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地理《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2024-09-02 来源:汇智旅游网
《区域农业发展》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 模块:高中地理必修三 2 年级:高中二年级

3 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4 所属的章节: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课时 5 学时数: 40 分钟(教室授课)

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 济的特点、布局和发展方向。本章教材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 的角度做出了阐述。本节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向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 业的布局特点,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最后从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和环境污染等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其中,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节内容应抓住: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区域发展特点→区域发展方向这一主线。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 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

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

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重点

1.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

色。

3. 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四)教学难点

1. 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五)设计思路

《区域农业发展》的教学设计,通过创设“真实性”情境,调动他们的全部感受力和过去生活 得来的经验去探讨与发现问题,也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所提出来的问题也才最具有挑战性与针对性,对问题的解决也才更能显出他们的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创设“多样性”情境,以情境 创设的多样性去实现学生学习的选择性,以多变的交互性去激活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创设“新颖性”情境,既要让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又要有新的信息刺激,让学生获得一 种新的体验,得到一种新的发现。

新课改以来高中地理课程要求“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注重与实际相结合;根据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现状,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等。

必修三一般在高二年段进行教学,学生处于高中的中期阶段,其思想认识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并能够对相关事务现象进行分析,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注重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获取以及分析,并在问题解决方面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基础完成应对措施,使学生在课堂中形成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换位思考等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通过描述粮食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师: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发展商品性生产又有哪些突出特点呢?

生:(阅读课本,合作探究)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具有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的特点。

师:(强化地域概念)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粮食作物的分布区。

师:(运用对比,加深理解,寻找发展思路)美国是世界上农业分区表现最为突出的国家, 东北地区与之相比,存在哪些自然条件的差异,又有哪些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呢?结合第66 页阅读进行对比。

生:(学生回答,教师点拨)中国东北地区和美国的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从自然条件上来说,既有其相同之处,也有差异。以玉米带为例,自然条件的相同点有:我国玉米带与美国玉米带的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均为生产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和商品率较高的商品谷物农业;两地均有适合农业发展的优越自然条件,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适合 玉米生产;两地的种植结构都以玉米为主,玉米面积比重都在 50%以上;玉米单产都较高。其不同点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玉米带所处的纬度相对较高,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单产相 对较低。从社会经济条件来说,其最大的区别是经营方式的不同,我国玉米带的农场为国营农场,美国的农场一般为家庭农场,另外美国玉米带的区域专业化和经营专业化以及现代化程度均要高于我国。

师:(阅读课本,合作探究)P66 活动 1.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 因。

生:(学生回答,教师点拨)①大型国有农场集中,农业机械化和地区专业化水平高,粮 食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② 东北地区耕地资源丰富,人均耕地面积大,人均粮食占有量高。 师:(学生独立思考回答)2.东北平原不仅现在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而且将在我国的商品粮供应方面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你认为这一论点有道理吗?为什么? 生:(教师点拨)有道理,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良好,人均耕地多,农业生产规模大, 粮食商品率高;随着全国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耕地减少,粮食供应越显紧张。 师:(学生独立思考回答)3.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地区靠扩大耕地面积(开荒)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要保持和提高东北地区在全国商品粮供应中的地位,可行的途径有哪些?

生:(教师点拨) 培育良种,改进耕作技术,完善农业基本设施,确保稳产高产;发展农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等。

师:(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拓展 1:东北平原土壤肥沃,但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粮食单 位面积产量较低,这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生:东北粮食单产低的原因有:耕地面积大,耕作粗放,农田基本建设差,投入少,加之秋涝、冻害等灾害。而长江三角洲田块分散,人口稠密,农业历史悠久,精耕细作,农田设施完善,因此单产高。

师:(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拓展 2.东北地区中部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阅读表 4.3,比 较中国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的自然条件差异。

生:相同点: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适合玉米生长

不同点:我国玉米带所处的纬度相对较高,无霜期略短,土壤肥力低些,单产相对较低。师:(设疑导思)自 20 世纪以来,伴随着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各类环境问题也逐渐显现。出示东北地区今昔对比的图(图片 4.11、4.12)。

生: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耕地面积扩大,用水量加大,湿地萎缩,森林面积减小,土地 荒漠化严重。

