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忠恕之道及其现实意义

2023-12-09 来源:汇智旅游网


忠恕之道及其现实意义

“忠恕之道”是儒家“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仁”的基本准则。古往今来,“忠恕”思想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实际意义,同时,在中西方文化间,也都有关于类似“忠恕”思想的论述。尽管现代社会和古代有所不同,但“忠恕之道”在当今社会中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标签:忠恕 道德 论语

一、“忠恕之道”的内涵

在《论语·里仁》中,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在这个对话中,曾子用两个字“忠恕”概括了孔子学说之要,作为孔子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描述,可见“忠恕之道”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中,他将“忠恕之道”定位为“仁之方”,认为“忠恕”是个人的道德情感外化为道德实践的桥梁,并把他看做是可“一以贯之”和“终身行之”的道德准则。事实上,“忠恕之道”自始至终都贯穿于孔子的“仁学”体系中。其深刻内涵与现实意义,充分体现了“诚信”、“尊重”、“人格平等”的人文情怀。

在《论语·雍也》中,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忠”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所谓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处事过程中,要做到“推己及人”。自己想做的事情,

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你也要成全别人,做到了这点,也就做到了“仁”。

“恕”的内涵和“忠”,其实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表述的都是同一件事情,只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叙述,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要求有道德的人应该如何思考,应该如何做事。“问忠恕之别,曰形影也,无忠则不能为恕矣”。[1]朱熹《论语集注》解释“忠恕”写到:“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其引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其实,“尽己”与“推己”并无实质的差别。“尽己之谓忠”,而“忠”实亦是“推其所欲以及于人”,“推己之谓恕”,而“恕”之“推己”实亦是“尽己”之意。这两个方面是“一以贯之”之道,是实质的统一。也正如儒家其它的思想一样,“忠恕之道”是世上本身就存在的“天理”,人们只可顺从它,而不可违背。

但“忠恕”二字,是有轻重之分的,“若不能恕,则其无忠可知,恕是忠之发出,若无忠便自作恕不”[2]。“恕”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比较低一级的要求,强调的是不侵害别人的利益。从道德境界上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了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即使对人无益,至少是无害于人,这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或道德境界,天下人都能做到。普通的平民百姓,即使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不知义理,但只要遵从道德教化,“恕”的道德境界便可以轻松达到,因而具有更高的普世性。在孔子看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境界,只有仁者或圣人才能够达,同时也是实现“仁”的最佳途径。这样看来,“忠恕”不仅可以处理好个人本心和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不同阶层人群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一个和谐有序的世界图景。从这种意义上看,做到了“忠恕”,便可成为君子,也就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了。

二、“忠恕之道”的现实意义

尽管孔子所谓的“仁者”,应该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境界,但孔子没有明确将其界定为“忠恕”之意。只是曾子将孔子之道理解为“忠恕之道”,即所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但通过对孔子思想的整体把握,通常历史上和先人对“忠恕”的理解,基本上和本文上述叙述基本相同。“忠恕之道”在当代,对我们个人、人际关系、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影响。

1.“忠恕之道“体现了个人价值的平等

尽管在孔子时代,人是分三六九等的,孔子自己也宣称“唯上智,与下智不移。”(《论语·阳货》),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和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忠恕”、“为仁”更多的是讲给君王、圣人等有地位的贤人听的。但这丝毫也不影响“忠恕之道”的现实意义,抛开时代的局限性和历史的封尘,“忠恕之道”所体现出的平等精神,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忠恕”作为达到所谓“仁”的途径,不仅是一种修养方法,更是达到了物我两忘的一种工夫。“忠恕之道”的难能可贵之处是,它还可以衍伸出“君子和而不同”的韵味,这不仅是价值意义上的平等,还强调了个体差异性的存在。正是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尊重主体的沟通,所以它才体现出一种价值平等的精神。

2.“忠恕之道”体现出人际交往中相互尊重、宽容的人文精神

正如前文所述,“忠恕“是实现“仁”的两个同一的方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两种人生道德境界。尽管对个人的要求不尽相同,前者是低层次的境界,后者是高层次的境界,但皆体现出一种互相尊重的崇高精神。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子张曰:“君子尊贤而容众。”(《论语·子张》),“宽则得众,敏则有功,公则说。”(《论语·尧曰》)从道德价值角度分析,“己

所不欲”也是“人所不欲”。因此,不要将“己所不欲”转嫁于他人,而是要成全别人,尊重和宽容别人。总之,“忠恕之道”直接或间接体现出来的这种人文精神,对个人和和谐有序的社会而言,都是意义重大的。

3.“忠恕之道”是修养身心的简易之道

尽管历史上有不同的方法作为修身养性的途径,但都比较复杂而令人望而却步。而“忠恕之道”在一般意义上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却是修养身心简单明晰的途径之一。“忠恕”要求人们回到本心,实现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互相融合。要达到“忠恕”,首先要爱自己,达到内心的和谐,同时,达到了“立人”、“达人”的境界,也必然会“爱己”和“知己”。重视自身的道德和内心修养,才能够突破人生内外的困境,给心灵留下一份宁静,修养身心。

参考文献

[1] 胡广.性理大全书[M].四库影印本. 1992

[2] 黎靖德.朱子语类[ M ] .中华书局1994.

[3][4] 周辅.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M].商务印书馆, 1987.

作者简介:唐春玉(1989-),女,汉族,硕士,河北大学中国哲学专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