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诗经《秦风》简论-毕业论文

2022-10-12 来源:汇智旅游网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 要

《诗经》中的《秦风》是秦文化的结晶,对于研究秦文化有重要的意义。《秦风》中的作品创作时间跨度长,从秦襄公到康公年间。秦地对《秦风》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使得《秦风》在《国风》中独树一帜,独具风采。《秦风》中每一首诗都有独特风格,这些诗既能体现出整个秦国的尚武精神,有自己的独特魅力。 Abstract

\"qin feng\" in \"the book of songs\"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qin culture,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qin culture. The writing of \"qin feng\" spans the length of time, from the state of qin to the period of kanggong. The qin dynasty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qin feng, which made the qin dynasty unique and unique in the Chinese style. \"C\" in each poem has a unique style, these poems can not only reflect the state of qin\"\"s martial spirit, has its own unique charm, especially in the Jian Jia \". 关键词:秦风;分类;蒹葭 前言

根据《汉书•地理志》中对秦地域的一段描述:“秦地,于天宫东井、舆鬼之分壄也。其界自弘农故关以西,京兆、扶风、冯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陇西。南有巴、蜀、广汉、犍为、武都,西有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又西有牂柯、越隽、益州,皆宜属焉。”【1】在这一段描述中,能看出秦地疆域辽阔。

在立周平王后,当时关中地区的戎、狄势力有增无减,周平王被迫迁都。襄公为周平王付出了很多,他担当了护送周平王的责任,在周平王被迫迁都的时候,在这之前,又曾帮助周平王攻戎,周平王受到了襄公的很多帮助,心存感激,便将襄公封为了诸侯,因为襄公获封,秦也随之变为了诸侯国。秦成为诸侯国后,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发展的越来越好,国家不断强大的同时,国家土地也越来越辽阔,从甘肃天水开始,逐渐向东扩展,直到陕西,山西交界处。

秦在成为诸侯国之后的发展很快,地域的逐渐扩大,也就对秦国的文化有了一些影响。根据《汉书•地理志》中的描写,秦的疆土应该在今天我国的西北一带,而西北一带的地域给秦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秦文化除了有西北地域的影响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那就是周文化,这就注定了秦文化的丰富多彩。在这种复杂的文化背景中产生的《秦风》就有了不同的类型,大致有写狩猎的、写君王的、写感情的几类。 《秦风》的创作时间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研究的话题。当年发现的《石鼓文》,是很珍贵的资料,为我们研究秦提供了很多帮助。根据刘星、刘牧的《石鼓诗文复原译释》所说,《石鼓文》中都为“美”君王之作,作品大多都在“美”君王,歌颂君王封侯始国、定都、变法、迁都等事。《秦风》中“美”君王的诗也有很多,歌颂君王爱好、出兵征战等,从这一方面来看,《秦风》和《石鼓文》内容有相似之处。据考证,《秦风》和《石鼓文》差不多也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一、《秦风》各篇的成篇时间

《无衣》是最重要诗歌之一,这是毫无争议的,但是《无衣》具体的产生时间还是有一点争议的。古时的大多数注释家认为《无衣》产生于康公之世,而从内容上来看,这样的说法不是很有说服力,《无衣》是一首慷慨激昂的军中战歌,在这首诗中,很好地体现了秦人的精神,特别是秦人尚武好勇的精神,从军队到君王,每人都充满了激昂的斗志,但是在秦疆土向东扩充后,国土变得辽阔,国家也随之变得强大,国家不再经历频繁的战争,国民斗志没有了以前那种激昂的斗志,所以如果说这是康公时期产生的作品,是不太可能

的,因为证据并不充分。那《无衣》会是什么年代出现的呢,根据金履祥在《资治通鉴前编》中的所说可以看出一点端倪,其曰:女(汝)多禽,折首执讯。”【3】 这篇铭文记录的是一场战争,发生在秦和戎族之间,《无衣》描写的也是战争场面,铭文和《无衣》内容上是相似的。就如何楷在《诗经世本古义》中说到的一样: 故仁山金氏编此诗属之庄公,不为无见也。【4】

