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广东海洋观测网建设规划2016—2020年-广东海洋与渔业厅

2023-11-06 来源:汇智旅游网
广东省海洋观测网建设规划(2016—2020年)2017年10月目录前言.............................................................................................................11发展形势.....................................................................................................2

1.1现状.........................................................................................................................21.2存在的问题.............................................................................................................6

2总体要求.....................................................................................................8

2.1指导思想.................................................................................................................82.2基本原则.................................................................................................................82.3发展目标.................................................................................................................9

3重点任务...................................................................................................10

3.1优化海洋观测布局,保障滨海重点项目安全...................................................103.2加强海洋灾害观测,构建沿海城市海洋灾害观测体系...................................103.3发展应急机动观测,提升海洋应急观测能力...................................................103.4加强海洋观测数据整合,实现数据共享...........................................................10

4观测布局及建设内容..............................................................................11

4.1岸基海洋观测系统................................................................................................12

4.1.1岸基海洋观测站.............................................................................................................124.1.2岸基雷达海洋观测系统.................................................................................................144.2海基观测系统.......................................................................................................16

4.2.1海洋观测浮标系统.........................................................................................................164.2.2志愿船观测系统.............................................................................................................174.2.3水下滑翔机观测系统.....................................................................................................174.3空基观测系统.......................................................................................................18

4.3.1卫星遥感数据应用中心.................................................................................................184.3.2无人机遥感探测系统.....................................................................................................184.4数据管理体系.......................................................................................................18

4.4.1数据管理系统.................................................................................................................184.4.2数据传输网络.................................................................................................................184.5管理体系...............................................................................................................20

4.5.1管理制度.........................................................................................................................204.5.2管理队伍.........................................................................................................................214.6海洋观测综合保障系统.......................................................................................21

4.6.1海洋观测综合保障基地.................................................................................................214.6.2地市应急装备保障系统.................................................................................................215远景规划...................................................................................................22

5.1海床基观测系统...................................................................................................225.2海上平台观测系统...............................................................................................225.3高频地波雷达海洋观测系统...............................................................................22

6保障措施...................................................................................................23

前言

为进一步加强广东省的海洋防灾减灾能力,有效减轻海洋灾害损失,更好地为广东省沿海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根据《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年)》《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和《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于2017年10月18日经省人民政府原则同意。本规划主要明确“十三五”期间广东省海洋观测网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政府履行海洋防灾减灾职能的重要依据。

11发展形势

1.1现状广东省位于我国大陆的南端,南海之滨;大陆海岸线长达4114.3公里,居全国之首;拥有海岛1963个,总海岸线长达8500公里。受热带和亚热带季风影响,广东的气候和水资源适宜人类居住。港湾、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生物和可再生能源等丰富多样的海洋资源也为广东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巨大的潜力。广东沿海从东到西共有潮州、汕头、揭阳、汕尾、惠州、深圳、东莞、广州、中山、珠海、江门、阳江、茂名和湛江十四个城市,人口总计7866.77万。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成为我国乃至亚太最有经济活力、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同时,广东省还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旅游、水产养殖、港口航运等海洋产业,至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连续21年居全国首位。特别是2011年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立以来,更是走上了一条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并举的海洋发展之路。

图12009—2015年珠江三角洲海洋经济产值

2广东省在得益于海洋带来的资源和潜力的同时,也遭受着频繁、严重的海洋灾害的侵袭。国家海洋局908调查报告显示,广东省是我国受海洋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近年来,风暴潮、海浪、赤潮等海洋灾害每年都造成广东省的人员伤亡和至少10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图22009—2015年广东省海洋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含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

给广东省带来最大威胁的海洋灾害是风暴潮(含近岸浪)灾害,比如2015年风暴潮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占到全省海洋灾害经济损失的99%以上。建国以来平均每年有约3.4个台风登陆广东,绝大部分伴生有风暴潮灾害。汕头至珠江口沿岸、雷州半岛东部沿岸都是风暴潮灾害严重岸段。而这些沿海地区恰恰是人口密集、产业发达、基础设施林立、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区,因此台风风暴潮往往带来惨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进入21世纪以来,最严重的风暴潮灾害是0814号“黑格比”台风风暴潮,广东省沿海受影响市、县达39个,受灾人口737.05万人,死亡22人,失踪4人,直接经济损失118.25亿元。近年来其他几次严重的风暴潮灾害分别是:

