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不含分析题) 20151025总结

2024-07-11 来源:汇智旅游网


高等教育心理学

本复习大纲根据往年经验总结,供参考,请仔细研读课本,完善某些陈述不完整点。 2015考纲有所变化!

2016教材可能有所变化!

各种颜色字体、标注、线条的意义请予以关注。 祝考试顺利!

总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

1、 选择题——10题*1分 2、 填空题——10题*1分 3、 简答题——5-6题(30分)

(要点多--答要点,少--要点加解释,答要点关键词) 4、 论述题——3题 *10分

5、 案例分析——1题*20分 (在重点关注的几个点!)

第一章 绪论

1、P2 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帮助记忆 知、情、意——1、认知过程 2、情绪过程 3、意志过程

2、P4-5 心理学中精神分析、行为分析的典型代表人物及内容 (小题)

(1)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通过自由联想和分析梦境等手段

(2)行为主义学派:华生、斯金纳, 研究的对象:可以观察到的行为; 研究方法:客观的实验方法,研究外在刺激与个体行为之间的联系。

(3)认知心理学派

强调刺激与行为之间内在的认知过程以及学习者内在的特征对学习的影响,将行为主义学派S-R改成S-O-R(O指学习者的内部机体变量,或称中间变量)。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 奈塞尔 发表《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诞生。 (4)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发起人马斯洛,后来影响最大是罗杰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在于了解人,解释人性的本质;而要揭示人性,必须从人的存在出发,“以人为本”。 所谓“从人的存在出发,以人为本”,即主张“人化”,反对把人“神话”或者“兽化”或者“病态化”。

3、P6-7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简答 看懂P7的图) “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们根据学生的原有基础确定合适的发展目标是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的。

维果茨基将学生的发展水平分为两种:学生目前已达到的“现有发展水平”和经过教师教育、学生自身努力“可能的发展水平”。其中可能的发展水平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教育目标。 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为“最近发展区”,教育就是“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过程。教学要基于“现有发展水平”促进学生发展到“可能的发展水平”。

可能的发展水平

1 / 14

(最近发展区)

现有发展水平

4、P8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 ( 填)

揭示 学生学习 与 教师教育 的心理学规律。

独立的标志,是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

5、P12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 (简、论、案例—每一效应单独出或论述)--含义及对教育工作者启示? (请关注)

答:(1)威信效应:即教育者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

(2)名片效应:所谓“名片”,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一致的观点。‘投其所好’不是 迁就学生,只是作为引子,一种手段。

(3)“自己人”效应: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相似之处,当作自己人,观点容易

接受。与学生多交流、多接触,打成一片,学生愿意说心里话,会产生好效果。

(4)好感效应:对教育者有好感,容易接受教育者的观点。教师要想方设法建立好感,但 不等于 无条件迁就学生。

6、P17教师的三种教学水平 (简、填)

(1)尝试式 教学:知道应该“教什么”,不懂“如何教”--初级 (特别提示:掌握其基本特征) (2)因循式 教学:懂得教育的基本常规,知道“如何教”,不知“如何有效地教”--合格

(3)策略式 教学:不仅关注“教什么”、“如何教”,更关注“如何有效地教”;不仅让学生“学会”,而且让学生“会学”、“会创造”--优秀

P22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教学观摩„„ 2微型教学„„ 3教学反思„„

其他可关注:教师角色P10与教育能力P15 教师的知识结构

第二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7、P27 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简答、论述)

(一)学习内容上的特点--两高一实践 1、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 2、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 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二)学习方式上的特点--两自一结合 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

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 3、课堂学习与课外、校外学习相结合

★帮助记忆 (一) 两高一实践 (二)两自一结合

8、P29学习的类型×(小题)---1知识、 2技能、 3能力、 4 品德

9、P29桑代克的 尝试--错误 理论

2 / 14

学习律:当一个学习者学习前,已作好学习准备,就愿意去学习,能够取得成效。 练习律:学过的东西要经过一定练习才能得到巩固。

效果律:学习后取得满意的效果就会增强学习的愿望,否则就丧失。

10、P31条件反射的几个规律性现象。 (有解释,填,重点:自然恢复)

自然恢复:(老毛病重犯)

11、P33 布鲁纳 认知发现说 (简答或论述):记住标题 [1]强调教学应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2]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3]教学应遵循四个学习原则--1动机 2结构 3程序 4反馈原则 [4]提倡发现学习(方式)