按何楷所说,认为《无衣》是襄公、庄公时产生的作品也是可以的,何楷的说法还是比较可靠的。 《车邻》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和睦的宴会欢聚景象,诗中描写了很多物品,不仅有瑟和簧等乐器,还有一个特别的物品,那就是车,《车邻》甚至还成为了后代研究“辇车”的一本工具书。当年,考古学家在陕西周边发现了一辆木车,在这个地方还发现了很多秦墓,学者认为这个地方和秦有关,应该是秦襄公曾经居住过的汧色。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这个地方和襄公有关,还出土了《车邻》中出现的“车”,可以看出,《车邻》这首诗,应该出自于襄公时期。 《黄鸟》一诗是一首挽歌。这首诗蕴含了民众的愤怒之情,这些民众愤怒于统治者的恶行,穆公死居然要三位良人殉葬,正如《史记正义》中所说:“秦穆公与群臣饮酒酣,公曰:'生共此乐,死共此哀。'于是奄息、仲行、针虎许诺。及公薨,皆从死,《黄鸟》诗所为作也。”【5】根据《史记正义》所说,《黄鸟》这首诗年代没有什么争议,就是穆公时期的作品。因为有《史记正义》的记录,《黄鸟》也就成为了《秦风》中年代最清楚的,争议最少的一首诗。 和其他诗相比,《渭阳》这首诗的年代也是比较清晰的,在大多人的认知中,这首诗写于秦康公时期,《渭阳》写的是晋文公要回晋国,康公前去送他的事,在描写送别情景时,蕴含了深厚的甥舅情谊,也提及了康公对母亲的思念。这首诗中有明确的人物,所以年代就比较好确认,这首诗应该就是康公时期的作品。 《小戎》、《终南》和《驷驖》应该是同一个时期的作品。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天水,陇西在那个时候是秦的领地,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培养了秦人狩猎的兴趣爱好,“民以板为室屋”和《小戎》中“在其板屋”都提到了相同的房屋材料,《小戎》应该作于襄公时期,符合《毛诗序》中的说法,襄公时期国力并不强大,时常受到外族的侵扰,特别是当时的戎族, 《小戎》也写了出征打仗的男子,所以, 《小戎》可以说是襄公时期的作品。 《终南》是赞美君王之作,从“锦衣狐裘”、“黻衣锈裳”这些字词可看出,诗中描写的对象身份不一般,有一种雍容华贵之感。《毛诗序》云:“《终南》,戒襄公也。能取周地,始为诸侯,受显服。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以戒劝之。”【6】结合《毛诗序》的说法,这是一首劝戒秦襄公的诗,说是作于襄公时代也是可以的。 《驷驖》这首诗,完整地描写了一个狩猎过程,从猎前准备到猎中的激烈再到猎后的景象。《毛诗序》中说这首诗是“美襄公也”,根据《毛诗序》的说法,《驷驖》这首诗应该是襄公时期的作品。 《权舆》这首诗表现了作者的失望之情,通过今夕对比来凸显这种失望之情。相比以前的“夏屋渠渠”到现在的“今也每食不饱”,今昔对比强烈。根据《毛诗序》的说法,这首诗是康公时期的作品,康公和他父亲穆公不同,穆公在位时,喜欢养贤人游士,康公则不同,他没有这方面的兴趣爱好,并没有像他父亲一样礼贤下士,他忘了旧臣,对贤士也没有那么尊重,当时贤士生活水平也就随之下降,写出这样的作品也不足为奇,也就可以认为这首诗是康公时期的作品。

《蒹葭》和《晨风》两首情诗,一首流传千古,一首表达了浓郁的思恋之情。在《毛诗

序》中,《蒹葭》属于襄公时期的作品.《晨风》则被认为是康公时期的作品,但是这并没有得到学界认可,因为拿不出直接的证据,争论的人也很多,所以,这两首诗的创作时间也就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 二 、秦风中的战争诗

秦地在今天陕西,甘肃一代,这里的人民质朴,重视义气,但他们也遭受着战争的干扰,这片土地有淳朴的百姓,也有动荡的战争, 《秦风》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周王朝和秦离得近,周王室当时受到了戎的攻击,秦便出兵帮助周王室抗戎,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产生了《无衣》这首诗。

秦文化在早期时很有特色,当时的秦人尚武好勇,重义气,重军工,这些特色在这首诗中也展现的淋漓尽致。就如朱熹在《诗集传》中所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7】

《无衣》这首诗一共分为了三章,每章的前两句形式相同,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句式。诗中的句子语气豪迈,很好地表现了秦人身上的独特精神。“国风”中有很多这样的战争诗篇,而《无衣》是特殊的一篇,因为《无衣》很好地表现了一种精神,表现了秦人一种誓死抵御入侵、英勇保卫国家的精神,在其中还蕴含着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而每章末句中的“同仇”、“偕作”、“偕行”等词,表现出了一种义愤之情。可以说《无衣》反映了秦风的典型风格。

