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葡昌腋葡注文•教肓
戢守玺,李枫
O)
酲厘设搦
HI
(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23)
摘要:对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进行重新界定,分析中国海洋意识与海洋文化教育现状;以大连海洋大学为例,探讨 涉海高校通过海洋文化教育课程建设,向在校大学生传播海洋知识,树立其海权意识,孕育海洋人文的实践做法。
关键词:涉海高校;海洋意识;海洋文化;海洋强国软实力;海洋文化教育课程;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642.0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 -8724(2017)04 -0075 -04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 家对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步伐日 强国战略的 发展、海
要从海洋资 新、海生态文 进行。培养和
的优 的海
资源,
。推动海发、海经济
、海
.识 自身
仍
民众的海
海
识、海
国意识、靖海
识 海洋文 文化的
识、海 识、海
海上和谐世界意识 文
生
识、海 起意识、
。的,其界定
'发
(二) 海洋文化界
类型。海文
、制度、精神 ,也可
人类认为载为广义与
各种
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涉海高校
民尤
识、进海洋文
识、
校大学生责无旁贷。
识海洋、利海洋、开发海洋、 成的,以物质实体、经体观念, 文 战略
;海 通
。。
文类别 金[2]海洋文
和海洋文
、海
海的过程中
海洋文 涉海高校向在校大学生
海洋人文的
践
传播海洋知识、树立其海 进行深
。
狭义、精神与物质、器物与制度文。
为
领域的
效途径。本文以大连海洋大学为例, 领域分为:以海
;海发展 文
的研
一、海洋意识与海洋文化(一)海洋意识界海
识
象而言体现出两个
类
:一是
个体人海关系角度展现的是人类在与海洋共生 的过程中产生的人类活动、人海洋的认知关系;二
知, 度
、人类社会与
国家层面展现的公众海
;海经济社会
;海 文
;沿海各地海洋开发与区域海
(三) 海洋文化教育与现代海洋意识通过对海 ,海 海
识与海洋文
的界定可以
。
关事物的
识与海洋文
为表里、
国家主权、经发展、社会进步多角
,等同海
的海
识往往与海洋强国建
[1]为,
识、海
识强调的是人类对海洋和海 过程中形成的成果,它
的公众对海洋的意识情感、认知 知、形成的观念;海文化强调人类与海洋相互
着人类对海洋的于本民族海洋文
民众海洋
识和
。
海
识
于海洋观念。 意识主要包括海
、海战略需求相关联。
通意识、海洋资 化的认识积累,海文化的发展
收稿日期'2017 -06 -30
: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规 立 “海洋意识 要求下的海洋文 ”
(160071 &;辽宁省国际教育“十三五”科研规划课题(2016—2017年度)“海洋文化教育课程国际化建设路径研
PHYB”(16LNPJ048);大连海洋大学2016年
”(=2016009)
度、思政、统战和文化课题“大生海 识 要求下的‘海洋文化’
作者简介:戢守(1978 - &,男, 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一 75 —
涉海高校海洋文化教育与课程建设探讨
意识。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民众的海洋意识 是国家海洋软实力的重要基础,“提升全民海洋意 识是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 成部分,国家的海洋战略必须扎根在其国民对海 洋的认知中”[3]。大力发展海洋文化教育成为树 立现代海洋意识的战略目标。
(四)我国现代海洋意识现状
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编制和发布了《2016年 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MAI)研究报告》,对我国 31个省区市民众的海洋意识状况进行了综合评 价。全国各省区市海洋意识发展指数平均得分为 60. 02,刚刚达到及格水平[4]。这表明我国海洋软 实力的社会影响和国际影响均不足。这一现状与 目前我国海洋传统意识和海洋教育开展状况相 关。我国是传统的海洋大国,但明朝中后期开始 闭关锁国,海洋文化发展传播滞后,长期积累形成 “重陆轻海”的海洋观。多年来我国开展的海洋 意识宣教活动整体规模较小、覆盖面窄、吸引力不 强;海洋知识尚未系统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公众参 与渠道不畅;作为知识传授与人才培养主要基 地——
