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德莱塞作品中的消费主义

2024-02-16 来源:汇智旅游网
论德莱塞作品中的消费主义

一、消费主义在美国的兴起及其影响

19世纪40年代开始,商业化的农业生产在美国出现,大公司大企业随之产生,这是现代消费主义在美国产生的群龚轶

塑造的贫家姑娘嘉丽、珍妮、金融家、天才画家等人物形象,他们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冲破旧的清教思想对人的束缚,主动地去追求权力和物质财富,虽然就传统的道德标准判断,他们的追求是不道德的,但德莱塞安排这些人物都获得了物质上的成功,只是在让他们获得物质成功的同经济基础。现代意义上的消费主义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高速发展,到了20世纪20年代,伴随着美国国民收入的迅速增长,老百姓买得起的产品大规模生产以及分期付款购买方式的付诸实行。有学者认为美国消费主义始于1913年福特汽车公司在密歇根生产流水线上驶下第一辆汽车之时,伴随着汽车销售量的增加,汽车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20世纪美国消费主义大众文化的兴起与以福特主义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大规模工业生产方式有着密切联系。福特主义创造了工薪阶层消费模式,标准化\\规模化的大批量生产使工人消费得起住宅和汽车。当时美国已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生活水准,这时文化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消费意识形态拒绝接受清教主义强调的克制,而崇尚满足感官的享乐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确实进入了消费阶段,在这个社会里,不仅富人,就连一般普通人的购物都并非出于需要,而是因为购买可以带来娱乐和享受。

消费主义主要是指以美国为代表,在其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也在不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文化态度、价值观念或生活方式。消费主义以追求消费的炫耀性、奢侈性和新奇性为生活目的,通过对物的消费和占有体现个体生活方式、身份地位,个人的身份地位可以通过具体而有形的生活方式得以体现。

众所周知,美国是以清教思想立国,而且代表中产阶级道德价值标准的清教思想一直在美国占统治地位。新兴的挥霍性消费主义思想的产生,迎合了人们冲破美国文化传统中的清教思想的束缚,同时消费文化对传统清教道德伦理带来了冲击。消费主义的兴起以及其与传统清教思想的相违背,在美国作家德莱塞的作品中有所体现,在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对消费主义持有不同的态度,下面我们具体来举例说明。

二、对消费主义持赞成态度

在德莱塞创作早期小说时,出于青年人的追求生活理想的热情,出身贫困且笃信宗教家庭的他渴望出人头地,因此德莱塞在5嘉丽妹妹6(1900)、5珍妮姑娘6(1911)、5金融家6(1912)、5/天才06(1914)这些早期作品中,

时,没有让他们获得人生的幸福。5嘉丽妹妹6女主人公嘉丽从乡下来到芝加哥谋生,但资本主义社会没有给劳动妇女提供一条正直的道路。一个偶然机会,她当上了演员,成了名,有了金钱和地位,但她感到生活十分空虚,在5嘉丽妹妹6的结尾处,嘉莉坐着摇椅梦想着她也许永远都得不到的幸福。5珍妮姑娘6中,莱斯脱为了继承父亲的遗产,维护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继续自己奢华的生活,他放弃了与珍妮之间真挚的爱情,在物质上莱斯脱也是成功的,他过上了锦衣玉食、挥金如土的物质生活,但小说意味深长的结尾却应该引起读者的深思,弥留之际,莱斯脱终于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他招珍妮来到自己身边,抛开名利置身于真正的幸福之中。5/天才06是德莱塞自己最满意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通过一个才华出众的画家的堕落,揭露了社会对艺术的毒害。主人公尤金#威特拉是位才华横溢的画家,他的作品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却得不到上层社会的承认,他生活无着落,被迫去迎合资产阶级的趣味,最终获得了/成功0,有了金钱和地位。但是,尤金#威特拉却堕落成了一个庸俗的贩卖艺术的市侩,精神空虚到向宗教求救,他的天才毁灭了。小说中也流露出悲观主义情绪,德莱塞提出了问题,但看不到出路。从这些故事构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创作早期,德莱塞对消费意识形态的主导思想是赞同的,这些人物虽然没有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作者让他们都在物质财富上却获得了很大的收获。这也反映出作者对追求物质生活为主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赞同。

三、对消费主义带来的恶劣影响的痛恨

在德莱塞的代表作长篇小说5美国悲剧6(1925)中,我们发现,不同于前几部作品中追求物质享受成功的人物,小说为我们再现了克莱德#格里菲斯自我毁灭的过程。主人公克莱德#格里菲斯也追求物质财富,幻想摆脱贫穷,挤入上流社会,但最后,不仅没有追求到梦想的财富,反而送掉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小说题材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故事,德莱塞采用的是1906年格雷斯#布朗被切特#吉勒特谋杀的案子,选材上经过作者的重新组合创新而有所改动,一经发表,就受到美国各界的一致好评。

117

外国文学研究

5美国的悲剧6通过一个穷传教士儿子克莱德为追逐金钱财势堕落为蓄意杀人犯的故事,不仅揭示了利己主义恶性膨胀的严重后果,同时更揭露了以消费主义为主导的生活方式对人的普遍的罪恶性腐蚀毒害作用。在5美国悲剧6中,展示社会各种生活场景更为深刻,小说以20世纪最初10年为背景,当时的美国社会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新格局形成时期,作者充分展示了消费主义对主人公克莱德的毒害,最终迫使他走向了死亡。