师:振兴东北不仅要发展经济,也要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各抒己见)略。

师(承上启下)由此可见,东北地区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思维引导:1.确定一地的发展方向应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解决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2.农业区的发展消除贫困是核心,要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3.农村摆脱贫困,要提高优特产品的生产,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延长产业链条)

生:建设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如学生回答出改善生态、 控制人口等也应在肯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引导)

师:由于东北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农业生产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不同。生(学生阅读,合作探究)理解不同区域发展方向与重点。

师:对平原区而言,该地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保持优势特色生产,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师:(教师点拨):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确保国家粮食需求(平原区)

在确保国家粮食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基地的综合开发,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课本图 4.13 为绿色食品农业基地的一种模式,是东北平原式的生态农业。

(读图理解综合利用的内在规律)略。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为主题,主要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师:(教师点拨):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西部草原区)

师(出示图片,从实例得到启发)森林资源的开发应以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发展重点是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师:(教师点拨)保护天然林,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山区)

生(小组学习,达成共识)从课本图 4.14 西部草原区和中部产粮区的协作关系可以看出, 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大力协作,这也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师思维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完成)活动:珠江三角洲农、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低洼易涝的地方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在塘中养鱼,基上种甘蔗、栽桑树或种果树,利用蚕粪、蔗叶等养鱼,塘泥肥田,构成珠江三角洲特有的蔗基鱼塘、桑基鱼塘、果基鱼塘和花基鱼塘。

1. 根据下面的材料,归纳珠江三角洲发展基塘生产有利的地理条件。

师点拨: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基塘农业生产有利条件可以结合材料,归纳为三个方面:地

形、气候、市场(当地和海外)具体分析略。

2. 图 4.16 所示的基塘生产将哪些产业联系起来?哪些副产品(或废弃物)被充分利用起来? 这种联系对农村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

师点拨:基塘生产环节将种植业(桑、蔗等)、养殖业(养蚕、养鱼)、工业(丝厂、糖厂)等 几种产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此环节中,塘泥、蚕沙(蚕屎)、蚕蛹、缫丝、滤泥、蔗叶等副产品被充分的回收利用。养蚕业、蔗糖加工业同塘鱼养殖业紧密结合,作为一种综合的经营, 几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扬长补短,有机地循环联系起来。基本上解决了桑、蔗的肥料和蚕、鱼的饲料问题。不仅养蚕、蔗糖加工和养鱼生产稳定,而且成本也大大降低。这样的连环性生产体系能够充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 证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3. 如果把图示的基塘生产看作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系统内的养分是怎样循环的?该系统 的生产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为什么?

师点拨:以桑基鱼塘为例,其系统内部的养分基本循环是:塘基种桑、塘内养鱼、桑叶喂蚕, 蚕桑废弃物和蚕蛹喂猪,蚕沙喂鱼,鱼池中的塘泥肥桑,蚕茧加工后销售市场。基塘之间一 环扣一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这样一种生产方式既克服了当地洼地水涝之弊,而且前一环节的废物成为后一环节的营养(如蚕沙喂鱼),成功减少了环境污染,营造了较为理想 的生态环境。

4. 基塘生产的模式已推广到全国的许多地区,但是不同地区采用这种模式都要才艮据当地的条件作适当的调整。你所在的地区是否适宜进行基塘生产?如果适宜,基上可选择种植哪些作物或树种?

师点拨: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四、教学总结

1. 新课程学案应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体现功能

本堂课的成功离不开新课程学案的辅助配合,新课程学案至少有三个功能,课前:引导学习功能(如课程标准,自学提示,疑问记载);提供半成品材料供学生探究;知识拓展。课中:(1)课堂引导;(2)课堂活动及记载;(3)提问及解答记录。课后:探究延伸;复习巩固;反思及师生交流。 2. 继续强化黑板的板书提纲

多媒体展示尽管有课堂容量大、视觉冲ft强等优势,但其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瞬时性”, 学生不易有完整系统的知识。黑板板书就起着这样一个“中流砥柱”的“主旋律”作用。本课在课 时展开的同时,在黑板上按照逻辑关系书写相关知识要点,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在 探究中回归课标要求。

3. 课堂气氛有点沉闷,这跟教师的引导有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