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县祈仪乡第一中学课题组 组长:王平
组员:李顺超 李应青 张淼 执笔: 王平
内容提要:本课题组经南阳教科所研课题组批准于2009年10月成立,针对农村中学“学困生”心理问题防治与矫正研究问题进行研究。课题组老师认真查阅资料,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研究方案,通过确立实验班、调查问卷、个别谈话、个案分析等途径,了解到了我校中学生存在的学习常见心理问题:如焦虑心理(特别是对考试有恐惧心理)、自卑心理、厌学心理、懒惰心理、挫败心理、依赖心理等,分析了产生学习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如个人因素方面有: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身的条件不足、缺乏坚强的意志和毅力、缺乏自知之明、缺乏排除烦恼的方式、自控能力差,同时也找到了外部原因(即家庭、学校、社会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教育对策:开展心理疏导,激发学习内驱力,增强自信心以及转变教学模式,加强学法指导,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等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 防治与矫正 研究
一、问题提出
前不久,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张建新博士带领一批研究生,做了一个关于中学生心理研究调查的课题。其调查结果让人关注 。据张博士介绍,一般而言每个人好或多或少都有心理问题,其中中学生这个群体表现的尤为严重,而他们最易被忽视。相比之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学生心理问题还初在被忽视的角落。而中学生中的“学困生”的心理问题更是无人问津„„因此,我们觉得研究这个问题很有必要。
中学生的社会环境及其生理年龄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学时期是人生的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学校、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中学生心理问题也有上升趋势。学困生是教学中不可避免的,如何转化这个群体是关系到他们能否成材的关键。这些学生大部分人生理想不明,良莠不分。这里面又有一部分人仇视社会、仇视他人和亲人。他们在学业上荒废,在精神上颓废,在行动上怪异。因此成为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他们在家里无法与父母沟通,在学校呈现出一种自暴自弃,不思进取,有浓重的厌学情绪,做事冲动,不考虑后果„„因此研究“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困生”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自觉地实现自我转化,对学校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事实证明,“学困生”中蕴含着大量的人才资源,因此,研究、教育、帮助“学困生”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计划以实施新课程为载体,以素质教育作为主旋律,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以科学的理论去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我们的教学主要还不是在于传授知识多少,而在于提供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习知识的自然渴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指导训练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学习,要通过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确立学习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教育和训练学生如何迅速有效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甚至有所发明创造。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便是成功的教育。我们用科学的理论去分析中学生的心理现状,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去认识,根据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以学校为龙头,发挥家庭、社会的协同教育功能,构建多方面、多层次的立体结构的心理教育流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改掉不良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研究的目标
①促使“学困生”学会了解自己,学会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客观地评价自己,能够积极主动地与同学和老师进行沟通,达到思想品德与个人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目的。
②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培养他们诚实守信、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为人处世,面对生活。
③帮助他们适应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开发他们的潜能,改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发展其学习能力,最终成为学业有进步,思想有转变,人格发展健全的人。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步骤及方法
本课题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课题。它既涉及到学生的学习问题,也涉及到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及各种活动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问题都可能存在,与我们学校日常的各项工作密切相关。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是:
①设置“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表,探索“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
②探索“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并激励“学困生”努力学习,探索“学困生”学习的有效途径 ③通过个案实例研究探索“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矫正方法。 研究步骤与方法 A、表述型:
【2009.12—2010.01】准备阶段,通过问卷和谈话等形式开展前期调研,确定“学困生”名单,本阶段主要采取调查法进行。