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会受到强烈的感染,诗中的爱国精神让我们慷慨激昂,这就和当代学者刘峻阳说的一样:“每读此诗,从秦人高唱着这《无衣》歌奔赴抗击犬戎的战场,我不禁想到数十年前我们的人民高唱《义勇军进行曲》迎着日寇的炮火前进那振奋人心的情景。'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这豪迈坚强不向强盗屈服的民族精神,我想是世代相传永远不会忘的。”【8】

《无衣》也可以说是一首边塞诗,就像程俊英等人在《诗经注析》中说:“同袍同衣,同仇敌忾,慷慨从军,奋勇杀敌的精神充溢全诗。正如钟惺所云'有吞六国气象'。吴闿生认为此诗'英壮迈住,非唐人出塞诸诗所能及'。虽然不免言过其实,但我们试看唐人'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燕歌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岑参《轮行台歌奉送大夫出师西征》)等诗句,确会产生一脉相承的感觉。因此,称《无衣》为边塞诗之祖,倒是不过分的。【9】 三 、秦风中的君王诗 古时候的学者认为,《秦风》是围绕君王来写作的。虽然后世的看法有所改变,但也无法“撼动”君王诗的地位。 《黄鸟》这一首诗,《毛诗序》认为是哀三良也,是国人刺穆公以人殉葬而作。这首诗讽刺了秦穆公恶行的同时,还对陪葬的三良进行了哀悼,这其中还表现了百姓的愤怒之情。如《左传•文公六年》所写:“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10】据此记载,不仅诗中所写之事可以考证,而且作诗的年代也有据可考。

殉葬这种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恶行,非常残忍,没有人道,古时不仅奴隶要陪葬,而且统治者喜欢的人也有可能要陪葬, 《黄鸟》就属于第二种。因为殉葬制度的残忍,让百姓在愤怒的同时还有一些同情。这首诗共分三章。每章分别以“交交黄鸟,止于棘。”“交交黄鸟,止于桑。”“交交黄鸟,止于楚。”起兴。当我们读到第一章时,就能感受一种悲伤之情,其中还包含了民众的哀悼与叹息;在第二章,用众人的哀悼来突显了良人的好;在第三章中,有一种谴责,是对统治者的谴责,也是对那个时代发出的谴责。

《黄鸟》这首诗,写出来殉葬制度的残忍,写出来统治者的专制,写出了百姓惜才的心境,更写出了对时代的谴责。

《权舆》,通常认为是刺康公所作。《毛诗序》云:“《权舆》,刺康公也。忘先君之旧臣,与贤者有始而无终也。”【10】

《权舆》一诗共分为两章,诗两章结构相同。诗的第一章就提及了不同君主给贤者带来的变化,从大碗饭食到每食无余,到了第二章这种变化就变大了很多,从每食四簋到每食不饱。于是,作者发出了“于嗟乎,不承权舆。”这样的嗟叹。在这样的嗟叹声中,我们听到了作者对于遭受的一切所产生的失望之情,在这样的嗟叹声中,我们听到了作者希望恢复先王礼贤下士之风的希望之情。

《权舆》这首诗中,有作者对康公的刺,有作者对康公的质问,同时还蕴含了作者的希望。这首诗里,绝望中还包含了希望,作者对于现状,是绝望的,绝望于康公的态度,但又怀着一点希望,希望康公能像襄公一样,礼贤下士。 《毛诗序》云:“《终南》,戒襄公也。能取周地,始为诸侯,受显服。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以戒劝之。”【11】而朱熹在《诗集传》说“此秦人美其君之词”。【12】方玉润则以为此诗“美中寓戒,非专颂祷”。【13】综合来看,方玉润的说法综合了两种观点,比较合理。

《史记•奏本纪》:“平王封襄王为诸侯,赐之歧以西之地。其子文公,遂收周遗民有之。”【14】这首诗大概就作于襄王这个时期。《终南》全诗共两章,每章六句。全诗围绕襄王的仪态,服饰和容貌来写作。诗中除了有服饰等静态描写外,还有动态描写。“佩玉将将”就写到了襄公身上美玉碰撞发出的锵锵声,这是一种动态的描写,给人一种真实感。 《终南》一诗,围绕君王写作,有说是戒襄公之作,也有说是美君王之词,也有说美中寓戒。无论是戒君王,还是美君王,都是围绕君王来写作的,所以是可以将之划分为君王诗的。