30606号“派比安”台风风暴潮,受灾人口473.49万、直接经济损失70.02亿元。

1319号“天兔”台风风暴潮,受灾人口579.32万、直接经济损失58.57亿元。

1409号“威马逊”台风风暴潮,受灾人口256.01万、直接经济损失24.66亿元。

1415号“海鸥”台风风暴潮,受灾人口258.98万、直接经济损失29.85亿元。

除此之外,海浪灾害更易造成外海船只沉没和人员伤亡,例如2013年,受强台风“蝴蝶”影响,广东、海南两省4艘渔船沉没,死亡(含失踪)63人。赤潮灾害则主要给水产养殖业和旅游业带来经济损失。

建设海洋观测网,是开发海洋资源、开展海上交通运输、海洋渔业生产、海洋海岛旅游、海洋工程建设的基本需求,是开展海洋环境预报保障的基础支撑。广东省目前的海洋观测站点主要是国家海洋局建设运行的海洋站、平台站和浮标站,包括21个海洋站、2个平台站和6个浮标站(分布见表1和图3)。

表1国家海洋局局属海洋观测能力

序号12345678910名称大万山闸坡海安台山水东湛江南澳遮浪汕尾深圳4类型海洋站海洋站海洋站海洋站海洋站海洋站海洋站海洋站海洋站海洋站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珠海广州硇洲汕头惠州赤湾饶平南澳岛惠来陆丰雷州番禺53惠州19-3QF303QF304QF305QF306QF307SF304海洋站海洋站海洋站海洋站海洋站海洋站海洋站海洋站海洋站海洋站海洋站平台平台浮标浮标浮标浮标浮标浮标图3国家海洋局在广东省的海洋观测能力现状

5从图3可见,广东省现有观测站点密度离《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沿海县(市辖区)至少建设一个海洋站(点),全国海洋站(点)沿海岸线平均分布间隔在100千米以内,重点区域岸线间隔在30千米以内”的要求相距甚远,更不能完全满足我省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总而言之,广东省亟需建立完善的海洋观测网络,提高海洋防灾减灾和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有效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持续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海洋强国作贡献。

1.2存在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广东省沿海海洋观测能力已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为广东省海洋防灾减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但由于广东省海洋观测网建设起步较晚,投入不足,广东省海洋观测网在空间布局、观测手段、基础设施和技术保障等方面与广东省海洋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重点区域观测保障能力不足。广东省大陆海岸线4000多公里,现有站点的密度分布相当于200公里一个海洋站,分布过于稀疏,大量临海重大工程、产业基地和海洋经济密集区、海洋自然/特别保护区不具备常规海洋环境要素观测能力。但是在海洋灾害和海上突发事件发生时,恰恰是这些区域周边的海洋环境观测数据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2)海洋灾害观测防御能力弱。广东省沿海地市县均为台风影响的区域,特别是陆丰、惠州、阳江、湛江等地更是台风影响严重的区域。台风观测缺乏也是制约台风预报预警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广东省沿岸、岛屿合理布局建设风剖面观测仪、波浪雷达、波浪浮标和海上

6观测平台,能够提升广东省台风应对的能力。

(3)应急机动观测设备严重缺乏。缺乏针对海上突发事件(溢油、搜救等)和海洋灾害观测与评估(风暴潮、灾害性海浪、赤潮、海啸等)的应急观测能力。当灾害和突发事件发生时,增加应急机动观测是有效提高应急响应服务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4)运行维护保障能力欠缺。缺少与海洋观测网业务化运行维护相配套的业务化保障基地和运行维护机制,同时也缺少专业的观测人员队伍。

72总体要求

2.1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为指引,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遵循“五大”发展理念,针对新时期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利用现有基础,采用成熟的海洋观测技术,初步构建布局合理、稳定可靠的广东省海洋立体实时观测网,推进科学管理,加强配套业务支撑能力建设,实现业务化运行。切实提升广东省海洋环境服务保障能力,为海洋防灾减灾、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

2.2基本原则(1)需求导向,政府引领

以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海洋观测的需求为导向,通过政府引领,综合权衡各种需要,充分考虑风暴潮、灾害性海浪、赤潮等海洋灾害的影响,重点保障滨海重大工程/海洋工程建设、海洋资源开发、海上交通运输、海上权益维护、海洋环境和生态保护、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等对海洋观测的需求。根据需求加强海洋观测能力优化与建设,提高我省海洋观测网整体服务水平。