【2010.02—2010.04】研究“学困生”的成因及存在的心理问题,组织每个项目小组设计各自具体的调查内容、调查载体。本阶段主要采用归纳分析法进行。
【2010.05—2010.10】制定阶段性的转化目标,并组织实施。本阶段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 【2010.11—2010.12】 优秀成果展示及课题总结。本阶段采用经验总结法进行。 B、表格型:
时间 2009.12-2010.01 实施步骤 组织准备阶段 研究任务 撰写课题实施方案 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调查法 3.观察法 1.总结法 2010 02-2010.04 2010.05-2010.10 2010.11-2010.12
运作调整阶段 构思研究细节 2.行动研究法 3.观察法 4.资料法 6.实验法 巩固发展阶段 总结推广阶段 进一步探索防治和矫正1.资料法 “学困生”的心理问题 2.个案法 鉴定课题成果 经验总结法 成果形式 问卷调查表 1.个性教案 2.教学反思 3.教学案例 1.专题论文 2.阶段总结 科研论文 张淼 李顺超 李应青 负责人 王平 四、研究的难点、重点。
难点是探析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形成的心理因素。
重点是研究如何预防何矫正这些常见心理问题。
五、研究的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本校初中学生,约200名,确定二(2)班、一(1)班为实验班,二(1)班、一(2)班为对照班。
六、研究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面向我校全体中学生,着眼于构建矫治中学生学习常见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的整体模式,把眼光放在全体学生的身上,想方设法矫治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追求整体功能,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实践性原则。实践是检验我们教育对策是否优效的重要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根据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选择适合于矫治中学生学习常见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的整体模式,不断尝试,不断改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科学性原则。心理学认为,人的个体素质的要素和结构,可分为三个层面,(1)生理素质,(2)心理素质,(3)社会文化素质。在这三个层面中,心理素质制约着其它两个层面。中学生的心理已逐步成人化,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处理,必须运用现代教育方法和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心理,有针对性地做思想工作,以求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原则。心理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根据学生当时的表现设计出来的教育对策并不一定时时处处都奏效,对这一点必须有足够认识。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并不能死守单一的原则和方法,而是随着情况的变化注意随时纠正和调整教育的步骤和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育对策
七、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尽可能了解国内、国外研究的动态和深度,为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
2、调查法:使用何存道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陈安福主编的有关资料来了解学生学习常见的心理问题,并设置问卷调查表和召开师生座谈会。了解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常见心理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
3、个案法:选取具有典型学习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分析产生原因,寻找教育对策。 (一)中学生学习常见问题的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我校初中生在学习上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心理问题:
1、学习焦虑:是指一个人在学习失助的状态下,而不能采取相应对策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状态。如有的学生有上进心,但由于种种原因,学习屡失败,课堂上害怕提问、测验、考试。因此,经常表现出情绪紧张、焦虑。如:考试焦虑。我们知道在考试中适当的焦虑有助于学生取得好成绩,但是过度的焦虑则会影响学生水平的发挥。而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考试前及考试过程中过于紧张,以致于产生了心理问题。
2、自卑心理。如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总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那块料,不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不知道如何去学习,在被动中接受知识,
3、厌学心理。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不感兴趣、把学习看成是沉重的负担。
4、挫败心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同学刚进中学的时候雄心勃勃,有奋斗目标和远大理想,并且为自己的理想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现实是残酷的,初次失败之时,他们还信奉“失败是成功之母”,相信自己能从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有迎头赶上的决心和行动,敢于与命运抗争,但多次考试失败之后,他们感到自己心有余力不足,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子,学习的劲头明显减弱。
5、依赖心理。由于我校招生的分数线低,生源基础差,学困生自然也增多,出于寻求依靠或同病相怜的依赖心理,他们常常投靠在一起,你不学我也不学,大家心理平衡。在做作业或练习时,这些同学或
者是懒开动脑筋,或者是真正不懂,多数是依赖成绩好的做完之后就照抄。