[5]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

12、P35 奥苏伯尔的认知接受说------有意接受学习理论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同化新知识。 原有知识称‘固定点’(起固定作用的观念)。

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引导性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陈述和比较)

奥苏伯尔提出,有意义的学习应该遵循的两条教学原则(小题)(1)逐渐分化—纵

向(2)整合协调—横向

13、P37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教师在讲授新的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摄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清晰地将它与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新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这种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引导性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

可根据组织者的作用分为陈述性组织者 和 比较性组织者两类: 陈述性组织者是用陈述的方式介绍新、旧知识间的概念和联系;

比较性组织者通过比较新知识和认知结构中相关知识来区别联系。

14、P4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简、论)

1、知识观:科学的知识包含真理性,但是它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比较可靠的一种

解释、假设,它不是绝对的、唯一正确的答案,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学生观: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学生的协作活动对意义建构起重要的作用。每个学生都有其学习经验,强调学习的个体性。

3、学习观:学习是知识的 建构 过程。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要学生自己建构才能获得知识。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同化和顺应 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两种途径。

启示或意义:(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发展创造性;

(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倡探究性学习和开放性教学;

3 / 14

(3)用多元标准评价学生学习成效。

人本主义学习论—“以学生为中心”

第三章 学习动机与教育激励

15、P52 奥苏伯尔学习动机的分类 (小题、简答)

(1)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的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3)附属内驱力: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

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16、P55动机水平和学习效果的关系(简答、判断) 耶尔克斯-道德森定律曲线(倒U型 )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

但是,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 另外,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

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17、P58 个体学习动机的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 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

动机期望理论

认为,人类的动机行为是以一系列的预期、判断和朝向目标的认知为基础的。 弗洛姆提出——个体学习动机的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

激励力量——为达到学习效果而做的努力程度。期望值——即主观上估计达到目标、得到奖酬的可能性;效价——某一学习目标满足个体学习需要的价值。

18、P58成就动机理论:(了解)

(1)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阿特金森 ( 判断:正确 )

(2)力求成功者目的是获得成就,选择成功概率为50%任务。

避免失败者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19、P60成败归因理论---维纳

4 / 14

(1)从三个维度把归因分为: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 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2)活动成败的原因有6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成败归因理论另外一种表达方式:

最早提出归因理论是海德,在海德的基础上,美国心理学家维纳从三个维度把归因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稳定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善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20、P61 自我实现理论 (美国的马斯洛 需要层次论 )

马洛斯认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共有五层。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是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有高层次需要。(注意顺序)

涵义:从学习心理的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 意义:教师要关心学生的生活需要。

21、P63学习动机的教育激励措施 (简或论、案例--举例,介绍自己教学或学习体会)(请关注)

[1]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要求,以及教学内容在实践中的具体意义和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占的地位。这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

[2]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课题,使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这时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需要。 [3]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功感。 教师一方面要善于利用评分机会,使每个学生在每次学习中都获得主观上的成功感,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学习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验到真正的成功感。

[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在竞赛标准上应体现出鼓励进步和团结互助,尽量多用集体或小组竞赛,而少用个人竞赛,并鼓励学生开展自我竞赛。

[5]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合理进行奖惩。 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奖励,把奖励看成某种隐含着成功的信息,其本身并无价值只是用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都是有利的。

5 / 14

30

★帮助记忆:归类—分为首、中、尾

6 / 14

保持百分比天数

27、P84 复习次数总是越多越好。(× 错)。

28、P88 知识应用的基本过程 (简答 或 填空)

(1)审题:即分析课题。对课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综合,抓住课题的关键,理解题意,明确课题的任务和条件,弄清已知、未知条件及各条件之间的关系。

(2)课题归类:在审题基础上,通过思维把握知识的关联,把课题与过去所学的相关知识信息发送联系。

(3)重现知识:学生需要到长时记忆系统中去寻找解决这类课题的有关知识,将之提取出来,使它们转入工作记忆中。

(4)解题:根据重现的有关知识,在对课题进行一系列较复杂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活动的基础上实现的。

29、P92 动作技能形成过程:认知阶段、动作分解阶段、动作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

30、P93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

(1)动作的有意识控制减弱:动作控制从有意识向无意识转化

(2)利用线索的减少: 随着动作技能的完善

(3)动作技能形成之后,借助于动作程序控制动作,这时,视觉、听觉等外部感觉

系统反馈的作用降低,但动觉控制的作用不断加强。 (第3个,填)

