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021-04-27 来源:汇智旅游网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

的关系? 答: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两者虽然都是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对象的,但具体科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某一特殊领域或某一特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答: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2)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这表现在: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世界上一切运动的主体与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主体的运动必然主张以意识为主体的运动,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如黑格尔\"绝对观念\"的运动。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与根本属性,设想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主张静止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最终陷入形而上学。如欧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实质上是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静止的存在。恰恰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绝对运动中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但相对静止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而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三、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答:

(1)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三种特殊状态:其一是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系而言,事物没有发生机械运动。其二是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仍处在量变阶段。其三是相对于某种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而言,事物没有发生那种形式的运动而处于其他形式的运动之中。

(2)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所谓运动是绝对的是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所谓静止是相对的是说,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即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在运动与静止关系上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否认运动,只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不动论;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讲运动,否认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四、简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答:

(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同一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性质。具体表现为:

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这是指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这是指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第一,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关系。即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第二,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对立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对绝对、相互区别的关系。即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

五、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 (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的实质与核心? 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 答:

的积极改造。

(1)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 (2)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但从猿到立统一规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人的转变不仅是一个生物进化过程,更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 一个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性 第一,唯物辩证法揭示的是事物的联质变。在这个质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系与发展,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普遍作用。主要是: 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劳动改造自然的需要创造了生也就是说,所谓联系实质上是矛盾与矛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动物适应盾、矛盾这方面与矛盾那方面的联系,所自然的活动变为人改造自然的劳动,也使谓发展实质上是矛盾推动下的发展。 猿的前肢变为了人的手。

第二,唯物辩证法是有着丰富内容的 第二,劳动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对立统一规律则语言的产生使人的意识具有了物质的外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唯物壳,从而使抽象思维和意识的交流成为可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与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能,动物心理才变为人的意识。 规律在某二方面的展开。 第三,劳动合作的需要产生了人的社 第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会联系,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的形成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而是否承认矛盾则是仅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更标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志着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猿变为与自然相 第四,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对立的人,猿之间的动物群体关系变为人方法论,矛盾分析法则是最根本的认识方之间的社会关系。

法。

十、简述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2)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完 答:

整理论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 (1)国体亦称国家的类型,指的是国的实质与核心,但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总家的阶级内容,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在掌握对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完整地掌握唯中,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它联合哪些阶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级去统治哪些阶级。政体亦称国家的形 六、简述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式,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用?

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自己 答:

的统治。

(1)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 (2)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是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阶级统治的具体形式,所以国体与政体是具有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性等三个特点,表现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 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 十一、简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 (2)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定作用? 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表现 答:

在:

(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意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人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现们改造世界的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象的总和。

要。其次,实践出真知,人类的一切认识,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都是来自实践的。 性。这主要表现在: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 第一,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 供解决新课题的新的经验材料。其次,实 第二,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形式和水平如何,也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识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实践不断推动映。

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第三,社会意识中的阶级属性是对社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会存在中阶级关系的反映。 一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 十二、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关系?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 答:

七、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 (1)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系?

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 答:

有反作用,二者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 (1)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运动。

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革。

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碍生产力发展。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统一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其中,生产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方面,是活泼易变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方面,是都有质的区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相对稳定的,因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一主要表现在: 始终存在着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 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复,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发展。 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十三、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证关系? 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 答:

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 (1)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论中的辩证法。 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 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透的。-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素。

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八、简述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 答:

革。

(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界的积极改造。

第一,从方式上看,上层建筑是通过 (2)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其本质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领域的控制和调特征主要是: 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第一,劳动是有明确的目的的改造自 第二,从内容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然的自觉活动。 要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 第二,劳动必须创造并使用一定的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消灭和排斥异己的质手段,主要是劳动工具。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第三,劳动的对象具有广泛性,是以 第三,从性质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人类自身为主体改造整个世界并创造人基础的反作用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起作化世界。 用的性质最终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 第四,衡量人类劳动的尺度具有多维础的性质,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适合生性,包括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产力发展的先进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即真、善、美的统一。

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进步的,如果上层 九、简述劳动创造了人? 建筑维护的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落后 答:

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反动的。

1 / 2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表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新。

十四、简述人的价值? 答:

(1)人的价值即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或意义。

(2)人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人的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对个人的满足程度的高低。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也就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 十五、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科学概念的涵义? 答:毛主席思想这一科学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涵义: 第一,毛主席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第二,毛主席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第三,毛主席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十六、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

(1)毛主席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主席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等。

(3)毛主席思想活的灵魂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 十七、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答:毛主席指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我们称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是因为: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五四运动以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这时中国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追随者参加革命的。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属于中国的资产阶级,而是属于无产阶级了。中国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成长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已经迅速地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并登上了历史舞台,随后组建了自己的政党,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毛主席认为,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期。在这样的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就已经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前,中国的革命、改良或其他形式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的指导思想均是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事实证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指导不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获得胜利。\"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找到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理论武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一般地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途应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制度;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几次失掉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机遇,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不走资本主义道路,但也不是立即建立社会主义,而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十八、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分两步走?两步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毛主席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上篇和下篇的关系。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在这二者的关系上,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即把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的区别,没看到两者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二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二次革命\"论和\"毕其功于一役\"的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 十九、简要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与武装斗争的开展密切联系的,没有武装斗争就没有党的一切,没有共产党就不可能有新型的人民军队,就不可能取得武装斗争的胜利。