四 秦风中的抒情诗 《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14】有人认为这首诗是讥讽秦襄公而作的,这些人认为是讽刺襄公当时没能利用好周礼,没能巩固好自己的国家。但是在今天,很多学者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这首诗中朦胧的意境恰到好处,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朦胧美,这种朦胧的意境很好地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心境。 《蒹葭》这首诗是缥缈的,意境是朦胧的。《蒹葭》中平铺直叙的几句诗句就营造出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表达了一种委婉的情感,全诗一共三章,每章的开头就用蒹葭这种水草的变化来表示时间的变化。这首诗分中三章开头的句子除了有起兴的作用外,还给我们交代了地点是在江边,时间是从还有霜的早上到太阳当空的上午,在秋天的早上,在有“伊人”的江边,作者看着江边的景色,想着心中的“伊人”,还注意到了时间的变化,从还有白露的早上到太阳升起,白露慢慢融化再到太阳升到空中,气温开始升高,露水将要收起,《蒹葭》有一种独特的又具体的意境,又有一种朦胧的,让人捉摸不到的感觉,“伊人”这一意象,开始时是“宛在水中央”,到霜花变成了水珠时,又“宛在水中坻”,再等到太阳当空,露水蒸发时,又“宛在水中沚”,这位“伊人”的位置变幻莫测,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到那儿了,没有一个确切的位置,甚至不能确定她是真的存在,好像有,好像又没有,让人难以琢磨,给我们带来了一种飘渺之感。让我们有一种感觉,这首诗中的伊人,好像是真的存在,但是又不知道她到底在哪里。这首诗给后世的创作带来了很深远的影响,如后来曹植的《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都被认为是在回应《蒹葭》的主题。 《蒹葭》这样的情诗,像是一个“另类”般出现在《秦风》里。《秦风》特色突出,《蒹葭》在《秦风》更是“突出”,《蒹葭》风格与《秦风》中其他诗篇迥然不同。

就如《秦风》中大多数诗篇中所写的一样,秦人性格是很独特的,他们尚武好勇,重情,爱国且勇猛,按常理来说是不会出现《蒹葭》这种作品的, 《蒹葭》这首传世名作,和其他作品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蒹葭》是温婉的,是柔情的,有着细腻的情感,并没有那种勇

猛的感情。就方玉润评价《蒹葭》时所说:“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绝不相类,以好战乐斗之邦,忽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悠然自异者矣。”【20】陈子展也说过:“但觉《秦风》善言车马田狩,粗犷质直。忽有此神韵缥缈不可捉摸之作,好像带有象征的神秘的意味,不免使人惊异,耐人遐思。”【21】《蒹葭》这首诗有一种神秘感,让人捉摸不透,也就是因为这种神秘,才吸引了很多人去关注它,探索它,也就使得这首诗流传千古。在《秦风》中为何会出现这首独特的诗,是值得我们思考探讨的. 《蒹葭》这首诗差不多可以确定是襄公时期所作。《秦风》是在秦地产生的诗歌,秦由于地域的特殊,这里的人直爽且淳朴,出现《蒹葭》这样的抒情作品确实有一点不符合常理,所以,有些学者一直怀疑《蒹葭》这首诗的产生地,认为《蒹葭》应该是南国的作品,它不属于豪迈的北国,他们的依据是因为《蒹葭》的意境是围绕水而写的,而且《蒹葭》就如前文所说,其中朦胧的意境和委婉的感情更符合南国的风格,与豪迈粗狂的北国不符,学者认为秦人是很直爽的,他们一般都会很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与《蒹葭》的委婉不同,虽然这样的说法有一点道理,但是并不能很好地说服别人。一方面《蒹葭》本来就是收录在《秦风》中的,另一方面秦地还有一个重要的地理条件被忽略了,秦地也是有丰富水资源的地方。古代时候饮水不便,那有人生活的地方肯定是要有水的,古代的秦地是有渭河和济河的,水资源是丰富的,诗中写有水也不是不可能的,而水资源的丰富,环境优美为《蒹葭》这样优美诗歌的创造提供了好的条件。

