与错、好与坏提出的问题。 P22 寻找论题

结论就是演讲者或者作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

第三章 理由是什么

P32在确定理由之前,你不能对一个结论的价值做出判断。

要确定理由,就必须以开放和宽容的态度来看待那些与自己看法不同的观点。如果我们仅仅是评价作者的结论,而不分析作者的推理,我们就会倾向于固守自己已有的观点,并迅速接受那些与自己的看法相同的结论。如果要检验我们自己的观点,对于与我们持不同观点的人所提出的理由,必须一直保持开放的态度。

P33 理由+结论=论证

只有论证和推理才存在逻辑关系,才可能存在逻辑上的缺陷。

第四章 哪些词句有歧义

1

P48 在你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作者明示或者暗示的)之前,你无法对一个观点做出反应。

P53 做广告的人通过策划来制造歧义,以此说服你相信他们的产品更好。在每一个广告中,登广告的人都努力使你用最有吸引力的含义来理解有歧义的词语。

P60 歧义词句与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有些含义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情绪包袱。 任何试图运用语言来引导我们情绪的人都可以利用这些可能的情感。 政治性的语言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并有歧义。

第五章 什么是价值观冲突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

(弱项。容易被引导、被绑架和利用。不自信、不思考、不自由。)

P69 如果某人试图使你相信某种特定观点,那么,他一定想方设法举出支持这种观点的理由。因此,一眼看上去几乎每个论证都是“有道理的”。虽然这种表面的结构看起来很好,但是能证明或支持某个结论的理由并不只是这些明显的、叙述清楚的理由。要理解一个论证,起码要知道作者掩藏的或没有明确表述的观点是什么。

P70 在一个论证中,那些显而易见的、表面的东西几乎都披上了最美丽的外衣,这是因为提出这个论证的人希望能引导你做出这个论证。

P72 价值观冲突及价值观假设

事实上,只有当推理中加入价值观假设时,作者的理由才能在逻辑上支持结论。 价值观假设是选择理由的基础,你应当把确定价值观假设变成一种习惯。 P74 发现价值观

本章所说的价值观是指某人认为值得为之努力的观念。 P77 从价值观到价值观假设

在面临一个有争议的论题时,如果作者选择了其中一种立场,那么,他在支持一种价值观的同时,通常会贬低另一种得到普遍认同的价值观。

当你在一篇文章中找到足总和的价值观偏向时,你不要期待他在讨论不同论题时保持相同的价值观偏向。一个人不能一直保持相同的价值观而不考虑所讨论的具体问题。与辩论有关的背景以及实际的论题,极大地影响着我们在多大程度上保持某种价值观偏向的意愿。我们仅仅在某一点上保持自己的价值观偏向。

P86 要对说明性的论题进行完整的推理,既需要理由又需要价值观假设。 (每个人都是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假设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推论,所以首先应该知道推理者的价值取向,然后再根据这种取向去思考推理者的推理是否合理。反驳推理者时也可以分为价值观的反驳和推理逻辑的反驳,具有针对性。)

第六章 什么是描述性假设

P94 描述性假设是关于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观念。 P104 发现描述性假设的线索

1.坚持思考结论与原因之间的差距。 2.寻找支持原因的观点。 3.站在另一个角度。

4.认识到在原因中还可能存在一些能够获得优势的其它途径。 5.多学一些与论题相关的知识。 P107 什么是描述性假设

描述性假设就是在寻找原因和结论之间的联接。如果这一联接有缺陷,那么原因就不一定会产生那个结论。

2

第七章 推理中存在谬误吗

P111 谬误就是作者为了说服你接受一个结论而可能使用的一种推理“骗术”。

人身攻击:不直接阐明原因而对一个人进行攻击或者侮辱。 运用激起读者的情感,使我们的视线离开基本问题。

P112 把评价假设作为出发点

滑坡谬误:当存在一些方法能阻止一连串不可控的、不必要的事件发生时,采取某一措施会引发这些事件。

妄求完美:如果使用一种方法不能使该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就不采用这种方法。 移花接木谬误:一个关键词在一个论据中被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一旦意义被确定转变了,这一论证就没有意义了。 无论什么时候看到一个关键词在论据中不止一次地重复使用,一定要进行考察,以保证其意义不被改变。

