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包容性
作者: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年第01期
多元共存与彼此包容,是自然世界的基本形态,是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是治国理政的基础信条。以包容性为视角,回望反思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与优劣得失,尤其是近三十多年来的飞速发展,不仅可以明了自身的传统优势,也可以更清楚地辨别短板与不足。扩充文化和理论上的自觉自信,正视并承认多元多样与包容厚德,努力使不同元素加强和合,发挥其内部凝聚和整合功效,也是探讨中国包容性的根本要义所在。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考诸中外历史,放眼世界各国,绝不存在涵盖一切的同一性。实践证明,不同的背景、制度、价值观念和利益格局在共时环境下相互竞争与碰撞,往往是那些最有包容雅量、最善吸收转化,最能主动自信的价值观念最后胜出,也最具有持续经久的活力和潜力。可以说,包容性作为一种价值信仰和道德规范,它的致胜之道正是融合了坚守与吸收,继承与创新、自由竞争与普遍得利的辩证关系。
作为世界历史上唯一没有间断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文明体系,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极大的包容性。一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就是一幅各个民族、各种思想、各种文化相互包容、不断融合的生动画卷。作为中国包容性的重要体现,“和”是中华文化的根基与标志,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中,内化为中国人思维逻辑和行事准则,惟有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包容是中国人理解万物起源和运行规则的方式。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大道并行而不相悖”。经济、社会与政治上的包容性,可以使资源优化配置,并能构建宽松畅通的发展氛围与渠道,使人得其位,物得其所,更能破除社会僵化锁链,消融阶层间的分歧和排斥。更重要的是,执政党通过包容性的政策、举措,赢得了民心,强化了根基,增长了本领,对建设与发展的规律理解得更深刻,运用得更娴熟,从而使执政地位更加巩固与坚牢。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持续发展,促进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刻背景下,认真反思中国社会的包容性特征,理顺一元统领与多元共存关系,完善治理手段,不断突破陈旧观念的束缚与利益固化的藩篱,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与课题。
当然,包容并不意味着毫无原则、不加鉴别的容忍与吸收,也不是放弃价值判断的一味趋同。坚守底线基础上的包容开放,促进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秉持相互尊重、互惠共赢的务实方针,应是我们长期不变的追求。
在观念世界与现实环境中,如何把握坚守与包容的辩证统一?当用包容性这束光去“观照”现今的制度、模式与观念 ,还有哪些急须补充完善之处?文化上的包容性是如何反作用于经济与政治生活?作为一种应当长期坚守的战略,包容性元素、特征如何“落脚生根”,不断充实到顶层设计与制度规划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本期专题策划里,我们将相关专家的研究成果集中刊发,尽可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这一重要概念的全部内涵,并热忱希望引起理论界、思想界继续探索的热情与兴趣,在辨争论难中形成共识,并推动观念与制度不断创新与前进,最终裨补政事,利于民生。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编辑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