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能够正确理解
“顾”“诚”“造”“传”“之”“以”“为”“或”等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作者痛悼、颂扬革命烈士的牺牲精神,以及勖命大业的作序 企图。
勉国人继承烈士遗志,达成革
3.学习把叙事、抒怀、谈论融为一体的表达方式,以及正反论述的写法,并能运用这一写法进行片段习作。
1 / 11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5课《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解说与例题导教案苏教版必修4
1. 连线作者
孙文( 1866—1925 ),字德明,号逸仙。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广东香山 (今中 山市)人。 1905 年在日本组建中国联盟会,被推为总理,提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
1912 年 1 月 1 日在南京任中华民国暂时大总统。 主义,即三民主义学说。武昌起义后,于
不久政权被北洋军阀袁世凯夺取。 1925 年 3 月 12 日在北京去世。
主要著作有《上李鸿章书》 《〈民刊〉发刊词》 《五权宪法》《公民党之政纲》等,中华书 局第一版有 11 卷本《孙中山全集》。
2. 探访背景
《〈黄花岗烈士事 略〉序》写于作者督师桂林准备北上征伐北洋军阀之际,是
1921 年
12 月应邹鲁的恳求为《黄花岗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前言。 1921 年 5 月 5 日,孙中山到任非 常大总统。 8 月 10 日,国会特别会议经过出师北伐的决策,并咨请孙中山宣告军阀徐世昌
12 月 4 日,孙中山到达桂林,露宿风餐,行装甫 罪行,明令出师征伐,以谋国家一致。
卸,即成立北伐大本营;并指出此次北伐是件特别的革命事业,定要“打扫中国全部政治
上社会上旧染之污,而再造一威严华美之新民国”。所以,在邹鲁求序于孙中山时,正当孙中山肩负重担,讨贼兴师,戎马倥偬之际。就其内容来看,能够说是一篇弘扬先烈革命精神,进行战斗的檄文。
事略,文体的一种,记述人或事的梗概,有别于正式列传。事略不用如行 状、行述之具备,即一言一事,亦可成篇;或平生梗概,虽已悉书,然恐其不详,故亦称略,以待增益。
2 / 11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5课《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解说与例题导教案苏教版必修4
前言,是介绍评论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序,也叫作“叙”,或称为“引”,是说明书本著述或第一版旨意、编次体例或作者状况等内容的文章,也包含对作家的谈论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说明。古代多列于书末,称“跋”,也叫作“后序”。二者体例略同,所以合称序跋文。
为自己的书写的前言叫作“自序”。赠别鼓励性质的叫“赠序”。放在书本、著作前方用以代替前言的文章,称“代序”。
1. 识字注音 ( 1)要点字
险巇 (xī) 菁华( j īn)ɡ
踬踣 ( zhìb ó) 肇造( zhào)
.
杌陧 ( wù ni è) 勖( xù)
.. .
. ( 2)多音字 塞 要塞 sài
.. . 浩气四塞 sè
传
传游侠 zhuàn
传诵 chuán
活塞 sāi
2. 字形辨识 蛰 冬蛰 辑 编写
螫 螫针 蜇 海蜇
缉 缉捕 揖 作揖
纂 编纂 篡 篡位
3. 通假字
三十年前所主唱.(同“倡”,倡议) 4. 一词多义
顾自民国肇造 连词,表转折,但是 .
( 1)顾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动词,探听,拜见
博得仓促北顾. 动词,回头看,回头 .
大行不管 细谨 动词,顾及,顾念
.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副词,反而,莫非 .
3 / 11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5课《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解说与例题导教案苏教版必修4
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副词,实在,的确
. ( 2)诚 帝感其诚 形容词,诚心真意
. (3)造
满清末造 名词,时代 .
顾自民国肇造. 动词,成立
亦不可认为五百人立传 . 名词,列传
( 4)传
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 .世而不朽
动词,流传
付之一炬 代词,菁华
.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
( 5)之
消句子独立性
并认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
志,不译
诸先烈之 牺牲精神 助词,的
.
(6)以
并以 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介词,把
.
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 .
以刚毅不挠之精神 .
介词,依靠
介词,拿
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 .成 连词,因,因此
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 动词,是 .