分析:从这四个实验班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可以反映出该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中的常见心理问题也大体如此。因此,我们正面临这么一个必须重视并急待解决的问题:产生学习心理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如何让学生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掌握必要的调控心理问题的策略?只有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才能使他们轻装上阵,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这有待于下一阶段的研究解决。 (二)原因分析
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因而制约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多样的。
从调查问卷中不难看出,这些压在孩子们心理上沉重的负荷,分别来自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本人。 1、家庭因素
从教育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之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维护学生健全心理的基础。通常情况下,家庭内部成员关系和睦融洽,孩子性格开朗乐观,适应环境的能力会更强。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维护学生健全心理的基础。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这些因素主要有: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 (1).调查表明,家庭对孩子所采取的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是导致孩子学习心理负重压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方式,成绩不好就打骂,是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而“生闷气”的家长则会在无意中给孩子的心灵上笼罩一层阴影,使孩子产生一种负罪感,进一步转变为一种沉重的心理压力。
个案A:有一位学生说:“人总是有失败的时候,,但父母不理解,一看见我成绩不好就骂或指责,或者是唉声叹气,,我感觉到回家也不是,不回家也不是,很难面对他们。” (2).对孩子期望通过无微不至的照顾来表达。父母对孩子过分的关心和照顾,也会使这些已经懂事的孩子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压力,不仅体现了一部分不正确的家教方式之外,还有过分的关心照顾。这些过分的关心照顾,对于这些已懂事的孩子来说,会认为得到如此“厚爱”的原因是父母对自己寄以太大的希望,为了不使父母失望,只好下决心努力去争取,久而久之,也会转变为一种心理负荷。
这些来自家庭的压力,在调查问卷中还看到以下诉说: 个案B:“ 对大学生活,我有一些向往,父母则十分重视,都希望我考取,父母对我寄予了无限希望,我‘盛情难却’,我决心孤注一掷,尽量了结父母的心愿。万一考不取,我也不想再读。我决心跳出这个地方、这个省,避开别人,到外地去闯一闯„„” 个案C:“„„作为一个成绩不好的我,„„回到家里,看见父母为我们而操劳,心里很难受,父母寄托莫大的希望,我屡次想赶上去,可我终究赶不上去,似乎是天在捉弄人。多想考上大学,让父母扬眉吐气,成绩不好,给父母丢脸。望着一个个同龄人,成绩多好,可我有的只是坏成绩。” 这些典型例子充分说明了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压力是何等的沉重。
3.缺乏良好的家庭环境。根据调查表明,有50%的学生家长有打麻将的爱好,对小孩的学习关心不到位,只注重段考、期考的成绩。成绩好时,心情十分高兴,对孩子有求必应;成绩不理想时,对孩子不是骂就是打,这也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 2、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持久性。现代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挑战的社会,又是一个充满各种诱惑的社会。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尢为严重,无孔不入的书刊、录像、网络、电影等传递着低级流的方法方式,甚至有流浪团伙趁机哄骗。有些学生因此厌倦了学校生活,对学习产生了厌学情绪,学习成绩一路下降,有些甚至整天沉迷于网吧,玩黄色的电子游戏,成绩一落千丈,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置之不理,行为变得孤僻,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特别在当前,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所有这些
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3、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例如,某些地方应试教育还十分严重,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强度的学习要求,高频率的考试,双休日加班加点补课,强烈地刺激着中学生稚嫩的心灵。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了一些违反学生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等等。另一方面,学生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了心理上很大的痛苦。还有校风学风不振、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
(1)盲目追求升学率。教书育人,培养新一代接班人是学校教育事业的主要目的之一,而目前的中学教育则把“追求升学率”当成了主导目标,这与整个国家的教育职能部门所采取的激励机制有关,升学率高,奖金就高,名气就响。正是在这种指挥棒下,中学生的压力越来越沉重。
(2)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在“创高升学率”这一指挥棒的指挥下,有部分学校、部分教师采取了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在本调查问卷的“自由畅谈”栏目里,一部分同学就明确地指出了这一问题: 个案A:“„„有些老师不能理解我们,有时体罚我们和讽刺我们,使得我们非常伤心,以至讨厌他。我们的学习生活太单调了,学校-家庭-厕所三点一线;上课、下课,数理化都压在我们肩上。” 个案B:“„„有时觉得老师偏心,但这又怎么样呢?这只能怨自己学习不好!只能通过自己才能改变这种状况!” 个案C:“偏见似乎是每一位老师都有的。成绩的好坏不是区别一个人的本质,作为老师,对待每一位同学都要一样,不能用固定的模式去教育下一代,要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要给同学们多多的机会,这样,每个同学才能更好地表现自己。要善于帮助同学,能得到老师莫大的支持和帮助的人,在前进的路上才能鼓足勇气。作为一个成绩不好的我,在同学们面前抬不起头,在老师面前也低下一等。„„” 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师,老师对学生的支持和鼓励,对学生来说,其威力是无穷的,老师往往是不经意的一句话,也许会对学生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有时甚至会影响一个学生的终身。
