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建筑工人城市融入状况调查
2020-09-12
来源:汇智旅游网
2 0 1 2年7月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u1. 2012 第14卷第3期 Journal of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V0L 14.No.3 文章编号:1673—1387(2012)03—0281—05 深圳市建筑工人城市融入状况调查 马牧野 (1.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北京100871;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北京100013) 摘要:通过对深圳当代建筑工人的城市融入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了深圳当代建筑工人在 经济层面上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同时对深圳建筑工人在社会交往、心理认知等方面的融 入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阻碍深圳当代建筑工人城市融入的因素是多元的,主要分 为制度障碍、文化障碍和自身因素三个方面,具体反映在工资待遇、住房、子女教育和户籍 制度等方面。基于调查结果,笔者从宏观、中观、微观尺度提出了建筑工人融入城市的建 议途径。 关键词:建筑工人;城市融入;城市化;城乡二元结构 中图分类号:C9l 文献标志码:A 随着我国农业效率的迅速提高和快速的城 性别:男性95%,女性5%。 市化进程,城市建筑工人逐渐增长并汇聚为一个 年龄:20~30岁占30%;30~40岁占50%; 巨大的群体,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4O~50岁占15%;50岁以上占5%。 然而,由于社会制度改革速度滞后于经济发展速 文化程度:小学学历占5%;中学学历占 度…,流动性极强的建筑工人难以融入城市。2O 70%;大专与大学学历占25%。 世纪80年代以来,深圳的城市化建设对建筑工 户籍所在地:全部为外地户籍(深圳市以 人的需求一直呈上升趋势。通过对深圳建筑工 外)。 人的城市融人状况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深入接触 在深圳工作时间:0.5~2年占25%;2~5年 不同时代建筑工人,体验他们的所需所求;另一 占30%;5~8年占30%;8年以上占15%。 方面可以了解阻碍他们适应城市的原因,发掘他 劳动强度:每天工作6~8小时占20%;8~ 们融入城市的路径。调查结果不但对推动中国 1O小时占55%;10~12小时占25%; 城市化进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也公开了建设第 每月休息天数均为1~2天。 一线上的劳动者的生存状态,为其争取公共关 组织方式:在直接式用工和间接式用工中, 注 调研的对象10%是间接用工,其中通过包工头 一、融入状况的调查研究 组织的占80%,通过劳务企业组织的占10%。2.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笔者以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笔者以从事城市(深圳)建筑工程建设的外 进行¨2】,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种。 来务工人员为主要研究对象,调研区域主要有: (1)访谈法。访谈主要分两个部分进行:一一 深圳市华侨城滨海医院施工区;深圳市竹子林社 是建筑工地内随机访谈、入户访谈——对建筑工 区;深圳大学城北大汇丰商学院教学楼施工区。 人的现存状况采取半封闭式的随机访谈;二是企 研究对象具体概况 事业单位及政府机构内座谈——对包工头、项目 收稿日期:2011_04一】1 作者简介:马牧野(1986一),女,山东泰安人,硕士。 282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4卷 经理、建设部、发改委、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上门访 谈。 5 000元之间,所占比例为17%;收入在5 000元 以上的仅占5%(见图1)。 (2)文献法。收集相关著作、论文、社会保 障体制及政策文件等,为研究提供思路和依据。 其中书籍有《城市社会学》、《社会学研究方法》、 《两万人的20年——基建工程兵转业深圳纪 实》、《深圳・两万人的苦痛与尊严》、《深圳九 章》、《深圳统计年鉴》等。论文涉及社会学调 研、外来务工人员、城市适应、城市融入等方面。 (3)问卷法。该调查共计对深圳市某两处 建筑工地的建筑工人随机发放问卷四次,共发放 问卷123份,收回问卷123份,其中有效问卷107 2000~3000 3000—4000 4000—5000 5000以上 1__r:资收入/元 份。问卷与访谈主要从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层 面 对建筑工人适应与融入城市的现状进行调 查与评估。 图1工资收入分级 根据笔者的调查,2011年4月深圳市人力 资源保障局公布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4 205 元。也就是说,仅有不足30%的建筑工人的工 资能达到平均收入之上。 二、融入状况的基本评价 深圳建筑工人主要由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 者组成 。。他们适应与融人城市的模式主要有 两种:一种是主动的融人与适应;另一种是被动 据深圳市人力资源保障局官方网站公布的 城镇居民2011年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1 494 元 ,平均每月1 791.2元。对比建筑工人的工 资水平,收入并不乐观。对收入状况基本满意的 21.70%的受访人群多为专业技术工人,他们当 中大多数人在深圳工作8年以上,积累了丰富的 技术经验。普通工人月工资仅在3 000元左右。 另外,调查内容还涉及了建筑工人的日常消费结 构。据统计结果显示,工人工资的主要支出在食 性的在城市中重新构建乡村社会 。笔者将从 经济、社会、心理三个层面对深圳当代建筑工人 的城市融入状况进行探讨。 1.