余为斯序 动词,作 .
( 7)为 草木为 之含悲 介词,因为
.
并认为 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动词,作为
.
亦不可认为 五百人立传 介词,替、给
.
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 .
一食或 进粟一石
不定指示代词,有的人
.
副词,有时,有时
5. 词类活用
( 1)直可惊 天地、泣 鬼神(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惊,使 惊;泣,使 泣)
.
.
( 2)不然不可以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光大) ( 3)并认为国人之读兹编 .者勖(动词活用作名词,书,作“读”的宾语)
( 4)虽以史迁之善传 .游侠(名词用作动词,为动用法,为 作传)
6. 特别句式 ( 1)斯诚后死者之羞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 2)邹君海滨以所辑 《黄花岗烈士事略》 丐序于予 (介宾短语后置句,“于予丐序”) ( 3)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介宾短语后置句) ( 4)尤倍重于三十年前(介宾短语后置句) ( 5)并认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定语后置句,以“之”为标记的定语后置句) ( 6)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定
4 / 11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5课《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解说与例题导教案苏教版必修4
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三民主义、五权宪法”;被动句,“为 所 ”表被动)
1.文章第一段论述了哪些内容?运用了什么手法?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提示:内容:第一段先颂扬了革命者刚毅不挠的斗争精神,突出了黄花岗起义的死伤之沉重。作者在对革命者礼赞的同时,也包含了巨大的沉痛之情。接着,作者笔锋一转, 必定此次起义的价值。
手法:“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舍悲,风云因此变色”采纳对偶、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烈士们的冲天英气,他们不畏死亡,正视鲜血。又直抒胸臆:其革命激情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意义:正是因为这壮烈的战斗,激励了人心,激励了士气,累积了可贵的经验,汲取了沉痛的教训,革命军才在五个月后,博得了武昌起义的成功。孙中山把此次起义作为武昌起义的序幕,谈论其价值足以“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2.联合课文,请剖析作者概括了黄花岗起义的哪三个方面的内容,作者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提示:
黄花岗起义的基本内容 ( 1)死事之惨,损失之大 感情的变化 对革命者的礼赞及巨大沉痛
( 2)影响之远,意义之大 充足必定烈士激情,感情高昂 ( 3)烈士备受冷淡之现状 锥心之痛 3.为何将目的放至文后,而用了较大篇幅谈时势和任务?
提示:放至文后,既醒目又发人深思;对时势和任务的精粹剖析,正是下文对国人提出希望的有力依据。
5 / 11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5课《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解说与例题导教案苏教版必修4
1.《〈黄花岗烈士事略〉序》第二段中列举“史载田横事”有什么作用?提示:前言中列举“史载田横事”,是用来对七十二烈士作比较衬托的。
田横不肯归汉而自杀,留居海岛的五百人也所有自杀,但他们的名字却不得流传下来。七十二烈士为革命而牺牲,英勇就义,“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行考”,相同令人遗憾、惋惜,以“田横事”作比较衬托,更添人的感想。
2.作者在前言中频频抒写了关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事的沉痛,这能否有益于激励北伐的士气?
提示:本文写“痛”的地方是比许多的。概括起来,有四痛:一痛“死事之惨”“损失堪称大”“吾党菁华,付之一炬”;二痛烈士的墓地“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三痛有的烈士“仅存姓名而无事迹”,有的甚至连姓名也没有流传下来;四痛政治主张的“不获推行也如故”。作者多次写“痛”,目的就在于要激起人们对烈士的敬爱和仰慕,激起人们对制造“事变”的仇敌的愤慨和愤恨,令人们能振奋起来,并齐心戮力地去消除“贼氛”。
本文固然写“痛”的地方许多,但文章字里行间却表露出一种激动的革命激情。作者时而为“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的黄花岗起义高歌,表达了特别激动、特别喜悦的思想感情;时而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不获推行”而深思、气愤;时而为“实现吾人理想之真实中华民国”而摇旗呼喊。文章表现出的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以革命为己任的激情。
6 / 11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5课《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解说与例题导教案苏教版必修4
3.本文虽为前言,但其企图却不只是是作序,那么全文的要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提示:全文的要点即作序的目的,是激励人们以先烈的牺牲精神为动力为国奋斗,实现理想的中华民国,进而使黄花岗烈士之事迹传世不朽。
第三段作者先略 述邹君求序的事,而后较详细地写了特别环境中自己肩负的责任。 “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其不获推行也如故”; 其责任之重要,“尤倍重于三十年前”。所以,国人当“以诸先烈之牺 牲精神为国奋斗” ,实现成立中华民国的理想。又从反面指出,空发感触杯水车薪,要点是要付诸行
动。文章最末一句,以简短的文字点了然“为斯序”的目的:痛逝者,勖国人。这正是前言的要旨。
孙中山先生在《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一文中说,写作此文的目的是“既痛逝者,并认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你能联合财富阶级民主革命的特点谈谈这篇序能起到“勖国 人”的作用吗?