诉诸公众:试图通过偏爱多数人一致赞成的观点使某个观点合理化,错误地认为多数人支持的就是合理的。 很多人认为,如果某些东西很受欢迎,那它们一定是好的。但这是个错误的假设。对一般观点或者普遍态度的偏好一定要保持警惕。

诉诸权威:通过引入在一个问题上缺少第一手专业知识的权威来支持结论。

稻草人:歪曲对方的观点,使之易于攻击,因而,我们攻击的是一种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观点。 虚假的两难困境:当可能存在不止两个选择时,就假定仅存在两个选择。当争议仅存在两种选择可能的时候,一定要保持警惕;通常不止有两个。

一厢情愿:做出错误的假设,即因为我们希望x是真实的或者错误的,那么x就是真实的或错误的。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一个粗糙的仿制品。

命名解释:错误地假定因为你已经给某个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就认为你已经充分地解释了此事。 要作出解释,就要求分析事件为什么发生。解释通常是检验我们知识范围的必要工作。当要求解释时,经常趋向于通过贴标签或命名所发生的事情来掩盖我们的无知,然后我们假定,因为我们知道名称,所以我们知道原因。 我们这样做是因为命名欺骗了我们,使我们相信我们已经确认了的事情,即一个人有什么或是什么会引导并使其作出相应的行动。 这些解释过分简化并阻碍我们寻找更深刻的见解。 当人们声称他们已经发现了行为的一个原因,而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对行为进行了命名,这时候一定要警惕这个错误。(思考没有终点,结论终止思考。命名和贴标签暂时给问题下个结论,终止了思考。)

晕轮效应:使用模糊的、情绪化的美德词汇来迫使我们没有仔细考察原因就支持某种观点。 美德词汇,它们有正相关,概括性又日此之高,因此读者想理解成什么意思就可以理解成什么意思。

偷梁换柱:提出一个不相关的主题使读者的注意力离开原来的论题,读者的注意李艾当前的论证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有助于“赢得”辩论。

窃取论点:在论证中,结论在推理中是一个假设。

第八章 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1:直觉、个人经验、证人的证词、专家的意见

P141把个人经验作为证据的危险 概括草率谬误:仅仅根据群体中少数几个人的经历就得出关于整个群体的结论。(把个人经验作为证据的危险,把他人的证词作为证据。相关书籍:《对伪心理学说不》。人们往往缺乏权威指导,或者说是因为人们受自己狭窄的知识面的局限又没有权威指导,就会容

3

易迷信“权威”,迷信“大师”和网络谣言。)

P143 把他人的证词作为证据 选择性:我们的期望强烈地影响着我们的经验。(幻觉、选择性观察和选择性听觉、选择性记忆、选择性美化记忆。 关联:新历史主义、革命历史题材,历史可信度,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第九章 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2:个人观察、科学研究、举例、类比

P153 个人观察

个人的观察也存在不足,因为人们倾向于看到或听到合乎自己意愿的东西,倾向于选择并记住某一事件中与自己的经历和背景最为一致的部分。(人如何能做到理性,做到客观。人更多的时候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与镜子不同,观察者不会为我们提供“原模原样”的观察资料。我们“看到”的和报道的东西,都是经历过了一系列的价值观、偏见、态度和期望的筛选。 必须要警惕不能仅仅依赖某一个观察者的观察。

实施观察与报告观察结果之间的时间间隔越久,观察结果出现问题就越多。 最可信的报道必须以最新的观察结果为依据,并且观察者必须在理想的条件下进行观察,观察者不能有任何与被观察事件有关的期望或者偏见。

P155 把科学研究作为证据 科学——可以证伪性。

科学事业不是中立的、没有价值取向的,也不是完全客观的。 P162 存在偏差的调查和问卷

记住:你不能假设口头报告准确地反映了真实态度。 不同的人可能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理解。 调查本省存在偏差,其中措辞和上下文是两种最重要的偏差。(人和容易受到暗示,暗示无处不在,认得情绪容易被感染和利用)