(2)科学设计,合理布局

根据广东省海洋观测站(点)发展现状,充分利用相关部门的观测站点资源,科学设计、合理布局,兼顾与海上交通、沿海港口规划的协调关系,实现有机结合,共同发展,完善现有观测网络;利用成熟、可靠的海洋观测技术及相应保障措施,实现海洋观测网的稳定运行。

8(3)统筹安排,协同共享

广东省海洋观测网规划应与国家海洋观测网总体规划相适应,突出重点、有序实施,逐步形成全海域观测能力;协调广东省相关部门,建立健全海洋数据共享机制,开展海洋观测资料的集成整合,实现省内各部门数据资源共享。

(4)加强保障,规范运行

海洋观测网建成后,运行经费须及时到位,做好维保队伍及配套设施建设等保障支撑工作,确保观测网稳定可靠运行;观测网各系统应建立技术规范、标准和运行管理制度,按规范开展业务化运行,确保观测数据真实可信。

2.3发展目标到2020年,广东省初步建成以岸基观测为主,浮标、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应急机动观测为辅,布局较合理、结构较完善、功能较齐备的海洋观测网,初步建立海洋观测网综合保障体系和多部门的数据资源共享机制,有效提升海洋观测网运行管理与服务水平,基本满足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的需求。

93重点任务

3.1优化海洋观测布局,保障滨海重点项目安全强化广东省沿海经济发展重点区域的综合海洋观测能力,沿海每50公里设置有1个岸基海洋观测站,中心渔港、重要港口、重要产业园区、重大滨海工程附近至少有1个岸基海洋观测站。逐步建立与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资源开发、海上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海洋权益维护等相适应的海洋观测网。

3.2加强海洋灾害观测,构建沿海城市海洋灾害观测体系加强由台风引起的海洋灾害观测,在广东省沿海城市开展台风浪、台风风场的观测,布设11个浮标观测站位和39个岸基海洋观测站(点),初步构建广东省沿海城市海洋灾害观测体系。

3.3发展应急机动观测,提升海洋应急观测能力加强海洋灾害的应急机动观测,沿海地市各配备1辆应急灾害观测车,主要配备自动气象站、X波段测波雷达和便携式水位仪;全省配备三套车载激光雷达测风系统;配备抛弃式海洋浮标。在海洋灾害发生时,利用应急机动观测仪器设备开展应急观测,弥补固定台站的观测空白区,为应急事件辅助决策提供支持。

3.4加强海洋观测数据整合,实现数据共享建立国家和地方、地方各涉海部门间海洋观测网、入海河口水文监测网共建共享机制,共同开展观测网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建设面向城乡建设、沿海产业、经济社会应用的海洋观测数据服务中心,实现观测数据的有效共享,并向社会、企事业单位提供海洋观测数据服务。

104观测布局及建设内容

根据广东省沿海自然属性和海洋开发格局,围绕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的建设布局,紧密结合属地有关城乡规划,合理布局岸基海洋观测站(点)、浮标、志愿船、无人机、雷达、水下滑翔机、海床观测系统等观测设备,建立“海洋观测管理总站——区域管理站——观测站”三级管理体系,配备海洋观测数据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和网络、观测装备保障基地,构建集岸基、海基、空基、天基于一体的广东省海洋观测网体系,满足广东省海洋防灾减灾的需求。

图4广东省海洋观测网组成图

114.1岸基海洋观测系统在“十三五”期间,科学合理设计、优化岸基海洋观测设施布局。新建39个岸基海洋观测站(点),达到每30~50公里设置有1个岸基海洋观测站(点);新增一对地波雷达站及24个X波段雷达站,观测范围可覆盖广东省沿岸及珠江口外120公里内海域。海洋、气象等部门充分沟通,统筹规划,实现业务和设备通用及资源共享,在广东省沿岸适当增加气象观测设施,进一步提高海岸观测的覆盖率及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4.1.1岸基海洋观测站

规划在广东沿海海洋灾害多发区、滨海旅游度假区及海洋经济重点发展区等重要保障目标处,新建39个岸基海洋观测站(点),主要观测要素包括潮位、海水盐度、海水温度和常规气象参数(风向、风速、气压、气温、湿度、降水等)。其布局规划见图5,具体位置部署见表2。