高校尤其涉海高校未能完全发挥海洋教育
和科普的功能。多方因素导致民众整体海洋意识 较为淡薄,国民海洋意识提升工作任重道远。
二、海洋文化教育开展现状
国外海洋文化教育开展较早,推进也较为深 入。日韩两国将海洋文化教育上升到国家政策层 面,提出了海洋防卫新指针和新海洋发展计划,其 政策中提出发展海洋相关教育。相关海洋文化教 育课程已普及各个层次,并形成体系。
美国建立了多层次的海洋教育体系。2000 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组建由多个卓越 海洋教育中心组成的全国性海洋教育网络,其工 作目标之一是提升公众对海洋及海洋与社会、经 济、财富和人类生活质量关系的认识和理解。许 多涉海高校、研究所组织丰富多彩的全民海洋教 育,如海洋夏令营,参观海军基地,教授、博士讲解 海洋课程等。美国加强利用计算机演示及网络技 术普及海洋知识,为全民整体海洋意识打下牢固 的。
2007年中国台湾地区正式研订《海洋教育政 策白皮书》,确立台湾地区海洋教育未来发展的目 —76 —
标、方向及策略。在海洋文化教育方面,各大学视 需要自行开设与海洋教育有关的专业科目或通识 科目,
以此深化各学科专长领域的未来运用与发 展。以海事大学为依托的专业教育网站、海洋体 验场所、与海洋有关的科研院所等,还形成了策略 联盟,建立产、官、学合作机制,鼓励各层次教育相 互结合举办海洋教育相关活动。
我国系统的海洋教育开展较晚,高校目前开 设的海洋文化教育课程大多划分在通识选修部 分,海洋教育开展较好的大多是有着资源优势的 涉海高校,其他高校往往就某一涉海议题开展相 关的海洋教育。根据学者喇全恒[5]的研究,我国 高校海洋教育课程尚停留在单一议题的浅层阶 段,课程设置不系统,还未实现“提升大学生海洋 意识”这一目标。
三、涉海院校海洋文化教育的实施与课 程建设
(一) 海洋文化教育发展建议及相关实践在发展海洋文化教育策略上,学者们提出的 方案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确定立法,由政府从
法律角度保证海洋文化教育的实施。(2)开展海 洋文化研究,由高校、涉海机构成立相关研究机 构,或设立研究项目。(3)建立课程体系,将海洋 文化纳入课程建设,设立海洋文化通识教育课程。(4)开展涉海实践文化活动。高校成立学生涉海 社团,开展如竞赛、讲座等校内实践活动;组织学 生开展参加海洋文化节,参观文化古迹,体验海洋 民俗等校外实践等。(5)扩大海洋教育资源,组 织交流活动;高校向海洋教育发达国家派遣留学 生、交换生等。(6)进行海洋师资培训。
课程建设是高校开展海洋文化教育的主要途 径,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手段。因掌握相关资源和 自身学科专业性质,涉海高校在这方面走在了前 列。部分涉海高校采用将与海洋相关的通识课程 整合为一类的方式开展海洋文化课程建设,如上 海海洋大学2014版培养方案中在通识选修部分 设立了“海洋主题教育类”模块,中国海洋大学在 通识选修部分中设置“海洋环境与生态文明”模 。
(二) 海洋文化教育课程建设路径
作为涉海高校,大连海洋大学将大力发展海 洋文化教育作为实践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手段,
涉海高校海洋文化教育与课程建设探讨
也是彰显学校海洋特色的集中表现。在建设海洋 文化教育课程进程中学校从顶层设计开始,打造 蓝色课程体系,建设海洋类通识课程,与国家海洋 局联手开展涉海实践,开展校园海洋文化活动等, 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微课”“跨校修读课程”等 网络课程建设。海洋文化教育课程作为学校特色 课程得到重点建设。学校以项目立项方式建设了 “海洋经济评估模型与方法”“历史视野中的国家 海洋文化教育课程建设已形成规律和路径。
1.顶层设计蓝色课程体系
大连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为特色的高等院 校,在2012版培养方案中确定了包含海洋意识的 “蓝色教育理念”,在2016版培养方案中再次加 强,明确“海洋意识与海洋情怀”的人才培养要 求。做好顶层设计学校以课程建设的形式在人才 培养中加以落实,构建了包含海洋文化教育课程 在内的蓝色课程体系。具体而言是按照逐层深 入、纵深推进的原则,以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 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集中实践环节为载体,分别 构建“浅蓝、蔚蓝、湛蓝、深蓝”的蓝色课程体系 (《大连海洋大学关于制订2012版本科培养方案 的通知》(大海大〔2012〕147号)(如图1)。
