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测试1试题试卷含答案

2023-12-11 来源:汇智旅游网
第三单元测试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材料一:养心殿维修保护工程,在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历史上,可能算不上大事。仅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就有太和殿、慈宁宫等大体量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工程竣工;相比较来说,养心殿古建筑规模和体量要小得多。然而,此次养心殿维修保护在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历史上,又可以算得上大事,不仅在于养心殿知名度高、影响深远,还在于此次养心殿维修保护被确定为“研究性保护项目”,这在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历史上是第一次。面对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所出现的传统营造技艺传承后继无人、高质量材料不能正常使用、维修保护过程中记录与研究缺失等一系列问题,故宫博物院创新古建筑保护机制。以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等作为示范项目,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对文物现状及维修保护进行全过程科学记录。冲破古建筑工程招投标制度的制约,探索工匠招募制度,实现全过程人才培养,建立起故宫博物院古建筑保护传承队伍,为古建筑维修保护提供了经典案例,为文化遗产保护探索了可行之路。(摘编自单霁翔《留住传统建筑的精髓》)材料二:4月15日傍晚,位于法国首都的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造成巴黎圣母院塔尖倒塌,建筑损毁严重。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警讯。我国是文物大国,与西方建筑以石结构为主不同,我国古代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留下的木质结构文物不胜枚举,毁于火灾的文物不在少数。近年来,就有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遇真宫主殿、云南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遭大火荼毒。权威统计显示,2009年至2014年年初,全国文物古建筑发生火灾1300余起,生活用火不慎引发火灾居首位,占总数近40%,电气原因占总数20%,其他原因依次为放火、玩火、吸烟、雷击。这组数据让人悲哀,也说明我们在防火上还有较大改进空间。在唏嘘中吸取教训,在喟叹中反求诸己,把我们的古建筑保护得更好,绝不蹈其覆辙,这应是我们的底线责任。(摘编自王石川《巴黎圣母院火灾为重点文物保护再次敲响警钟》)材料三:古建筑的维修,根据其残损程度和工程性质,一般分为五种类型:(1)经常性保养维护工程。古建筑需进行经常性保养与维护,包括屋顶勾抹、局部补漏、梁柱和墙壁等支顶加固、庭院清理整顿、室内外排水等小型工程。(2)抢险加固工程。古建筑的某些部分在发生危及文物安全险情时要进行抢救,如支顶、牵拉、堵挡、加固等应急工程。(3)重点修缮工程。古建筑进行较全面和较大规模的修缮,必须事先做好调查研究,在充分掌握科学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设计。(4)局部复原工程。是指对存有遗址地面建筑残缺不全或已损毁部分的古建筑进行局部复原。(5)保护性建筑与构筑物工程。为了保护不可移动文物而附加的排水防洪堤坝、防雨房、消防站等安全设施,应与文物本身及环境风貌相协调。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6(摘编自秦半两《古建筑施工修缮常见的五种类型与方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次养心殿维修保护工程可算得上大事,不仅因为养心殿地位特殊,更在于此次工程本身意义重大。B.2009年至2014年年初,全国文物古建筑发生火灾千余起,大多数是因生活用火不慎。C.古建筑重点修缮工程应经过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在充分掌握科学资料的基础上,再进行设计施工。D.为保护武当山古建筑群而修建消防站时,应充分考虑到建筑的风格、环境的风貌。2.下列古建筑的维修属于局部复原工程的一项是(A.北京故宫太和殿更换破碎琉璃瓦。B.山西高平二郎庙木构件补接榫卯。C.巴黎圣母院被烧毁塔楼尖顶重建。D.锦州广济寺古建筑群修建拦雀网。3.请结合材料,分析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维修古建筑。)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天人之学是贯穿中华文化数千年发展史的主线之一。在很长时间里,一提到天人关系,人们就会想起“天人合一”,认为它是最恰当的表述。这个看法值得商榷。“天人合一”出自西汉时期董仲舒的著作《春秋繁露》:“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按其思想体系,这种提法其实是“天人感应”论的一种表述,认为天、人之间存在一种神秘的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这明显带有天命决定论的色彩。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天”的认识,大概始于夏、商时期。