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鞅推行变法,以立法形式确立的封建统治是( ) A. 中央集权 B. 土地私有C. 世卿世禄制 D. 重农抑商
2.商鞅变法中提到“燔诗书而明法令”,这一措施的实质是( )
A. 宣传法家思想B. 以法治国C. 诗书的传播不利于统治D. 思想文化上的专制
3.商鞅在被人诬告后,携家人仓皇出逃至秦国边境的关口,想找个旅店投宿,遭到拒绝。商鞅怅然叹曰:“嗟呼!为法之弊,一至此哉!”商鞅变法中与之有关的是( ) A. 推行县制B. 法律严酷C. 奖励军功D. 焚烧诗书
4.齐国的“相地而衰征”与鲁国“初税亩”的共同本质是( ) A. 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 B. 承认了土地私有制 C. 有利于农民获得土地 D. 赋税有了统一的标准 5.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 ①打击了贵族的特权②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③有利于鼓舞士兵作战的勇气④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④
6.班固在《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这表明商鞅变法( )
A. 没得到作者认可 B. 未建立正常秩序 C. 提升了秦国国力 D. 引发了诸侯争霸 7.商鞅变法采取了奖励耕织的措施,主要目的是( ) ①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②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④增强国家的实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 / 8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练习)
8.“大变革时代”是指随着人们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出现的社会生活方式巨变的时期。最能体现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的历史事件是( ) A. 诸侯争霸B. 百家争鸣C. 商鞅变法D. 民族融合
9.《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长毛,与子同仇。”《吴子∙料敌》:“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能够起到鼓舞上述风气形成与发展的是( ) A. 废井田,开阡陌 B. 奖励军功,实行军功授爵制 C. 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D. 普遍推行县制
10.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不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 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 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D. 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11.《商君书·画策》中说:秦国之民遇有战事,“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是以三军之众,从令如流,死而不旋踵”。这反映出秦国( ) A. 功利思想盛行B. 亲情淡漠C. 公民意识浓厚D. 军纪严明 12.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
A. 铁器和牛耕逐渐推广B. 水利工程的兴建C. 私田荒地的开垦D. 井田制逐渐瓦解 13.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 ) 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 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 A. ①④B. ③④C. ①③D. ③
14.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 A. 阶级立场不同B. 政治主张的分歧C. 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D. 社会性质的差异
2 / 8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练习)
15.贾文言在比较商鞅与梭伦的“耕战思想”时说:“商鞅和梭伦的上台皆因受困于‘耕’和‘战’,故两者都重视耕战,但在政治制度的安排上则有所不同。”这种“不同”集中体现在( )
A. 商鞅维护皇权专制,以农为本;梭伦注重发扬民主,重视工商 B. 商鞅立足承认现实,渐进变革;梭伦强调打破现实,重在继承 C. 商鞅使地主阶级开始掌握政权;梭伦使所有平民获得公民权利 D. 商鞅用“强权”重构政治秩序;梭伦以“中庸”平衡阶级利益 16.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 )
①只有改革才能求生存 ②只有改革才能促进发展 ③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④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
17.商鞅一生与秦国关系密切,其中与他的一生关系较大的两个统治者是( ) A. 秦穆公和秦献公B. 秦献公和秦孝公C. 秦穆公和秦惠文王D. 秦孝公和秦惠文王 18.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 )
A. 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B. 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 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 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19.商鞅变法后,秦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其主要原因是( ) A.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 B.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C. “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世袭爵位”
3 / 8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练习)
D. “为田开阡陌封疆”
20.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秦国( )
A. 变法深入人心B. 法治代替人治C. 变法违背民意D. 变法最终失败 21.商鞅变法中建立的什伍组织( )
①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编制②伍的基层负责人称为“伍长” ③保障了兵源 ④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
22.秦孝公去世后“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反映了当时的秦国( ) A. 商鞅变法得到社会所有阶层的拥护 B. “商君之法”已深入民心 C. 商鞅变法给下层群众带来的好处最多D. 商鞅的地位超过了秦王
23.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关于上述记载,下列各项解释何者较适当( )
A. 盗贼现象的普遍出现,反映出战国时期国家权力的衰弱 B. 农民失去氏族保护,当生产失调、生计无着,成为盗贼 C. 李悝努力地维护封建秩序,因而夸大盗贼问题的严重性 D. 李悝尽地力之教,强迫农民生产,引起农民反对而为盗贼
24.“六虱”指的是危害国家的六事。《商君书》指出,“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虱”。这反映了在当时的秦国( ) A. 道家思想成为主流B. 法家思想备受推崇
4 / 8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练习)
C. 儒家思想没有市场D. 墨家思想渐趋没落
25.《吴子·料敌》中记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这表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是( )
①秦国君主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②政治严明,赏罚必信 ③秦国国君雄才大略 ④秦人尚武精神浓厚 A. ①②B. ②④C. ②③D. ①④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
——编自《“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
材料二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弱民,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愚民、辱民和穷民。
——摘编自《秦国是怎么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
材料三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
——摘自《商君书·赏刑》
材料四故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也。行刑,重其重者,轻其轻者,轻者不止,则重者无从止矣,此谓“治之于其乱”也。故重轻,则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则刑至而事生,国削。
——摘自《商君书·说民》
请回答:
5 / 8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练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三个“低下”、一个“落后”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实现“愚民、辱民和穷民。”
(3)材料一、材料二反映出商鞅变法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4)依据材料三、四,概括商鞅的法治思想,并以此说明商鞅法治的意图。
(5)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法治思想的看法。
6 / 8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练习)
答案
1.B2.D3.B4.B5.C6.C7.D8.C9.B10.D11.A12.A13.C14.C15.D16.C17.D
7 / 8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练习)
18.A19.B20.A21.D22.B23.B24.C25.B
26.(1)实行军功授爵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设县制令,提高了行政效率;“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这一措施既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也使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2)愚民:焚毁诗书,禁止民众阅读、传播;辱民:实行严刑竣法,建立连坐制度;穷民:实行重农抑商,将山林和湖泊收归国有。 (3)将国家和人民对立起来。
(4)思想:刑无等级和重刑主义。意图:打击旧贵族的势力;树立法律的权威。 (5)看法:商鞅提出“刑无等级”的主张,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有进步意义,但在商鞅所处的时代,是无法实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商鞅主张严刑峻法,使人人畏惧法律,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但刑罚过于严酷,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其法治理念为中国以后法律的制定奠定基础,为今天以法治国提供借鉴。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