第五章 学习策略和学习迁移

31、P99 元认知 (填)

元认知就是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认知。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 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

32、P101 学习策略(小题,倒过来填空)

学习策略 是学习者为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与元认知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与调控。

33、P106 记忆编码策略1-7(倒过来填空、举例)

(1)组块:将输入的看似分散无关的信息加工组合成一个记忆块或记忆单位,从而扩大记忆容量的一种策略。

(2)替换:将不易记忆的项目设法变成有意义、易记住的材料的一种编码策略。

(3)记忆术:在本无意义、无内在联系的材料间建立联系,以增强材料的意义性的策略。

34. P125学习迁移: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1) 按迁移的性质分: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负迁移: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拼音和英文字母)

7 / 14

(2) 按迁移的顺序: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先前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3)按迁移的层次 可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

(4)按迁移的内容 可分为特殊迁移和普遍迁移

35、P127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由解释选择)

(1)形式训练说:某种官能在一种学习中得到训练就能有效的在另种学习中发挥作用。 (2)相同要素说:只有当学习与迁移情境具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产生影响。 (3)经验概括说: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或对经验作出了概括,能迁移到后期学习。 (4)认知结构说: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对新学习的影响。

学生的认知结构有三个变量(知道名称):认知结构的概括性、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认知结构的巩固性。

36、P129 教学如何促进学习迁移(正迁移) (简答或论述)

(1)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基本方法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即布鲁纳所强调的学科基本结构。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基本标准就是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改进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遵循“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原则 (4)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习的主要目标是训练学习的能力。 ★帮助记忆:先 选----次 编----然后 呈现----最后让学生 掌握

第六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 37、P136

(1) 创造性: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性,

(2)创造:一种最终产生创造产品的活动或现象,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 (3)创造的心理过程:(简答)

准备阶段、 酝酿阶段、

豁然开朗阶段、 验证阶段。

创造力的特征: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填空)

38、P139 创造性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简答) 1、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任意

4、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39、P142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 (简答) (1)问题表征:反映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2)情绪状态:消极情绪状态会抑制大学生的思维活动。 (3)动机强度:动机会影响个体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保持适中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问题解决。 (4)定势作用:定势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克服定势消极作用的办法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8 / 14

(5)功能固着: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6)原型启发: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第七章 品德心理与教育

40、P161 品德的心理结构 (小题)

认为品德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记住“四分法”----即知、情、行、意

41、P166 1)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从儿童游戏及游戏规则入手,采用 观察法 和 对偶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2)柯尔伯格的研究方法采用了 两难故事法 研究儿童道德,研究对象扩大至成人。

43、P168 社会学习理论(简、论-内容和意义)

答:社会学习理论是由心理学家班 班杜拉 提出的,其基本观点是:

(1)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

(2)这一认知过程就是替代强化,影响道德行为的因素有社会环境、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强化等

(3)在研究方法上,社会学习论注重实验室实验,较有代表性的有模仿学习实验、抗拒诱惑实验、言行一致实验。

教育意义:(1)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2)教师为学生选择的榜样必须是可信、可亲、可敬的 (3)提高学生是非辨别能力 (4)净化社会环境和大众传媒

替代性强化不是直接强化,而是间接强化。(判断)

44、P170 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及 教育策略 (记住标题 及 大致 含义--简答)

(1)态度定势的形成:态度定势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当前事物产生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倾向。在品德形成初期,其作用较为明显。因此,诱导学生对社会、对学校、对集体、对老师、对同学形成积极的态度定势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机环节,也是使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

(2)道德观念的确立:道德观念是人们对道德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关系的行为准则认识的反映。道德观念的确立是个渐进过程,涉及两方面:了解道德规范、进行道德评价。

(3)道德情感的培养: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努力:<1>通过具体的道德情境培养直觉的道德情感;<2>通过文艺作品或先进人物培养想象的道德情感;<3>通过说理培养伦理的道德情感。 (4)道德信念的形成:道德信念是道德活动的理性基础。促进方法:<1>使学生获得道德

行动的经验;<2>利用道德情感的催化作用;<3>发挥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作用。

(5)道德意志的锻炼:针对不同的意志特征,采取相应的锻炼措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道德意志锻炼的最终落脚点是在主体自身。