P167 把案例作为证据 由于案例是生动、详实的,这使得它们易于形象化,因而往往能吸引我们的注意。 生动的案例能够感染我们的情绪,并转移我们的注意力,不让我们寻找其他的相关证据。 千万要注意把动人的案例作为证据的情况。 案例容易使人们更容易联想到某个论题,从而对这个论题更感兴趣。

P169 把类比作为证据

传达信息的人常常将他们熟悉的东西与相对不熟悉的东西进行类比,依靠两者之间的相似点来证明某个结论。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推理:“加入这两者在某一方面是相似的,那么,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是相似的吧”

任何两种事物之间几乎都有某些相似之处。因此,仅仅因为两者相似就进行类比推理不可信。当被比较的两种事物之间存在与论题有关的相似之处,但没有与论题有关的差异时,这样的类比才是强有力的。

错误类比:当进行类比的两个事物存在重要的、与论题有关联的差异时,会出现此类的谬误。

第十章 你发现干扰性原因了吗?

同样的证据可能有不同的解释。

因果关系过度单纯化:根据一些不够充分的因素来解释某事件,过分强调某一个或某几个因素对事件的作用。

4

P186 干扰性原因与科学研究

一个假说一旦得到研究的证实而这些研究又得到人们的信任,这个假说就会被牢固地确立下来,并由假说上升为一条法则。

P190 使人困惑的因果关系

我们有一种天生的倾向去“发现”互相关联的事件,或者“在一起”的事件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混淆了“在此之后”与“与此引起”由于人类有一种强烈的倾向,相信如果两件事在时间上相继发生的话,那么后发生的事肯定是由先发生的事引起的,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推理。

P195 解释独立的事件和行为

“基本归因错误”是一种常见的偏见,即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过高的估计个人倾向性的作用,而降低了环境因素的作用。(相反,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我们就会过高的估计环境因素对自己的影响,而降低个人因素的影响。)

另一种常见的心理错误是,一开始就限定了可能原因的数目,然后如果发现了一些补充信息(甚至是不恰当的信息),不是把它们当成独立的、新出现的或者更复杂的假设对待,而是当成已经存在的、被确定的假设解释。我们的倾向是简化世界;但是事情往往需要复杂的解释。

我们必须接受一个事实,即许多事件都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原因解释。

第十一章 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

P204 不可知的、有偏见的统计数据 找出具有欺骗性的统计数据,首要策略是尽可能多地了解人们是如何获得这些统计数据的。

P205 令人困惑的平均数

定义一个平均数有三种不同的方法,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同的定义会得到不同的平均数值。分别是:算数平均数——所有的数值相加再除以数的个数、中数——所有数值从小到大排序位于中间的数、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

P207 结论与证据不相符合

我们要仔细地注意统计数据的措辞和结论的措辞,看两者说明的是不是同一件事。 有效的策略:不要看作者提出的结论,而是仔细审查作者所使用的统计数据,然后问自己由这些数据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是恰当的呢,接下来把你得出的结论与作者的结论进行比较。

P209 借助遗漏的信息撒谎

由于统计数据的不完善,我们常常被它欺骗。

第十二章 那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

P218 发现被遗漏信息的益处

你必须记住,你遇到的信息几乎都带有某种目的。换句话说,这些信息是被作者有选择地组织在一起,组织这些信息的人希望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你的思维。因此,你的任务就是要决定,你是否愿意成为实现这个目的的工具。(同理,自己说话的时候确保自己说出的话达到每句话的效果)

那些试图说服你的人往往都会接力用最动听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观点。当你发现那些你认为具有说服力的理由时,明智的做法是想想作者没有告诉你的信息是什么。

P222 寻找常见的重要信息的线索

5

第十三章 什么结论可能是合理的

P237 二元思维:照顾到多个结论的障碍

几乎没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可用简单的“是”或绝对的“否”来回答。当人们用非黑即白、是与否、对与错来思考时,他们就是在进行二元思维。这种思维方式认为一个问题只有两种可能的答案,而事实上它可能具有多个潜在的答案。