经济层面的适应与融入评价 在对建筑工人经济状况的调查中,21.70% 的工人对目前的经济状况基本满意,52.83%的 被访人群的满意程度一般。 通过对建筑工人的工资收入的调查统计发 现,大部分受访建筑工人的收入在3 000~4 000 品消费方面,其次是个人储蓄;在技能培训、休闲 娱乐和医疗等方面支出较低(见图2)。绝大多 数建筑工人表示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极少离开工 元之问,所占比例为总人数的43%;其次为2 000~ 3 000元之间,所占比例为33%;再次为4000~ 9O 8O 70 60 < 地,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交往不多。 面50 墅4o 3O 2O lO 第3期 马牧野:深圳市建筑工人城市融入状况调查 283 访工人认为可以勉强接受;只有6.54%的受访 者认为完全没有经济压力。 2.社会层面的适应与融入评价 (1)社会保障。调查得知,全部被访工人均 与所在公司签订了正式的劳动合同,并加入了工 奔忙于工地和在职工宿舍两处,交往范围基本被 限制在建工公司甚至所在包工队的范围内。除 了个别工人在深圳有亲友之外,极少工人与工地 之外的朋友有所交往。 (3)心理层面的适应与融入评价。不同社 伤保险,但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 育保险的参保率参差不齐。其中医疗保险和养 老保险的参保率均在50%左右,生育保险的参 会群体和阶层在心理层面的彼此熟悉、认同和接 纳等状况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城市的认同程度。 城市认同包含身份认同和空间认同两个方面,指 保率仅有6%,失业保险为0。同时,约有 84.1 1%的受访建筑工人拥有暂住证或者居住 证;87.85%的受访者持有社会保险卡;仅有 19.63%的受访者仅持有务工证,持有生育许可 证人数为0。69.2%的受访者认为自身参与的 社保体系可以接受(见图3)。 35 30 25 zo 丑 15 10 5 0 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不太满意 不满意 满意程度 图3对社保障体系的满意程度 (2)人际交往。被访建筑工人中有大约 50%的工人和家人共同在深圳工作。除同事关 系外,受访建筑工人在深圳的亲友人数在5~10 人的占40%;10~30人的占25%;3—5人的占 20%;1~3人的占15%(见图4)。根据访谈,由 于生活、工作上的压力和心理上的自卑,大多数 工人反应自己的生活环境较为闭塞,几乎全年都 5O 4O 30 要 参20 10 0 3~5 5~10 10以l二 亲友数量/人 图4亲友人数分布图 个人对自己社会身份和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是 个体对城市人群、城市环境的肯定、趋同以及融 入归属 j。基于被访建筑工人的自身状况,我们 将认为自己是农民,同时也认为自己不属于所在 的城市的认同意识称为“隔离型”,即不认为自 己是深圳人;将认为自己不是农民,同时也认为 自己属于所在城市的认同意识称为“融人型”; 介于两者之间的意识类型为“游离型”_8 。 在对建筑工人对自身身份的认识的调查结 果中,所有被访者均认为自己还没有完全融人到 深圳的生活,仅15%的人认为自己算是半个深 圳人了,其他85%的工人仍旧自视为外地人的 角色,并表示不会考虑在深圳长期生活。 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建筑工人在心理层面上 目前还没有融人和适应城市的社会生活。他们 对城市的认同中,外界因素对其身份认同的影响 作用要远大于其自身的认同。社会保障、工作压 力、住房状况、子女上学甚至舆论眼光等,都造成 了建筑工人心理上融入深圳的障碍。 (4)城市融人状况的总体评价。综上所述, 被访建筑工人与城市的关系主要建立在经济交 换的关系上,即建筑工人付出劳动并获得相应报 酬——仅仅是城市对建筑工人的经济吸纳。绝 大多数建筑工人只在经济层面上勉强适应了深 圳的生活,但在社会交往、心理认知方面仍不能 适应并融入城市。他们在社会交往中依赖和选 择同质群体以及初级社会关系 ,以“我”为中 心来构造他们交往与互动的格局。比如在遇到 困难如资金问题时,首选的求助对象是父母、亲 戚甚至同乡,对于政府或其他服务性社会机构的 求助很少。他们的人际交往呈现内倾性 …,而 非外向化地积极地与城市社会交往,且逃避交 往,甚至出现以工地为中心重建以同乡关系为纽 带的社会关系网络的现象。从空间结构J二,这与 他们“集中居住”、生活环境趋同有关;从心理结 构上,这与他们的弱势心理有关。如果建筑工人 284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4卷 对所生活和工作的城市没有认同感,那他们就不 会产生对该生活环境的权利义务观念,缺乏对城 市的责任感,便直接导致了建筑工人与深圳城市 生活的疏离。 其对城市建设及城市化过程的巨大贡献形成巨 大反差。调查和分析建筑工人融入城市的影响 因素,有助于决策者和其他社会群体了解他们的 切实需求,并愿意为其争取最大化利益。 1.主要影响因素 通过访谈与问卷调查发现,影响建筑工人融 入城市的影响因子中有三方面问题较为突出:工 三、融入城市的影响因素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而建筑工人在外来务工人员中是具特殊性与典 型性的庞大群体,他们与城市生活疏离的现实与 10O 89 80 资待遇、住房、子女教育。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如 图5所示。 ≤60 彝 蠢40 20 0 厂]广_] r殳教再 住屏 尸rl 技能培训 : 。 社会保险 医疗费用 冥他 ll赁待遇提硒图5最迫切解决的问题 (1)工资待遇问题。从图5中可以看出,提 因为社会保障制度与户口制度的紧密挂钩,另一 高J二资待遇是建筑工人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 问题 , (2)住房与子女教育问题。选择住房与子 女教育问题的建筑工人并列占到受访者总数的 28%。可见,影响建筑工人适应与融入城市的主 方面是由于社会宣传教育的不足及工人本身参 保意识的淡薄。 (3)与城市居民相互隔离,也导致建筑工人 与市民之间交往甚少,大量的建筑工人无法向城 市社会靠拢 “ 。从建筑工人本身来说,大多数 婪凶素是其家庭对城市的适应与融入。家庭收 入与住房是一个家庭定居城市的基本物质保障, 子女教育是建筑工人对家庭成员的关注与考虑, 这些都成为建筑工人融人与适应城市当前生活 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2.