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国内外活态博物馆理念研究综述

2023-06-19 来源:汇智旅游网
国内外活态博物馆理念研究综述

关键词:活态博物馆;保护与更新;应用

活态博物馆理念是在生态博物馆理论根底之上形成的。

1971年,法国人弗朗索瓦·于贝尔与乔治·亨利·里维埃首次提出了生态博物馆的概念,通过探究地域社会人们的生活及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开展演变过程,进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就地保存、培育、展示,从而有助于地域社会的开展,生态博物馆便是以此为目的而建设的博物馆。我国生态博物馆理念多诞生于西北少数民族区域,特点是人口少、地域范围广、自然风貌多样等。而活态博物馆那么主要是城市的延伸,多处在城市人口密度高的区域,有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特点是人口密度大、建筑密集等。

活态博物馆对历史地段进行保护与更新的思路,历来将古今并重、以人为主、动态保护作为主要特征,本质是社区更新。活态博物馆理念吸收了传统博物馆学的精髓,并实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另外,活态博物馆理念弱化了博物馆的范围,注重整个历史地段的保护,维护历史街区独特的生活环境与集体记忆,这对于历史街区更新、恢复活力、保持地区特色和街区可持续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国外“Eco-mueum”理论开展概况

1.1Eco-mueum的理解

1.2国外社区博物馆的开展

1971年,第九次国际博物馆协会于巴黎召开,乔治·亨利·里维埃〔GeorgeHenriRiviére〕和雨果·德·瓦兰〔HuguedeVarine〕向当时的环境部部长伯吉德汇报了博物馆学的新开展,参加了“eco”的概念。最终,伯吉德赞成生态博物馆理念〔Eco-mueum〕。

1972年,联合会议明确里维埃对于生态博物馆的定义。在后面的几年里,里维埃又分别论述生态博物馆的定义,继而丰富了生态博物馆的内容,增加了环境说明、社区的作用、博物馆扮演的角色等。里维埃认为生态博物馆是自主更新的,这样才能让社区持续开展,即便后期没有外力的介入,也能够在时代的开展中存留下来,并保存其本来的特色与历史。

在这理论开展之后,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也丰富了生态博物馆理念。里瓦德提出了传播博物馆与生态博物馆的不同组成的公式,直接显示生态博物馆对于内容的展示与传承。展品的范围不同,其内涵也不一样,并且具有集体记忆这类展品。

挪威在20世纪初开始注重遗产地连带的环境保护,维护遗产所产生的条件;1940年,哈森等人探讨了生态博物馆的起源。

生态博物馆的本质是社区参与。意大利学者毛里齐奥·马吉〔MaurizioMaggi〕于2001年列出了100个生态博物馆的相关术语;同年,他用特尔菲方法〔DelphiMethod〕调查不同人群对生态博物馆和社区概念的理解,比方引出过去与未来、价值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内部价值〔当地社区〕与外部价值〔更广的社区概念〕的平衡等问题。

二、国内活態博物馆开展概况

1985年,安来顺将“Eco-mueum”翻译为“生态博物馆”,这使得生态博物馆理念附带的范围与内涵缩小。此后,研究进展不断丰富。余压芳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并且从建筑

学的角度认为,生态博物馆对传统村落遗产有实质性效果;杨俪俪认为生态博物馆对衰退的文化和传承有积极意义;吴伟峰通过广西生态博物馆的调研,提出生态博物馆管理模式的要求和建造的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并提出社区居民的重要性,生态博物馆应具有其展示功能,而且未来也会走向标准化;李于昆强调原生态的村落与自然风貌所具有的价值与意义,对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与传承应采用可行的选择和有效的途径,保护社区文化遗产资源。

汪芳那么从城市的视角引入活态博物馆理念,并以无锡古运河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将传统博物馆与活态博物馆要素一一对应:建筑实体为整个街区,藏品由各文化资源要素组成,参观路线是个街巷走廊,展品解说是产品解释。杭州小河直街历史街区就是活态博物馆的实践,并将博物馆的表皮简化为“零”,用无形的“容器”,最大限度地包容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

三、活态博物馆的重要元素

3.1空间元素

空间元素是活态博物馆的实体组成成分,主要是公共建筑、街巷结构、不同的空间风格和自然景观等。不同时期的空间结构与历史建筑共同构建历史街区。活态博物馆以原真性保护为前提,继而通过开展的方式更新街区,对建筑物的更新逐渐符合整个历史街区,并且满足城市化进程的需求,提供相应的社会功能。空间元素作为静态的展品,不仅仅具有建筑历史价值,更重要的是集体记忆的载体,具有当地居民丰富的情感,将演化为动态的记忆展示。

3.2集体记忆

活态博物馆中的集体记忆为历史街区的动态展品,隐性地表达出方言、神话故事、老字号以及手工艺,丰富的内容正是街区居民所拥有的价值观。历史街区中的集体记忆是独特的文化

遗产,对其价值的提炼与文化的传承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形成文化传承,并不是对陋习等的简单舍弃,更应该是顺应时代的需要,将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保存下来。集体记忆存在于社区居民的生活中,是长期的烙印,举手投足间就是文化的展示。历史街区的文化传承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

3.3社区居民

社区居民生活在街区,是活态博物馆的重要根底。他们是社区的居住者,也是文化的沉淀者,对于社区的文化价值具有天生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活态博物馆的最终形态就是社区居民自主管理,对社区产生文化认同,最后实现活态更新。由于活态博物馆的良好运行需要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所以,社区居民应该培养主动保护街区的意识,才能持久、活态地更新历史街区,这对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也有一定的要求。

中国活态博物馆的建设带有中国特色。城市在高速开展,而局部区域的开展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社会功能的缺失、人流的高度密集导致该区域开展较为缓慢。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这是一个城市文化的组成局部,最具城市特色的区域不应逐渐消失。兴旺国家现有的活态博物馆因具有强大的资金保障和社区居民的高度参与,所以易形成活态博物馆的自主保护;而目前我国活态博物馆的建设主要靠政府的财政支持,资金供应方式较为单一且不太充足,当地居民的文化素养也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参与度不高。因此,活态博物馆的建设者和倡导者应对社区居民进行宣传引导,让他们扮演主人的角色,引导居民实现社区的自主更新与良性开展。

所以,活态博物馆建设首要的是原真性的保护。作为社区开展的底线,空间元素与集体记忆作为博物馆的展品在保护性的原那么下,可以作为旅游产品激发社区活力、为社区居民等提供动力,但仍需要维持保护与开展的平衡,使社区可以在城市开展中进一步焕发生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