图5岸基海洋观测站布局规划图

12表2新建岸基海洋观测站位置部署

序号1234567站名东里镇华侨公园海门镇田心镇石碑山角神泉镇湖东镇大湖镇鲘门港黄埠镇港口镇稔山镇霞涌镇大鹏镇南澳镇交椅湾虎门镇麻涌镇沙田镇淇澳岛高栏港洪湾黄茅海赤溪镇海侨镇牛岗头保丰港行政辖区澄海区龙湖区潮阳区潮南区惠来县惠来县陆丰市陆丰市海丰县惠东县惠东县惠东县惠东县深圳市深圳市东莞市东莞市东莞市东莞市珠海市珠海市珠海市新会区台山市台山市阳东区江城区选址考虑海洋灾害易发区、重要的养殖区和基本农田区滨海旅游度假区、人口密集区、汕头港滨海旅游度假区、海洋灾害易发区、洪潮耦合区海洋灾害易发区、田心镇滨海旅游区滨海旅游区、保护区海洋灾害易发区、洪潮耦合区、大南海石化工业区海洋灾害易发区、河口海洋灾害易发区、洪潮耦合区渔港、海洋灾害易发区、百色半岛旅游区人口密集区、考洲洋港口滨海旅游度假区、海洋灾害易发区、洪潮耦合区滨海旅游度假区、人口密集区、范和港霞涌滨海旅游度假区、人口密集区人口密集区、大鹏湾滨海旅游度假区、大亚湾人口密集区、洪潮耦合区、东莞交椅湾工业区人口密集区、洪潮耦合区、东莞港海洋灾害易发区、人口密集区、洪潮耦合区海洋灾害易发区、人口密集区、洪潮耦合区人口密集区、高校区、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洋灾害易发区、洪潮耦合区、高栏港区重点保障目标海洋灾害易发区、洪潮耦合区、洪湾港区人口密集区、洪潮耦合区、崖门洪潮耦合区、台山核电洪潮耦合区、滨海旅游度假区、镇海湾洪潮耦合区、人口密集区、漠阳江口海洋灾害易发区、阳江港重点保障目标13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27序号282930313233343536373839站名上洋镇沙扒镇博贺镇塘尾镇乾塘镇太平镇和安镇海安镇白蝶贝保护区江洪镇草潭镇龙头沙行政辖区阳西县阳西县电白区吴川市坡头区麻章区徐闻县徐闻县雷州市遂溪县遂溪县廉江市选址考虑海洋灾害易发区、河北渔港海洋灾害易发区、洪潮耦合区、月亮湾滨海旅游度假区滨海旅游度假区、人口密集区、茂名港博贺新港区海洋灾害易发区、洪潮耦合区海洋灾害易发区、洪潮耦合区、南三航道海洋灾害易发区、河口、渔业生产区海洋灾害易发区、渔业生产区海洋灾害易发区、海安港海洋灾害易发区、雷州珍稀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海洋灾害易发区、江洪渔港海洋灾害易发区、草潭渔港海洋灾害易发区、龙头沙渔港4.1.2岸基雷达海洋观测系统

(1)高频地波雷达海洋观测系统

规划在珠江口部署1对中程阵列式高频地波雷达,分别布放于海龟湾和担杆岛东北角,观测半径为120公里。

表3新建高频地波雷达海洋观测系统位置部署

序号站名经度(oE)纬度(oN)114.8822.55行政辖区惠州市惠东县选址考虑流场观测区域覆盖珠江口、大亚湾、大鹏湾和红海湾沿海以及实2担杆岛119.9526.37珠海市万山海洋开发实验区现雷达站邻近海域波浪和海面风场的实时观测能力1海龟湾14(2)X波段雷达海洋观测系统

规划在广东沿海重点港湾、近岸重要通道和沿海重大工程海域新配置24套X波段雷达,主要用于广东省沿岸的海浪全天候观测。其布局规划见图6,具体位置部署见表3。

图6X波段雷达海洋观测系统布局规划图表3X波段雷达海洋观测系统位置部署

序号123456站名乐民镇乌石镇角尾乡海安港罗斗沙硇洲岛南行政辖区湛江市湛江市湛江市湛江市湛江市湛江市15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硇洲岛北放鸡岛竹洲岛双山岛海陵岛上川岛高栏港三灶横琴万山岛大鹏半岛海龟湾江牡岛遮浪角田尾角港寮湾海门镇南澳县湛江市茂名市茂名市阳江市阳江市江门市珠海市珠海市珠海市珠海市深圳市惠州市汕尾市汕尾市汕尾市揭阳市汕头市汕头市4.2海基观测系统海基观测网包含海洋浮标阵列系统、志愿船观测系统等。4.2.1海洋观测浮标系统

