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同课异构之收获
学员:杨绍秋
同样的授课内容,不同的收获。10月19日和23日,我分别走进了重庆市璧山县实验小学二年级的两个不同班级,倾听着来自( 贵州铜仁德江县某学校 )的叶连江和来自重庆市璧山县实验小学的申洪刚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课堂——他们为我们展示的是二年级上册西师版的“平均分”。针对这两节课,结合自己的思维,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听课后的感受:
一、课前准备
在一个新的班级上课,两位老师都设计了拉近师生关系、力争在师生融洽和谐的氛围中组织落实课堂活动的环节。叶老师先复习旧知(齐背乘法口诀),然后再通过幻灯展示介绍自己的方法。而申老师则先作课堂要求(如:回答问题时的要求、小组合作要求等),离上课时间还有十分钟就进入了静心阶段(教师播放西游记主题曲——猴哥,用了5分钟)。
二、导入课堂的落实
从层序设计看,他们在设计教案时都作了精心安排。但从具体落实中思考:叶老师的课堂导入(包括出示教学主题图)与课题衔接不够好,有点脱节;而相对来说,申老师结合课前播放歌曲画面的问题导入更为衔接自然——同学们,刚才的内容里面有个人物老师非常喜
欢,猜猜他是谁?(孙悟空)为什么?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而且在问题的设计落实中引发了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新课的组织与落实
教有方法,但教无定法。教师对课堂的组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教学中根本不会出现两节完全相同的课。因此,只要你想学,就一定在不同的课堂中有不同的收获:在新知的落实过程中,叶老师组织活动时语速过快,同样的问题重复问,给学生不简单明确、把简单问题表述复杂化之感 。而申老师相对语速稍慢些,但相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还是不够适合。
不同风格教学中的这两位老师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问题的设计没有达成教学主线,使学生在多而零乱的问题中展开活动,从而不能更好地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这样的问题设计下不是把难点教简单了,而是把简单问题教难了,更不用说教“深”了。如:叶老师在组织操作活动时的问题——1、把8根小棒分4堆,可以怎样分?(但教师落实活动时却希望分两堆,展示时讲评又肯定了两种:2+2+2+2﹦8 4+4﹦8)2、分两堆,看谁抢得厉害?等问题的引导,不仅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因为教师问题和具体要求不统一乱了手脚,还给予学生思想行为上的误导。申老师想通过操作活动摆8根小棒感受“平均分”,但却追问:看谁的分法多?你还有不同的分法吗?而不是收集展示学生不同分法,引导对比发现“平均分”。他们的问题没有围绕教学重点开展。
问题是开展课堂教学的一条重要的主线,是架接学生知识的桥梁,
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心脏。教师课前要征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在组织课堂活动中科学落实数学问题的有效性。 四、学以致用
这是对所学新知的巩固运用阶段,也是体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环节,更能突出数学的价值。叶老师在这一环节先回到主题图,解决生活问题(30个小朋友,每5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再完成教材74页和75页的相关题。而申老师则先完成教材相应的练习题,再组织游戏(随意从袋子中拿几个玩具,并对你所拿出的数进行平均分),这样的习题设计有一定的开放性。
总之,这两节课给我的整体感受是:教师力争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启发学生经历动手操作探究新知——平均分,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课堂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目标落实较好。但是,人各有己见,从学生角度出发,教师并没有真正放手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合作或师生合作共同研究、探索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并没有更好地体现,而是在教师的讲解中落实。从教师角度分析,我思考:作为一名每天都要面对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的我,该怎样才能更好地组织课堂、驾驭课堂,从而有效落实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类问题的有效落实是我今后工作的实践与反思,也是我不断学习,与教育同成长的奋斗目标之一!
2012年10月24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