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观后感
老师播放这部电影的前一段时间里,我真的没想到是个二战题材的电影,我看开头时还以为是写那两位神童的爱恨情仇的故事。后面才知这部电影其实是一部是为了纪念150万在战争中死亡的犹太孩子而拍的一部二战时期的电影。这电影选取了二战时期德国发动战争前后一段日子。那段日子硝烟味很重,故事情节起伏波动,让我在观看时心中忐忑,十分紧张。故事是通过一个音乐家的回忆来拍的,当时德军无预警出兵俄国并攻陷乌克兰,虽然如此但天真的孩子间并无受波及,德国的汉纳是钢琴天才,与犹太裔的音乐双人组神童阿布拉夏、莱莉萨,透过音乐建立起深厚的情谊.德国家庭亟欲脱身返回德国,莱莉萨说服家人收留他们全家。德军进入乌克兰之后,没收民间财物包括乐器,这些并没有打垮三人的友情。此时热爱古典乐的德军少校亲赠汉纳一把名贵的小提琴,感动于心中的汉纳却未察觉,那些对自己呵护备至的大人,竟才是这起分化人权与友谊历史事件的决策者。汉纳的父母在女儿央求下,极尽所能挽救两兄妹的命运,于是选择在大剧院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领袖寿宴音乐会,力邀两位神童表演,盼望藉由音乐的感染力修补战争的伤痕。可惜最后只让阿布拉夏活下来了。不过这也是音乐的魅力。
一个对话让我印象深刻,阿布拉夏对着莱莉萨说:
“为什么会有战争?”
“因为大人都是白痴。”是的,大人都是白痴,这就是孩子对待战争的看法。的确,有时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一下战争侵略,种族歧视,用孩子的角度看看,发现这些战争真的很傻,无论是目的还是愿原因,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人与人之间有不同吗?,有优劣之分吗?都是人类,没有什么不同。本来都过着平静的生活,这些战争,杀掠又何必呢?我更加喜欢这部电影的另一个名字《大时代小神童》,虽然讲的是二战时期,一个“大
时代”,可是却通过“小神童”们的视角来看待,其中的反差引人对战争的深思。
这部电影的音乐非常好听,我觉得这不仅是电影的一大亮点,而且对烘托气氛,渲染环境起了很大的作用。无论是那个友谊之曲还是其他配乐,都让我感觉很好听。音乐是艺术,音乐缔结了汉纳、阿布拉夏、莱莉萨的坚不可摧的友谊。阿布拉夏能够活下来,是因为音乐的魅力,爱音乐的德国军官给予了他一次机会生存,音乐让两个国家本来互为敌人的人相连接在一起。我不得说说艺术的的魅力,艺术是不分国界的,不分民族的,它是可以改变很多东西的。
最可惜的是拉丽莎没有将演奏完美的进行下去,最后的生死演奏时刻,拉丽莎脑中崩紧的弦,因为想到了那个德国军官的话,没有表演完勃拉姆斯的曲子,就将头埋在琴键上放声大哭。我们想想,对于孩子来说,战争是多么的残忍,他们知晓这不是一个游戏。让他们不得不面对战争的事实。国破家亡却又不能留在自己的家乡,看着被侵略的土地却无能为力,看着亲人被送去集中营然后吸入毒气死去,他们幼小的心灵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被摧残的。反过来想想,战争除了带来伤痛还能带来什么?
电影其中的一个情节让我很受触动。那个德国军官一边削着苹果一边随意地说着,完美就是要将弱势从强势中抽离,看到刀片刺进苹果柔嫩的果肉中,我就联想到了那些被抓到的犹太人,只能沦为他人的鱼肉,任人宰割。战争是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它将世间最美的东西都扼杀掉了。
这部电影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战争是人类的灾难。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战争让人们失去了家庭,失去了亲人,失去了自由。心灵创伤对个人、家庭、社会和经济造成的损害持久而难以消除。战争消耗了大量人力无力以及一大批为了生存而离开的劳动力,智力型人才。大战之时,很多国家为了追求利益可能背后捅刀子,抓紧时间吃外快,而战
争中的国家根本无力管辖。战争中成长的孩子们有心理阴影,就像阿布拉夏一样,以后不再拉小提琴了。战争国家中的孩子很少机会接触教育。很容易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德国人对于历史的虔诚态度与反思,让人由衷的尊重。反观日本,还在不断的逃避自己的过去,这样的民族难以迎来光明。日本的各种逃避历史的行为如:日本决定修改初高中教科书编写指南。宣扬安倍民粹主义和极右历史观,日本右翼的一贯主张与论调,将争论焦点放在是哪一方率先开炮,但对于日本侵略军为何会出现在中国大陆这一根本性问题避而不谈。日本用二战游戏歪曲历史。日本内阁商讨修改日本政府对“慰安妇”问题。等等。不得不说,这都激起了中国民众及世界人民的愤怒及抗议。如果日本像德国一样,有对于历史的虔诚态度与反思,他们就不会像现在一样了。我希望日本,能正视历史,反思历史,防止悲剧重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