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化的传统与科技的发展

2021-09-16 来源:汇智旅游网
文化的传统与科技的发展

百 合 实验室 1999

一、田园文化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既使是西方人,从这朴素的一段小诗中也能感受到一种恬静、安逸、幽美的人间社会,这就是我们中华数千年文明所孕育一种境界。可是,西方人又怎知道这只不过是一首中国人用来教幼童数数的儿歌呢?也就是说,对于我们中华文明来说,就连数字也应该带着几分诗意,几许飘逸!青山翠谷,小桥流水,竹林里的风声,夕阳下的炊烟,江上的白帆,院中的飘雪,这一切虽然已经成了现代都市人的追求,而且经常可望而不可即,但我们却切实的知道,这本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所拥有的一切,至少我们可以想象历史上的几个传颂千古的时代,如文景、贞观、康乾盛世时期,大部分中国人是曾经拥有过的。而今天,我们确实也无法把我们文化的焦点再放在这一切上面,因为,我们面临着一个最主要的任务,那就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必须尽快地在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上赶上甚至超过西方,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落后了。这个落后的原因,已经经过了无数人的思考,无数次的讨论,也已有了许许多多的结论。但是我们是否曾经问过自己,这种落后的状况,是近代数百年的结果呢,还是数千年一直延续所积累的结果?其实,答案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将引出一个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文明在漫长的时间里都似乎与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不相通或不相融。如果不是这样,创造了辉煌历史文明和给人类留下无数伟大财富的中华民族怎会在几千年之内没有发展起类似于现在科技文明的基础和要素呢?

如果我们当从社会制度上来考察,看起来得不到令人满意的结论。因为,几乎所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曾经历过漫长的封建社会,所以,我们要研究的是,为什么中国的封建制度延续的如此之长,甚至于它的崩溃和终结几乎完全是因为外来国家的侵入和影响。如果,我们假设,正如中国这个名字所代表的意义一样,世界确实以中华为中心,中国不受任何外来国家的影响和干扰,我们事实上有理由想象,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文明至少还会延续相当漫长的时期,我们将很难看到这个社会会像欧州那样,以工业革命为契机,以科学技术为动力转而走向资本主义强国的发展之路。是中国人不善长科学技术吗?是中国人不懂得发达自己的社会吗?当然谁也不会说是的。

那又是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祖先的理想。中华的文化遗产浩如烟海,但是谈到未来社会理想的却如凤毛麟角。无论是诸子百家,还是孔孟之道,甚至于所有的法家,在对理想社会的看法上,都是惊人的相似。概而言之,就是一个大同世界。他们对大同的解释固然有差别,但他们共同的理想却同样是一个“稻花香里话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田园社会。风调雨顺,吏廉民勤,丰衣而足食,国泰而民安,这就是历史上的中国人无论是统治者还是百姓所向往的、心满意足的世界。而这个世界至少在文字记载上也曾达到过“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民强

国富,八方来朝”的高度,我们至少可以说生活在这种社会里的人们应该拥有着大自然所赐予的安逸与温馨。交通不便,那又急什么呢?通讯不便,那又急什么呢?没有电器,那真的需要吗?没有高级武器,那真的需要吗?哦,也许我们真正看到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真谛,虽然,这种真谛用当今的观点来看是完全可以评之为“落后”的。但是,这个“落后”是用了现代国与国之间在“经济”上互相比较的尺子衡量出来的。我们应该深深地知道,国与国间的比较只能肯定地给出孰“强”孰“弱”的答案,但不应该同时得出文明孰优孰劣的答案。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既使在最发达的国家里,拒绝现代文明,重返大自然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就更清楚了。

纵观历史长河,就算用西方科技发展的观念来看,我们也绝谈不上是落后的。从青铜器到铁器,从丝绸到丝绣,从农业到制造业,煤碳和石油的开采,数学和化学的发展,我们都曾远远走在前面,但是我们就是没有像欧州那样逐渐形成分门别类的现代学科。这中间的原因我们只能归结到追求的不同。所谓“无十倍之功不改”,中国人不愿意改,不愿意破坏原有的秩序,不愿意用物质来改变精神。这一切曾被人归结为中国人的弱点,但却不知,这正是一种文明对人与自然间关系的认知,一种深遂的认知。2300年前的庄子在看到了中国农业的一次真正的技术飞跃——木犁换成了铁犁,因而功效呈十倍增加——他居然忧虑地感叹,从此“机”心将大于人心。我们固然可以简单地评说他这种思想是阻碍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但我们为什么不想到这恰恰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者对一种和谐的、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与追求呢?或者,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的问,人类发展科技的最终目的又何在?我们的祖先,虽不谈科技,但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人类在地球上生活的意境,这种思路一直蕴含在我们漫长的历史之中。所以,他们甚至把曾经也出现过的各种技术、器械斥之为“奇技淫巧”。

我们发明了火药,但我们的前人把它用在爆竹和烟花上,虽然,偶尔也用在战争之中,但火药,火炮一直没有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兵器;我们发明了指南针,但几乎都拿在风水先生手里,一直也没成为政府部门或航船上的必备仪器。我们的“七十二行”每行都达到了艺术性的高度,但几乎没有哪行形成了现代科技的雏形。历史上无数聪慧而能干的工匠和艺人们把我们的每样手工艺都发展到了外人不可望其颈背的地步,但与其说那是技术还不如说是艺术。这就是问题所在。中国人一直追求的是意的境界,而很难得去形成某一种简明、高效,可以大量推广和模仿的技术。一种瓷器,一件陶器,一种农具,一段丝绸,如果以中国人的智慧加上西方的方法,我们不难想象是可以很早,很快,很有效地不断改革,从而形成半机械化或机械化趋势的。但我们没有,因为,我们不追求。历史上,我们有过多少闪光的发明与创造,多少震惊天下的成就与作品,但所有这一切都散落在青山绿水之间,融进了轻车漫步的历史长河中,整个中华大地仍然是“古渡杨柳寒鸦,小桥流水人家”。