(6)道德行为的养成:要求:<1>掌握道德行为技能;<2>训练道德行为习惯。

45、P180品德矫正的心理策略

9 / 14

(1)过矫正:通过自身努力消除不良行为造成的后果。

(2)防范协约:以书面形式在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建立监督关系的矫正方法。

(3)强化暂停:在一段特定时间内对个体不予强化,或与特定强化环境隔离。单独呆着 (4)表征性奖励:编制一套表征性奖励系统来奖励不良行为者在矫正时的良好反应。 (5)榜样示范:正面的示范;‘失足者’转化的现身说法。

第八章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

P184 自我意识的涵义和结构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

有三层结构:(理解)

(1)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结构形式上(选)

自我认识: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认识。

自我体验:包括自我感受、自尊、自信等。

自我调控: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调节与控制,自己对待他人和自己态

度的调节与控制等。

(2)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内容上

生理自我:个人对自己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人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的意识。 心理自我: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 (3) 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投射自我----观念

现实自我:个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自己目前实际状况的看法。 理想自我:个人想要达到的完善的形象。

投射自我—是个人想象在他人心目中自己的形象,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由

此而产生的自我感。

(P186-190)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填空)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4个过程, ⑴分化 ⑵冲突与自我探究 ⑶统一 ⑷转化与稳定

P.196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一、全面认识自我的方法(请关注!) a、通过认识他人和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 b、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 c、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

d、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 e、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我

二、积极悦纳自我 a、积极地评价自我 b、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三、努力完善自我 a、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 b、努力提高现实自我

第九章 大学生的群体心理与人际调试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协调(新增知识点) (1)特点:

10 / 14

①自发形成,形式多样;②成员不多,凝聚力强;③心理协调,交往频繁;④无正式领导,角色地位平等。

(2)协调:①肯定积极的非正式群体;②教育、改造消极的非正式群体

46、P203 社会助长和社会懈怠的含义 (小题)

1、社会助长作用

社会助长作用是指由于别人在场或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2、社会懈怠作用—“三个和尚没水吃”

社会懈怠作用是指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活动效率的下降的现象,也称为社会惰化或社会干扰。

实际上社会懈怠作用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社会环境所造成的干扰使活动效率下降;二是指主体由于他人在场而产生的心理懈怠。

影响因素: 1.活动性质--活动难度、个人优势效应 2.被评价意识的影响 3.责任意识的影响

47、P205 去个性化(新增知识点)——指在群体的作用下,个人的自我约束减轻,责任感意识下降,而产生的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如球迷起哄) 原因: 匿名性 责任分散 自我意识

P206 群体极化(新增知识点)

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使群体中原已存在的某种态度和倾向性得以加强,并上升到占据支配性地位的现象。群体极化经常表现出两种倾向:一种叫冒险偏移;另一种叫谨慎偏移。

群体极化的原因(1)信息互动 当群体中一种观点得到了很好的解释时,会使其他成员被说服,使他们的态度与这一观点靠拢,转向有说服力的观点。(2)群体规范。使群体成员在社会比较过程中,去支持与自己观点接近而又较为极端的人。

48、P208 从众 ——人们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相符行为的现象 (选择)

49、P211 集体舆论—在集体中占优势的言论或意见

集体规范—集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与准则 (填) 50、P212 集体凝聚力—指集体对成员的吸引力以及成员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力量汇合

• • • • • • • •

补充(新增知识点):大学班集体的特点

大学班集体:班级是大学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学校按照学生的特征和管理的需要正式组织起来的群体,班集体则是班级机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

其基本特点:

(1)有明确的共同目标;(2)健全的组织结构和领导方式;(3)班级舆论与规范;(4)高度的凝聚力。 大学班集体形成阶段:

(1)雏形阶段;(2)成型阶段;(3)成熟阶段。

大学班集体目标的确立 及实现(此点待完善)

51、P217 人际吸引的因素 (简答—标题+解释或举例)

11 / 14

(1)相似吸引:人与人之间由于存在某种相似性而产生的相互吸引

(2)互补吸引:当交往双方的需要满足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双方的吸引程度也会增加。(双方有某种不同的特点产生的相互吸引)

(3)仪表吸引:仪表包括容貌、穿戴、风度等因素,它也会影响人们彼此的吸引力,尤其是初次见面,其影响力巨大。

(4)人格吸引:其产生主要是人格魅力的作用,这是人际吸引最本质的因素。

52.P223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请关注)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简答) (1)建立良好的第 一 印象;(2)主动交 往;(3)移 情:指人们情感的相互联系,包括理解、共感、同情等。