(4)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应试教育的主要表现为:①学校时间安排太紧张,学生几乎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②学校也没有安排自由活动时间,很少开展课外活动,这些都是学生感到生活单调、枯燥,进一步产生厌学的主要原因,这样将最终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采取了典型的“应试教育”方式,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4、个人因素
本体因素是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主观的因素。中学阶段是个体发育的鼎盛时期及性成熟时期。生理上的成熟使中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便促使他们的性意识的觉醒,这时他们变得容易兴奋、冲动甚至神经过敏;男女生交往时会出现一种微妙的心理状态,即他们既愿意同异性接触,表现出惊惧而羞怯。这进学校要组织丰富的集体活动,避免社会上一些不良的刺激的影响,引导男女生在集体活动中建立正常的同学关系,形成自然交往,打破男女之间的神秘主义。他们希望能获得成人的某些权利,找到新的行为标准并渴望变换社会角色。然而,由于他们的心理水平有限,有许多期望不能实现,从而产生挫折感。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中学生面临种种心理危机,并出现一些心理及行为问题。
(1).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谈不上什么远大理想,这是中学生不能摆脱外界影响,产生心理压力的一个主要原因。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学生中普遍对人生的价值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从而导致他们不能正确对待家庭、社会及学校对自己的影响,进一步导致他们对未来缺乏信心,对人生感到迷惘。
(2)、缺乏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每个人都希望成功,这是一般人的共同心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也都有自尊心,总担心别人说自己不好,总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让老师看看,让同学羡慕。他们渴望成功,但总是跟成功无缘,这使他们感到十分痛苦,悔恨、忧愁和迷茫。经过多次失败之后,他们感到自己不是学习的那块料子,认为自己无药可救,这往往使他们产生一种沮丧心理,失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谈学习色变,对学习望而生畏,因而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 (3)、缺乏自知之明
人应该有目标,这是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动力,但目标过高,不切合实际,也会给自己带来沉重的思想压力。我校生源基础差,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有的学生和家长却忽视了这一点,把目标定得很高,非重点大学不读,或非“二本”不读,但实际情况却与愿望相反,每次测试不但在年级里榜上无名,就是在班里也是平平,这种成绩连上“三本”都困难,这无形中又增加了思想负担,给自己的学习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4).自控能力差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通过与学生谈心,结合课堂及自习课上的观察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明知是学习时间,却不能约束自己,而去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比如:说小话,看杂志或报纸,看小说甚至吃零食等,而当他们事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只是一味的追悔莫及,而不是想法改正,下次依旧是“老毛病”照犯不误。 (5).没有正确排除烦恼的方式,是中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外界压力的另一因素,这些烦恼忧愁的积淀,最终形成了不可排除的心理障碍。据了解,有的同学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借故上厕所而溜出寝室到江边独自散步,借以排除心中的郁闷,而结果却导致第二天精神不振,上课时注意力不能集中。当自己意识到的时候,便又产生一种负罪感,于是心中的郁闷愈加沉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所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变得十分沉重。可以想象得出在这种重负下学习,是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的。
八 预防和矫正学困生学习常见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未来人才不仅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的能力,而且要具有健康
的心理素质。影响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因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应积极帮助中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根据第一、二阶段的现状和原因分析,我们知道影响中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因素,也有学生的自身因素。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然而社会大环境往往不如人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如何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以保证中学生学习心理往正常方向发展,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综合力量来完成,只有当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入手,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措施来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改变目前中学生学习方面心理健康不佳的状况。
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现在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睡眠严重不足,学生的厌学、逃学、考试焦虑以及附带的失眠、学习紧张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导源于目前我国的教育评价制度。目前我国这种以高考、以分数来评价学生优劣的单一的教育评价模式和人才选拔制度给学生、学生家长及教师都带来很大压力,在全社会都只看重成绩,不注重学生的能力及其他素质的情况下,也难怪学生那么在乎自己的学业成绩,即使他们自己明白只有学业好是不算什么的,但社会的评价,家长的要求也促使他们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要改变现状,就必须深化教育改革,改变教育评价,形成合理的教育评价,不能用分数这一“棍子”就把学生打死。