生活在堪萨市的克莱德,少年时家庭生活贫穷,父母亲是崇尚基督的教友会员,他们带领着四个孩子当街演唱圣歌,他们的社会地位太卑微了,为生活寒伧而非常苦恼,克莱德非常羡慕那些富裕家庭里与他一般大的孩子所具有当他心仪已久的美丽、聪慧的贝雷妮丝投入他的怀抱时,他恢复了往日的精神状态。于是,他与这个心爱的女人一起,筹划起了东山再起的蓝图:到伦敦去开辟新的天地。凭借着他的经济天赋以及过去几十年在美国芝加哥金融界练就的游刃有余的本领与谋略,他很快便确立了在伦敦公共交通设施领域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正当他在伦敦的地铁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的健康出现了问题,不久,这位巨人便撒手人寰,与欲望、金钱、地位、名誉、女人等一切他一生追求的东西分手了。然而,故事并没有因他的去世而告终。让他活着时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的是,他一生煞费苦心、辛勤挣来的财富大厦,在他死后仅三四年的时间便倾倒了,化为了乌有。而深爱他的女人)))他的妻子及遗产执的物质享受,他16岁后在大饭店工作,看到当时富人的生活方式时,非常羡慕,这更奠定了他享乐主义的思想。

伯父在业界的成就,是他的向往。他常想要是自己也能成为社会高层中一分子,那该有多好啊!一次与富家女桑德拉邂逅,他想入非非:要是能打动她的芳心,就能进入上流阶层。桑德拉让他参加各种舞会、聚会,目的是为了打击克莱德堂兄的傲气,但克莱德并不理解,有机会接触高级阶层,他太高兴了,以至于与女友罗伯塔的约会经常为此改变。他迷恋桑德拉,献殷勤,克莱德觉得,他将来跟她的关系,一天天地变得有希望。他疏远女友罗伯塔,并且有意图杀害已怀孕且盼望和他结婚的罗伯塔,最后令罗伯塔死去,自己也走向了死亡。德莱塞在塑造悲剧性人物克莱德时,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描绘环境对他的影响,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使社会群体具有不同的消费方式,消费方式的差异反映具体的社会群体,消费方式促使社会群体分层为富有与贫穷,分离人们的社会地位。社会弥漫着享乐主义风尚,有钱人花天酒地,纸醉金迷,散发着强大的诱惑力;穷人渴望踏入富有阶层,以至于采用非常手段,谋划害人,消费主义思想将克莱德一步一步地卷入生活漩涡之中,无法自拔,最终酿成悲剧,这是时代最显著的新特点。

腐败的社会给克莱德#格里菲斯的启示就是金钱才真正是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正直、勤奋永远无法使他改变命运,灯红酒绿的上层社会生活令克莱德#格里菲斯倾慕,金钱的诱惑使他把伦理道德抛在一边,扭曲了的心灵促使他以卑鄙龌龊的手段,追求以消费主义思想为主的生活方式,最终走向彻底的毁灭。克莱德的悲剧是令人触目惊心的,它警示那些出身贫穷的青年人,一味地追求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且,作者还在悲剧前加上/美国的0,以此来显示作者对消费文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的极度痛恨。作者通过塑造克莱德这一悲剧人物,体现了对当时的消费主义为主的社会生活方式的痛恨。

四、对消费主义的抑制

作为5欲望三部曲6的最后一部,5斯多葛6交代了主人公)))美国金融巨头考珀伍德的最后结局。故事开始时,主人公考珀伍德沉浸在遭遇挫败的沮丧心情之中,但

118

CHANGCHENG/2010/2

行人,不久也在痛苦中死去。曾与他心心相印的贝雷妮丝从他的人生、她自身的人生及社会上更广泛的人)))特别是下层人)))的人生中,获得了新的人生感悟:金钱、地位与感官享受,在慈悲胸怀面前是微不足道的,这足见作者此时对消费主义持否定的态度,同时皈依宗教的意识的慈悲情怀显现,这或许是垂暮之年的小说家自己的人生感悟吧。

5堡垒6(1946)中一反早年对宗教的厌恶态度,满怀同情地塑造了恪守宗教的教友派信徒银行司库苏伦#巴恩斯的一生,并把他看做追求功名利禄的银行同事的堡垒。5堡垒6作品写了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一个传统深厚、崇尚道德规范的/家0的没落以及这个/家0的主人)))一座传统观念的/堡垒0的陷落。内战以后,美国经济腾飞,铁路、采矿、机器制造业、商业、银行金融业纷纷大发展,市场经济主宰一切,昔日的传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落花流水,狼狈不堪。崇尚传统道德的/堡垒0和/家0没落,因而更具悲剧性。对作品的主人公之一)))银行司库苏伦#巴恩斯,这位传统道德规范的/堡垒0,德莱塞在笔下倾注了无限的同情,传统道德规范的/堡垒0的陷落,实乃写的是另一种式样的美国的悲剧。笔者认为,这样的悲剧,既是十足美国式的,而且这种式样的悲剧很有可能出现在世界各国经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的城市与乡村,这本书反映了德莱塞晚年对宗教哲学的兴趣。这两部小说是在作者死后出版的,作者此时已对传统的思想有了重新的理解,认为消费主义的文化意识应该抑制,而认为美国应在传统宗教思想中得到回归。

[参考文献]

[1]德莱塞.美国的悲剧[M].许汝祉,译.北京: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6.

[2]德莱塞.金融家[M].裘柱常,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3]德莱塞.堡垒[M].许汝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4]DREISERT.AnAmericanTragedy[M].NewYork:TheNewAmericanLibraryInc,1964.[作者简介]

吴群(1968)),女,江西人,硕士,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龚轶(1981))女,江西人,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