从西周时起,“天”的概念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天命、天神,一种是自然界的天体。以《周易》的经文为例,其中有些对“天”的理解是指自然界的天体、天象,但多数是关于天命、天神的记载。至于西周时的重要政治文献《尚书》,其中“天命”一词比比皆是。这种状况到春秋时期才发生变化,出现了重人事而轻天道的观点。思想上的这种变化,首先见于兵家著作。齐国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首次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理念。他说的“天时”指阴阳、寒暑、四时等自然现象;“地利”指路途远近、面积大小、形势险易、环境利弊等方面;“人和”指得民心、得民力、上下同心同德。《孙子兵法》认为,军事家运用好这三个方面,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天时、地利与人和这三者缺一不可,而人和最为重要。我国古代重人事轻天道的理论来自战争实践,同时又能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予以总结,因此不是思想家们空想的产物。孟子之后的大儒荀子提出的天人之学则认为,在天人合一之前先要有天人相分,这和天命决定论大异其趣,将古代的天人之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荀子本着孔子的思路,寻求“和”而否定“同”。“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建立在事物相互区别的基础上;而“同”是排除矛盾的一致,是没有生命力的单一。荀子探讨天人之学的名篇《天论》,把这个道理阐发得深刻而清晰。他认为人在自然面前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他又说,“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如果看不到人的作用,只是祈求天的恩赐,就和天人关系的真实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6情况相背离。基于上述分析,荀子认为:“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意思是说,只有深刻认识了天人之分的内涵,才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强调人的地位与作用,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色。中华文化以人为核心进行探索,才产生了天人之学、变易之学、为人之学、会通之学,构建了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在这方面,荀子关于天人既相分又相合的理论,在中华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东汉的王充、唐代的刘禹锡和柳宗元等都在这个重大课题上做出了贡献。历史上的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本土和外域文化的交流交锋交融,产生了新的思想课题,但天人之学在此期间并没有失去它的光泽,只是变换了形式。(摘编自张岂之《从天人之学看中华文化特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对“天”的认知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到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B.我国古代“重人事轻天道”理论来自战争实践,不是思想家们空想的产物。C.与天命决定论大异其趣的是天人相分的观点,这使荀子攀上了当时学术的巅峰。D.源远流长的天人之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对人们认为“天人合一”是天人关系最恰当的表述的质疑开篇,有其针对性。B.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以突出天人之学在构建中华文化方面所做出的贡献。C.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古人有关天人之学的观点,通过辩证分析使论证层层深入。D.文章站在中华文化发展史的高度,阐释了天人之学在古代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是天主宰人还是人定胜天,历来被思想家热议,业已成为中华文化赓续的两条路径。B.如果没有兵家对“天”的概念的再认识,就不可能改变前代有关“天命”的思想。C.荀子本着孔子的思路,寻求“和”而否定“同”,并在《天论》中对天人之分的内涵进行了深刻而清晰的阐发。D.天人之学的理论要发展,就必须坚守传统的立场,保持与外来文化交流的态度。三、阅读下而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乐运,字承业,南阳清阳人。运少好学,涉猎经史。年十五而江陵灭,随例迁长安。其亲属等多被籍没,运积年为人佣保、皆赎免之。事母及寡嫂甚谨,由是以孝闻。梁故都官郎垠邪王澄美之,次其行事为《孝义传》。性方直,未尝求媚于人。为露门学士。前后犯颜屡谏武帝,多被纳用。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武帝尝幸同州,召运赴行在所。既至谓曰卿言太子如何人运曰中人也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谓宪等曰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于是因问运中人之状。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①。