(2)党的建设是在同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进行的,而统一战线问题主要也是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在统一战线中正确地处理了同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的关系,党就发展和壮大,否则,则相反。

(3)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才能巩固和发展。

(4)只有把党建设好,使党的思想、政治路线正确,组织坚强有力,党才能正确地领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

因此,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的,正确地理解这三者及其关系就正确地理解了中国革命。 二十、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答: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个基本国情,成为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第二,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

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 第五,共产党正确领导。

二十一、\"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答: 第一,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只有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 第二,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 第三,农村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基地,是开展土地革命,实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 二十二、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答: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无议会可以利用,没有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第二,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以上,这就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题的革命斗争,\"工农武装割据\"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的最高形式; 第三,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多次奋斗的结局也证明,革命在城市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已不存在,而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正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阵地和夺取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出发点。 二十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 答: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革命正确的道路,只有沿着这条道路前进,革命才能顺利发展,取得胜利。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这一概括构成了

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邓小平理论的轮廓。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 第三阶段是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事求是的原则,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创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党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十四大以南方谈话为灵魂,对\"邓小平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毛主席思想形成的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标志。

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7年9月,中共革命发展道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库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世界共产主义思想并写入党章。1998年3月,全国人运动历史上,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树立了榜样。 指导思想列入宪法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 三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现,自始至终主要内容及简明概括是什么? 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 答:

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路,这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迪意义。 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 二十四、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容?

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 答:第一,论述了在中国建立人民民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科学地分析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了各个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的地位及其相互地位;第三,论述了人民括。

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第四,论述了人民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共同统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职能和任务,对外是防止帝国主义和各国践。经济建设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反动派的颠覆和破坏,维护国家的独立和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对内是镇压敌对势的中心。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等力的反抗,保护人民民主权利,组织和管于动摇了基本路线。坚持基本路线不动理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摇,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中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向摇。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四项社会主转变,并最终实现消灭一切阶级和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还为一切国家的伟大目标。

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证。 二十五、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三十一、简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有粗 答: 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意义? 第一,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主 答:(1)可以节省资金和资源的消耗,要特点就是把民族资产阶级列入人民的提高资金和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缓解我国范围,而不是列入专政对象; 经济发展同资源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矛 第二,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行的是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2)可以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和档次,的政党制度; 增加消费品的品种,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 第三,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化的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织形式和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质文化需要。

二十六、简述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 (3)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保护生的内容及意义?

态环境,有利于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 答: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从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 (4)可以促进科技进步,优化产品结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 三十二、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和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内容? 和对资本主义:正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

\"这条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 (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一条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线。

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具有伟 (2)作为一种体系或一种制度,社会大的意义: 保障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 第一,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社会优抚等方面组成。 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 第一,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的强烈遭受自然灾害、不幸事故和生活贫困者提愿望。 供物质援助,它是社会保障的最低层次。 第二,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 第二,社会保险居于社会保障的核心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经过建国后的三地位,指对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成员在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遇到其他新中国的情况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生活困难时,有权得到国家、社会和有关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加,提出了由新民主部门的帮助,主要有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课题。过渡时期的医疗保险等。 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历史必然性。 第三,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 第三,集中反映了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次,是指国家和社会在居民住宅,公共卫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生、环保、基础教育等领域,向全体公民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主提供的帮助和服务。 席思想的重要内容。 第四,社会优抚是对特定阶层比如对 二十七、中国社会注意建设道路的提军人或军烈属的优待和安置,它是一种带出及指导方针? 有褒扬、优待和抚恤性质的特殊保障制度 答:正确认识社会注主义建设时期我 三十三、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国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完相结合出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和工作重心;以苏联为两大理论成果? 借鉴,走中国式工业化道路;调动一切积 答: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 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 二十八、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件?

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 答: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时代主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是毛主席,我们党把它称为毛主席思想。断前进,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党的七大把毛主席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党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的十五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写到了自 二十九、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哪己的章程中,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个发展阶段? 三十四、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答:邓小平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治协商制度有哪些鲜明特点? 展阶段:

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论初步形成。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物。它既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又不同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党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一基本命题。

点。其鲜明特点主要有:(1)中国共产党 第二阶段是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通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全国改革逐步展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党,更不是反对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轮廓。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共产党的领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从马克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各民主党派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形式,参加国等方面,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参与国家大

2 / 2

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

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3)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活动准则,各民主党派都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亡的平等地位。

三十五、什么叫依法治国?实行

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

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具有重大意义。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三十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什么? 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主席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十七、\"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 (1)坚持\"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中央政府在北京,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实行\"两种制度\".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3)设置特别行政区,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 (4)实行\"-国两制\"长期不变。这种不变,既是承诺,又有《基本法》作保障。 三十八、\"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而提出的,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主要是: 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在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内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可以长期并存;社会主义国家既可以为作为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也允许和保护一定地区范围内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第二,赋予\"和平共处\"以新的涵义,把和平共处思想和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于解决国内问题。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主要是: 第一,它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它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有利于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第二,它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是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贡献。 三十九、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基本政策是什么? 答:

(1)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族劳动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的内部矛盾;主要是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还存在差别。

(2)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坚持这一原则,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坚决揭露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一切分裂祖国的阴谋活动。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