蓝色课程体系结构
(浅蓝层次)(蔚蓝层次)(湛蓝层次)
(深蓝层次)公共基础与1学科基础1专业知识1专业集中实践与
通识教育层面教育层面教育层面创新创业教育层面
图1大连海洋大学蓝色课程体系设计
在“落实蓝色教育理念,构建蓝色课程体系” 的顶层设计指引下,海洋文化教育课程伴随人才
培养 案的 而 。
2. 建设蓝色海洋类通识教育课程
在蓝色课程体系中浅蓝层次为公共基础课程 和通识教育课程,海洋文化教育课程以公共选修 课程形式在通识教育中占有很大比例。从2012 版培养方案开始,为突出海洋特色,增强学生海洋 人文情怀,培养学生蓝色海洋意识,在公共选修课 程中将涉海课程单独划为一类——
蓝色海洋类公
共选修课。在选修要求上规定,在四类公共选修 课程中每类至少各修读一门,至少应选修8. 0学 分才可以达到毕业标准。这就保证了学生海洋文
化教育课程的受益率和学习效果。3. 开设“海权概论”等海洋文化教育精品开 课程
信息化技术和大数据的应用,推进依托网络 的慕课(Mbe)发展。顺应课程建设趋势,学校在 加强传统课程建设基础上,进行了“精品资源共享
海权”等一批校级精品开放课程,并在校园网络平 台进行网络授课,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点播学习。 对于建设效果好、适合面向社会推广的精品课程, 学校推荐其申报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跨校修读 课程,并向全省高校推荐,以扩大海洋文化教育课 程影响力。
,将涉海实践纳入课外学分
课外学习与实践是对学习专业知识为主的教 学计划课程的延伸和补充,是对课内教学的扩展 和升华。为加强人才培养的效果,提高学生对课 外学习的重视程度,学校将课外教学都纳入“第二 课堂”管理。学生参加与涉海相关的素质拓展训 练、主题教育活动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等,只要符 合《第二课堂学分认定标准》,都可以认定获得课 外学分。其中在《第二课堂学分认定标准》中独 立设置“海洋意识教育”活动项目,鼓励学生参与 海洋教育活动,以此获得课内教学所不能提供的 亲海、近海经历。
5.与行政主管部门联合开展涉海实践活动
海洋文化教育课程既包含课程教学,也涵盖 课外涉海实践。与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联合共 同开展涉海实践活动,是学校进行海洋文化教育、 培养学生海洋意识的重要途径。学校重点和国家 海洋局等行政部门联合,围绕海洋知识普及、海洋 科技创新、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海情现状调研数 据等开展课外创新创业、大学生科技竞赛等实践 活动。如与国家海洋局共同举办全国大中学生海 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课外创新创业活动,竞赛 结果经审核认定后可获得课外学分,取得的成果 又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得到学生的认可和积极参 与。与国家海洋局办公室联合举办“我身边的海 洋——
国民海洋意识调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调
查结果成为国家海洋意识调查的重要依据。参与
活动使学生产生振兴海洋的使命感,对海洋知识
的重视程度提升。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也弘扬了海 洋文化,普及了海洋科学知识,强化了海洋体验意
识, 并 定。
(三)海洋文化教育课程建设实践总结 经过几年建设,大连海洋大学包括海洋文化
一 77 —
涉海高校海洋文化教育与课程建设探讨
教育课程在内的蓝色课程体系建设已显现规模, 和实施过程中始终接受相关制度指导,按相关规 伴随蓝色课程体系建设的海洋文化教育课程已从 传统课堂讲授发展到网络授课,由校园文化活动 延伸到涉海实践,形成课内课外多方结合的课程 建设模式。
1. 以海洋意识提升为课程建设导向
建设海洋文化教育课程即是“蓝色大学”特 色的显现,也是学校承担提升海洋意识社会责任 的表现,学校上下对此有深刻认识。校长亲自参 与“海权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设计,并作为 课程主讲人为全校师生授课。在第二课堂中设计 并开展海洋民俗文化、航海文化、海洋经济文化、 海洋科普文化等系列海洋意识教育主题活动,极 大丰富了海洋文化教育课程内涵。2. 顶层设计课程建设规划