运上疏曰:“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先王制礼,安可诬之。”书奏,帝不纳。自是德政不修,而昏暴滋甚。运乃舆榇②诣朝堂,陈帝八失。帝大怒,将戮之。内史元严谏,因而获免。翌日,帝颇感悟,召运谓之曰:“朕昨夜思卿所奏,实是忠臣。”乃赐御食以赏之。高中语文必修下册3/6朝之公卿,初见帝甚怒,莫不为运寒心。后见获赏,又皆相贺,以为幸免兽口。内史郑译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及隋文帝为丞相,译为长史,遂左迁运为广州滍阳令。开皇五年,转毛州高唐令。频历二县,并有声绩。运常愿处一谏官,从容讽议,而性讦直,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乃发愤录夏、殷以来谏争事,集而部之,名日《谏苑》。奏上之,隋文帝览而嘉焉。(选自《北史•乐运传》,有删改)【注】①公除:指帝王身负国事之熏,因公权宜礼制,除下丧服。②舆榇(chèn):载棺以随。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既至谓曰/卿言太子如何/入运曰/中人也/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谓宪等曰/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B.既至/谓曰/卿言太子如何人/运曰/中人也/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谓宪等曰/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C.既至/谓曰/卿言太子如何/人运日/中人也/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泗宪等曰/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D.既至渭同/卿言太子如何人/运同/中人也/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谓宪等曰/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豪右,豪族大户。右,右族,即豪族。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B.通籍,文中指记名于门籍。籍,竹片,把姓名刻在上面,挂在宫门外,可以进出宫门。C.崩,古代专指帝王之死。《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卒,大夫死曰薨,士曰不禄,庶人曰死。D.开皇五年,文中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开皇”指年号。年号纪年法始自汉武帝,历代沿用,年号后以元、二、三的序数递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乐运顾念亲属,以孝闻名。他以做雇工的方式积累财物,救助陷入困境中的亲属;梁故都官郎琅邪郡的王澄赞美他,编列他的晶行事迹写进《孝义传》。B.乐运刚强正直,不徇私情。他在担任万年县丞时,抑制、打击豪门大族,受到武帝嘉奖:内史郑译经常以私事请求托付他,他都没有答应,因此招致郑洋的记恨。C.乐运敢于犯颜直谏,获得皂帝赏识。武帝不修德政,糊涂凶暴,他带着棺材到朝堂以死相谏,陈述皇帝的八大过失。皇帝虽大怒,但终被其感动,不仅没杀他,反而称他为忠臣。D.乐运素有大志,但仕途坎坷。乐运常常希望能做一名谏官,然而他秉性刚直,被人排斥打击,最终未能被任用。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事母及寡嫂甚谨,由是以孝闻。高中语文必修下册4/6(2)运对日:“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龙阳县歌刘禹锡县门白日无尘土,百姓县前挽鱼罟。主人引客登大堤,小儿纵观黄犬怒。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沙平草绿见吏稀,寂历斜阳照县鼓。【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在朗州任职期间,巡察龙阳县后所作。②篱落:篱笆。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②

A.首联描写了县衙门前的祥和场景:无车马喧嚣,百姓正在河中自由捕鱼。B.颔联重在表现主人的热情好客,所以用孩子围观与黄犬怒吠来反衬。C.第七句言龙阳县河滩一带地势平旷,绿草如茵,环境优美,在这里很少见到官吏。D.全诗叙写作者巡察龙阳县的所见所闻,写景叙事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2.“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两句颇有特色,请简要赏析。五、补写出下面句子空缺的部分。1.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边塞夜色特点。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孩子睡觉易动弄坏使用时间长久的被褥表现家境的贫困。3.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之口感叹“人生短暂、个人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三个词语简要概括意境的特点。意境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并在把握和领会外界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创造出来的新的意蕴和境界。