提示:看法一: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七十二烈士在当时社会中影响原来就很大,民众对革命党人也是持同神态度的,孙中山再发布这篇前言,必定能在社会上激起很大的反应,起到鼓励国人的作用。
看法二:起不到这样的作用。孙中山发动的财富阶级民主革命原来就离开民众,民众根本不理解革命,革命也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因此,即便孙中山写了这篇序,但知者寥寥,响应者更是寥寥,根本起不到激励国人的作用。
看法三:对部分知识分子起到必定作用,但对大多数民众来说没有作用。对进步的知识分子而言,他们自己就比较认识七十二烈士的壮举,在孙中山这篇雄文的激励下,更会奋然前行。而对一般人而言,他们对起义不认识,对革命事业难以支持。
7 / 11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5课《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解说与例题导教案苏教版必修4
1.记述、抒怀、谈论,不分彼此。
文章第一段颂扬烈士的气派和黄花岗之役的巨大价值,以抒怀为主,兼有记述和谈论;第二段交代修墓碣和编纂“事略”的经过,字里行间表露着对烈士事迹不传的无穷哀思之情;第三段则以谈论为主,兼有抒怀和记述,最后直抒继承先烈遗志,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崇高情怀。本文是一篇情理并茂的前言。
2.比较论证,正反论述。 写黄花岗之役的伟大历史意义,采纳了比较论证法:将失败的“围攻两广督署之役”和成功的“武昌革命之役”进行比较,固然“围攻两广督署之役”失败了,但是它与成功的“武昌革命之役”是“并寿”而永世长存的。
正反论述,如呼吁国人以实质行动继承先烈遗志:“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达成此重要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实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不然不可以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触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 也。”
3.语言运用,颇具特点。
( 1)用词富裕感情色彩。如“末造”“贼氛”“清季”,充足表达了作者对仇敌的歧视之情;“菁华”“碧血”“浩气”,激烈表达了作者对烈士们的颂扬之情。 ( 2)用词精准、形象。如 用“最”“付之一炬”“大”等词,描绘黄花岗之役的惨烈,表达切实,语言精练、形象。
( 3)善用比喻。如用“全国久蛰之人心”——动物冬眠时不食不动,比喻中国人民长久不觉悟;用“怒涛排壑”比喻民众积怨之深。
( 4)比较手法。写烈士们的“碧血横飞”“浩气四塞”时,不直接写在民众中的影响,而说“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此变色”,间接说明影响之大、之深、之远;而论“斯役之价值”,以武昌起义衬托,说“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连“天地”也惊讶,“鬼神”也落泪,足见先烈精神之动人。
8 / 11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5课《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解说与例题导教案苏教版必修4
导练目标
比较论证法
本文写黄花岗之役的伟大历史意义,将失败的“围攻两广督署之役”和成功的“武昌革命之役”进行比较,高度必定了它的作用。在呼吁国人以实质行动继承先烈遗志时,从正反双方面论述了继承先烈遗志,弘扬光大先烈精神的重要意义。
阅读下边的资料,依据要求作文。 宋朝有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见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浅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感觉自己占了廉价,特别喜悦。回家此后,苏东坡喜悦地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他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苏东坡一怔,揪着胡须只顾发呆。
要求:就以上资料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运用正反对照论证的方法,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表达出自己鲜亮的看法。
