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如何全面阐述唯物史观的

2022-01-17 来源:汇智旅游网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如何全面阐述唯物史观的

[摘要]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列宁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卷第一章中,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社会革命及人民群众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第一次建构了唯物史观完备的理论形态。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 唯物史观 现实的人 生产实践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部巨著中,对各式各样的唯心史观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划清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界限,并且在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对唯物史观作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表述。

一、阐明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

以什么作为整个历史发展的前提,这是任何历史观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形态》一开始就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想出来的,它们不是教条,”“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定。”显然,唯物史观的前提的提出是有针对性的,主要是针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因为这些人的历史理论的前提是抽象的、思辨的,他们没有离开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地,仍在唯心主义范围内兜圈子。

与此不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三者之间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一是以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为前提。“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二是以人们所从事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前提。他们认为,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三是以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前提。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人们已有的和由人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它决定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物质关系决定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它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

社会历史就是生产劳动、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在复杂多样的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关系是各式各样的,其中人们在生产中所结成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则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不仅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也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更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物质关系决定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它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

三、阐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思想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舍弃物质前提,把某种精神或观念当作历史的出发点和归属,这是唯心史观的共同特点。与此相反,这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他们在《形态》中明确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还明确指出,只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才能够完整地描述其全部过程及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任何一种观念的东西,只要把它放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考察,就能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和真实面目;错误的观念及一切唯心史观的谬论,都有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推翻这一社会基础,以致消灭由之产生的错误的观念和唯心史观的谬论。

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每一阶段的发展及其特殊的性质

人类的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生产关系是整个历史的基础,而这一切,都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同时,生产方式规定了历史的每一阶段的生活条件,决定了其发展和特殊的性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里的环境指”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即生产方式。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都是由前一

代传给后一代的,当然它也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是,它“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决定并制约着人的全部活动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领域和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生产方式作为“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决不因为遭到历史唯心主义者的反抗,而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有丝毫削弱。马克思、恩格斯把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引入社会历史领域,从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规律中看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表明: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又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个不同形式。”

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

作为唯物史观,在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必然要论及社会革命。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任何革命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并且从生产力和革命群众两方面阐明了社会革命发生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革命的爆发。因此,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前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根源。另一方面,革命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作为社会革命的主体,革命群众起着任何其他因素所无法取代的作用。没有革命群众的积极参与,任何变革的思想都没有意义。很显然,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在这里是阐释得非常明确和清楚的。

上述五个方面,集中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尽管没能把唯物史观的所有内容都概述出来,对一些基本原理、基本范畴也未作详尽的解释,但它仍不失为“经典”。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历史的现实基础、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等方面,彻底发挥了唯物主义,揭示出产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指出了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物质根源,说明了人民群众的推动历史发展、进行社会革命的决定作用。这一切,足以标示唯物史观完备理论形态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9,(3).

[3]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2.

[4]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马列著作选编内容提要和注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