★帮助记忆:一 往 情 --深

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1)避免争论 (2)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 (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4)学会批评。

第十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1、P22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2种趋向:

‘矫正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不健康的人的教育

‘发展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的人的教育,针对潜能开发而进行

2、P226: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1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 道德健康 。”(填4)

3、P228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简答) 1、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5、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

8、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

2、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3、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

6、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

7、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

4、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帮助记忆:(一)1、知 5、情 8、行 (二)2-3、自我独立

(三)6-7 人际适应 (四)4、人格

4、P231 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矛盾冲突 (简答) [2]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矛盾;

[3]强烈的成才意识与知识经验不足的矛盾;

[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5]群集友谊与争强好胜的矛盾;

12 / 14

[4]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矛盾;

[6]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 ★帮助记忆:----成才 理想、独立 争强、 闭锁-性

P232-24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标题) (1)环境适应教育; (2)智力发展教育; (3)人际关系和谐教育; (4)健康恋爱观教育; (5)生涯发展规划与教育。

第十一章 人格发展与学校教育

1、p256 人格: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p262 智力结构理论:

(1) 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小题)

流体智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多半不依赖于学习,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晶体智力:经验的结晶,与教育文化有关,随年龄增长、经验丰富而增长。

(2)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人的智力由: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构成。

(3) P263 智力多元结构的理论及对教育的启示 (论述)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智力结构》(1983年)这本专著论述了人的七种智力: [1]逻辑数理智力 [2]言语智力 [3]身体——动觉智力 [4]空间智力 [5]音乐智力 [6]人际智力是一种社会智力 [7]自我内省的智力 [8]观察自然的智力(1999年补充) ★帮助记忆:共有8种,分别与小学的课程对应:

语文—2 数学—1 体育—3 美术(雕塑)--4 音乐—5 社会—6 心理—7 自然—8

启示(教育意义):

(1)要全面地认识学生,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2)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力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3)用多元标准评价学生,使他能在今后工作中扬长避短。

多元智力结构理论开阔了我们的思路,这种理论的应用有利于发现不同类型的人才,更好地培养各种人才。

3、P264 “韦克斯勒智力测验量表”是目前影响较大、运用较广的智力测验量表,包括操作量表和言语量表。

4、P266 中间的表格的含义。(填)

主要是 超常(130以上)和中常(90-109),明白98分只是中等智商。110-129:偏高;70-89:偏低;69下:低常

13 / 14

P266 能力?能力个别差异的表现(简)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并使任务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 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

(1)能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异:130以上 超常 ;110-129 偏高 ; 90-109 中高 ;70-89 偏低 ; 69以下 低常

(2)特殊能力的差异--专业和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3)能力表现早晚差异--

5、P268 气质----指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所谓动力特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指向性等方面的特征。

6、P271 四种气质类型及其特征(根据解释选择属于何种类型)

(1)胆汁质:急躁易冲动、易兴奋、不够谨慎、攻击性强、反应迅速、情绪发生快而强。 (2)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敏捷、喜欢交际、兴趣易转移、敏感、情绪外露。 (3)粘液质:沉着冷静、反应缓慢、不爱交际、内倾性、情绪发生慢而弱。 (4)抑郁质:行为孤僻、心理脆弱、敏感、情绪体验深刻、反应慢、行动迟缓。

7、P274 性格—--指一个人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人格中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倒过来考、填)

8、P276 性格特征分析 (论述-如举例分析你所熟悉的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或 填空)

(1) 性格的态度特征:指一个人对社会、集体、他人、自己及对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态度特征。有的人以积极态度对待社会、人生,热爱集体,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工作勤奋踏实,富有创新精神。

(2) 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性格差异体现在认知风格上。感知方面:主动观察型的人,不易受环境干扰。思维方面:深思熟虑。想象方面:想象主动、积极、现实。

(3) 性格的情绪特征:指人在情绪活动时在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有的人情绪强烈不易控制,喜怒无常,精神饱满、无忧无虑,积极的心境占主导地位。

(4) 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一个人自觉的调节自己行为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有的人行为目的性强,对行动的意义有清晰的理解,不易受情绪等因素干扰,办事果断,有恒心。

★帮助记忆:态度 加 知、情、意

本章综合:P272 281 气质、性格与因材施教(合与分。请关注!)

14 /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