创意激活 比较论证法包含类比论证法和对照论证法两类。类比论证是依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像,推论二者在其余属性上也相同或相像。它深入浅出,可使文章精练生动。对照论证是一种求异的思想方式,它重视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露需要论证的实质。
以上写作资料启迪我们应当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这个世界。“心美了,世界就美了”,这是一种境地。环绕这个资料,我们能够得悉,你有一个如何的心灵你就拥有了一个如何的世界,漂亮的心灵与丑恶的心灵决定了这个世界在你心中的形象:心中有光明,世界便光明;心中有黑暗,世界便黑暗;透过你如何对待他人,能够看出你是一个如何的人。
典范展现
心中有什么,世界即是什么 有人感觉世界丑恶,肉眼所见,不过是争名夺利的人和事,看惯了太多人最后争得了名利、输掉了良心,看惯了太多人最后战败而归,带着浑身的伤口。于是,这些人说这个世界是黑暗的。也有此外一些人,他们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漂亮,山的俊秀,水的灵巧,还有人心之善;在这些人的眼前,世界五彩缤纷,人人怡颜悦色。于是,这些人张开双臂,拥抱着这 个世界,为这个世界唱着颂歌。
大词人苏东坡不明此理,于是口吐秽言;而佛印则深谙此道,于是口吐莲花。君子所见无不善,小人所见无不恶。你有如何的心灵,便注定了你有如何的世界。
陶渊明心中有美,于是他感觉这个世界即是漂亮的。他远离了政界的浑浊,觅到了自己的天空。李白的心是流动的,于是他感觉这个世界即是俊逸的世界。他从遥远的西域流浪到长安,流动的心灵注定了他要畅游天下。
9 / 11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5课《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解说与例题导教案苏教版必修4
相反,此外一些人心中藏着丑恶,于是便感觉整个世界丑恶。吝啬鬼葛朗台一世贪心,在他的眼里,世人都是贪心的。于是在他看来,女儿也成了与他抢夺财富的敌手。
把他人设想成恶人,或许能够显示自己的小聪慧,但却所以而伤害了自己的心灵,此后,你的心灯不再光亮;充满爱心之人或许没有什么可供夸耀,但却守住了心灵的安静,此后,守 住了心灵的阵地。
话题集锦
( 1)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党人围攻两广督署,革命党七十二名精英大方就义,损失 堪称沉重。但此次战斗唤醒了国人的斗争意识,让国人从缄默中清醒起来,张开双眼开始呼喊。
本资料合用于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提示:①战斗是打破黑暗的最正确门路;②生命的价值;③时代需要呼喊者的声音。 ( 2)参加黄花岗起义的烈士,家境多数殷实。他们本能够过着衣食无忧的康乐生活, 但为了民族、国家的兴盛,他们选择了英勇赴 死。只管他们多数二十五六岁,既有父亲母亲需要孝顺,又有儿女需要抚育,但是为了全天下的人民,他们当仁不让地选择了赴死。因为 起义前风声泄露,清政府已经有了防范,在这样的条件下举事意味着什么,他们都很清楚,但他们依旧照计划行事。“余辈求杀敌耳,革命党之血,能够浇灌于无量,事之成败无足深计。”一个叫林文的烈士生前如是说。谭嗣同也说过:“不有死者,无以召后 起。”他们都当仁不让地选择了死,选择了做火炬——焚烧自己,照亮将来。
本资料合用于 __________、 __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提示:①爱国;②甘为民先;③杀身成仁;④天地有浩气 佳作片段
。
真实的英豪,是为了民族大义抛头颅、洒热血的人。黄花岗的七十二烈士,就是为了颠覆封建社会而牺牲的英豪。固然起义前就知道失败在所不免,但为了民国的成立,为了同胞的自由,这些革命志士们断然毅然地奔赴疆场,为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尽责。他们表现出来的英勇、坚毅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他们战斗时的英勇和赴死时的冷静与大方唤醒了熟睡的中国人,他们用生命中最绚烂的火花,照亮了中国的大地,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10 / 11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5课《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解说与例题导教案苏教版必修4
赞先烈 —— 作用和价值
为理想而奋斗 抒哀情 —— 事迹不得流传
弘扬先烈精神
励国人 —— 点明写序原由
11 / 11
《黄花岗烈
士事略》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