现在这一切确实成了我们落后的原因,也已成了我们急需改革的大问题。我们已到了需要疾起直追,迎头赶上的时刻。但既便如此,作为中国人我们也应该了解我们文明的内涵,至少,我们有很多东西不是靠技术革新发展经济所能完全替代和抛弃的,毛笔、筷子、园林、中医等等不仍是我们可以笑对西方文明的瑰宝吗?

二、迎头赶上

当然,中华民族立于现代世界民族之林,已不容我们过多地去注意文明之间的异同,我们最迫切的任务是如何在科技上赶超世界强国.这一点早已成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甚至全体国人的共知和动力。中国科技的发展在晚清和民国时期形成初期规模,而真正的前进和飞跃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建国初期,我们以苏联为榜样很快形成了我国的科研和教育体制,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停滞不前,令人痛心地失去了许多赶超世界先进国家的机会。改革开放以来,以增强国力为目的,以市经济为动力的我国科技事业已令人欣喜地有了长足的发展。我们正在做的工作,已基本上抛开了我们文化传统中的不利因素,正在以世界共同的方式方法发展着我们的事业。我们自豪地看到数千年中华文明所养育的中国人数十年之内就已证明了自己在现代科学技术上不但不劣于外人,而且更加优秀。我们坚定地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我们传统的智慧和勤劳,以我们学习别人长处的认真,以我们工作的努力,我们的科技事业,我们的现代化一定会有一个灿烂辉煌的明天。

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正如我们面临经济改革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的科研与教育体制也急需改革。早期的计划经济中仿造苏联的体制和模式已远远不能符合现代科学与经济发展的要求。机构的重叠,项目的重复,金费分配的不合理性,金费使用的低效率在相当大程度上滞迟了我们的科技发展步伐。但是我们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和进一步的开放,曾经成功地抛却了封建历史的负担而又继承了中华文明传统的中国人也会很快成功地优化和完善我们的科教体制,从而,以高于外国人的效率把我们的科学技术推向世界最前列,使我们的工业、农业和国防完全现代化。

三、文明融合

科技的发展已经不但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地变化,也对各种文明产生了强烈的冲激和振悍,而首当其冲的可能就是我们中华的田园文化。我们的任务是追赶先进的科技,同时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将不得不跟上现代的步伐。近代的历史已经证明,中国人有能力完成这一任务。但是在这种互相冲激的文明之中,我们是否能够完成合理的融合呢?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已经使人类对整个宇宙的认知与古人根本不同,物理学不但使我们早已基本了解了整个世界的宏观物质结构,也使我们正在步步深入地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这一点当然是古代文明所不能想像的。中外的古代思想家,认知世界大多是哲理性的,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整个世界早已有了比较完整的哲学上的解释。但是,从这一点上我们看不到矛盾和冲突,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全体中国人应该向现在的部分中国人一样很自然地接受现代科学对物质世界的解释。严格地说,古代和今天的解释尚不属于文明间的矛盾,而更应该是一种文明发展的延续,倒是从宗教角度来说,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都要能够把上帝创造了世界万物和人的信念与现代科学成就安全地接合在一起,而我们中国人反倒没有这个负担。我们的传统文明从这一点上来说,恰恰可以更好地与现代科技相融合。

至于家用物品的高科技含量,即使在中国也已达到了相当的程度,不言而喻,中国人对这点的接受和适应不说更优于西方人,也至少不亚于他们。

交通的发达与便利以及信息时代的来临,Internet的出现,倒硬实使中国人面临着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田园诗一般的意境正在逐渐消亡,那么我们面临着一个问题,便利和恬静是否是熊掌与鱼的关系?在目前看来,我们只能回答是。如果,我们的未来真正要使我们永远失去我们的“田园”,那毕竟是不划算的。虽然现在讨论这个问题看起来有点不合时宜,但我想中国人在不远的未来,应该还有一个大任务,那就是在我们充分发展了我们的科学与技术,充分地增强了我们的国力以后,我们如何寻回一个失去的世界。当然,完全的怀古和复古是肯定错误的。但是丢失或迷失文化的传统总是不应该的。现在至少可以说,这点已不简单的是一个传统文明的问题,它正是全世界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正在面临的一个问题。环境保护只不过是这个问题的具体体现之一,如果把环保问题略微延伸一下,联系到人类自古拥有的现在却逐渐消失的自然财富,联系到青山绿水,新鲜空气,天然食物,那么不就恰恰说明了我们中华传统文明的高明之处。

所以,如果说我们如何在未来保持我们文化的传统事实上与人类如何更加理性地发展现代科技是同一个问题,一点也不过分。有一天,我们必将自豪地说,中华文明的精华正是解开这个谜的匙钥。我们为什么不能在一个发达的现代化的中国找到不完全等同于当今西方的发展之路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在一个发达的现代化的中国保持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呢?花香鸟语,飞瀑流泉,天人合一的境界,应该,——现在还可以说可能——,出现在未来的中国。 山青水绿人终在,踏雪寻梅是相识。

潇湘雨 1999/6/5

于太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