在广东沿海规划建设1套海洋浮标阵列系统,距岸线40~50公里处,新增布放11套(3~6米)海洋观测浮标,浮标主要搭载气象(风向、风速、气压、气温、湿度)、海浪(浪高、浪向)和海流(流速、流向)传感器,增强广东省在台风登陆前2~3小时的应急观测能力。

16充分考虑和论证海洋浮标系统建设对海事规则、交通管制、国际航线、通航安全的影响,合理选择浮标布放位置。位置部署为:湛江市西海岸1套、湛江市东海岸2套、茂名市1套、阳江市1套、珠海市2套、惠州市1套、汕尾市2套、汕头市1套。

图7海洋浮标阵列系统布局图

4.2.2志愿船观测系统

组建由20艘船组成的志愿船观测系统,选取在各渔场作业的渔船,根据实际需要加装气象观测仪器设备,观测常规气象参数(风向、风速、气压、气温、湿度、降水等)。4.2.3水下滑翔机观测系统

规划在广东省沿海配置两套水下滑翔机观测系统,主要搭载温盐传感器,开展业务化观测。可根据未来业务需求,增加搭载生态要素传感器及声呐等。一套在湛江至珠江口区域运行,另外一套在珠江口至潮州区域运行。

174.3空基观测系统4.3.1卫星遥感数据应用中心

规划在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与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共建海洋卫星遥感南方数据应用分中心。建设可对HY-1和HY-2系列卫星、风云系列卫星、高分三号卫星、MODIS等国内外海洋卫星数据进行接收,并实现预处理、资料处理、产品制作、产品存档与分发以及用户定制专题产品等功能的海洋卫星遥感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建立服务于广东沿海的卫星服务分发平台;开展有针对性的海洋卫星产品应用服务和专题遥感监测业务化系统;开展有针对性的海洋卫星产品应用服务,逐步建立海洋预报减灾、海岸带动态遥感监测、海洋渔场环境信息、海洋溢油遥感监测业务化运行系统。4.3.2无人机遥感探测系统

无人机遥感探测系统建设包括无人机航测系统、摄影测量软件、像控点采集内外业处理软件、立体测图软件、地形地籍成图软件、航测数据处理平台等。

4.4数据管理体系4.4.1数据管理系统

根据观测所得数据种类进行分类,建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专题数据库,保障海洋观测数据的存储、保管、汇交、共享和使用。通过整合海洋观测数据和防灾减灾信息化资源,依托省级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两平台一系统”,分别为预报信息发布平台、防灾减灾业务支撑平台、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应急响应系统。观测数据将纳入国家观测网,通过地市县—省—海区—国家的传输链路实现数据并入国家观测网。4.4.2数据传输网络

18广东省级数据传输网建设,包括地面传输网络系统、卫星传输网络系统和无线传输网络系统,均使用省直管方式建设。

地面传输网络系统:建设数据传输专线,用于省级海洋预报台与海洋观测综合保障基地和海洋管理站之间的数据传输;各级海洋与渔业部门与防灾减灾指挥部机构间建立数据传输网络。

卫星传输网络系统:采用北斗卫星链路,用于志愿船气象观测设施和浮标的数据传输。

无线传输网络系统:采用CDMA/EVDO传输方式,用于岸基测站、志愿船气象观测设施和浮标的数据传输。

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水利系统气象系统海洋观测设施

浮标观测系统岸基海洋观测站志愿船观测系海洋观测管理总站省级海洋防灾减灾中心国土系统雷达观测系统广东省级海洋预报台……

区域管理站地市级海洋应用中心图8数据传输体系图

194.5管理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的海洋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设立1个海洋观测总站、8个海洋观测区域管理站、各级海洋与渔业部门与防灾减灾指挥部机构间建立数据传输网络。

观测站,建立“海洋观测管理总站——区域管理站——观测站”三级管理体系,建立和优化我省海洋观测网运行管理机制。具体分布如下:

表4观测体系布局

序号123海洋观测总站及区域管理站广东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预报中心(海洋观测总站)广东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湛江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管理对应海域观测设施广东全省湛江西部湛江东部茂名阳江江门珠江口深圳惠州汕尾揭阳汕头潮州45678江门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深圳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汕尾市海洋环境保护监测站9广东南澎列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4.5.1管理制度

根据《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和广东的实际情况制定管理制度,制度内容包括岸基海洋观测站的建设、保护、维护、管理职责和人员管理等;数据的采集、汇交、存储、保管、共享和使用等;海洋预报的范围、种类、时效、发布方式和级别等。

204.5.2管理队伍

充分利用现有的海洋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建立广东海洋观测体系,并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业务培训机制,加强队伍的业务培训和管理水平。

4.6海洋观测综合保障系统4.6.1海洋观测综合保障基地

为了加强对广东省海洋观测网业务化运行维护的保障,规划建设一个海上观测综合保障基地。

综合保障基地的功能主要为广东省海洋观测网运行的各个海洋观测系统所使用的设备、传感器等提供维修、保养和检定服务,并作为广东省海洋浮标阵列系统的布放基地。该基地应根据业务化运行需要配置备用设备及对应的备品备件。该基地可以与国家海洋局、气象局、科学院、高校开展合作,作为开展新型海洋仪器业务化实验的试验基地。

海洋观测网需进行配套软件开发,主要包括数据传输软件、质量控制软件、实时监控软件和数据中心系统,以保障观测网数据在海洋预报警报中实时、稳定、可靠使用。4.6.2地市应急装备保障系统

增强广东省对台风浪和局部地区潮位的应急观测能力,在台风应急期间,选择合理的地点,对台风风场结构、台风浪、风暴增水进行应急加密观测,提高风暴潮和台风浪的预警报水平。

规划配置3套车载激光雷达测风系统。每个地市配置1套应急调查车,配备自动气象站、X波段测波雷达和便携式水位仪。

215远景规划

根据将来精细化预报减灾的需求和海洋观测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谋划广东省海洋观测网未来20年的工作雏形。规划在未来的20年内,进一步加密岸基海洋观测站、海洋观测浮标和X波雷达观测系统,地波雷达形成观测网络,覆盖广东省沿海;在近海海域新增海上平台观测系统和潜标,提高离岸观测水平;在珠江口重要区域增加浅海海床基观测系统,进一步完善广东省海洋立体观测网。

5.1海床基观测系统规划在珠江口、大亚湾、湛江港等重要海湾港口区域布放海床基观测系统,进行海洋水文观测(海底温度、盐度、海底至海面剖面海流、波浪和潮位等水文要素),通过声通讯将数据发到海面浮标,再通过浮标将数据实时发回海洋观测管理总站。

5.2海上平台观测系统规划在距岸线约10km、水深约20m的海域,新建一批海上平台观测系统。平台上主要安装海洋气象和水文观测仪器,进行常规海洋气象观测(风向、风速、气压、气温、湿度、降水、云和雾等要素)和常规海洋水文观测(海浪、水温、盐度、潮汐)。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安装水质、生态等要素的观测传感器以及X波段雷达观测系统。

5.3高频地波雷达海洋观测系统规划在广东沿海部署多套中远程高频地波雷达,组建覆盖广东省沿海地波雷达观测网络。

226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广东省海洋观测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广东省海洋观测网建设工作。下设海洋观测网工作组,组织编制并负责审议各观测系统建设实施方案,并推动广东省海洋观测网建设工作任务的具体落实。各地市相应成立领导小组,配合省领导小组开展工作。

加强经费保障。海洋观测预报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有关资金,加大对海洋观测网建设和运行的投入力度。鼓励有关部门、相关行业等对海洋观测网建设的投入。

建立工作机制。组建由国家海洋局及沿海各省相关机构专家组成的海洋观测网专家组,强化对广东省的海洋观测网建设指导。统一规划和采购,加强海洋观测资料获取和传输的质量控制,保障海洋观测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衔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建立实施方案审核机制和第三方专家评估机制。

加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在广东省海洋观测网建设期间,注重成熟的海洋观测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确保广东省海洋观测网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先进性。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运行维护。利用现有的海洋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建立适用于广东省海洋观测人才成长与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队伍的自主培养,吸收引进海洋观测领域的专家和人才,建立遴选优秀的海洋观测领域商业化公司,向其购买服务,开展长期海洋观测业务化运行和维护合作。

23附图广东省海洋观测网规划布局图

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