首先,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意境是超越了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等产生的一种哲理性的领悟和感受;因而,这种超越性会使审美者从现实中超脱出来进入一种自由境界。其次,人们进行审美活动时,会把此时、此地的情与景和彼时、彼地的情与景,通过时空转换融合在同一意境中,并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束缚,得到审美的心灵自由。另外,在审美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在人的思想意识领域会创造出一个完全独立于眼前现实世界的审美世界、艺术世界,这种主客统一可以说是所有审美形态共同具有的内涵,而意境的主客统一是最为完整且有特殊含义的,其极致是“物我两忘”。高中语文必修下册5/6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写作。材料一:智能手机像个人电脑一样功能强大,它集通话、短信、网络接入、影视娱乐为一体,利用它可以进行移动支付、个人信息管理、多媒体应用、浏览网页、智能家电遥控等活动。材料二:快到春节了,连续多天加班的小王打开手机视频。“妞儿,年底工作忙不忙啊?今年过年小李来家里吗?你妈准备了土鸡土鸭.正等着你们回家呢。”看着父亲满面的笑容,小王笑了,心中充满了激动和幸福。材料三:火车、地铁、公交车内的“低头族”越来越多,甚至有女子边骑电车边玩手机,以致撞上路边停着的汽车,险些丧命。材料四:一名司机开车时34分钟内使用手机多达30次,传了16条信息,注意力不集中导致车子突然失控,以每小时120公里的高速撞上隧道,从而导致司机当场死亡。阅读以上四则材料不难发现,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用性能优异、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能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但也有人对如何使用手机失去理性的判断,只剩感性的执着。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高中语文必修下册6/6第三单元测试

答案解析

一、1.【答案】B【解析】B.“大多数是因生活用火不慎”错误。原文是说“生活用火不慎引发火灾居首位,占总数近40%”,不能表明大多数是因生活用火不慎导致的。2.【答案】C【解析】C项,结合“对存有遗址地面建筑残缺不全或已损毁部分的古建筑进行局部复原”分析,被烧毁塔楼尖顶取建属于局部复原工程。A项,结合“古建筑需进行经常性保养与维护”分析,更换破碎琉璃瓦属于经常性保养维护工程。B项,结合“古建筑的某些部分在发生危及文物安全险情时要进行抢救”分析,二郎庙木构件补接榫卯属于抢救加固工程。D项,结合“为了保护不可移动文物面附加的排水防洪堤坝、防雨房、消防站等安全设施,应与文物本身及环境风貌相协调”等分析,古建筑群修建拦雀网属于保护性建筑与构筑物工程。3.【答案】①创新古建筑保护机制,留住传统建筑精髓。②吸取教训,重点做好防火工作。③根据古建筑残损程度和工程性质,科学分类维修。【解析】)结合材料一“故宫博物院创新古建筑保护机制……为文化遺产保护探索了可行之路”可知,可以创新古建筑保护机制,留住传统建筑精髄。结合材料二“全国文物古建筑发生火灾1300余起……放火、玩火、吸烟、雷击”可知,应吸取教训,重点做好防火工作。结合材料三的五种古建筑施工修缮类型可知,可以根据古建筑残损程度和工程性质,科学分类维修。二、1.【答案】C【解析】“这使荀子攀上了当时学术的巅峰”于文无据。2.【答案】B【解析】“以突出天人之学在构建中华文化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分析有误。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是为了强调人的地位与作用。3.【答案】C【解析】A.“天主宰人”“人定胜天”是两条极端的路径,不是中华文化所提倡的发展路径。B.“如果没有……再认识,就不可能……”分析有误,对“天”的概念的再认识是从西周开始的,兵家代表人物孙武只是把这种变化首先写入兵法著作。D.“传统的立场”所指不明确,不是所有“传统的立场”都要坚守。三、1.【答案】B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4【解析】原文标点为:既至,谓曰:“卿言太子如何人?”运曰:“中人也。”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谓宪等曰:“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2.【答案】C【解析】《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3.【答案】C【解析】①原文应是宣帝不休德政,糊涂凶暴。②原文中“帝大怒,将戮之。内史元严谏,因而获免。”乐运没被处死不是因为感动了皇帝,而是因为内史元严劝谏而得以幸免。4.【答案】(1)他侍奉母亲和守寡的嫂嫂很恭敬,因此凭着有孝行闻名。(2)乐运回答说:“班固认为齐桓公就是平常人,管仲扶助他就成就了霸业,竖貂辅佐他国家就乱。可以和他做好事,也可以和他做坏事。”【解析】参考译文:乐运,字承业,是南阳清阳人。乐运少年时就喜欢学习,涉猎经书史籍。十五岁时(粱的都城)江陵被攻占,(乐运)按照惯例被送到长安。他的亲属大多被没收家产(成为奴蜱),乐运多年给别人做雇工。(乐运)用财物把亲属都赎为平民。他侍奉母亲和守寡的嫂嫂很恭敬,因此凭着有孝行闻名。粱故都官郎琅邪郡的王澄赞赏他,编列他的品行事迹写进《孝义传》。乐运秉性正直,未曾讨好别人。担任露门学士。前后多次冒犯劝谏武帝,多被采用。建德二年,任命为万年县丞。乐运抑制打击豪门大族,号称刚强正直。武帝嘉奖他,特许他记名于门籍随时进入宫中,有不利于时政的事,令他无论大小都可以奏报。武帝曾经到同州巡视,召乐运赶赴同州。乐运到后,武帝对他说:“你说太子是什么样的人?,乐运回答:“是平常人。”