这种思维错误,通过限制我们的视角来破坏推理。二元思维者通常是刻板的、偏狭的,因为他们未能通观全局来理解某个答案。

可以通过限定结论,并把结论放入上下文中来避免二元思维。

二元思维限定了你做决策和选择的范围,把负责情形过度简单化了,因此,二元思维者面对不确定状态时是高危任务。

确定多种结论的线索

1.通过给定的理由,确定尽可能多的结论。 2.用“如果.....”句来限定可能性结论。 3.把问题变为“我们应该对Y做什么”。

总结:

正如本文开始所说,批判性思维、提出恰当的问题,不是为了与人作对,也不是为了将自己显得与众不同。而是为了自己能够清楚地了解问题,并且帮助推理者更加清晰和完善自己的推理。学会批判性思维更是为了不让自己成为受人牵引的风筝,也不是受风向影响的落叶,而是要自己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只有这样才能不被自己的感情和别人的感情所影响,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见解。

在面对别人的推论时,要时时清晰地判断推论中的理由是什么、结论是什么、推论着的价值观假设是什么、推理逻辑是否正确、遗漏了什么、推理者的推理的目的是什么,然后自己做出自己的判断。

“语言”与“言语”,海德格尔。貌似里面有句话是“话语即权力”,以前我觉得这句话很夸张,说话怎么可能有那么大的威力。通过这本书,我发现我们无不生活的在语言的权力世界里,受着语言权力对我们的统治。每一句话都有着无形的力量。而且这个权力行使起来是那么简单,这要动动嘴皮就可以发出声音,但却发挥着不同的效力。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这些语言的影响和规训,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别人。而且人们是那么感性,那么容易被影响,尤其是被这不起眼的几句话所影响。以前我以为我们不会说话,那么我就少说话,但是现在我发现说话竟然带有这么强大的魔力,如果我不说,是不是就是拱手让出自己的权力?还有我以前说的那些话很多都是毫无内容和效果的废话,而我对别人话语的理解又最多能理解到十分之三,对于语言太过轻视。

《1984》小说里,政府为了统治人民,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控制人们的言语,并于每年消灭一些词语,当人们不会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时,思想竟然也开始变得模糊不清,思绪不能清晰的表现,这是一种变相的抹杀人们的思考能力。当时看这本书时,只是感到很惊讶,很不可思议,怎么语言对于人类这么重要吗?如果没有恰当、准确的词语来表达我们的思想,我们真的就思考不了或者感受不到那些想法吗?但是这本书让我看到话语的力量。发现我们无时无刻不是处于话语的世界,无论是在对别人说话、别人地自己说活,亦或者是自己写作、看书,甚至是在我自己独自思考时,如果我不把自己的想法变成一个个清晰的文字概念并进行前后的连贯的思考,我的大脑整个都是混混沌沌的一篇,我也会分辨不了自己

6

究竟思考了什么。现实生活中大概不会像小说《1984》中幻想的那种情况极端,但是如果我们自己沉浸在大众的新闻中(这些新闻是被“过滤过的”),自己没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我们就会遗忘掉很多的词汇,失去很多的思考能力,到时候便是自己给自己施加了《1984》中这种可怕的刑罚而不自知。

也许我们已经落入反乌托邦小说《1984》、《美丽新世界》中所描绘的陷阱里。语言的遗忘和丢失、思想控制、难以打破的社会阶层划分、以及那些成功神话。正如《美丽新世界》中主人公所说,作为一个贝塔级别的人,他不羡慕阿尔法级别的人,因为他自己不想那么聪明并那么努力的工作,起码自己比伽马、德尔塔这些级别的人聪明并做着体面的工作。如果按照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这样的级别分类来分的话,我们大概最多属于伽马这一阶层的人,我们的智力(别说什么智力是天生的,天才只是一小部分,后天的教育和饮食生活习惯也会限制你的智力)就在这个水平,我们体会不到自己的不足也感受不到生活的不公,起码是没有智力和能力去改变这种社会现实。

延伸阅读:海德格尔、逻辑学 平时多做练习、多写作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