《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是实现人才培养目 标的顶层设计,也是构建课程规划的纲领性文件。 在《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中对海洋文化教育课 程地位、设置标准、目的、修读要求等有明确说明。 在《本科公共选修课一览表》中对开设的海洋文 化教育课程学时、学分、开课学期进行规定。培养 方案严格按《指导性意见》制订,教学计划按培养 方案严格执行,保证海洋文化教育课程规划严谨、规。
3. 课程建设标识蓝色印记
海洋以蓝色为象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 将培养元素添加蓝色印记、海洋标识,潜移默化中 渗入“蓝色教育”思想。课程体系构建大学教育 全过程,“蓝色课程体系”以“浅蓝、蔚蓝、湛蓝、深 蓝”四种海洋颜色对应标记不同层次的课程,以课 程载体贯彻“蓝色教育”思想;在“浅蓝”通识教育 层面增设蓝色海洋类课程,彰显学校海洋特色与 蓝色文化;涉海课程尽量在名称中含有“海洋元 素”,如“海洋文化电影赏析”“海权概论”等,以体 现课程近海性质;校园文化活动和课外实践注重 围绕海洋主题,如“海洋嘉年华”校园活动、“蓝色 讲坛”系列讲座等,努力打造海洋特色校园文化品 牌。蓝色元素的增加,加强了海洋文化氛围的营 造。
4. 制度保障海洋文化教育课程实施
学校教学活动依靠制度进行规范和保证。海 洋文化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课程管理,在建设
一 78 —
定执行。《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确定海洋文化 教育课程建设与规划;海洋科技创新活动与其他 类别科技竞赛共同依据《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管 理办法》管理;学生参加涉海课外实践和教学按照 《学生第二课堂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 创业实践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认定学分。学分要 求是吸引和规范学生参与海洋文化教育活动的制
度。
5.以立项方式开展课程建设活动
2014年作为学校的“课程建设年”,以多种形 式开启了课程建设活动。随后学校每年度都以项 目立项方式开展课程建设。课程立项注重信息化 建设内容,“精品开放课程”“微课”“跨校修读课 程”等类别课程加入立项范围。获得立项的课程 可以获得资金、人员等建设资源方面保证。从事 海洋文化教育课程教学的老师积极参与课程立项 申报,课程注重提升信息化程度。几年来新开设 的海 文 量增 , 立 的质量、授课效果不断提升。
当前,推进海洋文化教育课程建设工作无论 是理论还是实践的变革,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随着新版培养方案的制订,学校海洋文化教育课 程又将呈现新的创新局面。积极发展海洋文化教 育,应对出现的新问题,是涉海高校的现实选择, 也是培养学生现代海洋意识、践行国家海洋强国 战略的使命。参考文献:
[1] 冯梁.论21世纪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深刻内涵与地
位作用[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1):71 -79.[2] 赵金宗.海洋文化与海洋意识的关系研究[J
].中国海
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3-1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海洋局,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新
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提升海洋强国软实 力—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十三五”
规划[
EB/OL]. (2016 - 03 - 08) .http://www. ja.
gov. cn/zwgk/zcgh/zwzli/201603/t20160315_50404. html .
[4] 贺迎春,熊旭.真想不到—
我国国民海洋意识刚及
格[
EB/OL]. (2016 - 11 -04) . http:// jie. pku. edu. cn/hyys/news/249.[5]
喇全恒.大学生海洋意识的教育探究[J].西北成人教
育学报,2013(2):72 -7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