汉唐是就有很多学者在研究秦了,他们认为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板块,分别是戎翟和华夏,这样的板块影响了《秦风》,当然也影响了《蒹葭》。秦地在今天的关中地区,当时也收了周人的地方,秦人所收的是岐地,岐地地理条件优越,有富庶土地资源的同时,水资源也相当丰富,在那个时候,岐地优越的地理条件给百姓的生活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自然就给《蒹葭》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秦当时收服了周的土地,文化方面肯定也受到了周的影响。就如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的《秦风总论》中说的一样,秦没能在文化融合中找到平衡点,但也从侧面说明了秦确实吸收了周的文化。所以,《蒹葭》的风格在《秦风》中格外“突出”。秦当时就在吸收周的文化,秦收了周地的同时,还用了周民,周文化对秦的影响自然就比较大,如林剑鸣在《秦史稿》中所说:“秦国的文化能够突然达到这样高的水平,除了全盘接受接受西周先进的文化外,不肯能做其它的解释。”【23】西周的文化在当时是先进的,秦吸收学习周的文化,是有积极正面的作用的。秦吸收了周的先进文化,秦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那秦文学作品的创作也受到了影响,特别是秦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和艺术风格两个方面,《蒹葭》就是一部典型的作品,被周文化影响的作品,它是缥缈的,空灵的,朦胧的,也许就是因为秦文化和周文化的碰撞,才使得《蒹葭》这首诗成为了千古名篇,就是因为这种碰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使得《蒹葭》成为一个学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小戎》是一首充满思恋之情的情歌。《毛诗序》云:“《小戎》,美襄公也。备其兵甲,以讨西戎。西戎方强而征伐不休,国人则矜其车甲,妇人能闵其君子焉。”【15】后刘沅《诗经恒解》中认为这是一首怀念征夫说。后世学者大多都认为这是一首描叙妻子怀念出征丈夫的诗歌。

《小戎》这首诗共有三十句,一共分成了三章。这首诗作于襄公时期,周王朝被戎攻击,秦出兵援助,这首诗很好地体现了《秦风》的特点,特别是每章的后四句,每章的后面四句都在抒发感情,抒发了妇女对于出征丈夫的思念之情,同时还蕴含了这些妇女的爱国之情。因为她们支持自己的丈夫出征打仗的,他们担心自己的丈夫,思恋自己的丈夫,但还是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在战场英勇杀敌,保卫祖国。

以前的观点认为《晨风》和《权舆》一样,是“刺康公”的作品。《毛诗序》云:“《晨风》,刺康公也。忘穆公之业,始弃其贤臣焉。”【16】《晨风》诗云:“未见君子,我心

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17】有一种责备他人忘了自己之感。在后来也就出现了另外的一种见解,后来学者们认为这是一首抒情诗,抒发了一位女子的爱恋之情,只是这位女子的爱恋有一点特殊,她的爱恋之情中还有一丝忐忑不安。

全诗总共有十八句,每六句为一章,共三章。描写了一位苦苦等待心中君子却又忐忑不安的女子形象。开篇就写“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描写了女子对心上人的深挚情感;接着”山有苞栎,隰有六驳”,描写了女子由期待到忐忑的心情;然后”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描写了女子达到顶峰的忐忑心境及浓烈情感。从“忧心钦钦”到“忧心靡乐”再到“忧心如醉”,刻画了由深情期待到忐忑不安的女子形象。情感不断深化,层层递进,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

《渭阳》这首诗在《秦风》中显得很独特,因为这是一首描写甥舅情谊的诗。《毛诗序》云:“《渭阳》,康公念母也。康公之母,晋献公之女。文公遭丽姬之难未返,而秦姬卒。穆公纳文公。康公时为太子,赠送文公于渭之阳,念母之不见也,我见舅氏,如母存焉。”【19】《毛诗序》中关于这首诗的叙述,和诗意是相吻合的,那就应该是康公送晋文公重耳回国时所作。 《渭阳》共有两章。这首诗在第一章的开头便安排了诗句来表明诗中两位主人公的关系。在第一章便可看出康公和晋文公的关系很好,有着深厚的情谊,同时也表明了秦晋两国关系十分要好。

《渭阳》第二章有了一个转变,在写康公和晋文公的同时,还提到了康公的母亲。康公之母在生前就希望重耳能早日返回晋国,但是却未能亲眼看见自己的弟弟返回晋国,所以当康公送重耳回晋国时,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孔颖达在《毛诗正义》里说:“'悠悠我思',念母也。因送舅氏而念母,为母而作诗。”

