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行为异常幼儿的教育方法
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每年都会遇到有各种异常表现行为的孩子。曾经有个孩子,刚入园时,他寸步不离老师,就连午睡时也要求老师躺在他身边(幼儿园不允许老师躺着),只要老师起身,他就会立刻爬起,紧紧跟随。还有个孩子,为了引起她妈妈的注意,从她妈妈刚开始打电话时,开始拉妈妈的衣服,由于妈妈继续打电话,这个孩子居然“气急败坏”地打了妈妈的屁股。这不仅引起了妈妈的注意,还引起了许多家长的注意,搞得那位妈妈很尴尬。为什么孩子们会有这样的表现呢?分析一下,不难看出,上例两位幼儿与案例中幼儿的异常行为都是在极力吸引成人的目光。不管是紧紧跟随老师,过分“自私”,还是故意激怒家长,无论哪种方式,只要成人表示他们已经注意到孩子了,孩子也就得到了一种归属感,哪怕只是暂时的。换个角度来看,他们可能是因为缺少一种归属感而产生的这些异常行为。
所谓归属感,就是感觉你自己属于某一个特定的组织、地域和群体。如在学校,你属于某一个班级,你感觉到你自己属于这个班级,它的存在与你息息相关。这样你就有归属感;否则,你就没有归属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和寂寞,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如有家庭,有工作单位,希望加入某个协会、某个团体,这样可以从中得到温暖,获得帮助和爱,从而消除或减少孤独和寂寞感,获得安全感。
大部分人的归属感是来自家庭。事实上,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基本上每个人的归属感都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中的许多人如父母、祖父母、叔叔、阿姨、兄弟姐妹等都可能在培养一个人的归属感中起重要作用。当孩子从出生起就开始了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他们的举手投足都是有一定目的的,尽管有时他们的目的并不能为大人所了解,他也会通过与他们交往的方式而培养自己的这种感受。每个孩子在家庭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如果他对此非常满意,就会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荣誉感。我们特别强调,家长应当尽量避免拿一个孩子与他的兄妹做比较,“你为什么不像你哥哥?”类似的比较很有可能对孩子造成很大打击。心理学家鲁道夫·德瑞克斯的研究发现:如果孩子缺少归属感就会导致错误行为,而错误行为要达到的目的往往是引人注意。
那么,教师应如何应对有异常行为的幼儿呢?
1.分析幼儿家庭教育现状,做好家园联系。造成幼儿出现异常行为,我认为和家庭教育现状有一定的关联。现在,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不少家庭都存在着几个大人围绕一个孩子转的现象;也有许多家庭中,由于孩子父母的工作关系,孩子常年都由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照顾,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几乎为零。老人由于受旧教育和旧观念的束缚和影响,经常用静态方式来抚养孩子,有的是限制孩子的行为,也有的是过分溺爱孩子,生怕孩子磕着伤着,使孩子的产生比较强的依赖性,性格也变的比较内向、胆小,从而缺少归属感。老师应经常与家长沟通,请孩子的父母尽量克服困难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绝不能放心地放任不管,即使是人在外地也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媒体工具与孩子保持联系,让孩子产
生归属感。同时,要教给老人一些科学的育儿方法,使他们尽量摆脱陈旧的教育方式,从而让孩子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2.教师调整教育策略。在幼儿园,面对缺少归属感而做出各种异常行为的孩子。老师不能一味地把责任推向家长,一味地强调孩子行为的异常,而是要把更多的关爱、更多的理解送给这些孩子,不要以安全为由对这些孩子加倍的呵护,更不要为了省事帮助这些孩子解决本来他自己可以解决的事,要注意发现孩子长处,并放大他们的长处,使他们在幼儿园中能得到更多的肯定,从而产生归属感。
如果老师无视幼儿的一些异常行为,他会把自己的异常行为当成被成人认可,那么他会一直做哗众取宠的事来反复引起别人的注意。有的时候孩子可能并不清楚自己错误行为的目的,但他们绝对明白自己的行为会有什么结果,他们以某种方式做什么的时候,通常知道应当期望什么。那么,就让孩子产生归属感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