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汉代以前傩面具的发展与衍变

2023-02-28 来源:汇智旅游网
浅析汉代以前傩面具的发展与衍变

[摘要]面具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傩戏又是面具的依附体,面具是傩戏中的主要道具,它们相辅相成,共同发展。面具也是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它融汇了人们的智慧跟技巧。从远古时期,开始有傩的萌芽,随之面具也开始出现。到中古时期面具在傩戏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划分出了宫廷傩与民间傩,而面具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傩戏 面具 发展 衍变

[正文]面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一种重要文化遗产,被许多学者所追问与研究。面具不仅仅表现外部的、给人视觉上的冲击,更是人们内心世界的一种外在展现。用现代语言来讲,面具是属于造型艺术的一部分。

1 面具文化的起源: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

早在远古时期“原始先民为了征服自然,协调群体,战胜敌人,沟通鬼神而发明了面具。面具的起源是多元的而非单

一的,它与原始人类的狩猎活动、图腾崇拜、部落战争、巫术仪式都有着紧密联系”①。人们敬畏神灵鬼怪,敬畏大自然,就根据一些动物或者抽象出一些本身不存在的画面做成面具来佩戴,一方面出于大对自然与鬼神的一种恭维,另一方面也代表了他们内心理想的一种寄托。佩戴面具较多的是一些祭祀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就是“傩”,又叫“傩祭”,是我国古代一种流传极其广泛的文化活动,其最大的特征就是佩戴面具举行祭祀活动。

古时期,人们崇拜神灵,驱逐鬼怪

“关于傩的本义,《说文》释为‘行有节也。从人,傩省声。’段注:‘行有节度。按此字之本义也。其驱疫字本作傩,自假傩为驱疫字,而傩之本义废矣。但傩字亦非本字,而是假借字,表示驱鬼逐疫的本字是‘’,《说文?鬼部》‘,见鬼惊词。’《说文通训定声》释云‘此驱逐疫鬼正字击鼓大呼似见鬼而逐之,故曰??。为经传皆以傩为之。’”②关于傩的起源有很多不同的说法,而现在被人们广泛认可的一种就是傩是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巫术,也就是现在的一些宗教的前身,在远古时期,人们的生产力极其低下,能够抵抗来自大自然的威胁的能力有限,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者是人们没见过的自然现象,人们往往就会与鬼神联系起来,就会通过一些祭祀活动来祈告神灵,祈求他们的帮助。但是不可否认的就是,傩是古代人们崇拜神灵、驱逐鬼怪而举行的一种佩戴面具的活

动。所以,傩与面具之间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甚至可以说傩与面具是共同发展的,是相辅相成的。傩面具的各种艺术造型、质料选择、色彩运用、功利目的、民俗意象等等,都因地域、民族、文化、审美等方面的不同而有差异。也正因为如此,傩面具于是更加表现得千变万化、多姿多彩。

3 商周时期,傩面具已经占据主流地位

《古今事类全书》记载傩是在颛臾时期出现的,也就是出现在上古时期,这应该是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傩,书中认为颛臾的三个儿子死后变成鬼,经常出来作祟,就命令专门祭祀的官员用傩驱赶。“作为傩仪、傩舞、傩戏的一种道具,傩面具有很大的依附性,它的角色、质地、形式、造型、功用等等,无不受到傩仪、傩舞、傩戏发展的制约。”③这也正充分体现了面具与傩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要了解傩面具的发展与衍变,要先看一下傩在这个时期的发展与衍变。傩分为宫廷傩与民间傩。宫廷傩就是指天子每年在特定的时节举行的大型祭祀活动,也称国傩、大傩。然而《礼记?月令》认为是为了“毕春气”、“达秋气”、“送寒气”。对于更早一时期的傩,到现在仍有很多的争议,很多不同的说法,而且基本也无从考证,因为那个时期的面具大多是用动物的皮或者是一些植物做成,不容易保存。到了周代,特定的制度已经开

始先露头角,也就是傩也开始被制度化,比如说每年傩祭都有固定的次数、固定的人、固定的服装等等,而面具也是这些制度当中必不可少的。不管是傩祭、傩舞还是傩戏中,面具都是最重要的道具。《周礼?夏官》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殴疫。”从这个时候已经有文献明确记载人们戴面具举行傩活动了,而方相氏面具也就成为了那一时期的面具的代表。而上文献所记载的四目很明显也是面具,这也反映出了那时很浓厚的巫术色彩,人们对一些特殊能力的向往,就像古代神话中的一些长相怪异的神仙,好多只眼睛的、好多只手的,三只眼的二郎神、四只眼的蚩尤等等,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那种长相超出常人的才会有超人的力量,用奇特的相貌才能显现出他们强大的力量。

4 秦汉时期,傩仪声势浩大,出现十二兽

在陕西咸阳的秦宫遗址中的壁画上,其中有一副《仪仗图》,画的就是一些人身穿长袍,头部做禽兽之状,有人认为这很有可能就是戴的面具,而且应该是宫廷傩中的驱鬼的场面。到汉代的宫廷傩已经发展为由人来扮演一些兽,不仅仅是戴面具,甚至戴假头、穿类似兽的衣服进行祭祀,《后汉书?礼仪志》中有记载“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仪:

选中黄门子弟十岁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十二兽有衣毛角,中黄门行之,冗从仆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夜漏上水,朝臣会,侍中、尚书、御史、谒者、羽林郎将,执事皆赤,陛卫……黄门令奏曰:‘?E子备,请逐疫’……百官官府各以木面兽能为傩人师讫,设桃梗、郁垒执事毕者罢。”④这写出了宫廷傩仪声势浩大,也体现了君王对傩仪的重视与信仰。与商周时期相比较,汉代的宫廷傩仪有了很大的变化,参加祭祀的队伍的人数已经有所增加。十二神兽在祭祀时身穿皮衣,头戴面具,跳着“十二兽舞”,嘴里还唱着歌,表演完毕后,再手持火炬将疫鬼送出端门外,并且在祭祀的时候官府的门上还要挂上特定的画来驱鬼。在举行仪式之前大臣们要事先准备好木制面具,用来驱除鬼怪。

傩戏所表现出来的对原始崇拜和生命意识的冲动,是一种优秀的艺术精髓,是中国艺术宝库中一颗善良的明珠,而面具又是傩戏的精华,它在我国艺术史上的地位更是不可磨灭的。傩面具,形态朴实夸张,色彩艳丽,千姿百态,对比强烈,透视出人类心灵深处原始的、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对未来美好追求的强烈欲望,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科研价值和商品开发价值。

参考文献

①②③顾朴光,《中国面具史》,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8月第2版

④范晔,《后汉书,礼仪志》,南朝,宋,电子版顾朴光,《面具一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岑家梧,《图腾艺术史》,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彭德,《中国美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周伟,《中国美术简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