同时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在信息技术比较发达的今天,学生学习和接受到的信息比较多而且快,而由于学生自身的特点,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如何加强
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提高青少年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2、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负载着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一定原则、规范、准则,用各自的方式灌输到子女中去,从孩子的身上可以看到父母的影子。从教育实践中,我们了解到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影响非常大,从家庭教育方面,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1)要改善与孩子的关系,真诚与孩子沟通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维护学生健全心理的基础。通常情况下,在一个和睦的家庭中,父母一般较为民主,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孩子的性格开朗乐观,适应环境的能力强。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相反过来,专制的家庭只能让父母与孩子不能进行沟通,也逐渐使孩子性格变得极端。人人渴望尊重,渴望理解,孩子也一样。但现实中,有的父母不懂得观察和分析不同时期孩子的发展变化,不懂得应该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对自己孩子的智力、个性的认识不够正确。在我们学校就读的学生,父母亲的文化层次较低,有些甚至不知道应该怎样教育孩子,导致教育的方式方法较为简单、粗暴,有些只看到孩子的分数的高低,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从而产生心理压力;有些则是过分溺爱,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往往体会不到父母的艰辛,怕吃苦,在学习上碰到一点小困难就放弃等,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家长对自身的认知和对子女的认知两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家长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才能正确认识孩子;家长正确认识子女,又有利于家长全面认识自我,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少些命令和指责;在批评孩子时,与孩子民主讨论,允许申辩等等,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2)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确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目标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由不同的家教造成的孩子在感受力、注意力、记忆力等方面的差别,在进取心、自信心、自尊心等方面的差别,在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性格、习惯等方面的差别,以及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差别也不同。俗话说 :“可怜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对孩子的共同愿望,但过高的期望,忽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重视成绩,给孩子施加压力,就会走进了唯分论的误区。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孩子的学习状况也大不相同。目前我国人口众多,都希望自己小孩以后成为“法律工作者”或是“工程技术人员”不大可能,而且这些也不是成才的唯一标准,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是多种多样的,有道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他们有为祖国、为人民作贡献的志向,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祖国和人民,就一定能成为有用之才。因而,家长要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的孩子,不仅要比较全面准确地了解孩子的优点、长处,还要全面准确地了解孩子缺点、短处,也尊重孩子的选择,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3)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一个人最早接受的教育,家长在其中起很大的作用。家长不能仅仅要求孩子能应付考试,还应该培养和促进孩子学习的基本能力、社会经验技能和行为,使其个性、心理和社会行为健康和谐地发展。但在被调查的家长中,通过他们的答卷反映出有一部分家长在素质方面欠缺。无论是自身的文化素质,还是修养都需要进一步的增强。比如,有一部分家长不能协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或完成对子女的教学上的辅导;还有一部分家长不能对自己的子女在生活和思想上,例如生活俭朴,礼貌待人,刻苦学习及如何做人方面经常教诲自己的孩子;甚至还有一部分家长不能冷静地对待教师对小孩的批评,不能正确地看待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分数的追求使得很多家长限制了孩子对课本以外的兴趣爱好。须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影响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这些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所以家长们要在孩子们面前做到谨于言,而慎于行。同时由于时代在变,父母也要通过学习来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来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使家庭教育从知识上适应时代的要求,减少学生在学习上的压力。
3、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从学校及学校教育方面入手,可采取一
些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排除他们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 (1)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树立新的观念。