这首诗开头描写甥舅感人至深的情谊,后一章转而思念起母亲来,说明康公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后来有很多学者对这首诗进行研究。 《蒹葭》是缥缈的,有着空灵的意境,对后来的作品有很大的影响;《小戎》描写了小情小爱的同时还写了一位妇女的家国情怀,这是很大的突破;《晨风》写了一位痴心的女子,忐忑地等待着自己的爱人;《渭阳》写的是一种独特的,令人感动的亲情。 五、 秦风中的宴饮与狩猎诗

《车邻》作为《秦风》的首篇,自古以来争议颇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年代上,另一方面在内容上。古往今来,不同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见解,一部分学者认为这是一首反映统治者奢靡生活的诗,另一部分学者认为这是一首表达思念之情的诗。笔者认为,这是一首写友人欢聚宴饮的诗。

全诗分为三章。开头便是“车声邻邻”,以邻邻的车声开头,给我们了一种愉悦的感觉,我们可以感觉到这首诗的基调是愉悦的,诗中“既见君子,并坐鼓瑟”,“既见君子,并坐鼓簧”两句,描写了乐器,就是“瑟”和“黄”,这两种乐器经常会在当时的宴会上使用,并且该诗的第一章就表现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所以,可以认为这是一首写欢聚宴饮的诗。

《驷驖》给我们呈现一幅田园狩猎的画面。《毛诗序》谓此诗:“美襄公也。始命,有田狩之事,园圃之乐焉。”【18】据史料记载,古代帝王狩猎的场面都极其宏伟,就如《驷驖》所描写的一样。

《驷驖》首章就写了将猎,“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公子媚子,从公于狩。”就写出来秦君的英武,写出了狩猎场景的浩大;第二章描写的是君王正在打猎的场景,描写了专供狩猎的动物,这处描写别具一格,后面还写了狩猎的主人襄公;在第三章中,写的是狩猎后的场景,写襄公去北园游息,与前面紧张的狩猎相比,突出了一种闲趣之感。

《驷驖》整首诗将情景展现的淋漓尽致。短短三章,写了将猎之时,写了狩猎过程的激

烈,还写出了猎后的闲趣。

《车邻》写了朋友欢聚宴饮,让我们看到了秦时的宴饮场景;《驷驖》君王狩猎,让我们一览襄公的风采。这两首诗写的内容不同,分别写了宴饮和狩猎的场面,但同时为我们展现了秦时的文化。 结语

一首《无衣》,让我们感受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是这一首《无衣》,对后世的边塞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将其称之为“边塞诗之祖”;一首《黄鸟》,我们感受到当时百姓对人才的爱惜,对恶习的谴责和质询;一首《权舆》我们感受到了贤士的无奈;一首《终南》,我们看到了当时君王的音容笑貌;一首《小戎》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妇女的思夫之情和爱国之情,这位妇女心中有小情小爱的同时还有大的家国情怀;一首《晨风》,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女子的爱恋之情,感受到了她层层递进的情感;一首《蒹葭》,流传千古,原因在于诗中朦胧,缥缈的意境,表现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情;一首《车邻》,为我们还原了当时的宴饮场景,为我们展现了秦的宴饮文化;一首《驷驖》,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威武雄壮的狩猎场面,体现君王威武的同时还展现了秦的狩猎文化。《秦风》内容丰富,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1】《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 中华书局 1962出版 1642页 【2】刘星、刘牧 《石鼓诗文复原译释》 贵州大学出版社 2011出版 【3】李学勤:《秦国文物的新认识》,《文物》,1980年,第九期,25页 【4】(明)何楷 《诗经世本古义》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出版 【6】﹙汉﹚郑玄注 《毛诗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出版 【7】﹙宋﹚朱熹《诗集传》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1958年出版 【8】任自斌 《诗词鉴赏辞典》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89出版 【9】程俊英、蒋见元 《诗经注析》中华书局 2007出版 【10】.杨伯峻:《左传春秋注》,中华书局 1990年出版

【12】﹙宋﹚朱熹《诗集传》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1958年出版 【13】﹙清﹚方玉润 《诗经原始》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出版 【14】﹙汉﹚司马迁 《史记》 中华书局 1959年出版 【20】方玉润 《诗经原始》中华书局 1986出版 274页

【21】陈子展 《诗三百解题》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出版 467页 【23】林剑鸣 《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出版 89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