其他影响要素 所受的教育程度有限,维权意识薄弱,只能单凭 熟久的经验与技术谋求生计。所以,文化意识与 维权意识的提高对建筑工人生存状态的改变具 有重要意义。 四、融入城市的路径建议 基于对融入问题的调查研究,笔者对于深圳 f 1)J 籍问题。户籍制度本来是一种按住 J t 的人口管理制度,但我围的户籍制度被附 JJ【『J 过多的权利,演变成与户口性质和登记地相 挂钩的权利界定和利益分配制度。建筑工人与 城ffj-巾民在就业市场上的分割、在住宅市场上的 伞问的隔离以及建筑工人生活圈子的封闭等问 市建筑工人融人城市的路径提出了 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分别陈述如下 1.宏观上的体制改革 建议,从 阻碍建筑工人融入城市的因素既有制度性 的也有非制度性的。就建筑工人的身份、保障、 题,都是冈为户口的不同而导致的身份具有很大 芹 .因此,建筑工人要想融人城市生活,首先 唆 身份 实现与城市居民无差异。 (2)社会保障问题。虽然我国的社会保险 制度并没有排斥在城市 规就业的建筑工人,建 筑1-人的参保率依然很低 其原因的一方面是 工作方面而言,从宏观的制度改革及城乡体制的 整合统一的角度来说,有以下建议:①建筑工人 积分人户城镇政策;②降低中小城市积分人户城 镇政策的门槛,将部分建筑工人引流到中小城 镇;③逐步剥离户籍制度与权益的捆绑关系;④ 建立新的人口管理体制;⑤提高不能入户工人在 第3期 马牧野:深圳市建筑工人城市融入状况调查 285 城市中享受的权益和优惠政策。 2.中观上的住房规划 就建筑工人的生活而言,安居非常重要。有 了住房,有了良好的居住环境才会有“家”的感 觉。所以,从城市安居工程的构建上,有以下建 [2]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1. [3] 陈九朋.农民工城市融人过程中的现状、困境与对 策分析[J].华商,2008(14):120—126. [4]黄树森.深圳九章[M].深圳:花城出版社,2008. [5] 陈世伟.和谐社会背景下农民工的社会适应问题 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6):9—13. [6]深圳市统计局.深圳统计年鉴(1999--2011)[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议:①规划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区;②规划外来务 工人员公共租赁房;③完善施工区域的临建设 施。 3.微观上的改善措施 就建筑工人的自身素养、社会交往方面而 [7] 郑也夫.城市社会学[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6. 言,有以下建议:①给建筑工人创造更多更广地 接受技能培训的机会;②加强社会公共活动在建 [8] 吴振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模式选择及其原因探 析[J].理论与改革,2005(5):71—73. [9]周晶_夕 来务工人员的社会认同研究[D].南京: 南京理工大学,2007. [10]李立文,余冲.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J].中国青年研究,2006(4):12—14. [11]张国胜.农民工市民化的城市融人机制研究[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42—46. 筑工人群体中的宣传;③帮助建筑工人成立属于 自己的组织机构,并进行引导。 参考文献: [1]李华一.建筑业农民工问题研究[D].大连:东北 财经大学,2007. Research on Shenzhen Construction Workers’I ntegration into City Life MA Muye ‘ (1.Graduate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2.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Beijing 100013,China) Abstract:This research studies on the emergence condition of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workers in Shenz— hen thoroughly from economical,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Then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phenomena that many workers only economically adapt to city life but SO lag behind in social interaction and psycho— logical cognition that some of them even avoid merging into city life by reconstructing country society in the city.It finds out that the elements that block the integration are multi—layer,including system factor, culture factor and SO on.These elements mainly reflect on incomes,housing condition,children education, household registration,etc.This paper tries to give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for the workers to be integrat— ed into the city from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perspectives. Key words:construction worker;integration into city life;urbanization;dual—structure of town&cou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