新的形势下,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教师的角色也在改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和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是教学研究型的教师,因为教师既是人师,也是经师,他直接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教学生为人处世,怎样做人。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他们的处世原则、价值观、信念等会影响学生。优秀的教师,有丰富的知识,优秀的教学技巧、技能,可以不断变幻教学方法,使学生愉快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要懂教育学、心理学,明白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有利于教学。教师了解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情感,可以拉近师生距离,也可以减少因教育失当而对学生造成伤害,引起心理疾病。在实践中,因教师打骂、体罚、严重侮辱学生人格等教育失当而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事时有发生,因此,不论是从提高教学质量,还是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上讲,都必须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2)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新的学生观。
过去认为学生就是读书、练习、做习题和考试,处在一种被动的地位,而新型的学生观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就是用一定的尺度来衡量自己。德育工作只有转变为学生内在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时,才能说取得了真正、积极的效果。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是自我调节的关键。鲁迅先生曾言,我的确时常在解剖别人,但却更严格的解剖自己。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迅速发展,并开始深入到自己内心世界。但是,他们对自己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不够清晰、全面,甚至认识中的自己,却是哈哈镜中被扭曲变形的自己还不以为然,或者根本不想去认识自己。然而,人之与社会,宛如一艘船之与大海。如若不知自己处在什么位置,需要驶往那个目的地,其危险当不言自明。因此,认识自我即要在不断地认识和调节中,时时纠正自己的偏差,逐步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一方面通过家庭来缓解学生压力。例如:召开了一次家长、学生、教师的三方集合会,请学生先向父母介绍自己的表现情况及自己对父母的要求,然后,父母向学生检讨自己的做法及向学生说出对学生的期望和保证自己以后的做法,让父母跟自己的孩子一起进入学习,体味学习的苦,要求家长放下架子,继续做自己孩子的朋友,并且是知心朋友,这种做法是帮助学生有效的消除家庭的负面影响和压力。家庭外部环境宽松了,不必要的负担和压力没有了,学生充分感受到家庭的良苦用心,这对于缓解学生学习压力是很有利的。另一方面通过师生间谈心:学生来自于不同家庭,背景的不同对学生性格和心理的影响是不同的,学生的心理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排解心理压力的方式也不一样。在学生信赖的基础上让学生向你倾诉自己内心的苦恼,教师帮助学生疏导,最后师生形成共识,学生便可轻装上阵。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消除依赖心理 培养与认知有关的学习习惯,这是学习习惯中最重要的部分。学习过程就是一种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这种认知过程在教学中就以听课、阅读、复习等方式表现出来。因此,与认知有关的学习习惯包括专心听讲的习惯,预习复习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带着问题阅读的习惯,有规律的作息习惯等等。比如在学校里出现有些学生不愿下功夫自己做作业,抄袭等现象,在老师和家长共同督促下培养学生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找乐趣,去体会每一个小小成功后的喜悦,消除依赖心理。另外,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习惯,要求学生温故知新。我们的做法是,可利用上课前几分钟的复习回顾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增强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如上新课前要求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要提出问题他必须有预习),然后在讲新课的过程中再逐一解决,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的过程其收效可想而知。最后是培养与个性有关的学习习惯。学习过程不仅是认知过程,也是个性参与的过程,个性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性格,它对学习效率有极大影响。 4、培养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实践证明,自信心是人对自身力量肯定评价的一种心理状态,中学生自信心与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有关,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并积极创设条件使他们“闪光”。陶行知先生说过:“你这糊涂的老师,你的教鞭下有瓦
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陶先生的话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学生的自信心源于成功的体验,成功的体验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动机,而过多的失败体验会削弱其自信心,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尖子生的成功模式是“成功→兴趣→更大成功→更浓厚兴趣”的良性循环,而学困生的失败模式是“失败→缺少兴趣→更大失败→更缺乏兴趣”的恶性循环,所以我们认为自信与自卑有累加效应,愈会成功,愈成功愈自信。反之,愈是缺乏自信则会导致更深的自卑。