当时齐王宇文宪及以下的大臣都在武帝身边,武帝回头对宇文宪等人说:“百官讨好我,都说太子聪颖明智,只有乐运说是平常人,正好证明乐运的忠诚正直啊。”于是又问乐运平常人是什么样子的。乐运回答说:“班固认为齐桓公就是平常人,管仲扶助他就成就了霸业,竖貂辅佐他国家就乱。可以和他做好事,也可以和他做坏事。”武帝说:“我知道了。”于是就精选东宫官员来匡正辅导太子。等到武帝去世,宣帝继承帝位,葬礼刚刚结束,就下诏因事繁忙,皇帝临时除去丧服。乐运上奏疏说:“三年服丧期从天子到平民百姓(都应遵循)。先王礼仪,怎么可以改变呢。”奏疏呈上,宣帝不接受。从这以后宣帝不修德政而糊涂凶暴更加厉害。乐运于是带着棺材到朝堂以死相谏,陈述宣帝的八大过失。宣帝大怒,准备杀掉他。内史元严劝谏,因而得以免死。第二天,宣帝稍微有点感悟,召见乐运并且对他说:“我昨天夜里思考你所奏的事,你实在是忠臣。”于是赐给他帝王饮食来奖赏他。满朝的公卿,起初见宣帝很愤怒,无不为乐运担心。后来见他受到赏赐,又都祝贺他,认为他是幸免于虎口。内史郑译经常以私事请求托付,乐运没有答应他,郑译因此记恨他。当隋文帝为丞相时,郑译担任长史,于是将乐运降职为广州滍阳县令。开皇五年,转任毛州高唐县令。连续历任二县,都有声誉政绩。乐运常常希望能做一名谏官,可以从容不迫地进行劝谏议论,然而他秉性刚直,被人排斥打击,最终未被任用为谏官。于是就发愤抄录夏朝、商朝以来直言谏争的事例,集合成一部书,取书名叫《谏苑》。将书奏上,隋文帝阅读后赞赏他。四、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41.【答案】B【解析】孩子围观、黄犬怒吠并没有与主人的热情好客形成反衬。2.【答案】①从听觉、视觉等方面着笔,描摹龙阳县当地美丽而充满生机的乡村风貌,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②动静结合(或“绕”和“照”两字精练传神),表现了百姓生活的安宁祥和;③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解析】“鹧鸪惊鸣”“橘柚垂芳”从听觉、视觉等方面着笔,写龙阳县的美景、物产,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鹧鸪惊鸣”是动景,“橘柚垂芳”是静景,一动一静,表现了百姓生活的安宁祥和。整个图景生机勃勃,给作者带来了喜悦。五、1.【答案】角声满天秋色里2.【答案】布衾多年冷似铁3.【答案】寄蜉蝣于天地【解析】略六、【答案】①超越性(超越具象);②融合性(摆脱时空);③统一性(主客统一)。【解析】材料共有四句话,第一句介绍意境的概念,后三句分别从三个方面介绍意境的特点,所以从后三句中抓重点词语进行概括即可。如第二句中抓重点词语“超越性”,第三句中抓重点词语“时空转换融合”,第四句中抓重点词语“主客统一”。七、【答案】人间有味是清欢当年象征身份的“大哥大”,而今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智能手机的普及与使用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诸如“低头族”、开车打手机等不良现象亦相伴而生,一些人对如何使用手机失去了理性的判断,仅剩下感性的执着,结果沦为手机的奴隶,甚至给自身及他人安全带来危害。因此我认为人们应理性使用手机。理性地使用手机,合理地使用手机,带给我们的将是“利”。“沉舟侧畔千帆过”,手机技术在快速进步,今天的智能手机已非当年的“大哥大”,一机在手,可查阅资料,收看新闻,交流信息;也可给亲人送去一声问候,报一声平安;也可和朋友共享成功,分享快乐;也可偶尔看看视频,玩玩游戏;甚至可以遥控智能家电,以便回家时能及时享受一锅喷香的粥汤……可手机是把双刃剑。理性操作,使用得当带来的是“利”;使用不当,一味沉迷带来的将是“弊”。一部分人包括青年学生,抱着“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执着心态,沉迷于手机世界。乘车,走路,就餐,睡觉,甚至开车时,手不释“机”,争分夺秒。于是“低头族”出现了,他们肆无忌惮地利用手机表达自己,痴迷地与人聊天、购物、刷朋友圈,甚至打网络游戏……但面对现实生活,他们却紧闭“尊口”,不去交流,因避沟通,甚至视亲人亦如陌路。塞上燕脂凝夜紫娇儿恶卧踏里裂渺沧海之一粟高中语文必修下册3/4一味沉迷于手机世界,会在其中迷失自我,玩物丧志,危害极大。这种行为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隔断了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表达,冲淡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系。一些人因此荒废学业,前程变得渺茫;一些人因此失去真正的朋友,变得孤僻;一些人因此被手机绑架;还有人因此失去了生命。若你我长期如此,这个社会不就失去了应有的色彩,失去了应有的温度了么?也许有人会说现在事务多,节奏快,压力大,烦恼多,但这绝不是沉迷于手机世界的理由。必要时,使用手机处理业务,让手机发挥它正常的功能我不反对;条件许可,适当借助手机缓解一下压力,放松一下心情我也不反对。可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手机可以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这显然是不正常的。使用手机要有理性,要合理,要适度,就像我们疲乏时可以用热水泡泡脚,但绝不可用沸水泡脚一样。人们痴迷手机归根结底在于没有摆正人、机的位置,缺乏淡定的心态。“君子不役于物。”须知,手机只是人们的一种工具而已,应合理使用手机为自己服务,而不是沉迷其中玩物丧志,更不能变成手机的奴隶。苏轼有诗云:“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清淡的欢愉。因此我们应端正心态,淡定面对世界之大、生活之美,不以“物”喜,勿因“机”悲。【解析】略高中语文必修下册4/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