因此,我们尝试了“成功→兴趣→更大成功→更浓厚兴趣”的教育模式,教师在设计练习题和提问学生时要考虑到学生上中下的水平,在上课中根据他们的程度,有意识地提问他们,让他们尝试到小小的成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然后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增加知识的难度,让他们尝试更大成功,对学习产生更浓厚兴趣。在段考、期考的试题中,增加一些附加题,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选择做,既满足了优生的需要,又不挫伤差生的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知道老师的期待,而且将老师的期待变成动力,从而促使他们向目标奋进。 5、用爱心、诚心去对待学生,消除焦虑心理。
苏霍姆斯基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你的机遇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成功的教育是爱的教育。爱心是转化的基础。教师只有心中充满了爱,用爱心去滋养所有的学生,才能深入学生内心世界去发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呵护他们。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付出更多的爱心。学习困难的学生基础差,一下子提高不容易,想得到老师的表扬,那是更不容易的,要使他们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老师的爱少不了。“亲其师,信其道。”爱能激发学习的热情,能给学生以勇气和信心。 诚心是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教师要做到有诚心,就是心中的天平不能有偏差,不要因为优等生和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有所偏差,出现教育工作的\"马太效应\"。公平是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威信的一个条件,教师对待每一位学生都要一视同仁,要以朋友、慈母的身份出现,教师有了真诚,才换来学生对你的真诚。苏霍姆斯基对待学生的态度是: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为此,我们注意树立爱学生的理念,诚心诚意地为学生服务,多给他们安慰与关怀,以形成和谐、平等,融合的师生关系,为他们创造一个友爱互助的学习环境,从而消除焦虑心理。
如实验班李某,入学成绩是班上倒数第二名,在前两个学期也很努力,但成绩不尽人意,几乎多次考试都是班上后三名,他的内心十分痛苦。在他感情最脆弱的时候,老师给他的是鼓励和支持,老师的爱心和诚心,使他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经两年的努力,他的成绩已进入了班上前十五名。
6、加强艰苦磨练教育,消除挫败心理 有位哲人说过:“没有不想成功的孩子。”但学生过度焦虑源于过度希望成功,所以有的学生就经不起失败的折腾。我们教师面对的是与日俱增的独生子女,历史的重任要求他们经得起各种考验,特别是经得起挫折,不管前进路上有多少急流险滩都要敢于做中流砥柱。一般说来,学生对遭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不足或压根儿就毫无准备,我们从制订工作计划开始,就给挫折教育留有一席之地。我们利用心理辅导课开展“失败了,怎么办?”的讨论 ,使学生明白这样的道理:挫折是任何人不能避免的,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失败总是难免的,要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敢于分析失败的原因,敢于从头做起,要辨证的看待成败得失,相信“彩虹是在风雨之后”,“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教育学生树立“越挫越强”的信念。在进行挫折教育中,我们努力营造实施挫折教育的环境氛围,指导学生抄录逆境成才、受挫折更坚之类的名言警句作为自己行动的座右铭;在语文课、政治课中讲述古今中外名人在失败面前善于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战胜挫折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体育课、劳动课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抗挫折的能力;每次段考、期考之后,就和学生坐下来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使他们明确努力方向,不把暂时的失利变成包袱,不断提高抗挫折的能力。
九、课题实验的初步效果
一年的实验探索,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成果,有效的排除学生常见学习心理问题,夯实了学生持续发展
的基础,促进了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实验班学生的常见学习心理问题得到有效排除。
实验前,两个实验班有常见学习心理问题的超过50%,高的竞达到62%,经过一年的训练后,焦虑情绪;自卑心理,厌学心理,懒惰心理,挫败心理,依赖心理得到了较为有效的矫正,为提高学习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实验班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常见学习心理问题得到排除,实验班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在学校文明班级的评比中,两个实验班都获得了校级文明班,实验班几乎包揽年级的名次,获奖的人数多,档次高,在段考、期考中,实验班之中有一个班的各科平均分在年级名列前茅。 3、课题组老师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
(1)、在一年的课题中实验中,课题组的老师还通过上网,到图书馆查阅相关材料,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谈心,对课题研究的价值也有了共同的认识,为搞好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提高了课题组老师的科研能力。
(2)在一年的课题实验中,课题组老师了解到了中学生常见学习心理问题的主要类型,分析了产生学习心理问题的成因,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教育对策,这些做法结合了我校中学生的实际,操作性强,对同类学校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资料文献:
《中学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 何存道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引导人生——心理卫生学》 陈永胜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教育心理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年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上下册) 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编著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 王希永、田万生编著 《心理学理论与教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认知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